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三、念佛大意
 
{返回 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29
念佛大意                         (《大正藏》八三、一九一)

末代恶世之众生,欲遂往生之志者,不可修其它之法,唯应依据善导和尚之释,入一向专修之念佛门。然而一向信受而入其门者,极为难有,何以故?或心染其它法门,或不以念佛功德为重。细细思之,如实往生净土之愿,专一深心之人难得欤?应先知此理。

即使欲学一切天台、法相之经论圣教,非专一其志不可。

然而修学佛道者,宜观时鉴机。佛灭后第五之五百年,欲莹智慧、断烦恼者难,澄心水得禅定者亦难故,修行之人,多入念佛门,亦即道绰禅师、善导和尚等净土宗之祖师,即是此时之人也。何况此顷第五之五百年,斗诤坚固之时也,其它行法更难成就。加之,于念佛法门,末法之末尚且有利益,何况今时是末法万年之初也,一念弥陀岂可不遂往生乎!设虽我等非其器,岂似末法末之众生乎!

又,纵使释尊在世之时,即身成佛者,龙女之外,难见其人。

又,设非即身成佛,适合修此圣道门之菩萨、声闻,此外之权者、圣人,此内之比丘、比丘尼等,至今经论之学者、法华经之修持者等,此皆上根上智之人也。

然我等之时机者,设虽学圣道,于彼等之人,更难企及。

如是末代之众生,阿弥陀佛预先知之,故五劫之间思惟,而发四十八愿,其中第十八愿誓言:「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已成正觉,于今十劫也。此是释尊所说之经,即《无量寿经》等之三部经也。是故,今日我等之众生者,应专行念佛,以期往生者也。

设虽恶业之众生等,若只弥陀之誓,以为尚不足信;然而释尊一一所说之三部经,岂无一语之真乎?又,何况十方诸佛之证诚,亦唯此经可见,其它法门,未见如是之证诚。

然则,时已过,身亦不堪;与其修禅定智慧,何不称念利益现在,且又诸佛证诚之弥陀名号乎!

又,修行人之中,有人以为极乐浅、弥陀劣,其所期者,在密严华藏之世界;此甚不契也。彼土者,断无明之菩萨,此外无人得入。

又,入一向专修之念佛门,因日别三万遍,或五万遍、六万遍,乃至十万遍等,专行念佛故,年来所积受持读诵功德之诸经,不再读诵,恐有罪过,有抱此疑之辈;然而此何罪之有乎?末代之众生,与其修持难成之行,何如先乘弥陀愿力,以遂念佛往生,于净土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既学诸法,亦证菩提。

又,末代之众生,专念佛之事,其释众多,其中《观经疏》之第三<定善义>,善导和尚释言: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此例非一也,广显念佛三昧竟。

又,善导和尚《往生礼赞》之中,「专修杂修之文」亦言:

杂修而得往生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五三;

专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此等者,任何事,既入此门,则一向专心,皆无他心之故也。

譬如高山之人尚不能来往之山岩,力弱之人欲执石角木根而攀登者,犹如修杂行而欲往生也。若执彼山岭所垂纲绳而登者,犹如深信弥陀愿力,一向念佛而往生也。

又,一向专修者,三心自然具足也。

言「三心」者: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也。

「至诚心」者:不礼余佛,唯礼弥陀;不修余行,唯念弥陀,专而复专也。

「深心」者:深信弥陀之本愿也。我身无始以来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生死之道;一心乘托弥陀不可思议之本愿,一向称念弥陀不可思议之名号,念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最后临终时,必蒙弥陀来迎也。

「回向发愿心」者:自他之行,悉皆真实心中回向发愿也。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以此而言,交杂其它之行,虽非是罪;然探其心底,犹以为念佛往生不定,聊有疑心,故加入他法。

又,此三心中之「至诚心」者,有人作种种领解,尤其坚固认为应自己尽诚;此违背弥陀本愿之本意,有欠信心也。如何至诚之辈,亦是造罪之凡夫身,欲凭己力成就往生者,不可能也。唯凭弥陀本愿之不思议方得往生;弥陀不思议之本愿,本为既无深诚、亦非善人而发。

知此道理,真实入专修念佛之一行者,此世难得之人也。

故昙鸾大师虽智慧高远,亦舍四论讲说,而专修往生之业,一向专念弥陀,相续无间,现已往生。

道绰禅师亦抛讲说而修念佛,善导和尚亦嫌杂修而勤专修。又,依道绰禅师之劝,并州三县之人,七岁以上,一向修念佛。

然则我朝之末法众生,何敢好杂修乎?唯应速学弥陀本愿、释尊之说、道绰、善导之释。与其杂修,往生不定;何如专修,往生决定乎!

