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何谓十善业道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41

何谓十善业道

文:凡思整理

我们到寺院听开示,经常听师父说“十善业”。什么是“十善业”?经师父开示后,总算知道原来是由“五戒”扩大,而成的十善业道,即称之为“天乘”①,能修持十善而到达上品者,来生可享受天福。只是五戒侧重在身的修为,而十善是兼明心的动念而已。因此可以说,开五戒第四的妄语为: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的四戒,合起来就是: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十善戒法,或称十善业道。现在将十善业道略述于下:

1、不杀生而慈心于仁

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孔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愍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

2、不偷盗而义利节用

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知利己而须利人,即利人为利己,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信,则无偷盗之事发生。

3、不邪淫而贞良守礼

除了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也就是说,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行为。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

4、不妄语而诚实无欺

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5、不两舌而无争是非

以现代语来说,“不两舌”就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两舌灾祸,可导致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若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6、不恶口而出言慈和

所谓的“不恶口”,就是要我们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所以佛教经典指出:“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7、不绮语而言说有礼

所谓“绮语”,即是花言巧语,说不正经的话,导人产生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都叫做绮语。说绮语者,死随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说话要合于礼仪,不乖违真实,便叫做不绮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庄严威仪,必为人敬仰。

8、不悭贪而慈心舍施

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名、色、财、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做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来的钱财,除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

9、不嗔恚而慈忍积福

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导致杀害灾祸,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勤修慈悲忍辱美德,远离嗔恚过患,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10、不愚痴而多闻增智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无作乱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理事理明白的善人。

以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为身三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为口四善业。不悭贪,不嗔恚,不愚痴,是为意三善业。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话是说依止佛陀的真理,修习智慧,培养健全的人格,才是学佛的真义。十善业道,一方面制止外在的恶行,一方面净化内心的善行,以达到建立人间净土,才是现实人生佛教之目的,也才是适合时代需要的佛教。

注释:①佛教分为五乘教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但佛法是以人天乘,趣于大乘直达佛乘为基础。故人天乘即是佛乘的始阶。因此佛法流通于世间,当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合时机的教法:首为五戒,谓之人乘正法,能受持五戒的,可保人身不失(不堕恶 道轮回)。再由五戒扩大,即十善业道,谓之天乘,能修十善到达上品的,来生可享受天福。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从《佛说善生经》看父母与子女的责任
下一篇:慈善不是钱,是心
 念佛至净土(贺圣迪)
 明师难遇(圣严)
 谈放下(吕沛铭)
 佛教的自由、平等、博爱(煮云)
 五台山佛教的传入和发展(朱健全)
 心念转身,一池莲花(安镜如)
 示念佛参禅切要(憨山)
 动物权:一个佛教向度的解读与解释(萧振邦)
 释迦悲愍的诞生(常惺)
 人都是带着烦恼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栏目:圣严法师答疑]
 放下就是善法,随缘就是修行[栏目:达真堪布]
 扫除憎爱之心[栏目:净慧禅语]
 坚定的信念[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5年]
 佛教的“戒”是什么意思?[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印顺呼唤人间佛教(郭朋)[栏目:人间佛教]
 袪世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及唤起佛教徒的自醒[栏目:太虚法师]
 如何理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如孝法师关于准提道场的建设理念和规划[栏目:如孝法师]
 由于禅修渐能观照到自己的起心动念,若已发现自己瞋心、忌妒心起应如何处理?[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