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四节 心即是佛与无心是道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27
  第四节 心即是佛与无心是道
  前第十五章第二节所引《少室六门?第四门安心法门》已有「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注释:《大正藏》第48卷,370页中。〕的思想。马祖道一以后,希运禅师等人还把马祖的「即心即佛」和「平常心是道」的命题,进一步发展为「心即是佛」和「无心是道」的命题。
  关于「心即是佛」,希运说: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纵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惟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妄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注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79页下。〕
  这是说,众生和诸佛一样「唯是一心」。这个心是超越生灭的,即永恒的;是不增不减,即不变的;是超越形相和对待,即绝对的;是为虚空不可测度,即无限的。这是一个宇宙真心,即所谓的诸佛和众生共同具有的本原清净心。众生若能息念妄念,当即体悟本原清净心,佛也自然显前,也就成为佛了。佛不是别的,「佛即是心」,即是本原清净心。换句话说,「心即是佛」,众生的心即是佛。所以希运又说:「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异,故云即心是佛。」〔注释:《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藏》第48卷,385页中。〕这是继承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命题,进一步发挥了心佛一如的思想,强调众生的「唯此一心」即宇宙真心或本原清净心就是佛。既然心即是佛,那么,也可说「此法即心。……此心即法」〔注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80页中。〕「法」,指佛法。真心与佛法无异。希运还以棒打、吆喝等为开导门徒直下本心的方便,开启了尔后临济宗宗风的先河。
  关于「无心是道」,我们需先介绍马祖道一对「无门为法门」的解说。马祖认为,自心是佛的意境「唯是默契得,这一门名为无为法门,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注释:《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藏》第48卷,385页中。〕他又展开说:
  《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何故佛语心为宗?佛语心者,即心即佛。今语即是心语,故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者,达本性空,更无一法,性自是门,性无有相,亦无有门,故云无门为法门。〔注释:《宗镜录》,《大正藏》第48卷,418页中。〕
  这是说,菩提达摩禅师传的就是心法,《楞伽经》就是说佛教教义以心为宗要,也就是强调「即心即佛」的意思。无门为法门,是要求明达包括佛法在内的一切法都是本性空寂的,这个空寂的本性就是法门,所以称为「无门」。「无门」也就是「无为法门」,是只知无心而默契悟达的法门。「佛语心为宗」,是讲理论,「无门为法门」是讲实践,这两者是完全统一的。众生若能以「无门为法门」,悟达一切法本性空寂,绝不执着,也就能使本原清净心呈现,即心即佛,而成就佛果了。这里,以「无门为法门」的思想以及马祖的「平常心是道」的命题,成为了尔后禅师的「无心是道」思想的张本。
  大珠慧海继承祖道一的思想,又进一步倡导「无心」。他一方面说:「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注释:《景德传灯录》卷28,《大正藏》第51卷,440页下。〕,一方面又强调「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注释:同上书,441页中。〕慧海既肯定「自家宝藏(如来藏,本心),又强调「无心」,他所讲的「无心」是指不感受、不执着事物,他认为,主体处于无思虑、无分别状态,如此空寂清净,也就获得精神解脱。史载:「问:『和尚(指慧海)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注释:《景德传灯录》卷6,《大正藏》第51卷,247页下。〕这是说,无心而不须索,不计较,一切顺其自然,就是用功修道的法门。
  怀海的两大弟子灵佑(771-853)和希运也都提倡「无心」修行。灵佑主张「无心是道」。所谓「无心是道」,就是「情不附物即得」〔注释:《景德传灯录》卷9,《大正藏》第51卷,264页下。〕,也就是「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注释:同上书,265页上。〕「情」,指情识。「无心」就是对凡与圣的分别情识一概灭尽,如此对凡圣不作分别取舍,真心本体显露,现象和本体相融合辙,也就达到悟境而是佛了。所以,灵佑也经常这样开示大众:
  从上诸圣,只是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亭、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之人。〔注释:《景德传灯录》卷9,《大正藏》第51卷,264页下。〕
  灵佑认为,众生如若没有恶觉、情见、想习之事,也就是真正做到了「无事」,「清净无为」,那就是合乎「道」,就是获得解脱的「道人」了。灵佑所谓的道人,也就是「无事人」。从灵佑的言论来看,「无心」就是「无事」,就是无情见、想见之事。做到「无心」、「无事」,就是「无事人」。
  对于「无心是道」的命题,论述颇详的是希运禅师。希运非常强调「无心」的重要性,他认为:
  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注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80页上。〕
  直下无心,本体自现。〔注释:同上书,384页中。〕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脱。〔注释:同上书,380页中。〕
  这是说,众生若能直下无心,真心本体自现,便是达到究竟的境界,而获得解脱;不能直下无心,只是长期修行,就会被各种功行所束缚,而不能成道,不得解脱。在希运看来,「无心」是众生获得解脱的唯一法门。
  那么,什么是「无心」呢?希运的看法是:
  无心者,无一切心也。〔注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80页上。〕
  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注释:同上书,380页中。〕
  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注释:同上书,380页中。〕
