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命欲终时,疾苦逼身,必起境界、自体、当生三种爱心。尔时阿弥陀如来放大光明,现行者前;行者既见未曾有事,专心归敬,更无他念。
又,佛之慈悲加佑行者,由之,妄念忽止,正念安静。是故《称赞净土经》说: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既舍命已,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阿弥陀经》说: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令心不乱」与「心不颠倒」,此即「令住正念」之义也。
明知:非临终正念故有来迎,由来迎故临终正念也。凡平生之时已成往生行业之人,临终必得圣众来迎;已得来迎之时,即由佛力住正念也。
然今时行者,多不辨其旨,于寻常行懒惰不营,至临终时俄祈正念,是僻见也。行者能得此旨,于寻常行业,不起怯弱心,此是行业至要。
大凡念佛往生之理胜诸行往生者,即有多义:
一者「因位本愿」:谓弥陀如来因位法藏菩萨之时,发起四十八愿,选定众生往生净土之行,乃尽选舍余行,选取念佛一行以为本愿。其选择本愿者,即《无量寿经》所说第十八愿也。
二者「光明摄取」:谓此是阿弥陀佛还念因位本愿,以相好之光明,摄取念佛众生,令得往生,而不摄取余行者也。
三者「弥陀自说」:谓跋陀和菩萨问阿弥陀佛言:「诣极乐世界,当修何行,得往生彼国?」彼佛答言:「欲来生我国者,当念我名莫休息,即得往生。」是则彼佛自劝念佛,不劝余行也。
四者「释迦付嘱」:谓即此《观经》所说付嘱流通之文是也,此即付嘱念佛一行,不付嘱余行也。
五者「诸佛证诚」:谓此如《阿弥陀经》所说释迦佛,选说念佛往生利益,六方诸佛同赞同劝,各于其国舒广长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诚其事,是则为令一切众生,信念佛往生,决定无疑也,余行则无如是证诚也。
六者「法灭往生」:善导和尚释曰:「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是则末法万年之后,独有念佛一行施往生利益也。
加之,下品上生十恶罪人往生之时,虽有闻经与称佛之二善,化佛来迎唯赞:「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不赞闻经之益也。又《大经》说三辈往生业之中,虽说菩萨心及起立塔像等余行,至流通处赞言:「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不指余行赞无上功德也。
上来念佛往生之旨,取要辨之耳。
抑!阿弥陀佛内证外用功德无量无边,取要不如名号功德,是故即彼阿弥陀佛,特以名号济度众生;释迦如来亦多赞叹彼佛名号,流通未来。
凡诸宗人,各以所依经持之。今净土宗之人,当持此经,持此经者,即持念佛往生愿也。此即六八愿中以第十八为根本也,故善导和尚曰:「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然则念佛往生之道,其源出于此经,观、小两经,及余诸经所说,皆以此经所说本愿为根本也;故善导和尚释《观经》所说「光明摄取」之文曰:「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又释同经下品上生双说闻经、称佛,化佛但赞称佛不赞闻经曰:「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善之业。」又释同经付嘱文曰:「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又释《阿弥陀经》所说一日七日念佛曰:「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自余所说,例之应知。
抑!第十八愿中选舍一切诸行,唯偏选取念佛一行为往生本愿者,盖有二义:一者念佛有殊胜功德,二者念佛是易行故。
初、殊胜功德故者:彼佛所有因位果上一切功德,皆悉摄在此名号中,是故一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得无上大善根也。是以《西方要决》曰:
诸佛愿行成此果名,但能念号具包众德,故成大善不废往生。
余行不然,各守一隅,譬如世间「屋舍」名字之中,摄栋梁椽柱等一切家具;而「栋梁」等一名字中,不能摄一切也。加之,此经即指「一念」赞为无上功德,是则殊胜大善根故,选为本愿也。
二、易行故者:但称名号,不简贤愚,不简老少,有病无病,行住坐卧,修之得便。(中略)
若以布施为本愿者,贫穷困乏辈,断往生希望。
若以持戒为本愿者,破戒无戒徒,断往生希望。
若以禅定为本愿者,散乱粗动人,不可得往生。
若以智慧为本愿者,愚痴无智者,不可得往生。
自余诸行,准此应知。然堪布施、持戒等诸行者极少;贫穷、破戒、散乱、愚痴者甚多,若以如上诸行用为本愿,得往生者甚少,不得往生者甚多矣!法藏菩萨大悲,遍摄一切欲得往生,是故唯以称名一行立为本愿也。故法照禅师《五念法事赞》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 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 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 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砾变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