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五、净土宗略钞
 
{返回 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97
净土宗略钞                       (《大正藏》八三、一九五)

今度离生死之道,无过于往生净土;往生净土之行,无过于念佛。

凡出尘世入佛道虽有多门,大别为二门,即圣道门与净土门也。

初,圣道门者,在此娑婆世界断惑证果之道也。就此有大乘圣道,有小乘圣道。大乘亦有二,佛乘与菩萨乘也;小乘亦有二,声闻乘与缘觉乘也;此等总名四乘。但,此等悉皆不堪于此时我等之身,是故道绰禅师云:「圣道一种,今时难证。」虽说各种行法,而无其益,难证易迷,非我等之份所能也。

次,净土门者,厌舍娑婆,急生极乐也。往生极乐者,阿弥陀佛之愿,不择善恶,唯在凭不凭弥陀之愿也。是故道绰禅师云「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故此时欲离生死之人,应舍难证之圣道,而愿易往之净土也。

此圣道、净土,名为难行道、易行道。取喻而言,难行道者,如险路徒步而行;易行道者,如海路乘船而往。足跛目盲之人,不能行于陆路,唯可乘船,得至彼岸。然而此时之我等,智慧之眼盲,行法之足跛,如是之辈,圣道难行之险路,一切绝望,唯可乘弥陀本愿之船,渡生死之海,至极乐之岸也。今此船者,即喻弥陀之本愿也。其本愿者,弥陀往昔,始发道心,舍王位而出家,欲成佛度众生时,为建设净土故,发四十八愿,其中第十八愿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号,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完成此愿,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故善导和尚释言:「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思此道理,则信弥陀本愿而念佛之人,往生无疑。应详知此理,不论如何,先凭弥陀誓愿,一向念佛,虽别解之人种种言词妨碍,亦皆不可有疑佛愿之心。如是领解,前所言之圣道门,非我之份而舍之;入净土门,一心仰凭弥陀誓愿,一向称念弥陀名号,名为净土门之行者也。此名为圣道、净土之二门也。

次,入净土门,若言所应作之行者,应「心行相应」,亦即名为「安心起行」也。

其「安心」者,即《观无量寿经》言:「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善导和尚之「三心释」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又,不简内外明闇,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

是故「至诚心」者,即是「真实心」也,言真实者,身之所行,口之所言,心之所思,无内虚外饰之心也。总之,真实厌秽土欣净土,外相与内心相应也。不可外现贤善之相而内造恶,外现精进之相而内懈怠之意也。故言:「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就念佛而言:人前披露六万七万之念佛,而实无此数;又人所见之时处,显现贤善精进念佛,而人不见之处则不念等之心相也。虽如此言,非以外现恶相为良,总之,真实欲契合佛心,内起真实,外相则随顺境缘也;然若因随顺境缘故,而破坏内心真实之行为者,亦是欠缺至诚心之心也。总之,唯是内心真实,并有其外相也,故名至诚心。

二者深心,亦即善导和尚解释言:「深心者,深信之心也。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是具足烦恼之罪恶生死凡夫也,善根薄少,旷劫以来,常流转三界,无出离之缘。二者深信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摄取众生,亦即称念名号,下至十声,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又深心者,决定建立自心,顺佛之教而修行,永除疑心,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

此释之意者:最初信自身之相状,然后信弥陀之誓愿也;为后之信心故,先举初之信也。其故者,愿往生之大众,虽称念弥陀本愿之名号,而自身不免亦起贪欲瞋恚之烦恼,亦造十恶破戒之罪业,故生恐惧之心,而妄轻自身,反疑弥陀本愿。善导和尚曾确见此疑,而举出二种信心之相状,以解释如我等亦起烦恼、亦造罪业之凡夫,深信弥陀本愿而念佛者,乃至十声一声,决定往生之旨。

诚然,最先若不解释信自身之相状者,则以为我等之心相,虽如何念佛,亦难契弥陀本愿;以为一念十念之往生者,在不起烦恼,不造恶业之善人,未必在我等之辈;知自身之相状,而有往生难凭之危机感。今此二种信心之释,应铭刻在心,深加思惟也。

不知此释之人,皆言自心之恶故,难契往生。生此疑者,即退往生之志;若知此旨,永无疑心也。

不顾心之善恶,不论罪之轻重,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者,依弥陀愿力,必定往生。应起决定之心也,依此决定心,往生之业决定也。往生者,思不定者不定也,思一定者一定也。总之,深凭弥陀本愿,信不嫌任何过错一定往生而无疑心,名为深心也。