  当时有人问:「若心相传,云何言心亦无?」希运答:「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既是无心无法。」〔注释:同上书,383页上。〕希运所言的无心,就是无任何思虑、分别的作用,是离一切形相,离一切差别的心。无心也可称无心的心,它是众生的心,众生的本心。无心并不是全无心的存在,而是提远离凡圣、善恶、美丑等一切分别情识的真心,这也是处于不执着、不滞碍的一种自由境界。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和《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中分别记载了希运关于如来藏的说法。他认为如来藏也是本性空寂的,称之为「空如来藏」。这个「空如来藏」与「无心」在内涵上是一致的,甚至是相同的,实质上也就是「无心」。希运说:「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注释:同上书,382页下。〕「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注释:《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藏》第48卷,385页中。〕这是说如来藏是清净、空寂的,并不执着世间任何存在。又说:「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并却令空,更无分别,即是空如来藏。」〔注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82页下。〕「道场者,只是不起诸见,悟法本空,唤作空如来藏。」〔注释:《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藏》第48卷,385页中。〕这都是强调排除一切情见,不产生一切情见,没有分别,体悟性空,就是「空如来藏」。在希运看来,如来藏就是空如来藏,所以他既讲如来藏,又讲空如来藏,既讲本原清净心,又讲无心。所谓空如来藏和无心,都是指众生的精神主体不作分别,不起情见,不生执着,远离事物,远离形相,远离差别而言。由此也可以说,「无心」具有精神本原、修持工夫(方法)和觉悟境界三个层次的意义。
  作为修持工夫,如何实现「当下无心」呢?希运说:
  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注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80页下。〕
  这是说,要达到无心,就是要真正了知一切存在都是空无所有的,对主体来说也是一无所得的,如此无主客之分,不起妄念,也就证悟菩提了。希运把「无心」的要诀总结为「莫于心上着一物」〔注释:同上书,381页上。〕,他还生动地说:
  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注释:同上书,384页上。〕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比如每天吃饭未曾咬着米,每天走路未曾踏着地。不离一切事物,又不被事物所迷惑,这就是「无心」,就是「自在人」。
  为了达到无心,证悟菩提,希运特别反对知解,他强调「第一不得作知解」〔注释:同上书,382页下。〕,说:「我此禅宗,从上相承以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词,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注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82页下。〕认为分别知解和知解的工具语言文字都是得道的壅塞,解脱的障碍,若果存在学道的见解,那也是迷道。为了排除知解,「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注释:同上书,382页中。〕,无所求是防止产生知解,坚持学道修行的第一法要。希运甚至认为产生破除妄心的想法和相应的努力也是有害的。「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无根,只因分别而有,你但于凡圣两处情尽,自然无妄。」〔注释:同上书,383页上。〕这是说,要想「遣妄」,本身就是有所求,就是妄心在起作用,这也是应当排除的。
  希运有一段描绘修学无心的话,十分深动、形象:
  如今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着。终日任运腾腾,如痴人相似。世人尽不识尔,尔亦不用教人识不识。心如顽石头,都无缝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无着,如此始有少分相应,透得三界境过,名为佛出世。〔注释:《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藏》第48卷,386页下。〕
  希运认为,「学无心」就是要形如痴人,心如顽石,在日常生活中,对一切都无所分别,无所依倚,无所住着,如此才能与无心相应,进而成就为佛。
  希运还论述了无心与道的关系,认为无心是道。「此道天真,本无名字,只为世人不识迷在情中,所以诸佛出来说破此事。恐汝诸人不了,权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鱼忘筌,身心自然达道识心。」〔注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82页下。〕「道」,指佛道,即解脱之道。希运认为,大道天真无名,「道」是权立的名,只是为了达道而权且加以描述,不可执着,必须排除知解,才能明达大道。他说:「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注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82页下。〕又说:「身心俱无,是名大道。」〔注释:同上书,384页中。〕这是说,「道」是「无方所」的,它就是心(大乘心),也就是无心(身心俱无)。众生若能直下无心,就与「道」相默契。在希运看来,直下无心与悟道是一回事。他带有总结性地说:「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动念有无、长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如虚空。……但识自心,无我无人,本来是佛。」〔注释:同上书,384页中。〕心本来就是佛,心犹如虚空。无心,即不作种种分别心,就是道。众生若悟自心,不生分别,无我无人,如同虚空,就是佛了。
  提倡「无心」,是中国禅宗思想的一大主张。在印度,「无心」是般若空宗修行体悟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它要求修行主体无自我意识,无思虑,无分别,以达到无我无法(事物)的境界。中国禅宗的「无心是道」说,无疑是继承了印度佛教般若空观和如来藏学说,同时又吸取中国道家有关「道」的学说,并加以重构而成的。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五节 有情无佛性与无情有佛性
下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三节 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目录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第五节 本无说的兴..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五节 心性哲学的合..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四节 心性思想内..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一节 平常心是道与..
 中国佛教哲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出版座谈会纪要..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二节 学术思想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三节 密宗的..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第三节 气本原说的..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一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 第一节 佛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九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一集]
 惊人的潜能[栏目: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
 自家宝藏[栏目:圣严说禅]
 皈依僧,是皈依所有僧人吗?怎样才能如法依止?[栏目:济群法师问答]
 格萨尔王传 第18回 生祸端黑姜抢盐海用计谋辛巴建奇功[栏目:格萨尔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