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土宗教程 序 目录
大安法师著述
{返回 大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1067
序  一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示生人间,说种种法,度脱众生,无非为了怜愍我等凡夫,迷昧自心,沉没六道,妄受生死剧苦。佛陀兴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救拔我等,观机施教,应病与药,为对治众生无量烦恼,广说无量法门,总括起来,不外乎律、教、禅、密、净五宗。所谓律为佛身,教即佛语,禅是佛心,密以“陀罗尼”总持身口意三业而与佛陀不思议境界直下相应。佛陀以此而成就自己,亦以此而化度众生,众生若能依之修行,便得转染成净,转凡成圣。
  然而要知道,按一般通途法门,须断见惑才能证得初果预入圣流;思惑断尽,才能证得四果,了脱三界生死。这在你我这样根器的凡夫,于此生中,可以说是断难企及的。佛陀为畅度生本怀,由彻底悲心,无问自说,宣示普摄群机乃至包容五逆十恶众生的净土法门,凭仗信愿行力,感应阿弥陀佛,纵无力断惑,亦能往生;一念恳切投诚,即得诞登彼岸。一生彼土,即获得永不退转。如是殊勋,旷劫莫举。
  对一般通途法门,净土为特别法门。而此法门,甚深难测。不仅一般泛泛的信徒,即使深通宗教的大知识家,也往往犹疑或忽视。净土法门,其事虽简而至妙,其理虽近而至深。由于念佛一法,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全体是佛境界。究其实际,如是境界,虽等觉菩萨,尚不能知其少分,况凡俗之流!我等但肯仰信佛语,依教奉行,必获实益。
  要知道,律为教禅密净的基础,如果不严持戒律,则教禅密净的修持功德无由建立,譬如宫殿楼阁建造在沙滩上,未成即坏;净土为律教禅密的归宿,譬如百川万流,统归大海。古德说,净土法门“似地均擎,如天普盖”,“统摄律教禅宗,普被上中下根”,“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如同我们生活离不开空气,修学佛法,绝不可离开净土法门。
  中国佛学院自八十年代复学以来,添设净土学科。大安法师俗名魏磊,原为对外经贸大学教授。1994年应中国佛学院聘请主讲净土宗,直到2001年出家方止。大安法师深探教海,耑笃净宗,先有《 净宗法语大观 》(百花洲出版社出版)之著,甚得僧俗大众欢喜顶戴;复应我院教学之需,在净土宗教学基础上,曾于1998年撰述成就《 净土宗教程 》,为我院净土宗学科教学,作出了划时期的贡献。本书出版得到教内外普遍好评,宗教文化出版社应广大读者之需决定再版。大安法师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又加上若干年尤其是出家以来的修学体会,加以修订,遂令本教程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本教程内容翔实,契理契机。若综述特色,则首先是系统性。本教程从历史渊源与理论践行两个层面,对净土宗教理史迹、净土宗的理论框架、西方净土依正庄严、净业修持的方法等,作了系统详明的阐述,摄取大量净土宗经论的精要,自成一丰富而有序的文本结构。
  其次是精确性。本教程忠实于佛言祖语本有的内涵,展示阿弥陀佛广度众生的悲智慈怀,融理论探究与宗教情操于一体,堪当为称佛本怀、弘法利生的教材。
  第三是时代性。本教程在坚持净土宗基本理念和原则的基础上,对净土宗的本土化与现代化,作了有益的探讨。融汇现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知识,契理、契时、契机,对现代人修学净土法门具有理智充溢的指导作用。
  本教程是我国佛教界第一部系统而详确阐释净土宗的撰著。本书既可作为各级佛学院的教材,亦可作为修持净土法门自利利他的有益读本。
  国家宗教局和中国佛教协会历次召开的有关会议,均指出我国汉地佛教教育系统编撰各类教科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赵朴初老居士尤为强调培养僧才是关涉着我国佛教兴衰的根本问题。而僧才教育离不开教材,是故,自八十年代以来,教材建设便被提到了佛教教育的议事日程。《 净土宗教程 》的编撰出版,标志着我国佛教教育界的教材建设从酝酿规划进入运作实施阶段。而修订本的再版,更为有力地推动净宗的教育与弘传。开其先声,可庆可贺!
                                                                                             传  印
                                                                                      2004年8月30日
 
 
 
 
 
序  二
 
    弥陀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收效宏。是以《 华严 》奥藏,归根结底,乃以普贤菩萨十大愿行导归极乐。
    良由此门既有弥陀接引众生之宏誓,又有诸佛护持众生之悲心;概括法界无尽奥秘,寄托无量有情依止;实为诸法门之总汇,各宗派之共归。
    此法门以信愿行为往生净土资粮,信须真信,愿须切愿,行须持名妙行。三者具足,必定往生。持名者,专念弥陀圣号六字洪名也。此洪名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持此洪名,以果地觉,修因地心,包括六度万行之功,总摄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四门诸修之德,而具不可思议之妙用。从历史发展而言:由实相念佛至观像、观想再到持名念佛,提倡持名,代不乏人。然提倡最力,影响最大,得以普及延续千几百年迄今而不衰者,唯唐善导大师一人也。彼在《 观经四帖疏 》中,将行人一切修持判定为正、杂二行,又以弥陀净土为准绳,列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为五种正行,余修尽为杂行。从正行中特提称名为正定业,余四为助业。如此,将持名念佛提到最高最要地位,令人舍杂修正,于正行中专持洪名,以达决生净土。大师自己身体力行,瑞相昭示,德望感人,使此法门不仅普及盛行于当时,而且垂今不替。念佛若从升华历程而论:由持名念佛至观像、观想再到实相念佛。念佛念至“恰恰念佛时,恰恰无佛念”之境界,则四种念佛全在其中矣。约禅观边言:前句是持名念佛,后句摄观像、观想和实相念佛。约持名边论:前句摄持名、观像和观想念佛;后句是实相念佛。由事显理,以理摄事,事理圆融,不可思议。无论何种念佛,要在恳切至诚,持之以恒,终必以满所愿而证所信。
     大安法师,宿具善根福德因缘,早年现身于大学执教之际,即深信正法,钻研净土;以解导行,由行升解,解行精进,感应道交。发心弘法,曾撰《 净宗法语大观 》与《 净土宗教程 》导世。后者原系于中国佛学院本科授课之讲稿,三十余万言,全面系统深刻阐明净土理论与旨趣,涉及内外典籍众多,通向台、贤、空、相各宗;联系哲学、自然科学,提出真知灼见。对内学净土根本经论、弥陀本愿、极乐庄严、往生资粮与品位等,皆有详尽论述。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探赜索隐,剖析入微。尤其对安养乐土之建立原理,概括为“真空——愿力——妙有”之公式,即由真空出现弥陀宏愿,愿力成就乐邦不思议依正庄严,实为契合逻辑之创见,发前人所未发。此稿在讲授过程中,始终深受学子喜闻。1998年交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问世以来,得到佛教界普遍垂青、欢喜赞叹!作者发菩提心,离俗入山,现比丘相,圆具足戒,成大安法师,专修净土,依止传老大德,发扬东林远祖精神。今者《 教程 》再版,安师将原来的篇章结构予以调整,将原第一编与第四编组合成一编,将原第一编内之第四净土诸祖一章,升迁为第二编一编,内含第四、五、六三章,分别阐明诸祖之生平业绩与思想法要,特显“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净土法门之所以能普及历久远而不颓势者,无非历代诸祖对人类弘传功绩使然也。《 教程  》实为现代佛教难得之佳作,伏愿同仁细细阅读,共沾法益,同归净土!
 
