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陀是谁?
 
{返回 桑杰年巴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28

佛陀是谁?

上师:尊贵的第十世桑杰年巴仁波切

地点:香港佛教黄凤翎中学

时间:2011年10月1日

翻译整理:桑杰年巴仁波切法语

首先请大家生起菩提心,为了帮助一切众生从痛苦及痛苦之因中解脱出来,我们需要精进的投入佛法的闻思修中。

今天下午开示的主题是:佛陀是谁?我认为我们都不太清楚佛陀是谁,所以有必要来讨论一下。对于佛陀是谁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概念,有些人认为佛陀在某个地方,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佛陀是在寺庙里的一个形象。至今为止,关于佛陀是谁还没有完全确定的结论。

梵文里“buddha”的意思是觉醒的人。现在,我会以三种不同分类来向大家解释佛陀,第一是佛陀之基,第二称之为佛陀之道,第三是佛陀之果。今天这堂课上我将着重讲解一下第一点:佛陀之基。

“佛陀之基”的意思是一切众生与生俱来就是佛,因为佛性存在于每一个众生之中。你不能否认说,我不是佛。佛陀也曾说过:“一切众生都是佛,但还不是全然圆满的佛。”虽然我们的心被各种烦恼,各种情绪所染污,但我们的心只是看起来被染污了,事实上心的本质从来没有染污过、迷惑过,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是那样,染污和迷惑只是暂时的。而一个人是能够通过开展自己的智慧,去除这些种种的烦恼、染污与迷惑的。

我们都非常懒惰,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理解。如果你真的从内心中非常确定的理解到这点,那么你一定会不断敦促自己去修行佛法。我们的修行并不是从零开始,你不应该认为你是零,什么都没有。佛陀说过,你具足了所有这些功德品质,然后他要求我们要精进,要求我们成为一个好的修行人。他鼓励我们去克服种种困难,因此他非常仔细和审慎的开示了所有这些法教。佛陀所有的法教都在指引我们正确的方向,都以我们本俱的功德品质为基础。所以,这是一条唯一可以令我们变得强大的道路,因为:“我可以成佛。”佛陀并没有说我是佛,而你不是。他说:“你也是佛,你可以成为和我一样。”所以你必须去实践佛陀的教导,然后你就可以依靠自己成佛,而不是依靠佛陀。你可以通过忆念这些本俱的功德品质,并靠你自己的力量成佛,但前提是必须先开展智慧。没有智慧,我们便无法实现这些。

所以我们说,这些烦恼和负面情绪只是暂时的。但是为什么它们好像总是跟随着我们呢?因为我们从来不去试着开展我们的智慧。只要你还不愿意去开展你的智慧,那么这些烦恼就会一直围绕着你,接踵而来的不断困扰你,使你深陷轮回之中。我们说轮回是非常具有欺骗性的,使得一个人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只有依靠智慧,就像以前的那些大师们,例如龙树菩萨、寂天菩萨等,他们开示了种种最究竟的教导来战胜这些痛苦和烦恼,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智慧。我们本俱有智慧,智慧不是你去超市买东西那样可以买到的,智慧其实就在我们自身之中。我们只需要通过修行去发现它,忆念它就可以,这是我们修行的原因所在,例如大礼拜、念诵咒语、献曼达、上师瑜伽等等,所有这些修持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忆念我们的智慧,发现我们的智慧,智慧可以使你能够战胜种种的烦恼与痛苦。

我相信你们都曾经听过佛性,佛性是无始以来我们本俱的潜能,所以从现在起你必须能够去运用它,就像我之前提到过的佛陀之基,一切众生都是佛,但还没有完全的觉醒,我们需要从无明之中觉醒。我们现在很无明,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并不是究竟意义上的。如果你的本质即是无明,那么这些方法、修行,佛陀的教授都没有任何意义了,做大礼拜只是你每天的一种锻炼,身体上的锻炼而已。但是事实上,大礼拜并不仅仅是如此,它具备更深的含义,更深的利益。究竟上来说,你希望成佛,如果你成佛了,那么你就能够利益到一切众生,远远比现在要多的多。你现在的能力是很有限的,但是一旦你觉醒了,你利益众生的能力就会变得无法衡量。因此,觉悟的目标就在于丰富你的智慧力,丰富你的领悟力,丰富你的功德品质,如此你才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利益众生。

因此,我们必须相信自己,我可以成为一个好的修行人,可以拥有这些美好的品质,这些功德品质不会改变、也不会毁坏,它们一直在那里。如果你无法开展自己本俱的功德品质,你就无法获得佛果。所以,如果有人问你,谁是佛?你就是佛,那个不变的、无法毁坏的佛性一直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众生之中。

但是仅仅认识到这点并不足够,因为虽然你知道自己是佛,你本俱佛性,它从未离开过你。但是只是知道它和你一直在一起,并不足够,现在我们需要开展它。当你真正去开展它时,佛陀的教授才会存在。佛陀的教授完全来自于他的实际经验,所以他的教授并不仅仅是智识和逻辑层面的内容。这些实际经验给予了我们非常丰富的教导,其中佛陀非常明确的指示我们该如何开展我们的佛性,如何避免恶业,如何行持善业,如何开展修行,如何护持我们自己,如何使我们的修行生活变得有意义。这些教导都真实存在着,所以这就是我们称之为的“道”。道,指的就是正确的方向,我们在运用的正确方向,那就是道。

