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与佛性
陈国镇
东吴大学理学院院长
生物与物质皆有变异度,亦即有活性,无限活性的圆成即为佛性。
人类文化的发展,在摸索中正逐步朝佛性开显的方向前进。
摘要:
佛性就是生命的本性,有生命就有佛性,但是有生命的意义是「有什么」。从物质和生命科学的实验结果比较中,可以发现举凡生命力的表现,都有程度不等的「变异度」或「自由度」;而物体则不然,其变异度极小,也就是物体的「重复性」极佳。对生命体而言,变异度就是「活性」的彰显;当活性减少时,生命体就近乎物化状态或死亡;反之,活性若增强,生命力即显现灵活而丰沛的生机。走入佛门的修行过程,就在消除业障,挣脱不自在的束缚,使生命恢复无限活力的过程,亦即达到《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这句话也隐寓众生的「生命本具无限的活性」,唯能如此体证佛法的旨义,人心才是全然活化的状态,而学佛才能究竟圆满。
一、前言
佛性只能身体力行体证,不能用语言、文字和思惟论断推究可得。一切佛法皆是广度众生的方便法,方便时用它,不便时即舍。要了悟佛法的旨趣,唯有自己身心亲证,别无捷径。
方便法对修行人有引导正思维、正修行的功能,即走上正确动念和行止的教导方法。为了对治修行人不同的业障,以开启不同层面的智慧,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应众生的需要而设的指导方法,以种种妙喻和引导,让众生认识本心,亲自证入本性。
有情众生皆有佛缘,透过适当的认知途径,可以认识自性的特质,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拥有身根,从人体的生理、病理、心理及心灵的状况,以探讨其变异度的方式,了解佛性之所指,这就是本文所要提的论述方法。结语中试着放宽生命的界定,从有情众生扩及无情的物质世界,以延伸佛性的体会。
二、碎形的维数与现象的变异度
一条直线在数学上属于一维的图形,平面为二维图形,而一实心球则为三维图形。但是将一线段作稍许弯曲如图(一)[注9]时,它的维数似乎不再是直线的一维,也不是平面的二维。根据碎形学(Fractal),这条曲线的每一小段,以相同的弯曲法,再不断地弯曲下去,直到无限多次﹝想象﹞后,其碎形的维数D值可以用下式定义计算而得:
D=log(N)/log(1/r)
上式中N为弯曲几次后,折线的总段数,r为每一段占未弯折前之原长的几分之几。符号log 是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例如图(一)弯曲一次共有四段,每一段是原长的三分之一,代入(一)式即可得到
D=log(4)/log(1/(1/3))=1.26……
换言之,以这样的方式弯曲线的每一段以至无穷次,所得终极碎形的维数D是1.26…,大小介于一维和二维之间。
图一
图二
图三
又如图(二)[注9]的弯曲法,弯了一次共有N=8段,而每段r=1/4,所以其终极碎形之维数D=1.5,比图(一)的维数更接近二维了。又如图(三)[注8]将原线段弯成更曲折些,则N=9,r=1/3,其终极碎形的维数D=2,即弯折无穷多次后即能覆盖整个平面。
比较三个图形,可知维数D越大,曲线的弯曲越厉害;反之D越小,曲线的弯曲越轻微。因此,维数D的大小,正是描述曲线的曲折多变的程度。如图(四)[注9]的三条曲线,最上面的曲线最复杂,其维数D=1.8;中间的曲线稍简化,其维数D=1.5;底下的曲线更简化,所以维数D=1.2。
图四
现在我们想象一个系统,无论它是生物或物质系统都可以,假设我们能量到此系统的时序信号如图(五)(a)或(b)。图(五)(a)的信号出现的时序不是很规律,即无法很正确预料它下一个信号出现的时刻;但是图(五)(b)的信号就比较有规律,能够比较准确预料它下一个信号应该出现的时刻。
图五
如果以每一分钟为时间单位,累计各分钟内信号出现的次数,即其出现频率,按时序画成图(五)(c)及(d)两对应图,则(c)图比(d)图曲折多变。因此图(五)(c)的维数D值比(d)的D值大。