                                    惭愧白衣王新拜撰于北京净心斋
                                  佛历二五四八公元二00四年七月吉日
 
 
 
 
 
目录
 
序  一 ……………………………………………………  传印 1
序  二 ……………………………………………………  王新 3
导  言 …………………………………………………………………1
     一、净宗研修的态度与方法……………………………………4
     二、净宗的特质与地位…………………………………………8
     三、净土宗与现代社会…………………………………………11
     四、净宗与现代自然科学………………………………………23
     五、本书的结构与内容…………………………………………27
 
第一编  净土宗的成立………………………………………31
    第一章  净宗之教起所因………………………………34
      第一节  浊世津梁  预垂济度………………………35
      第二节  胜异方便  速疾解脱………………………37
      第三节  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40
      第四节  护持行人  不遭魔障………………………40
      第五节  念佛往生  径中径又径……………………42
    第二章  教相判释……………………………………………45
      第一节  天台判教系统……………………………………45
      第二节  华严判教系统……………………………………50
      第三节  净宗的判教………………………………………59
    第三章  净土宗在中国的弘传…………………………63
      第一节  净宗经典的传译………………………………63
      第二节  净宗信仰的践履………………………………64
      第三节  净宗理论研讨轨迹……………………………73
 
第二编  中国净土宗祖师的思想述评…………………81
    第四章  中国净宗十三祖的成立……………………83
    第五章  净宗十三祖的生平与思想…………………86
    第六章  净宗祖师思想的现代价值…………………152
 
第三编  净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159
    第七章  净宗根本经典的选取…………………………161
      第一节  根本经典选取的过程…………………………161
      第二节  五经一论的基本内容与宗趣………………163
    第八章  五经一论的译会校释…………………………184
      第一节  五经一论的译释………………………………184
      第二节  关于《 无量寿经 》会集本………………190
 
第四编  阿弥陀佛之本愿……………………………………193
    第九章  阿弥陀佛本愿之缘起…………………………195
      第一节  阿弥陀佛发愿之因缘…………………………195
      第二节  积功累德圆成本愿……………………………197
      第三节  他力果教门的肇启……………………………198
    第十章  阿弥陀佛本愿内容与结构…………………200
      第一节  四十八愿的内容………………………………201
      第二节  四十八愿的结构分类…………………………212
      第三节  核心七愿之阐释………………………………215
    第十一章  阿弥陀佛本愿的宗教道德价值………230
      第一节  阿弥陀佛本愿的道德价值…………………230
      第二节  阿弥陀佛本愿的宗教文化价值…………233
 
第五编  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237
    第十二章  西方净土本体论……………………………239
      第一节  西方净土的成立原理…………………………239
      第二节  指方立相的时空坐标…………………………242
      第三节  圣凡互渗互摄的净土…………………………244
    第十三章  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248
      第一节  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概况……………………248
      第二节  西方净土依报庄严功德……………………251
      第三节  西方净土正报庄严功德……………………272
    第十四章  净宗与现代自然科学……………………288
      第一节  净土妙严与科学美……………………………289
      第二节  净宗玄门与前卫科学…………………………294
 
第六编  净土资粮:信、愿、行…………………………307
    第十五章  信门………………………………………………309
      第一节  信的内涵与功用………………………………310
      第二节  祖师诠信,隐显互成………………………312
      第三节  于难信法生决定信……………………………319
    第十六章  愿门………………………………………………326
      第一节  生佛感应道交的愿理…………………………326
      第二节  厌离行………………………………………………329
      第三节  欣慕行………………………………………………339
      第四节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341
    第十七章  行门………………………………………………344
      第一节  名具万德,名召万德…………………………345
      第二节  念佛方法,惟诚惟专…………………………355
      第三节  净业助行,培福载道…………………………369
 
第七编  往生品位…………………………………………………399
    第十八章  三辈往生………………………………………401
      第一节  三辈往生的因行果报………………………401
      第二节  极乐世界四土生因……………………………404
    第十九章  九品往生………………………………………408
      第一节  九品往生的因行果报…………………………408
      第二节  九品往生的种性………………………………416
    第二十章  边地疑城往生………………………………417
      第一节  边地疑城的因行果报…………………………418
      第二节  临终助念…………………………………………425
 
后 记……………………………………………………………………430
 
主要参考经论书目…………………………………………………431
     
 
 
 
 
 
 
 
 
 
 
 
 
 
 
 
 
 
 
 
 
 
 
 
 
 
 
 
 
导言
 
一、净宗研修的态度与方法
二、净宗的特质与地位
三、净土宗与现代社会
四、净宗与现代自然科学。
五、本书的结构与内容
净土宗:昏夜法炬  业海慈航
 
稽首释迦弥陀尊,观音势至圣贤海。
无碍神通哀摄受,彰显弥陀悲愿心。
见闻随喜植净因,称名自致法王边。
伏愿有缘诸同仁,神栖安养九品莲。
 
    21世纪是科技与市场迅猛发展的世纪,也是人们对精神故园安心立命寻觅最切的世纪。向外驰骋的阳刚力势越强,向内收敛的阴柔力势亦因平衡之内需而伴生。一阴一阳之谓道,二者保持必要的张力,是乃人类与个体之幸事。否则,人类种系文明或有颠坠之虞,个体亦将备尝飘零孤寂之苦。常有人问,学佛到底有何用?试以一喻比况:吾人到一陌生的城市出差,抵达后最先需做的事情是先找好一个住所。得以安顿后,才去办理种种事务。如果未找到住所,便背着行囊奔波,因不知黄昏或深夜何处投宿,将一直伴随着不安与忧惧。故找好住处是一个正常人的明智之举。推而广之,吾人投生于这个陌生的地球,亦不外出一趟差,试问吾人找到住所否?也许有些人从未向自己提出过这类问题,而作为一个有理性的生命体,是不应而实在也不可能回避这类问题的。简言之,学佛的好处,即是找到一个住所,或云获至安心立命。尤其是由阿弥陀佛大慈悲心中流现出来的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能惠予九法界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之大利,令一切众生获得究竟的身心安顿与圆满的终极关怀。
  净宗这简易而圆顿的妙法,如暗夜中的一颗璀璨莹彻的明珠,自古迄今恒常衍射着永不衰替的慈力。从远古诸多山川镌刻的“南无阿弥陀佛”的摩崖石刻,到深山峭壁上刻镂的阿弥陀佛接引像;从敦煌壁画的净土变相图到寺院民间咏赞阿弥陀佛的梵呗音乐;从佛典处处指归西方净土的圣言到现实生活中人们冲口而出的阿弥陀佛名号,无一不显示出净宗悠远而浩博的摄持力。净土宗凝聚着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宏誓愿力,含摄着十方诸佛护念加持众生的悲智,赅括着法界无尽的奥秘,寄托着十方众生哀祈的呼救。净宗圆收一切法门,亦圆超一切法门,乃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以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法门,大畅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乃大乘佛教中的正门妙法(通途八万四千法门称门余——善导大师所判)。吾人今生幸遇念佛法门,当生稀有难遭之想。
  净宗的事理、因果、性相,肇立于佛地果觉层面,其秘髓奥藏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余庸愚慧浅,又何能仰赞净宗于百千万亿分之一?唯有仰祈本师释迦文佛,本尊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等莲池海会诸大菩萨,悯我愚诚,慈悲加持,令句句如法,字字契理,自行化他,图报佛恩。
  本导言略申五层意思:一、净宗研修的态度与方法。二、净宗的特质与地位。三、净宗与现代社会。四、净宗与现代自然科学。五、本书的结构与内容。兹分述如下:
 
