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认识自我,离苦得乐
 
{返回 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28

  认识自我,离苦得乐

  大三班:释法光

  斗转星移,花开花落,又是一年的春天到;时光荏再,这已是我在法门寺的第二个春天,走在这初春的校园里,枝头上的木兰花时而怒放,时而凋零。还有的已经落满地正等着化作春泥。用心静静聆听这一幕春的交响曲,心中不免有几分怅然若失。生命是如此的美好,然而又是那么的短暂。谁也逃不过从幼年到老年,从活力四射到步履蹒跚,这就是人生的无常吗?有人不仅会问,人的一生到底为了什么?幸许每个人都有自己活着的理由和目标,但是最终还是跳不出这个生死轮回的迷宫。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与慈悲之心,换言之,众生皆有一颗‘自利利他’的佛心。然而,众生心皆执着于一个‘我’,进而颠倒迷惘,认假为真,沉沦于生死苦海,不能自拨。佛陀的本意是让每一个众生能够离苦得乐,能够去认识那个真正的自我。其实,这说难也难,说易也易。说难,是因为每个人自打从娘胎里的那一天,就和自己这个肉身打交道,熟悉到不分彼此,要想明白其中的道理,从执迷中走出来确实很难;说容易,只因那个‘我’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就是那个真正的我。只因执着才那么难,只要放下当念即能转烦恼为菩提,转智慧为涅槃。众生在执着与迷茫中度过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不知生死疲劳,妄自为真。生命之初赋予我们的善与恶,在轮回中交织着,最终在善与恶交织的荆棘丛中受尽无量的苦。

  智人以苦为舟,以智慧为浆去推动生命之舟,让自己渡过苦海。离苦的同时又念念不忘苦难中的众生,并且发愿去拯救他们;愚人却只是一时之乐,忘却享乐之后的苦,愚人之所以为愚人,是因为看不清生命的本质:成住坏空,生灭变异,无常无我,生命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就是发现人人具有的这个完美的、圆满的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他说法四十九年的教言,就是指导我们破除迷执,去假存真的方法,其目的即是让每个众生体悟自身本具的清净自性。只有佛陀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寿命的长短,而是在于是否具足慈悲与智慧的品质,进而超越生命的内涵,创造生命的真爱与喜悦。只有亦步亦趋地依着佛陀的教法去实践,终究会让这颗布满尘垢的心豁然明朗,在幽静中放出清净的智慧光芒,让一切众生感受那份慈爱与安详。


{返回 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学院里的春天
下一篇:修学《瑜伽师地论》想到的感悟
 第八届“法门之光”福慧营随感
 学会放下
 学而优则“佛”
 同圆一个梦
 法门之光增福慧
 出家人才是真正的大孝子
 缘生则聚,缘尽则散
 勿忘初发心
 要学会“心甘情愿”地做事情
 生命的淡然如此美好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极乐世界[栏目: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心念与命运(四)第四章 心念与孝行[栏目:心念与命运·第4册]
 十三、超越生死 如何面对死亡[栏目:大师在喜马拉雅山]
 自觉手册 Manual of Self-Awareness 第三篇 障碍及解决之道 Part Thr..[栏目:自觉手册 Manual of Self-Awareness]
 人间佛教的推广教育[栏目:吕胜强居士]
 事师法五十颂[栏目:丹增嘉措仁波切]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仪轨及科判[栏目:祈竹仁波切]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六四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佛性’是一切众生的本源[栏目:宣化上人]
 修行人日常的言行举止有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