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经之中所说之极乐庄严等者,皆四十八愿之成就文也;劝进念佛之处者,第十八愿之成就文也。
《观经》之「三心」、《小经》之「一心不乱」、《大经》愿成就文之「信心欢喜」,与流通文之「欢喜踊跃」,皆「至心信乐」之心也,以此等之心,释念佛之三心也。
2四十八愿一一皆有念佛往生义,故善导和尚释为「一一愿言」也。
如「无三恶道愿」,恐惧三恶重苦之众生闻之,生欣慕心,而以念佛为正因也;自余诸愿准之。
故四十七愿为欣慕愿,第十八愿为生因愿也。
3往生之业成就,亘于临终平生,本愿文不简别故。
4善导和尚为释「深心」而释余之二心也。见经文之「三心」,无一切行;至「深心」之释,始明念佛之行也。
5第十九愿者,为引导诸行之人,归入念佛之愿也。
6我所安置之一切经律论,是《观经》所摄之法也。
地藏等之诸菩萨,不可蔑如,往生之后,成为伴侣故也。
7《阿弥陀经》等者,净土门之出世本怀也;《法华经》者,圣道门之出世本怀也。
所望者异,不足疑也。
8余宗之人,于净土宗有其志者,必弃其本宗之意;圣道净土之宗义各别故也。
9今时末代众生,知自无三学份,则须舍圣道归入净土也。
10无口传而见净土法门者,见失往生之功德也。其故者:往生极乐之教,上劝龙树、天亲,下至末世之凡夫、十恶五逆之罪人。然而,自身是最下之罪人故,见劝善人之文,则自生卑下心,思往生不定,而不得顺次之往生。
是故,见劝善人之文,则见善人之分;见劝恶人之文,则见自己之分。如是见定者,决定往生之信心坚固,而乘本愿得顺次之往生也。
11净土之教文者,上自龙树天亲,下至五逆谤法,普劝凡圣善恶之人故,乖角之文多。
见劝上机之文勿卑下,见劝下机之文勿放逸。
12近代行人,不堪观行。若欲观佛像等者,不能过于运庆、运康所造之佛像;若欲观宝树等者,不能过于樱、梅、桃、李之花果等。
然则,应信「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之释,而一向称名号也;唯称名号,自然具足三心也。
13称名之行者,常途念佛之时,不可忌惮不净,以「相续为要」故。如意轮之法,不忌惮不净;弥陀观音,一体不二也。以此思之,善导和尚别时之行云「清净洁斋」,寻常之行与此异欤!源信之「不论时处诸缘」之释,永观之「不论身净不净」之释,必有所存欤!
14乘他力本愿有二,不乘亦有二。
先,不乘本愿之二相者:
一者,造罪时不乘。其故者:造如是罪,则虽念佛,往生不定。如此想时,则不乘也。
二者,发道心时不乘。其故者:虽同念佛,有此道心,故得往生;若无道心,则虽念佛,不得往生。以道心为先,本愿为次,如此想时,则不乘也。
次,乘本愿之二相者:
一者,造罪时之乘。其故者:如是造罪,必堕地狱;然称念本愿名号故,决定往生。如此想时,则是乘也。
二者,起道心时之乘。其故者:不以此道心往生,此等道心,无始以来虽发,至今未离生死。故不论道心之有无,不言造罪之轻重,唯依本愿名号,念念相续之力,得遂往生。如此想时,则是乘他力本愿也。
15「三心」容易具足也,其相者:思「决定往生而念佛」者,则所教之「以至诚之心」之「至诚心」亦纳于此心,所教之「不疑阿弥陀佛之本愿,思决定往生」之「深心」亦纳在其中,第三之「回向发愿心」亦纳在一向念佛,决定往生之愿心中。
明知:切思决定往生而念佛者,三心皆含摄故,则虽不学无知之人,如是切思往生决定而念佛者,则三心易具也。
16虽言「三心」,总而言之,唯一「愿生心」。
此愿生心之不虚伪、不假饰,谓之「至诚心」。
此愿生心真实而念佛者,临终必蒙来迎,无一念之疑,谓之「深心」。
此身既思往生极乐,所作行业,皆为往生,谓之「回向心」。
是故,愿心不伪,真欲往生,自然三心具足。
17念佛行者,余之善根,虽一尘不具,决定往生。
然而,不发菩提心,何可往生?不持戒,何可往生?无智慧,何可往生?妄念不止,何可往生?如是等之言者,不知此经也。
18《大经》言:「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观经疏》云:「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向」者「不兼余」之言,亦是「舍余」之词。
若念佛之外兼修余行,则非「一向」也。
19月光虽无处不照 唯宿仰望者心中
20只称念阿弥陀佛 喜得见净土庄严
21身似露珠四处散 心如花瓣萼上连
22白云日夜拥柴扉 何时成为紫色光
23我心望弥陀 如葵花向阳
称念弥陀佛 日日无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