    一、净宗研修的态度与方法
 
  一门学科或理论体系的建立,端赖研究方法的完备与独特。而方法的衍生与运用,却与态度紧密相关。正确的态度有助于研究方法的正确运用。净宗研究方法既有与通途宗派的普同性,又有其不共的特殊性。此乃由净宗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之特质所决定。
  净宗与通途法门迥异的特质在于阿弥陀佛的果觉愿力作为一种超验的存在,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等众生有着一种隐秘而实存的互动关联。这种关联在《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中有如是的表诠:“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意谓阿弥陀佛以众生界为所化之境,能化的阿弥陀佛法身普遍地渗入到任一众生的念头中。法身内蕴报身与化身,是故吾人介尔一念,全体具足阿弥陀佛法报化三身。于是,当吾人心想阿弥陀佛相好或持念万德洪名时,这能念能想的心便具足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佛的相好光明就从我们能念的心中显发出来,那么吾人能念佛的心当下就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揭念佛法门之心要,彰显念佛成佛之妙用。吾人一念具足十法界。是心作天,是心是天;是心作畜生,是心是畜生;是心念佛号,是心即佛。是故,我们的心系念六字洪名,那么阿弥陀佛遍知法界事理性相如大海般的深广智慧,就在吾人念佛的每一念中启发出来。这段经文彰显真善美慧钩锁相连之意蕴。我们以至诚心忆佛念佛,这是真。所念的是佛法界,这是至善,具真善便自然显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美,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有真善美的性德显发,便会开启智慧,即谓阿弥陀佛遍知法界事理奥藏的深广智慧,便从忆佛念佛心中生发出来。证知信愿持名即是真善美慧。阿弥陀佛借助六字洪名,向九法界众生传达真善美慧的文明,将众生从假恶丑愚的沼泽中拔济出来,安顿到常乐我净的涅槃净土。净土法门彰显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乃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
  净土法门传到中国,作为一种异质互补的宗教文化,对于华夏文明贡献甚大。众所周知,作为我国主流文化的儒家,主张内圣外王,倾向于实践理性精神。培植道德人格,建立人伦关系,经邦济世等,其以道德文化维系社会良性运作之价值至深且巨。是值得首肯的。然一种文明体系中,世俗性与超越性保持某种动态的平衡,将是个人与民族之幸事。净宗文化的出世本怀正是具备这样一种超越性。净宗告诉我们,在距离此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刹之遥的地方有一个刹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刹土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二有的揭示,实在是惊心动魄的信息。且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与我等众生有非常亲密的关联。阿弥陀佛慈念众生超逾父母,为令吾人离越三界轮回之苦而称性发出四十八大愿,为安顿吾人于无忧恼处而肇立西方极乐世界。吾人只要信愿持名,悉能蒙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加持,生到安养佛刹。释迦本师在净土经典中,首先宣示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意在为娑婆众生提供一全新的参照系,用作对比,令吾人因比较而了知娑婆世界的残缺、无常与浊恶,俾令吾人对娑婆苦境生起出离心,对西方极乐世界生起欣慕神往之心。净宗文化超越性意向,经由东晋慧远大师启建的东林白莲社一百二十三位缁素精英团体高僧大德们的实践,广泛地在震旦国播扬,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与民族心理。自古迄今的文人哲士中,多有与净宗文化具甚深缘份者。诸如:刘遗民、谢灵运、白居易、文彦博、张商英、苏东坡、袁宏道,以及近代的龚自珍、魏源等,悉是专修念佛法门的虔诚行者。净土典籍自东汉末年传入东土,便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种圣洁的超越意向。这种超越性使中华民族更为沉厚,更为空灵飘逸。同时,超越性提升民族精神,永恒地趋向真善美慧,令国人生发忏悔意识而净化人心,淑世牖民。净宗文化影响到我国的政治、伦理、美术、建筑、文学等,平添清亮和雅之格调。
  净宗真善美慧的特质,便决定着我们研究净宗应持的态度。要做好净宗的研究,首先应具决定的信心(这与知识型的学术研究稍有不同)。净宗的事理、因果、性相,全体是佛果地上的境界,超情离见,难思难议,仅靠逻辑思维难入其门。率尔推敲撰文,终属持管窥天。是故,吾人应谦逊地从信心下手,由感应契入。感是吾人能感之机,应是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由于法藏菩萨已然成佛,其四十八大愿就遍布在虚空法界,有感即时有应,如洪钟待扣。道即是心、佛、众生等无差异的心体。吾人在事相(修德)层面与阿弥陀佛有天壤之别,然而在心性理体(性德)层面,吾人与阿弥陀佛乃平等无二。就在这平等无二的心性理体层面,我们与阿弥陀佛可以产生交融互摄。如是感应道交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现象,比如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会现前接引,尔时天乐盈空、异香满室、见光见花,种种瑞相,水清月现,妙德难思。
  其次,研究净宗要具备诚敬的心态。竭诚尽敬,便能显发明德。诚明互彰,便可参赞天地、化育万物。有真诚心,自然会找到实现目标的良佳方法。正如一个女人,未必学会哺乳育婴才出嫁。待到生出新儿,出于母性的至诚,她自然便会知晓哺养婴儿的方法。《 观经 》开示,九品往生者要发三心,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圆发即得往生。三心即是佛性实相的表达,即纯净的信心。这一念信心契入阿弥陀佛慈悲愿海,成办往生大事,哪怕五逆十恶的罪苦众生,亦能蒙佛救拔,生到净土。众生的业力再大,然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比亦属微不足道。真妄相较,从清净平等心生起的佛愿力最大。所以净宗的研究不宜仅拘囿于语言文字、名相概念之中,应从信心与诚敬中讨究,心灵默应,超情离见,在净宗不可思议之本位来领纳探讨净宗。
  一般做人文社科研究大多属宝塔式,即从查阅相关资料下手,从中形成观点,然后再加以论证;或直接从思想实验入手,建立某种解释模型,然后再寻求实验室中的数据证明。然净宗作为一门不可思议的理事双备的宗教文化,如果沿用宝塔式的研究路向,诉诸于量化的实证,或难契入。净宗宜应在树立信心与诚敬的前提下,建构树干式的研究模式。开始时,不宜涉猎太广,应一门深入,在净宗经论圣言量与祖师们的撰述上,痛下功夫,就好像树根扎到地里,扎得愈深愈善,得深层地下水的滋润,然后破土长出树干。树干向上生长并向四周延伸其枝叶花果。树干的再生性强,不像宝塔式最终停滞于顶点,无能超越。净宗研究走树干式路向,将会越走越宽广,这属于精中求博。当然,起始要难些,先难而后获,才可获致净宗比较真实的内蕴。
  树干式要求我们首先得对净宗五经一论的基本原典要熟稔。用读诵、书写、礼拜的方式,做钝功夫。在恭敬读诵书写时,无须琢磨文义。或恭敬地抄写,或一字一拜,这样用上若干年的钝功夫,或能体会些许如来真实义。得意忘言,得鱼忘筌。切忌师心自用,自立章程。须知,吾辈凡夫通体在迷惑颠倒中,不可轻信吾辈凡夫的观点与标新立异的论断,那些观点大多自失误他,诚可悲叹。唯有建立净宗经典圣言量与祖师原则立场这两大参照系,方能握持辨别是非邪正的准绳。否则,鲜有不被邪知邪见或相似佛法所迷惑者。净宗真谛的把握不可诉诸逻辑思维。众生的分别执著(分别是第六识,执著是第七识)正是遮盖佛性的两大障碍,我们要加以化解。如何化解呢?就是用至诚心、无分别心去读诵、书写、礼拜、持名念佛,虔祈三宝慈佑加持,以古为师,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方能演说与撰述一些比较如法的语言文字。是故,心性现量领悟与述而不作乃净宗研究中的二大法宝。能如理如法地述,智慧即在其中,自利利他的功德亦在其中。伏冀诸研究同仁共勉。
 
