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因果的俗谛与真谛(陈昌祈)
 
{返回 其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21

因果的俗谛与真谛

陈昌祈

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摘要:

本文从俗谛及真谛的立场来讨论因果问题。俗谛的因果则分别从物质及生命两方面来探讨。物质方面,在二十世纪由于「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及「蝴蝶效应」等的影响,发展出「具不确定性的因果论」。而生命层面的因果问题则比物质层面复杂,它面临无法重复实验,甚至无法观察的困难。这里我们做了一项尝试,经由模仿自然科学而推论得到:「生命层面是有因果律,但类似于物质层面而具有不确定性」。

至于因果的真谛可用《金刚经》句型:「所谓因果,即非因果,是名因果」来说明。《楞严经》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又说:「是故当知:五阴等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些都是在说明因果的真谛具不落两边的性质。

此外我们也尝试从科学的本质来展示世间也有类似于真谛不落两边的性质。最后则一探禅宗有名的公案「野狐禅」,百丈和尚「不昧因果」的回答到底在表达什么?

一、讨论因果的立场

佛法对义理的探讨有真谛与俗谛的区分,真谛为依循菩提心的义理,俗谛则是指随顺众生心的说法。《楞严经》里佛云:「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第一义也就是真谛,佛陀告诉我们一般世间的因果论都是随顺众生心而非随顺菩提心的。本文将分别从俗谛及真谛的立场来讨论因果,一探因果的真象!

现在从俗谛的立场开始,在讨论俗谛的因果时我们又可以分成两个层面来讨论,一个是物质层面──这正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另一则是生命层面──相对于物质的观察者本身。要清楚地探讨俗谛的因果问题,先要厘清到底要探讨物质层面的因果呢?还是生命层面的因果?一般人所谓的「相信因果」或「不相信因果」,大多指的是属于生命层面所关切的因果问题,也就是「现世」的果到底怎么样来的?乃至到底有没有前世与来世等问题。一个不相信生命层面因果的人,不见得对物质层面的因果也不相信。一个人如果连物质层面的因果都不相信的话,那么面对物质世界将茫然失措,连日常生活都会发生困难哩!

二、物质层面的因果问题

一般而言,人们是相信物质层面的因果的,到了十七世纪末更是肯定。当时牛顿万有引力及运动定律成功地描述了行星的轨道运动,正确地预测了哈雷彗星出现的时间,以至有不少科学家乐观地认为:「只要弄清楚宇宙的现况,我们就可以完全地掌握宇宙的过去与未来」。

「只要弄清楚宇宙的『现况』,我们就可以掌握宇宙的过去与未来」,这是十七世纪末「机械式宇宙观」过分乐观的想法,这种「决定性的因果论」到了二十世纪有重大的修正。这可分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无限精确地弄清楚「现况」在本质上是不可能的,这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P‧△X>=h )所展示的「真象」,我们不可能同时精确地测量两个具互补性质的量。另外「机率性的因果论」也被引进了,这是「量子力学」的特色。比如说有一个放射性原子在我们面前,即使我们对它的现况完全掌握,仍然无法预测它什么时候会衰变,能预测的只是它在什么时候衰变的机率有多少,这里只有机率性的预测,没有决定性的答案。

「测不准原理」的影响远比想象中大,尤其在「混沌学」(CHAOS )出现之后更显示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测不准原理」(△P‧△X>=h)告诉我们两个互补量的测量误差之乘积一定会大于等于卜朗克常数( h,一个非常小的量)。举个例子来说,物体的位置X与其动量P就是一组具互补性质的量,物体位置的误差△X乘以动量的误差△P 要大于等于卜朗克常数;如果你动量测得很准,动量误差△P接近于零,则位置误差△X就会趋近于无限大,也就是位置测得非常不准。因此「同时」无限精确的弄清楚所有变数的「现况」在本质上是不可能的。由于卜朗克常数是非常小的量,以至于误差似乎还可忍受,然而自从「混沌学」中的「蝴蝶效应」被发现后,情况就不这么单纯了。