现在要举一个关于生病的例子。当有人生病或感到不舒服时,就会考虑说要去除这些疾病,因为这种不舒服的感受是你不想要的,所以你想要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因为这个原因,你会很开心的接受治疗,不管是让你觉得舒服的或不舒服的治疗,对你来说这些都没什么关系。例如打针之类的各种治疗方案,你都乐于接受。但是,当你并没有生病时,如果有人要给你打针的话,你当然不会高兴的接受它。然而,当你生病时,你所想要的就是打针或开刀,诸如此类令人非常不舒服的治疗方式。为什么?因为你想要去除这些让人感到不舒服的病痛。同样的,就像这个例子,所有轮回中的痛苦,不仅是生理上短暂的痛苦,而且还有心理上的痛苦,这些愤怒,嫉妒,骄傲等等强烈的烦恼情绪不断在干扰你内在的平静,不让你的心得到片刻休息。因此,为了要去除这些强大的负面情绪,行者必须接受治疗,像是闻、思、修的修持,积聚功德资粮等等都是需要的。没有这些修持和资粮的帮助,行者无法去除这些强大的痛苦与烦恼。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获得圆满的佛果,也就是我们经常念诵时所皈依的对象——佛陀。每天早晨,你向佛、法、僧三宝祈愿,这里的佛陀指的就是圆满修持的果位。一个人通过种种修行,然后获得最终的成果,我们称之为遍知的佛果,意味着你完全的、彻底的觉醒了。所以“佛陀”,“佛陀”这个词,指的是觉醒的人或觉醒的心。它的意思是指我们谈到的自心本具的的功德品质,自心内在的从未被烦恼染污的功德品质。正因为我们的自心本性从未被染污过,所以才能够通过种种修行来获得佛果。如果,心的本质与生俱来就是染污的,不清净的,那么任何修行都是没用的,没有了意义,不需要精进,不需要开展智慧,这些都无法帮助我们去消除烦恼。

任何你从上师那里或从书本上所学到的内容,你都必须结合自身的实践。否则,你就像是每天在为自己贴各种标签,你开始变得对修行上瘾,却不考虑修行本身的利益和作用,你只是考虑如何跟随着传统去做。所以,持咒变成了一种嗜好,大礼拜也是。当你早晨起床后,你就喜欢开始做大礼拜,但是对为什么要做大礼拜却丝毫不关心。你只是在做着大礼拜,持诵着咒语,就只是这样跟随着修行的传统。所以,无论是佛陀的教授,还是菩萨们和伟大上师们的教授都讲到,当你每天修行的时候,都应该要检视你自己的心。

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需要从修行中改变。如果修行并没有使你发生任何转变,那么说明这些修行对你根本没起作用,其中缺失了一些东西。也许不够精进,也许你的修行不正确,又或许你得到的教导不对,有些东西错了。因此,正确的去检视你自己,行者需要通过修行而改变,你必须改变,而我也必须改变,通过修行来改变,通过开展智慧来改变,通过觉醒自心来改变,而不仅仅是根据传统来改变。你的老师们,你的上师们的确很伟大,但是他们无法改变你的心,无法通过仅仅是吹一下你的头,或碰一下你的身体,而给予你加持。是的,这些也确实是一种加持,但只是暂时的。真正的加持是实修,闻、思、修,观心,努力的开展你内在本具的功德品质,去忆念这些品质,去发现它们。

所以,你必须变得非常精进,专注于自己的修行之中。然后,每次你见到你的上师们时,就该问他们:“如何才能觉醒?应该如何来修行?”而不是要求他们去除你的头痛,解决你经济上的问题。我相信有这样的事情,我自己也经历过,当仁波切和喇嘛们来到亚洲的国家时,像是这里或其他地方,他们把上师们看成是金融顾问,你总是跑到上师那边去问,如何解决你的经济问题,股票问题,都是这些,而不是佛法上的问题。因此,要回到佛法的道路上来,这样你就可以从老师和上师们一字一句的教导中学到很多,也会得到许多利益。(完)

注:翻译中如有错误之处,由译者承担所有责任。


{返回 桑杰年巴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开示
下一篇: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修行人
 如何观心
 《修心七要》教授2——任何一个修行都应该要能对治我们的执着,这才是修行..
 无常与慈悲
 《一知全解》灌顶开示6——你是一个真实的佛教徒或佛法修持者吗?..
 《一知全解》灌顶开示4——没人能读得到你的心,我们应该读我们自己的心、..
 《修心七要》教授4——检视你自己,做一个究竟快乐的修行者
 “世俗谛上师”与“胜义谛上师”的关系
 轮回实性即涅槃
 《给现代人的建议》系列开示2——修持的方法一:出离心
 《一知全解》灌顶开示3——佛陀并不希望你成为佛教徒,而是希望你成佛,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祥和洒脱之路 居士篇[栏目:林克智居士]
 禅是生活的宗教[栏目:耕云先生]
 282.问曰:何以故大乘经初,菩萨众、声闻众两说,声闻经初独说比丘众,不说菩萨众?[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圣者言教 第五课(十九)密乘发心的殊胜之处[栏目:圣者言教]
 华严法会开示九[栏目:达照法师]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五课 三藏圣教序(唐·李世民)[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十二册]
 管理学的三部曲[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略说寺院生活仪轨[栏目:明海法师]
 完善生命[栏目:仁焕法师]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7)[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