 
    二、净宗的特质与地位
 
  释迦本师以大悲愿力由法身垂迹,惊入三界火宅之门,于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哀愍众生,随机施教,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拔除众生无始轮转生死苦海之本因,济度安顿众生于极乐彼岸,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追溯一代时教的演化,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后,三七日为界外菩萨大士及宿世善根成熟的天龙八部等,称性演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 》,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各各领解得益;其上德声闻如舍利弗、目犍连等,十信位及信前的积行菩萨,如聋如盲,杜视绝听。尔时,释尊观察阎浮提众生根机自言:“我法甚深,难解难知,一切众生缚著世法,无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乐。”是时,大梵天王与帝释等,恭敬礼请释尊为众生转*轮:“幸以法光,除诸暗冥,唯佛大慈,不舍本愿,如师子吼,如大雷震,为众生故,转于*轮。”如是三次祈请。释尊哀愍利益安乐无量诸众生故,默然受请,入定观机,乃往波罗奈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人初转*轮。释尊随顺众生种种根性,应病投药,权立化城,黄叶止啼。阿含时先为三界内钝根众生宣说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的三乘权法;复经方等时的弹呵小乘,褒美大乘,般若时淘汰凡夫执情,四十余年,至法华会上,众生根机渐熟,方得开权显实,会三乘权法归一乘佛法。法华会上一切声闻悉皆授记作佛。佛的一代时教,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循善诱,苦口婆心。
  而于其中,以大悲愍心宣说念佛法门,不论上根劣智,无烦方等弹呵,以及般若淘汰,只要信愿持名,即得蒙阿弥陀佛愿力,往生安养莲邦。一得往生,便得不退转位(阿鞞跋致)。不必次第断惑,不必功行圆满,乘佛愿力,疾登极乐彼岸。喻如小吏顿授高官,寒士现膺爵禄。此乃阿弥陀佛惠予众生之殊恩,吾人当知恩报德。
  修习念佛法门,首需明宗得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乃释迦本师于娑婆五浊恶世所得到的成佛之法。名号具足万德,义理境界冲深。今以此名号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此乃释尊同体大慈悲心之所然。阿弥陀佛名号乃法藏菩萨亲证之理境。无量光(真实智慧)、无量寿(无为法身)即是实相,即是一真法界,亦即是吾人本具的性德。阿弥陀佛名号的建立,不离众生介尔一念,而西方极乐世界全体是涅槃体相用之彰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弥陀名号即是佛心,即是无上深妙禅。六字洪名之性相事理境界非凡情圣见之所能及,具足大乘圆顿佛法之奥藏秘髓,彰显十方诸佛悲愍拯济众生之妙德。置身五浊恶世的我等众生,唯赖阿弥陀佛名号度脱生死湍流。弥陀名号的体相德用,若广称述,旷劫难尽,赞莫能穷。
    那么,净宗在佛的一代时教中,占据何等地位呢?众所周知,《 华严经 》与《 法华经 》乃一乘圆教。《 华严经 》公认为众经之王,然其归根结穴在于《 普贤行愿品 》;《 普贤行愿品 》的归根结穴又在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西方极乐世界。可见《 华严 》与净土渊源甚深。《 法华经 》有偈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净宗专示持名念佛,往生彼土必得成佛。有鉴于此,蕅益大师赞云:“《 华严 》奥藏,《 法华 》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弥陀要解 》)意谓《 华严经 》的全圆,《 法华经 》的纯圆,这二部大乘圆顿经典的奥藏与秘髓,皆不出此净宗念佛法门之外,证知净宗乃圆顿之教。且《 华严 》与《 法华 》圆顿而不方便,钝根众生难以下手进修;而净土法门既圆顿又方便,只要持名念佛,即可成办道业。“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莲池大师语),意为:吾人能持名的一念,契入弥陀愿海,便可顿然超越因地菩萨三大阿僧祇劫的功行;所执持的南无阿弥陀佛片言,便可与观音势至、普贤文殊等诸大菩萨的德慧齐等,把手同行。可见净土法门方便而究竟,简单而圆顿,诚为稀有难得。一句阿弥陀佛,圆收圆超一切法门,乃三藏十二部之大总持法门,甚深难信,不可思议。
  综上所述,净宗在佛的一代时教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其教理了义乃一大藏教义之总持,其修行证果乃三乘佛法之归宿。诚如印光大师所云:“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吾人如能深契净宗在佛教中的核心地位,便能增上念佛求生净土的信念,亦可增上以念佛法门自行化他、续佛慧命之神圣使命感。
  
    三、净土宗与现代社会
 
  净宗寓示着真善美慧的法界文明,寄托着一切众生终极的生命关怀,使众生于一切恐怖中,获致大安乐。净宗文明在无量劫的历史长河中,以种种形式向法界无数刹土播扬,或极乐世界佛菩萨分身他方刹土以种种身份宣说;或净业行人透过信愿持名的践履,接纳并显彰净宗精神;或仰信净宗的文人哲士撰述诗文词赋荷载净宗文明因子。如是种种方式,使得净土文化在社会各阶层渗透传扬。可以说,一切众生的内心,都有着净宗文化的原型。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在吾人介尔一念中全体具足。时轮推移到二十一世纪初叶,净宗这一古老的佛教法门,在以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为主干的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阿弥陀佛悲愍一切众生,尤其是愍伤娑婆火宅中的吾人。吾辈浪子在八苦交煎之余,忽然善根发露,信愿持名,声声呼唤弥陀的救助,步步踏向极乐故乡,这是多么动人心魄稀有难逢之时呀!
  净宗文化理念与修持,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人的终极关怀,同时亦能疗救现代文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兹拟从四个方面略申讨论:1、念佛法门契合现代社会之时机。2、净宗文化与生态环境。3、净宗文化与世界和平。4、净宗文化与我国道德重建。兹述如下:
 