「蝴蝶效应」源自电脑气象模拟,模拟时发现:气象的起始条件做了些微的调整,末了状态却发生远比想象中还要巨大的改变。用夸张一点的比拟可以说:「垦丁公园的一只蝴蝶振翅,可能引发若干日后菲律宾的一场狂风暴雨」,因此称之为「蝴蝶效应」(注一)。起始条件的些微变化可以导致末了状态的巨大差异,这使得「测不准原理」的影响变成了非常重要而不可忽视。我们是基于对「现在」的了解来推测「过去」与「未来」,「测不准原理」却告诉我们对「现在」的精确掌握有其先天上的限制。对「现在」我们既然无法完全掌握,而「现在」的些微差异又可能导致「未来」巨大的差异,因此对「未来」与「过去」的推测就具有了不确定性。以上是就物质层面来讨论因果问题,现代的科学家已体察到「因果律具不确定性」,在量子力学里即使我们对「现在」完全掌握,对未来仍然只有机率性的预测,况且「现在」是不可能完全地掌握,因此对「未来」与「过去」的预测就具有不确定性了。不过「因果律具不确定性」,并不表示没有因果律,如果没有因果律那一切的科学研究都是罔然,因为不能重复、不能预测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呢?

注一、「蝴蝶效应」导因于非线性项,非线性项因为没有精确的可分析解而常被科学家忽略,但有了电脑后可以利用数值分析的方法求得近似解,如此一来就发现起始条件的些微变化会导致截然不同的运算结果。

三、生命层面的因果问题

面临无法重复实验,甚至无法观察(前世、来世)的困难,一分努力是否有一分收获?……

与物质层面相较,探讨生命层次的因果问题就显得困难多了!其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无法重复实验,并且牵涉到就连一次观察都有问题的「前世」与「来世」(禅定功深者例外)。现在我们就以可观察的「现世」为基础,来探讨生命层次的因果问题。在「现世」的生命历程里,我们最关心的因果问题是:一分努力是否有一分收获?如果努力跟收获无关,那大家根本无需努力;如果努力就必然有预期的收获,那又为什么有许许多多的例外?事实上同样的努力不见得会培养出相同的实力,而相同的实力也不见得有相同的成就,因此人们不得不把这些「现世」的差异归因于「禀赋」与「命运」。「禀赋」与「命运」解释了现世的差异,然而决定「禀赋」与「命运」的原因则众说纷纭:有天命之说、有上帝意旨、有三世因果说,在释迦佛时代更有自然外道无因论师之说。

天命与上帝意旨,就其旨趣来说是认为禀赋与命运是有缘由的,只是把这缘由归因于一个「不可知」的天或上帝,当然这个天或上帝往往被信仰者各自赋予了种种的色彩。自然外道无因论师则干脆把这个「不可知的因」否定掉,说什么:「谁开河海堆山岳,离消荆棘画兽禽,一切无有能生者,是故我说为自然。」他们认为「众生虽有苦乐,无有因缘,所谓自然而然。」这种态度可能也是现代某些自命受「科学」洗礼的人,对生命层面因果的取向。

三世因果说则提出「三世关联」来说明禀赋与命运的缘由,并藉此教化人心激励向善,佛陀在劝化世人时也曾敷演此说。不过三世因果的真象应该极其复杂,不但因因果果互相纠缠,无法断然划分,其几微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比之物质世界的「蝴蝶效应」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相同的行为可能因当事人心灵状态迥异而有截然不同的遭遇,甚至也可能相同的行为、相同的心灵状态,但因过去的背景或外缘的差异而演出不同的故事。这么复杂的现象却常常为达通俗的目的而被简化得失真,使得较有见解的人无法信服。

天或上帝「不可知」,前世与来世又「看不到」,那我们就应该接受无因论师的说法吗?这里我们尝试透过科学家常用的对称类比的推理,来探讨生命层面的因果问题。

四、一种尝试─推广物质层面的因果观到生命层面

类似于物质世界,生命层面也有「具不确定性的因果律」。生命层面因果的不确定性是源自──「我相」不可取,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

现代自认开明之士,常狃于自然科学可重复观测之经验,因此对生命层面的因果论很难认同。然而,人生而禀赋不同、命运各异是个不争的事实,如果生命层面的因果律真的不存在,那一切公平、公义的基础又在那里?