虽言不嫌任何过错,然非任性而为,故善导和尚释云:「不善之三业,应真实心中舍;善之三业,应真实心中作。」又释「若非善业者,敬而远之,亦不随喜也」者,使知应尽其心,畏恶劝善也。唯信弥陀本愿之不嫌善恶,称名号者必往生;深信名号功德之能灭任何罪业而一念十念必往生之殊胜,无一念疑心之意也。

又,虽言一念往生,未必限于一念。弥陀本愿之意者,称念名号,若百年、若十二十年、若四五年、若一二年、若七日一日十声一声,起信心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者,必定往生也。总而言之:上自欲念佛之始,直至临终而念佛也;中者七日一日之念佛,下至十声一声;信弥陀愿力,必定往生。本愿者不定多少之数,心思一念亦必往生,而不退转,直至临终之念佛也。

又,真有往生之志,信弥陀本愿而念佛之人,临终无颠倒之事也。其故者:佛之来迎,本为行者之临终正念故也。不知此理之人,皆以为自己临终正念念佛时佛则来迎;此之见解者,既不信弥陀本愿,亦不知经文也。《称赞净土经》言:「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平常之时常念佛故,佛必来迎;一见佛现,即住正念,故勿思念佛徒然。唯祈临终正念之人者,甚为谬误之事也;故信弥陀本愿之人,怀疑临终之心不可有。于临终之时方念佛之人,弥陀亦为其立来迎之愿;以临终念佛而往生者,本无往生之愿,偏造罪业之恶人,于临终时,始遇善知识之劝导而念佛往生,《观经》亦言之。若本念佛之人,未必强论临终之相状也。佛之来迎一定故,临终之正念亦是一定,此理应存知于心也。

又,「别解别行之人不能倾动」者,不因别解别行之人所言,而舍念佛、疑往生也。别解之人者,天台、法相等八宗之学匠也;别行之人者,真言、止观之一切行者也。此等乃习行圣道门也,与净土门之解行异故,名为别解别行也。

又,虽同念佛之人,不信弥陀本愿而励自力,以为只念佛,如何往生?因而作种种功德,奉仕不同之佛,集此力量方遂往生之大事,唯以念佛,有所不足等;虽闻如是之言,亦无一念疑心,闻任何之理,皆不失往生决定之心也。

不受人言所破之理,善导和尚已委细阐释,取意而言:「纵使有佛,遍满十方世界,辉光吐舌,说言烦恼罪恶凡夫,念佛一定往生者,此虚妄不可信也。」亦不因此起一念疑心。何以故?佛皆同心引导众生,亦即阿弥陀佛建设净土,发愿言:「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释迦佛出现于世,为众生故,说弥陀之愿;六方恒沙诸佛,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证诚释迦所赞弥陀本愿,劝导一切众生,称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者,必无疑也,一切众生皆当信受。

如是,一切诸佛,既以普皆同心劝导:「一切凡夫,念佛决定往生」之旨,是故纵使有佛来言不得往生,亦不惊动也。佛尚如此,况菩萨、声闻、缘觉乎?何况凡夫乎?如是知者,一度信此「念佛往生」之后,何人来言,亦无疑心,此名为深心也。

三者「回向发愿心」,善导和尚解释言:「过去及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

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犹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

此释之意者:先就我身,前世所作之功德,悉皆回向极乐愿往生也。不只自身,一切凡圣之功德亦回向也;凡者凡夫所作功德,圣者佛菩萨所作功德亦随喜故,以成自己功德,皆回向极乐愿往生也。

总之,愿往生外,不愿他事也。我身他身,莫祈此界果报,又虽同后世之事,然愿生非极乐之净土,或愿生人中天上等,莫作如是回向于彼此也。若未思定此理之前,祈此土之事、回向别处之功德,悉皆取返;今一心回向愿往生也。然不可因一切功德回向极乐故,又于念佛之外特别造集功德回向;只是过去功德,此时一向回向极乐,此后随缘供僧布施等,随所作皆为往生而回向也。此心犹如金刚,不被别解之人所教导而回向彼此也。金刚者不能破之物故,取喻以明此心回向发愿愿往生也。

三心相状,大致如是。具此三心,必得往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善导和尚之释故,因此,欲生极乐之人,应全具足此心也。