  1、念佛法门契合现代社会之时机
  弘法利生,贵在慧识时代特点与众生根机,因病设药,因材施教。净宗念佛法门在现代社会的法运,乃教内外人士关注的大问题。从佛教经典的悬记,与现代社会的特质以及末法众生的根机等综合因素来判断,净宗念佛法门将在现代乃至未来的社会,起着住持佛教幢相之主干作用。原由有三:
  其一,释尊悬记佛教法运,突显净宗念佛法门的妙用。诸大乘经典将佛教法运分为三期,即正法、像法与末法。每一期法运各具特点。正法一千年,持戒得坚固;像法一千年,禅定得坚固;末法一万年,惟依念佛而得度生死。这些基于教法与众生根机对应的悬记,无异长夜慧炬,灼破昏暗,惠与众生以真实善巧的利导,亦为净宗的勃兴注入了强劲活力。
  在我国率先受末法思想启示而专倡净宗法门的有北魏的昙鸾、唐代的道绰与善导。道绰大师将佛的教法分圣道与净土二门。从时教相应的角度,认为去圣时遥,现今已入末法,此时众生根机陋劣,圣道一门,难修难证,力主今时应舍圣道门(靠自力断惑证真),专归净土门(靠佛力带惑往生)。承续这一思想的是其弟子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是我国净宗史上“他力本愿”说的集大成者。善导大师认为净土法门是为末法常没众生所特设的方便法门,是横超三界圆成佛果的易行道,常没众生舍此法门便难以出离生死险道。尔后,宋、元、明、清等历代净宗祖师,如永明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彻悟大师、印光大师等,均仰承末法思想与易行之判教,倡导净土法门,颇得风起云涌之效应。当今佛教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大,净宗的主流迹象亦日渐明显。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诸国乃至欧美诸国家净宗念佛团体的星罗棋布,阿弥陀佛名号声震寰宇,名号梵音如甘露滋润现代众生枯瘠的心灵,诸多念佛人临终往生的瑞相等等,这些情形足证净宗念佛法门在末法季秋济度众生方面所内具的特别效应。
  其二,现代社会的特质与净宗简易直捷的特点相耦合,显示出净宗善巧的时代性与现代性。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的主干是科技与市场经济。科技引发的力量在日新月异地改造着自然,一个由高科技所创造的人造虚拟的世界凸显在现代人面前,知识信息(比特)爆炸,迫使现代人必须加速度地掌握各种现代知识技能,用以适应(或参与改造)外部世界。全球急剧倍增的电视、电话、手机以及即将进入每个家庭的电脑网络,将地球连成一体(地球村)。世界各地信息通过现代化媒体能迅速传遍全球,现代经济的运作(金融、外贸、跨国公司、自动化等)亦由资讯网络来完成。现代人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均别无选择地生活在信息之海中。而全球性的市场经济浪潮又模铸(或强化)了现代人效率与务实的思维方式,其价值评判标准更倾向于现世的功利与享乐。加之人口增多,资源匮乏,又令现代人的生存竞争日渐激烈。如是种种情状,令佛法在现代社会的弘扬存在诸多的困难。少量具佛缘善根的现代人,发心修持佛法,又面临无从下手之迷惘。而现代人的旅游休闲热,促成公路网全面伸展到名山古刹的山门口,清净道场(阿兰若)在当代社会颇不易得。古人那纯朴宁静的道心对被诸多信息包抄的现代人来说,渐成可望不可及的幻梦。故而在当代要修持(并成就)了生脱死的佛法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古老的佛教便应有一种现代性的转化,净宗的特质正内蕴着这种现代性转化的契机。
  净土念佛法门的理念与修持方式,最契现代社会之时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竞争性强,无暇有专门的时间用来修持佛法,念佛法门的修持对这类人最为契机。如果没有太多的时间,每天只行十念法(喝杯咖啡的时间)即可。念佛的方式各种各样,灵活自如,行住坐卧皆可念,各种环境均不妨碍。现代人喜欢便捷,所谓“快餐式”消费。念佛法门正具“快餐式”的特性。当您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心中慌乱时,抢念几句佛号,即可稳定情绪,理智处理(智慧光佛);当您欲心炽盛热恼时,至心称念佛号,便可透体清凉(清净光佛);当您遇到逆缘,瞋心将起时,抢念几句佛号,即可瞋毒平息,慈眼相向(欢喜光佛);或临命终时,闻信念佛法门,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十声乃至一声,即可蒙阿弥陀佛悲愿接引,往生彼土,疾速成佛。念佛往生法门实乃佛教“快餐式”修持,弥契现代人的文化消费心理,居尘学道,出淤泥而不染。
  净宗体现出大乘佛法特有的自由开放精神,对在家信众修行尤显适宜。即尘劳而佛事,转世俗为道场,端赖念佛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即可圆成吾人幸福美满的人生。《 华严经 》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知识中,多有居家修行者,散布在社会各行各业各阶层中,世法不碍佛法。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一位善知识是专修念佛三昧的德云比丘,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其归趣极乐世界,推知他所参的第五十四位大善知识便是阿弥陀佛了。可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彻始彻终囫囵是一念佛往生法门。净土念佛法门开放而简易的特性,正与现代社会特质相符。
  其三,五浊恶世非念佛法门必不能度。现代科技与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而人文环境与现代人的道德心性却是日渐浇漓,每况愈下。释尊曾悬记:“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 佛说无量寿经 》)这段法语实在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现代众生在此五浊情状日炽的时代,欲冀了生死,成佛道,离却净宗乘佛愿力的横超法门,必将一筹莫展。吾人处于劫浊中(种种浊法聚会之时),决定被时代环境所拘限,备受众苦的逼恼。置身于如此劫浊中,惟有仰凭佛力带业横超三界,方可度脱生死。处于见浊中(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及诸邪见),决定会被邪僻知见所缠缚,邪师外道所迷惑。于此邪见增盛之时,惟有单刀直入、不容意见的念佛法门,方可度脱生死。处于烦恼浊中(贪瞋痴慢疑),决定为贪欲所陷溺,恶业所吞噬。于此烦惑炽盛之际,唯持念佛名,无取无舍,即凡心是佛心之行,方可度脱。处于众生浊中(见思烦惑所感的粗弊身心),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于兹陋劣之色心状况中,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炽然取舍之行,方可度脱生死。处于命浊中(因果并劣,寿命短促),决定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处于人命呼吸间之际,唯净宗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信愿持名十声乃至一声之念佛妙法,感通佛力,方可度脱生死。吾人深契于此五浊恶世自力修证难以出离生死,才肯死尽偷心,宝重这个念佛求生净土的正门大道。诚如蕅益大师所示:“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弥陀要解 》)蕅益大师这一从大光明藏所流出的诚谛语,震古烁今,我等自应刻骨铭心,恭奉笃行,方不负释迦弥陀两土世尊的至极悲心,历代祖师的殷勤劝勉。
 