彼道绰、善导等,虽念佛门中之大德,亦无及其左右。

于法相宗之慈恩大师之《西方要诀》释云:

末法万年,余经悉灭;弥陀一教,利物偏增。

又云:

三空九断之文,十地五修之教;生期分促,死路非遥。

不如息多闻之广业,专念佛之单修。

加之,又《大圣竹林寺记》言:「五台山竹林寺之大讲堂中,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东西相对而坐,为诸众生演说妙法。」时法照禅师跪问文殊菩萨:「末法恶世之凡夫,应修何法,可永离三界,往生净土乎?」文殊菩萨答言:「欲生净土者,无过称念弥陀名号;顿证菩提之道,唯在称念之一门。是故释尊一代之圣教,所赞多在弥陀,何况未来恶世之凡夫乎!」

如是要文,及诸智者之教语,虽闻而犹无信心,生于难得之人界,而不入易往之净土者,后悔何如!

然而,当今专修念佛之行者,曾闻常遭谤难、嘲笑之辈者多,此又昔之权者所预知之事也。善导和尚之《法事赞》言:

世尊说法时终了  殷懃付嘱弥陀名

五浊增时多疑谤  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瞋毒  方便破坏竞生怨

如此生盲阐提辈  毁灭顿教永沈沦

超过大地微尘劫  未可得离三途身

大众同心皆忏悔  所有破法罪因缘

又《平等觉经》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如是净土法门,悲喜交集,身毛为竖者,当知此人,过去已作佛道而来也。若复有人,虽闻此法,都无信乐者,当知此人,始从三恶道中来也。

又,十善不能坚持,而望忉利、兜率者,极难相应也。然而极乐世界者,五逆之人亦依念佛而往生,何况十恶更无所障碍。

又,虽期弥勒之出世,然五十六亿七千万岁,极难等待也。

他方一切之净土,无有如是之本愿,唯有极乐净土,是弥陀别愿之所成;弥陀愿力甚深,何必他求乎!

又,此生已结佛法之缘,而有心悬三生、四生得脱之辈,此愿极为不定也。与大通如来结缘之人,虽信乐忏愧之衣中,怀一乘无价之玉,非隔生即忘,而三千尘点劫之间,轮回六趣乎!

设虽三生、四生,必定得脱,然而于此伫候之间,受轮回之苦,最为难耐。

我等并非此次始生人界,已经生生世世值遇若干如来教化、菩萨弘经;唯因不信,而漏于教化。三世诸佛,十方菩萨,思之,皆是往昔之朋友也。释尊亦于五百尘点劫之古,弥陀亦于十劫成道之前,忝蒙互为父母兄弟。佛者受前佛之教,信善知识之劝,早已发心修行,久已成佛。我等信心浅故,今尚留于生死。回忆过去轮回,未来亦当如是。虽发二乘之心,然而菩萨心难发。因此如来垂示殊胜方便,教导他力往生之法。浊世众生,虽励自力,经百千劫,难行苦行,其所勤励,尚不及他力往生之法。

又,彼圣道门者,须能清净,成为其器所修之行也;若懈怠不信,既不能修行,甚而有获罪者。

若念佛门者,行住坐卧,醒时睡时,称念不难,甚为方便,且无罪咎;不嫌其器,皆成往生之因。故言:

彼佛因中立弘誓  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  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  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砾变成金

又,微妙殊胜之经论圣教,至最后临终时,虽是智者,不能暗诵其文。若念佛者,虽至命尽,称念不难。

又,若论诸佛之誓愿者,药师如来之十二誓愿,无有「不取正觉」之愿;千手之愿,虽有「不取正觉」之誓,然而尚未成正觉;唯弥陀所发「不取正觉」之誓愿,已成正觉,于今十劫。信弥陀誓愿之人,非其它法门之信仰可及。故必须一向专修念佛,无有他心,日夜朝暮,行住坐卧,称念不怠也。

专修念佛之辈,今世已得往生者,所闻其数甚多。

若杂修之人而得往生者,极难得闻。


{返回 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四、三心义
下一篇: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二、念佛往生义
 法然上人文钞 问答篇 一一、静严法印之问答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二六、示随莲之法语
 法然上人文钞 书简篇 五、复兼实夫人书
 法然上人文钞 书简篇 七、复秀实夫人书
 法然上人文钞 杂篇 一、梦感圣相记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二三、示圣光之法语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一、三部经释 二、《观无量寿经》释
 法然上人文钞 问答篇 一四、诸弟子之问答
 法然上人文钞 问答篇 三、念佛往生要义钞
 法然上人文钞 书简篇 九、复正如书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年龙佛父佛母伏藏法卷之——放生仪轨·赐予二利之吉祥[栏目:显密放生仪轨汇集大全]
 2007禅修精进营开示 禅定的正见[栏目:噶玛天津仁波切]
 思想起——四念处练习曲[栏目:禅林衲子心]
 略论佛教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挑战及儒佛论争(廖乐根)[栏目: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
 六届: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妙华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尕藏加[栏目:当代佛教学者]
 道德才能让社会进入良性循环[栏目:济群法师]
 清净[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福慧滋长]
 五百罗汉 132、善眼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佛法与美[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