然如斯说时,虽似各别而夸张;若领解者,易具此心也。总之,真实深信弥陀誓愿而愿往生之心也,此名安心,是往生心之相状也,应详知之。

次「起行」者:依善导和尚之意,往生之行虽多,大分为二:一者正行,二者杂行。正行者,亦有多种: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名正行、赞叹供养正行,此等名为五种正行。若赞叹与供养分为二行时,则亦名为六种正行也。就此正行,合为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以念佛为正定之往生业,若以礼、诵等,名为助业;念佛之外,或礼阿弥陀佛,或读三部经,或观极乐之相,或赞叹供养,皆为助称名念佛也。正定之往生业者,唯念佛而已也。除此正助之外,一切诸行:布施、持戒、精进、禅定,如是六度万行,读法华经、修真言等,种种之行,悉皆名为杂行。欲速往生极乐者,应一向修称名之正定业也,此即弥陀本愿之行故。若我等以自力能离生死者,未必限于弥陀本愿之行,然而若不依他力,难得往生故,乘弥陀本愿之力,一向称名号,善导和尚所劝也。

自力者,励自己之力而求往生也;他力者,唯凭弥陀之力也。是故行正行之人,名为专修之行者;行杂行之人,名为杂修之行者。修正行者,心常亲近彼国,忆念无间;行杂行者,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名为疏杂之行,疏于极乐之行也。又专修之人,十者十生,百者百生。何以故?外无杂缘得正念故,与弥陀本愿相应故,顺释迦之教故。杂修之人,百人之中一二人得生,千人之中四五人得生。何以故?与弥陀本愿不相应故,不顺释迦之教故,忆念间断故,与名利相应故,自障障他之往生故。此是善导和尚之释也,信善导和尚而入净土宗之人者,一向修正行,日日之所作,一万二万乃至五万六万十万,随其根器,能念多少,则念多少,是知也;虽闻此理,念佛之外,用心于杂行之人者,不知也。其故者,善导和尚所不劝之事,决无应行之道理也;所劝之正行尚且厌倦之身,而用心于未曾劝导之杂行者,诚然不可有也。

又,善导和尚《往生礼赞》问曰:「称念礼观阿弥陀佛,现世有何功德利益?」答曰:「若称阿弥陀佛一声,即能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又如《观经》云:若称礼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复与前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者,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又言:念弥陀欲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故名护念经。今既有此增上誓愿可凭,诸佛子等,何不励意去也!」

此文之意者,深信弥陀本愿而念佛愿往生之人,始自阿弥陀佛,十方诸佛菩萨,观音势至无数之菩萨,围绕其人,行住坐卧,不嫌昼夜,如影随形,袪除作诸横恼之恶鬼恶神之便;现世无有横恼,常得安稳;命终之时,迎接往生极乐世界也。故信念佛而愿往生之人者,为袪除恶魔故,祈诸佛神,亦斋戒沐浴等,岂有之乎?何况归佛、归法、归僧之人者,一切神王,以恒沙鬼神为眷属,而言常护此人。然则,如是诸佛诸神,既围绕护念,又何有诸佛诸神恼乱障碍乎?又,若宿业现前,应受之病者,虽祈祷何等诸佛诸神,亦不可依凭也;若因祈祷而病愈命延者,则何有病死之人?何况弥陀愿力,能使信念佛之人,重报轻受│宿业现前,应受之重病,使其轻受,何况袪除非业乎!故信念佛之人,纵受何病,皆是宿业也;所受应重于此,以佛力故,仅受此病。我等深重恶业尚使消灭而得往生极乐之大事,何况无有此世何等难成之延命愈病之力乎!故祈求后世,乘弥陀本愿之心薄者,不蒙此等之围绕护念,善导和尚已言之。虽同念佛,应起深信而厌秽土欣净土也。必须留心思惟此理,一向至其信心而念佛。

如斯详述,虽自我之言甚多,然不可以为有所谬误;专学善导和尚之语,摘出古文之意而述之也,不可起疑,必须留心阅读,领解其意;念佛往生之义,无过于此也。谨言,谨言。

本曰:此书者,依鎌仓之二位禅尼所请而记进之书也。


{返回 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六、登山状
下一篇: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四、三心义
 法然上人文钞 问答篇 二、大原谈义闻书钞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七、无量寿经释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三一、示忠纲之法语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五、净土宗略钞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二一、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三七、临终时示门第之法语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二六、示随莲之法语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一、三部经释 一、《无量寿经》释
 法然上人文钞 制诫篇 四、一念义停止起请文
 法然上人文钞 书简篇 一、复光明书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源禅师禅七开示 三七第三日[栏目:佛源法师]
 透过佛法看世界 给寻找答案的人[栏目:透过佛法看世界·希阿荣博堪布]
 性天真佛[栏目:禅是一枝花]
 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栏目:惟觉法师]
 修行人能否养宠物?[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追寻内心之美[栏目:谈佛说禅悟人生]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九九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对僧人素质的提高[栏目: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三讲[栏目:智敏上师]
 怎么劝亲友诵《地藏经》呢?[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