 
  2、净宗与生态环境
  全球性的现代化在带来高物质高消费的同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亦接踵而至。诸如:空中迷蒙的烟雾,自然界生物的锐减与灭绝,森林大量砍伐带来的沙漠化,南、北极的臭氧层漏洞,全球性的温室效应,以及核辐射的污染等等。这些工业化的后果为短视的人类始料不及,其问题之严重性已引起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有科学家预测,如果人类以目前的速率继续施加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个地球不久的将来便不适宜人类居住了(有的国家已在探究星际移民的可能性)。这样,一个严峻的现代问题便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如何与地球和谐共存?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其症结在于人类日趋膨胀的物欲与自我中心主义。要有效地化解生态环境危机,须得从根治人类我执贪欲的病根着手。在这方面,净宗文化理念能为现代人提供有益的启示。于兹略表有三:(1)慈心不杀,善待生命;(2)依正不二,心净则土净;(3)崇俭抑奢,化解贪欲。分述如下:
   (1)慈心不杀,善待生命
  净宗文化以同体大慈悲心平等对待六道众生(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缘之常思与乐拔苦。是故一切水陆空行的众生肉不得食,食肉断大慈悲种。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人与畜生,同为血肉之躯,同具如来性德。幸为人者(人者仁也),宜应怜愍飞禽走兽,不仅不加杀,甚或舍身保护。释尊因地行菩萨道时,曾割肉饲鹰,投身喂虎。佛教传入中国,其慈心戒杀放生的教义与儒道文化理念相耦合,遂在中土广为奉行。然去圣时遥,时局变更,戒杀放生的善法渐隐,捕杀渔猎动物生命者日渐增多,野生稀有动物,罗布餐桌供人饕餮。在农作物种植上大量使用农药杀虫剂,又令诸多昆虫鸟类灭绝。其残暴性实与人类性具的同体仁慈心背道而驰。西方有识之士亦在深刻反省自工业化以来,以化学剂大量杀灭种种昆虫的行为,是不明智甚或是非道德的,认为即使在不得不与昆虫进行斗争的时候,我们仍需尊重它。依赖杀虫剂这样的武器来消灭昆虫足以证明我们知识缺乏,能力不足,不能控制自然变化过程,因此使用暴力也无济于事。
  当代社会人与生物的对峙相残已陷入深深的恶性循环中,其反弹的恶果又必然地回到人类身上。喷洒的农药又被人吃下去了,所以肠胃癌症剧增。贪吃肉类所以心血管病成为人类的杀手。乃至近年流行的非典及爱滋病等,或是上苍对人类残暴行为的对应性回报。人类欲从怨怨相报的怪圈中摆脱出来,应抱持净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襟怀,慈心不杀,善待生命。保持地球生物多样化协调,各得其所,共存互补,此乃人类吉祥安乐之依怙。
  (2)依正不二,心净则土净
  净宗文化昭示依报(所处环境)随着正报(身心业力)而转移。心净则佛土净,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法界中多维空间无量,且当处并存,不相妨碍。吾人只能见到与自己业力相应的空间。富丽的天界,清净的佛刹,或剧苦暗冥的地狱界,与吾人业力不对应,故不知不见。
  心性与外界同构对应,净宗典籍多有指陈。地水火风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四大要素,随净秽善恶之心业的不同,地水火风便有相应的现相。(1)地大不变随缘,随净心善业之缘,则地平如掌,广大无际;随染心杂业之缘,则丘陵坎坷、荆棘沙砾;(2)水大不变随缘,随净心善业之缘,则水流光明,澡浴清净,波扬妙音;随染心杂业之缘,则雹露霜雪,溪涧沟壑,乃至洪涛泛肆;(3)火大不变随缘,随净心善业之缘,则光明恒盛,无须日月;随染心杂业之缘,则昼夜日月,林木烟焰;(4)风大不变随缘,随净心善业之缘,则和风清畅,吹诸树叶铃铎,出微妙音,哀亮和雅;随染心杂业之缘,则春和夏热,秋萧冬寒,倒岳旋岚,飞沙走石。总之,地水火风构成的种种外境景观,悉皆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依正不二,生存环境(依报)与吾人身口意三业(正报)同构对应。多恶口故,地生荆棘;谄诳曲心故,地则高下不平;悭贪多故,则水旱不调,地生沙砾(沙漠化)。清净平等慈悲故,则地面无诸荆棘,唯生青软茸草,诸树叶茂果硕,众采共庄严,处处有池沼,弥覆杂色花,园苑擢芳林,好鸟皆翔集。
  依正不二的基本原理启示我们:生态环境的优劣与吾人的心性德业呈正比例相关。心净则土净,心秽则土秽。改善生态环境首应改善吾人的心灵环境。长期以来,吾人受利欲的驱使,在人与自然、人与生物方面存在诸多错误的观念,诸如人类中心主义,享乐主义等。由此引发出一系列对自然界生物的暴力行为,严重地破坏了人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平衡,并因之吞咽恶业所酿制的苦果。现在该是我们冷静下来,谦恭领受净宗文化精髓,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时候了。
   (3)崇俭抑奢,化解贪欲
  净宗文化侧重于出世的价值,由此观照现世的生存状况,便自然地注重人生的身心净化,并不推崇效率至上,淡化对物质生活的贪恋,主张以简朴的物质消费获得生命必要的生存,而更多地关注精神与心灵的解脱,持戒念佛,完善道德人格,当生了办生死大事。在这一人生价值目标大前提下,物质感官享乐也便能得到合理合法的调节。
  古圣先贤悉皆崇俭去奢。考诸古今中外创业垂统之君,莫不以俭约而兴盛,如唐尧、虞舜、唐太宗等;败国丧身之主,莫不以奢侈而灭亡,如夏桀、商纣等。是故躬行节俭,其身必安;肆行奢侈,其身必危。在现代吾人应高扬崇俭抑奢的生活方式,用以维持人类之福祉。
  简朴的消费观念,一方面可以缓和强大的生存压力与紧张,抑止由贪欲而驱生的邪恶;另一方面由于适度使用自然资源而与自然界保持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与此相反,那些奉持高消费观念的人们,则容易肆意地掠夺挥霍自然资源。如果本地资源有限,便容易引发向外扩张的野心,穷兵黩武导致血腥战争。可见简朴的消费观念看似缺乏“市场效率”的现代意识(所谓以消费促进生产),然却是人类和平幸福的必要条件。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人类为了自身的基本生存,可以合理使用自然界某些再生资源,如木材、水利、植物、蔬果等,而对于非再生资源,如煤、石油、金属等,只在万不得已的情形下才能适量动用,而且必须十分爱惜地使用,如果过度挥霍便是暴殄天物的行为。对自然界的掠夺行为最终亦会落下相应的灾祸,诸如地震、水灾、海啸、旱灾、沙漠化、酸雨等直接的报应,而隐伏的祸根及连锁反应亦会更多更严重。是故,淡化贪欲,顺应自然,保护与尊重生态环境,方可获致美满吉祥。
  总之,净宗慈心不杀的训敕既令社会祥和,亦有效地维系着生物链的完整有序与良性互动。由依正不二的理念衍生出对无情器界的平等慈悲心,其惜护花草,不轻伐树木,不肆掘地下矿藏的谦谨行为,亦可有效地维系着生态环境的洁净怡人。崇俭抑奢的生活方式能较为长久地维护地球资源,缓解生存压力,提升生命品质,开显心灵智慧。净宗生态环境伦理甚多,上面略述的三点,对现代生态环境的失调,亦不啻一对症的良方,回春的妙丹。
  透过现代社会生态环境危机,亦可测度人类日趋险恶的心态。要想拥有一个纯净的地球,首须清除人类内心贪瞋痴三毒,心理环保与外部环保同步进行,庶可改善生态环境危机,否则,一切良好的期待终归落空。
 
  3、净宗与世界和平
  和平是人类幸福生存的前提,然自有人类以来,地球人却一直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与恐惧中,自上世纪短短的一百余年间,世界各地就发生了大大小小数百次战争。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武器的杀伤力也越来越大。目前全世界核弹头的数量剧增,其总爆炸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使用炸弹能量总和的数千倍。据有关实验测定,只要投放1000枚核弹,就可产生1亿当量的爆炸威力,造成可怕的核冬天,并最终毁灭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加之现代的生物、化学、激光等武器,其破坏性与杀伤力,较之于核弹头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话,地球人类或面临灭绝的危险。
  核时代将生存与毁灭的抉择严酷地摆在人类面前,有识之士忧患之余,均在呼吁世界和平,提供避免核灾难的种种方案。爱因斯坦曾说过:“原子裂变改变了世界的一切,但没能改变人类思维方式。因此,人类正在走向空前灾难。”这位揭开原子时代序幕的科学家(其质能互变公式E=mc2,为原子裂变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曾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制造原子弹),说出这种言语,想必心情十分沉痛。
  要化解核子战争的灾难,就得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将人类的思维方式从贪欲、掠夺、仇怨、自我中心的泥潭中拔出来,对此,净宗文化不失为一剂苦口良药。
  释尊洞悉娑婆众生在贪瞋痴的驱迫下,会造作种种罪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犯者不赦。”(《 佛说无量寿经 》)这个世间的众生欺软怕硬,弱肉强食,冤对相克,凶残伤害,蛇能吞蛙,蛙食蚯蚓,伤生害命,广作不善。愚痴众生种下恶因,自然难逃苦报。生前感得怨怨相报的华报,命终堕入三恶趣(畜生、饿鬼、地狱)中,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世尊见此,以无尽悲心宣示佛法,欲令众生离苦得乐,教令吾人以慈悲心、平等心、公正心待人接物,以谦逊忍辱心来化解这个世界的厄难。众生一体,自他不二,利人正是利己,杀彼适成自杀。故应明因慎果,断恶修善,如是必得善果,天下太平。诚如释尊所示:“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佛说无量寿经 》)
  可见,净宗文化理念,大有利于世界和平之缔造,并与我国儒家“和为贵”的思想,有异曲同唱之妙。在冷战格局被打破,世界走向多极化的今天,佛教所表现的慈悲、宽容、忍让等精神品格对世界的和平、民族矛盾的缓和作用甚大。净宗平等的理念,对日渐被邪恶强权浸染的社会机体,不啻为一强大的解毒剂。
 