由于生命层面的因果关系不易观察、不能重复实验,因此,相信这层面的因果律常常是基于信仰的关系;但我们要注意,不相信生命层次的因果存在也是一种信仰,因为我们也无法证明它的不存在。如果我们没有禅定通力,无法亲身验证三世因果之有无,又不愿草率地否定或肯定三世因果之有无。这里我们提供了一项尝试,透过模仿科学家常用的对称类比推理,将物质层面的因果论推广到生命的领域。

物理学界一个有名的类比推广的例子,那就是「物质波」存在的推理。我们都知道物质是由原子或更基本的一些粒子所构成,物质既然是粒子所构成,为什么又会是波呢?在 1924 年,当时还没有任何实验证明物质具有波动性,德布罗衣(de Broglie)就做了以下的推论:

(1)自然是颇具对称性的。

(2)可观察的宇宙是由「辐射」与「物质」所构成。

(3)辐射具波动与粒子的二象性;因此物质可能也具有波动与粒子的二象性。

由于这推论的引导,人们设计了不少实验,结果证实了物质具有波动性,电子显微镜就是依此波动性设计成功的。仿此,对多数无法亲身验证三世因果的我们似乎也可以做出以下的推论:

(1)世间是颇具对称性的。

(2)世间是由观察者──「人」与被观察者──「物」所构成。

(3)物的层次有具不确定性的因果律;因此生命层面可能也有具不确定性的因果律。

以上推论为一尝试,希望借着科学上关于对称、类比的诸多经验与信念,以及科学对因果之认识,帮助我们预测一下生命层面的因果问题。当然,后来的亲身验证则有待大家深入禅定了!生命层面因果的不确定性那里来?个人的想法是源于我们对「我」、对「现在」认定上有困难。对「我」和「现在」既无法完全掌握,又如何精确地推测「过去」与「未来」呢?当吾人以识心去分别「现在」的种种时,「现在」已受干扰改变;当我们要明确地抓取「我」时,我相似乎又变化不居──这是心灵上的「测不准原理」,而导致生命层面因果的不确定性。

五、真谛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而因果问题,不论是生命层面的或物质层面的,其研究的对象都要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序列上展开,然后再讨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因此,如果连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讨论的前题既不存在,又那来的因果与自然性(非因果)的争论呢?因果与自然性都是要在「过去、现在、未来」存在的前题下讨论才有意义的。

《楞严经》说:「世间(五阴、六入……等)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又说:「是故当知:五阴等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一切现象、一切因果问题所要讨论的对象乃至讨论因果的人,在「性真常中」了无所得。既然连讨论的对象都不可得了,又那来什么因缘或自然性(非因果)的戏论呢!举例来说,我们在梦中山珍海味地饱餐一顿,吃东西是因,觉得饱是果,梦中因果关系了了分明,梦醒时却空无一物,吃与饱都不可得,又那来的因果与自然性?当然,正在梦中之时吃与饱就是那么地真实,以至于因果与自然性的争论也那么地真实。《楞严经》所要表达的是梦醒后的体认,因此说「五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因果与自然性都是戏论。

(研讨会后曾有朋友问到:梦中吃饱,醒后仍饿,梦中的因果到底是有是无?似乎有点迷糊了。其实会迷糊倒是一种进步,因为这是我们从醒来的角度看梦中问题所得到的感受。如果一直沉迷于梦中,还不会有这种迷糊的感受哩!因为有醒来的经验,我们对梦中的因果会有别于长梦未醒者的感受;如果菩提心现,三界梦醒,再来看世间因果,当然更有别于迷中辈人。古德云:「创镜花法会,建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大概就是这类的体会吧!)

如果用《金刚经》的句型来探讨因果则是:「所谓因果,即非因果,是名因果」。「所谓因果」──指的是随顺凡夫心所认定出来的因果或自然性,亦即梦中「饱因食有」的因果认定,或「饱与食无关」的自然性(非因果)之认定。「即非因果」──则是回到菩提心,体察到这些认定对菩提心而言了不可得,犹如梦醒发现饱因食有或非因食有的认定了无实义,所以说「即非因果」或「即非自然性」,这是出世的真谛。「是名因果」──是入世的真谛,已发菩提心的人进入世间,虽不住于俗谛的「因果与自然性」,但也不坏住世方便,体察到就俗谛而言因果之不无,故不落两边的说「是名因果」。犹如虽在梦中,能够体察是梦,因而了知醒时虽不有、梦中亦不无,不落有无两边是也!

