[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空之探究 序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06
〈序〉
一、印顺导师治学的基本方针
【一】
我(印顺法师)在《中观今论》中说:「在师友中,我是被看作研究三论或空宗的」。我「对于空宗根本大义,确有广泛的同情」,但「我不能属于空宗的任何学派」1。
 
【二】
面对「现实的佛教」,总觉得与「佛法」有一段距离。我的发心修学,只是对佛法的一点真诚,希望从印度传来的三藏中,理解出「行持」与「义解」的「根源」与「流变」,把握更纯正的,更少为了适应而天(神)化、俗化的佛法。这是从写作以来,不敢忘失的方针。
 
二、写作《空之探究》的动机
为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的写作,在阅读《般若经》时,想起了三十多年前,《中观今论》的一个见解:「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中论确是以大乘学者的立场,……抉发阿含经的缘起深义,将(大乘)佛法的正见,确树于缘起中道的盘石」2。
 
这一论断,出于个人的论断,不一定能受到佛学界的认可。对于《般若经》的空义,既有了较明确的理解,不如从「阿含」、「部派」、「般若」、「龙树」,作一番「空之探究」,以阐明「空的实践性」与「理论」的开展。这一构想,就是写作本书的动机。
 
三、「阿含」、「部派」、「般若」、「龙树」之空
【一】
「阿含」的空:是重于修持的解脱道。(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
 
【二】
「部派」的空:渐倾向于法义的论究。(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
 
【三】
「般若」的空,是体悟的「深奥义」。(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
 
【四】
「龙树」的空,是《般若经》的假名、空性,与《阿含经》缘起、中道的统一。(参见《空之探究》第四章)
 
「大乘佛法」的一切法空,不离「佛法」──缘起中道的根本立场;是「中论」(理论的),也是中观(实践的)。
 
注解
^印顺法师《中观今论》〈自序〉,p.1。
^参见印顺法师《中观今论》第二章第二节〈中论为阿含通论考〉,p.17~p.24。
《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是通论《阿含经》的根本思想,抉择《阿含经》的本意所在。这种说法,可从三方面去加以说明:
《中论》所引证的佛说,都出于《阿含经》。
从《中论》的内容去看,也明白《中论》是以《阿含经》的教义为对象,参考古典的阿毗昙,破斥一般学者的解说,显出瞿昙缘起的中道真义。
从《中论》开首的归敬颂来说:缘起就是八不的中道。《中论》以中为名,即以八不显示中道。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节 引言
下一篇: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说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九节 三三昧•三触•三法印..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九节 二谛与一切法空无我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节 引言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一节 空义依闻思而开展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八节 空与一切法
 成佛之道 1 (印顺导师自序) 成佛之道讲义 释厚观讲授
 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
 成佛之道 15 大乘不共法 四摄法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六节 三三摩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唯识的结构——《成唯识论》初读(陈克艰)[栏目:唯识学研究]
 何为天命,难道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吗?[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情想均等是人性[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成佛救世与革命救国[栏目:太虚法师]
 相应67经 三弥提问苦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净土未明勿学通家[栏目: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印光大师]
 昨日[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第十三章 慈悲[栏目: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又名根道果]
 佛性《究竟一乘宝性论》十讲·功德[栏目:创古仁波切]
 福德日记12月4日─针惜当下的时间[栏目:福德日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