  4、净宗文化与我国道德重建
  道德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亦是个体立身成业的基石。道德内蕴二重价值结构,道乃终极价值系统,无形无相,却充塞天地,蕴入人心,为一切行为价值之源;德乃工具价值系统,是道在行为层面的外显。道与德乃是体与用、理与事的关系。可知道德一词含摄着人类的终极关怀与现实的践履。纵观中外文化发展史可知,道德水平的高低与该社会的文明优劣呈正比例相关。我国自古以来,素以道为尊,以德立国。受儒家文化浸润的国人,诚意正心,博施济众,明因慎果,慎独自律。中国传统社会赖此得以良性运转数千年。降至现代,我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无序状况(耳闻目睹以及传媒所载的非道德行为,兹不赘述)。导致我国道德滑坡的原因众多,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不少人不信因果,甚或嘲笑因果,认为诚实是傻冒,作恶即能干。由这种心态的支配,一部分人便滑入肆无忌惮、胡作妄为的邪道,即便有法律禁令,也会铤而走险。加之市场经济驱使贪欲的炽盛,更是冲毁着本已脆弱的道德堤坝。亡失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者(俗称亡八字)越来越多,道德真空的现实触目惊心。能否重建当代中国道德文化,不仅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发展,而且更关系到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存亡盛衰。
  针对国人道德心态的败坏,价值观念的颠倒,首须倡明善恶因果报应思想。善恶因果律是儒佛圣人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善因必产生善果,称为善因善果;恶因必产生恶果,称为恶因恶果。释尊晓谕:“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不知修善,恶逆无道……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喑哑,愚痴弊恶,至有尪狂不逮之属。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 佛说无量寿经 》)意谓在这个世界中,天、人、畜生、饿鬼、地狱这五道的因果报应,种子与现行互熏的复杂格局,因果倚伏,了无差讹。作善得福,造恶得祸,祸福相倚,苦乐相继,都是自作自受,没有谁能够代替。善人行善,能够从快乐进入更殊胜的快乐,从智慧开启更深广的智慧;恶人造恶,将会从苦痛恶化为更惨的苦痛,从愚痴滑入更幽暗的愚痴。这些善恶报应的复杂情形,唯有五眼圆明的释尊方能洞悉,并慈悲地加以宣说。自有佛教善恶因果律宣说以来,不知令多少乱臣贼子寒心,多少巨逆豪强落胆。孔子成《 春秋 》,而乱臣贼子惧。畏惧什么呢?畏惧身后的恶名。然如果不信前生后世者,这种虚名对其人并无由畏惧而生起的约束力。唯示以人命无常,死后必受报应,不忠不孝之人,化作畜生、饿鬼,乃知用尽奸心诡计,付之一空;他生万苦千愁皆我自造。回思虎斗龙争,争权夺利之谋,不觉冰消瓦解。可见因果报应之抑恶扬善的功用,甚深且巨。
  释尊在指明善恶因果真相后,教诲众生应持戒修善,近则获天人之福,远则成就无上菩提。净业行人应当修持净业三福。其第一福乃世间福,内容有四: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深恶痛绝的邪恶行径,大多不越出杀盗淫妄四种性罪范围。如果有更多的国人奉持五戒十善,我国的社会道德风气将会得到根本的改善。如果进而发菩提心,念佛修德,我们这个社会当下即是人间净土。可见,明信因果是我国道德重建的一块必不可少的基石,亦是净宗改善世道人心的贡献所在。印光大师曾数数开示:“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今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这些慈悲苦切的佛言祖语,在这道德全面沦陷的现代,不啻警世之木铎,吾人应奉为人生指南。在吾人的内心,真正筑造起因果报应的堤坝,用以疏导贪欲浊水的泛滥,提升个体道德人格,净化人心,和谐社会。
  
    四、净宗与现代自然科学
 
  注重心性超越的净宗文化与倾重物质文明的现代自然科学,就其关注的问题,指向的目标以及思维方式悉有诸多的差异,然在文化的体用层面,二者有交叉渗透的互动效应。净宗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关系,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净宗文化对现代科技的道德制衡;二是净宗文化对现代科技的认知启示。这两个层面的互渗,显示出净宗在科技时代独特的深远价值,兹分述如下:
 
  1、净宗文化对现代科技的道德制衡
  自古以来,人类为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便会产生诸种科技活动。然在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比较缓慢,且与宗教、人文、政治活动相比,处于边缘地带。近四百年来,科学技术在人类活动的舞台上,日益扮演着主要角色,披上了高贵眩目的外衣,成了世人顶礼膜拜的对象。客观地看,科技的发展确实在许多方面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某些生活上的便利。科技能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乐观主义在当代全球化的高科技浪潮中,有进一步强化之势。
  科技在日新月异地改变人类生存状况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亦日渐彰显,人们在享受高科技便利与高物质消费的同时,亦在吞咽着与之伴生的苦果,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威胁、精神家园的丧失等。诸种事实表明:解决人类生存的苦难,科技并不是最可靠的东西。有识之士痛苦地意识到这一点,且曾为此付出重大代价。对科技负面效应的指责,从来便与对科技的赞颂并存着,只是声音微弱不被人们注意(或潜意识拒斥)罢了。1749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在《 论科学与艺术 》一书中,指责科学起源于罪恶,且总是给人类带来灾难。他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虚幻的,效果是危险而有害的,它会使人损失时间,游手好闲,怠惰奢侈,从而引起风尚解体和趣味腐化,破坏德行。卢梭的这种观点,在科技高奏凯旋曲的近现代,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奇谈怪论。
  耐人寻味的是,在科技辉煌的今天,卢梭式的声音,不绝余响。1978年7月在印度波那举行的世界秩序标准规划第14次会议上,由美国世界秩序协会和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起草了一份有26名学者签名的报告,题目为《 科学技术的堕落 》。开篇云: “这是一篇对科学技术成为不平等、剥削、压迫世界工具的控诉书。”报告认为:现代社会不少思想、道德、伦理和文化上的混乱,与科技发展过快有关。应当适度限制科技发展以调整思想,使人类有足够的道德理性来正面使用科技,造福人类。
  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S·科恩教授认为:在政治领域中,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精英人才统治论带来的危害,可能超过专门知识与专业工作作出的贡献;在社会方面,科学技术的革新不论成败,均对公认的文化生活与人类意识有破坏、瓦解、削弱作用。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偏激,却也能获得某些资料的支持。比如,原子弹自始至终是由科学家下力气付诸实施的。1939年3月18日,约里奥·居里在《 自然 》杂志发表铀核链式裂变反应的文章,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签署致罗斯福的信,揭开了原子时代的序幕。一位新闻记者曾对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进行采访,奥氏坦率地承认:正是他们这些人在二战末期为美国轰炸广岛提供了技术资料,作为技术专家他为这一行为感到严重的“道义上的不安”。并云:“我们物理学家长期以来就生活在这种精神分裂中。”在和平时期,又是科学家们促进研究毁灭性更大的氢弹。射电天文学的先驱,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马丁·赖尔,在去世前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想寻找一个远离军事应用的研究领域,最后选择了天文学。然而,在晚年,他发现自己开辟的射电探测技术,却为军事带来了最大的利益。他开始怀疑是否他在1946年当一个农民,或许会好些。马丁·赖尔教授提出一个建议:在新的恐怖武器发明出来以前,现在停止基础科学研究可能为时还不晚。这是一位科学家临终前的反省,其言也善,其被接纳也难。
  娑婆世界众生的挟裹佛性的聪明才智,能够推进科技的迅猛发展,然因内具贪瞋烦恼,致令道德理性严重滞后,高精尖的科技大多率先用于军事。随着科技发展,人类的心理多向物质功利倾斜,使物质的发展失去人心的控制力量,心被物所役,道德伦理、因果观念被认为迂腐、保守而抛置一边。调控制衡人心的力量日渐软弱乃至消失。道德与科技的失衡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基础。所以,重构道德理性乃是现代人类的当务之急。
  净宗文化从深层次提供当代道德理性建构的基石——三世善恶因果律,从多方面赋予超时空的道德价值,诸如:心净则土净、和谐平等、慈悲忍让、生佛一体、自他不二等。如果净宗文化得以介入现实,或现代人谦恭地接纳净宗文化理念,那么,净宗文化一定能有效地为现代科技发展导航,使之彰显造福人类的正面功能,而最大限度地消解损害人类的负面效应,实现道德与科技的良性互动。
 