六、方便看真谛

二十世纪「具不确定性的因果论」,似乎也不落两边,说没有因果不对,说「决定性因果」也有问题。此外,立基于一些「基本假设」的科学理论,会随着新的实验发现而更新,这样的理论所展现的因果是有耶?无耶?

有没有什么方便让未发菩提心的人也可以体会一下不落有无两边的因果呢?二十世纪「具不确定性的因果论」似乎也展现了这方面的性质,说有机械式的「决定性因果」不对,说没有因果也有问题,有无都不取,趣向中道义。

我们再从科学理论的本质,来讨论因果不落两边的特质。科学理论原是立基于一些「基本假设」的人类心智创造物,为了配合新的实验发现,科学理论是可以修正甚至抛弃的。科学理论可修正甚至抛弃,正是科学历久弥新、日新又新的主因,也是科学「实事求是」精神之所在。科学理论是人类「创造」来解释自然现象的,人类根据一些既有事实、经验,设想出若干「基本假设」,然后根据「基本假设」,推导完成整个理论体系。「相对论」是个典型的例子,爱因斯坦就是从两个「基本假设」出发,推导出相对论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设」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无法证明的认定」,并非恒常不变的真理,因此科学家不以「真理」的代言人自居,而只以逼近真理自期许,这不是谦虚,而是事实,同时也是科学精神之所在。

现在我们来想想,这样是可修正、抛弃之特质的理论,它所展现的因果关系到底是有?还是没有?说一定有并不安心(没有人能保证以后不会修改),说没有嘛又很实用,这是不是也有不落两边的味道在?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社会科学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些人类创造来解释现象的理论,其所展现的因果关系都具有不可执取、但又不是没有的特色。

我们再举个实例来说明科学因果不落两边的特质,以下是个大家熟知的命题:「因为万有引力的关系,行星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会往下掉落。」万有引力为因,椭圆轨道、物体下落为果,到底这样的因果关系是有呢?还是没有?说没有这种因果关系,大家又言之凿凿,考试也这样考这样答;说一定是这样的因果关系,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可以解释椭圆轨道、物体下落等现象,并不一定要用万有引力才能解释啊!实际上,解释同一自然现象的科学理论并非唯一,这样的理论所展现的因果是有耶?是无耶?

七、结论

《楞严经》云:「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又说:「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除灭诸生死因。」可见执于因缘、非因缘是无法出离生死的,只有体会真谛,离于两边,才能除灭诸生死因。最后我们以禅宗有名的「野狐禅」公案为结语:

百丈和尚凡参次,有一老人常随众听法,众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师遂问:「面前立者,复是何人?」老人云:「某甲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甲对云:『不落因果。』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遂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云:「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

所谓落因果、不落因果,都是在有为法的幻相上打滚,非第一义,不离生死因。大修行人深悟第一义,已离生死因,故百丈和尚……。


{返回 其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试论慈航法师对台湾僧教育的贡献(何绵山)
下一篇:给初学佛法人士的一些提示(梁国雄)
 略论“苦行”(赵菲)
 介绍普贤菩萨(紫幻居士)
 革命先驱 佛门栋梁——宗仰上人传略(朱哲)
 何等是首楞严三昧?
 修行中的魔事问题(紫虚居士)
 《杂阿含经》的精神与内涵(郭守仁)
 略说修学菩提心(赵越尘)
 明代藕益大师《十大碍行》语译·事理浅释(王智隆居士)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涅槃思想研究 第二章 涅槃思想的展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3.释正见(3)如何了知正见观察尚未圆满[栏目:贺继墉居士]
 中国佛教与医药[栏目:郭元兴教授]
 一位高干女婿学佛参禅的历程[栏目:入佛因缘]
 僧宝论41、《佛教是生产之原地,护佛教即所以护国护民》 (第六章 守培法师论僧宝 之四)[栏目:僧宝论·明贤法师]
 人间净土[栏目:觉醒法师]
 07-043大悲悯众生[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W 1358经:本经分别叙述贫士之愿与比丘之愿。[栏目:界定法师]
 当巴桑结传[栏目:格鲁派大德传记]
 训语鳞爪[栏目:太虚法师]
 菩萨、慈悲与布施(一)[栏目:学愚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