2、净宗文化对现代科技的认知启示
  在一般人看来,宗教超越意向甚强的净宗文化,即便内具安顿(或解脱)心灵的价值,也至少有悖于现代科学精神。事实表明这种观点失之公允。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掀起的东方文化热,其中有西方人寻求心灵拯救的人文因素,更有西方科学家热衷在东方文化中寻找现代科技生长点的内在需要。许多研究高能物理学以及生命科学的前卫科学家,把佛教思想视为宝物,孜孜于佛教经典与现代科学的对比,从中获得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发现。日本科学家松下真一说:“这实在很奇怪,正是现代物理学(元质点论)的真理,并用试验加以证明,这和古代的佛教思想的具体表现一样,不是令人惊叹吗?”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说:“在原子物理学的发现所表现出来的,关于人类认识的一般概念,就其本质而言并非我们根本不熟悉、前所未闻或者完全是新的。即使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它们也有一定的历史,而在佛教和印度教的思想中更居有中心的地位。我们所要作的发现只是古代智慧的一个例证,一种促进和精细化。”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亦云:“古老的宗教典籍《 华严经 》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而净宗第一经——《 佛说无量寿经 》具足《 华严 》十玄门,其理念与境界同《 华严经 》并无二致,故历来被称为中本《 华严经 》。故而净宗经典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之间的相似性,亦毋容置疑;而净宗理念远远高出现代科技之上,亦是一明显的事实。
  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由阿弥陀佛妙明真心所流现,具有极高的审美法则,诸如:简洁、对称、透亮、多样化统一等。西方净土的超然美,有助于启迪科学真理的发现,因为科学的真与科学的美具有内在同构。事实上,西方前卫科学家们在接触学习佛教典籍的过程中,已从结构美方面获得良多启迪。可以说,净宗文化对科学的认知启示,如无尽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受益多寡,端在虔敬与悟性。
  净宗文化可以全方位地会通当代高科技各个领域,诸如:多维空间、大尺度的宇宙观、地外文明、微观亚原子世界、测不准定理、质能互变、时间隧道、生物全息律、分形数学、资讯网络、克隆生物技术等(正文详作讨论,兹不赘述)。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超高科技的妙土,能为地球高科技的发展提供深刻的启示。    
西方前卫科学家对佛教思想的认同与挖掘,表证人类思维纵深发展的趋向。净宗文化与当代科技的会通互动,提供孕育新的科技革命的契机。由此证知:净宗文化不仅不悖于现代自然科学,而且能给现代科技以启示与导向;净宗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汇,或可开辟人类知性新纪元,深刻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五、本书的结构与内容
 
  本书拟系统地阐述净宗的理念、境界、原则与修持方法,构造具有内在逻辑性的结构体系,使净宗各类知识得以有序化地安置。同时,揉合了一些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与现代人文精神,俾令本书在忠实陈述、诠释净宗理念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结合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的特点,在净宗契时契机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本书叙述分七编,凡二十章。
  第一编:净土宗的成立,含摄三章(净土宗之教起所因、教相判释、净土宗在中国的弘传)。本编阐述净宗作为大乘圆顿妙法兴起的因缘,彰显释迦弥陀两土世尊的至极悲心;介绍天台、华严二大判教系统以及与净宗内在的关联;述说净宗祖师站在净宗本位判释一代时教的独特角度与意义,诠显净宗与大乘通途宗派的异同;追溯净宗在中国弘传的历史轨迹,表明净宗文化在本土化过程中的圆融博大的生命力。
  第二编:中国净土宗祖师的思想述评,含摄三章(中国净宗十三祖的成立、净宗十三祖的生平与思想、净宗祖师思想的现代价值)。本编追溯中国净宗由莲社伊始到正式立宗的历史过程以及净宗十三祖认定的标准,详细介绍我国净宗十三祖的生平德业与净土思想,诠显祖师大德思想的现代价值,用以作为现代净业行人修行之准范。
  第三编:净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含摄二章(净宗根本经典的选取,五经一论的译会校释)。本编阐释净宗根本经典选取的标准与程序,五经一论的内容与宗趣,以及译会校释的情形。以净宗祖师的理念为视界,对《 无量寿经 》四种会集本的利弊得失作客观性考量,为现代净业行人修学念佛法门与研究净宗,提供较为明晰的基本线索。
    第四编:阿弥陀佛之本愿,含摄三章(阿弥陀佛本愿之缘起、阿弥陀佛本愿内容与结构、阿弥陀佛本愿的宗教道德价值)。本编从历史与宗教两个层面,阐释阿弥陀佛本愿的缘起、内容与结构以及深邃的意蕴。四十八大愿是净宗的核心,是西方极乐世界建构的蓝本,全体即是阿弥陀佛的愿心,内蕴着法界文明的秘藏奥义,意味深远,赞莫能穷。从中亦可体会阿弥陀佛为济度十方众生的悲智,感戴阿弥陀佛的弘大恩德,由此生起愿往生心,契入阿弥陀佛本愿之海。
    第五编: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含摄三章(西方净土本体论,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净宗与现代自然科学)。本编阐释西方净土成立的原理,真空妙有,了义圆顿,从中体察阿弥陀佛大悲愿心。西方净土依报正报二十九种庄严景观,令吾人对极乐世界有一个总体而详明的把握。览观此篇文字,恍若神游西方净土,心旷神怡。通过净宗与现代自然科学的会通,弥显净宗的理念与境界之博大精深,对帮助现代人信仰净宗念佛法门不无裨益。
  第六编:净土资粮:信、愿、行。含摄三章(信门、愿门、行门)。本编讨论净宗的修持实践: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目足并运,到达宝所。信愿行三者呈有机互动的辩证关系,信愿的条件与内容,修行的方法与仪规,净业三福与普贤十大行愿如何落实在日常行持中。以文殊智修一行三昧,增上往生品位。
  第七编:往生品位,含摄三章(三辈往生、九品往生、边地疑城往生)。本编阐释三辈九品往生的因行果报,边地疑城往生的行因,以及临终助念的方法,俾使净土学人明了往生之因行果报真相,随机调整自己的修持,断疑生信,改过迁善,精进办道,争取上品上生。
  上述七编二十章的内容,次第钩锁相联,有机整合。谨奉立言唯依圣,得旨在亡情的原则,平心叙述,作如来使。由于不慧学识浅陋,错谬之处,尚祈十方大德慈悲麈正。
 
    南无阿弥陀佛!
 

{返回 大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宗教程 第一编 净土宗的成立
下一篇:人生的准备
 佛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对治瞋恨习气的秘诀
 高才勇哲的法藏比丘
 净宗修学的基础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十九讲
 《西方确指》菩萨最后之开示
 《佛说无量寿经》之力用、教相
 领纳弥陀的悲智善巧
 《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七讲
 阎浮提众生业感差别概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三章 如来说法离四句之二[栏目:楞伽经白话解]
 文殊信仰与社会和谐(冯巧英)[栏目:文殊菩萨专题文集]
 结社念佛为什么成了净土宗的主流?[栏目: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不要用佛法给自己施加压力[栏目:达真堪布]
 云水自在[栏目:禅诗诠释]
 座下护持戒律与转变逆缘非常重要[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要发誓从此以后不起贪心[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四种马[栏目:精进]
 藏传佛教的乐空双运是受了印度性力派的影响,请问您怎么看?[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十劝世人[栏目:佛教道歌诗词]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