从这样的比较里,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时序信号,若有较大的变异现象,其信号发生率的时序曲线就比较曲折复杂,对应碎形维数D值比较大;若时序信号比较规律,其发生率的时序曲线就比较平滑,对应碎形维数D值比较小。我们可以这样界定一个系统的状态变异度,即以碎形学计算出来的维数D,来衡量系统的状态变异度。D值大表示系统的状态变异度大,D值小表示变异度小。
用这种看法来看图(六)[注6],曲线(A)是心脏病发作前后的心电图,发作前心跳已经呈现规律化,发作时不仅心跳密集而且非常规律,从变异度而言,即变异度减少了或D值变小了。曲线(B)是癫痫发作前后的脑电图,发作前也略呈规律信号,发作时不仅信号更规律而且电压信号的振幅也增大,换句话说癫痫发作前后也出现变异度或D值减小的现象。医学上计算变异度[注8]采时间域和功率
图六
频谱域两种方式,在时间域里看信号的标准偏差(SD),或相对弥散等的程度;信号的功率谱则看频率的底宽,或高低频峰的相对强度等,与上述以碎维数的表示方式并不相同。
图(七)[注7]是Goldberger等人分析比较正常与异常心跳发生率的图示结果,左图是正常状态,中图与右图都是病态。很显然正常心跳发生律的变异度较大,有病时的心跳发生律变异度逐渐变小,由左而右三条曲线的碎形维数D值也是由大变小。
图七
再看图(八)到图(十一),都是心包经上内关到曲泽的频率响应曲线,四张图是四位受测者的结果,在低频处的十次测量值,前两人的曲线很分散,后两人的曲线却很集中。临床诊断的诠释是曲线分散的人,他的相关脏象比较健康;而曲线集中的人,他的相关脏象有些异常。就变异度而言,曲线分散的情形其变异度较大,曲线密集的其变异度较小。易言之,健康的脏象呈现较大的变异度(D值大),病态的脏象呈现较小的变异度( D值小)。
图八
图九
图十
图十一
三、生理与病理的变异度
近十余年来,许多医学及科学家从事各项生理变异度的研究,皆发现病理状态的变异度都比较小,而常态生理皆有比较大的变异度,例如前述心脏病的心电图、癫痫症的脑电图、病态脏象的经络频率响应图等,都出现变异度降低的现象;又如血友病患的白血球数,比常人的白血球数目固定而无变化;肿瘤细胞也比正常细胞的活动性要有规律。
因此,有人推论柏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的手足颤抖,可能是他的肌肉电生理的变异度降低,只剩下少数几个频率的响应,当大脑不断输出各种信息时,手足只对少数频率的信息产生共振,形成颤抖不停的特异现象。
人类老化过程中,也可能是不断地消失变异度,使人体或生物体应变的能力逐渐减退,越来越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只能从事少数而简单的动作或工作,无法应付多变而快速的事物。
四、心理的变异度
在心理学上,探讨各种心理现象的变异度,以了解心理状态差异的研究尚少,但是少数已知的结果,也提供了良好的启示。例如要一个人在高低两音任意出现的情况下,辨认其中一音,则其脑电图的变异度较低;而要他忽略某音时,其脑电图的变异度却比较高。又如闭目休息时的脑电图,其碎形维数为D=2.3;跳几个数倒数数目时则D=2.9。这显示心理在兼顾各种状况时,其脑电图的变异度较大,而在安静或专注时变异度则减小。
由「十二因缘法」来看生理的变异度,心灵愈深入到「六入」以下的生命体时,在人身上所量到的各种信息的变异度就比较大;反之,心灵愈脱离「六入」以下的生命体时则身体的变异度即减小。就身体而言,变异度大则生理比较健康灵活,即是活化的生理状态。活化程度称为「活性」,可以用碎形维数D来表示活性的量化值;当生理的变异度减小时,则正常的生理反应会呆滞些,相同的动作一再重复,这与物体的响应相似。身体的这种变化可以称为「物化」,因为它呈现较明显的物质特性。
对于任何生物体,生理活性即指其生理系统能应变各种刺激时,所具有的变异度或生理信息的碎形维数;而心理活性即心理系统能应变的变异度。所谓生理信息即指在身体上能度量的信息,从「十二因缘法」来看,即「六入」之下的身心现象;至于六入以上的心灵活性,则无法被仪器量到。当心灵愈不执着于身体时,就愈有活性;反之,当心灵愈执着于身体时,身体的活性变大了,但是心灵的活性就愈受限制。在佛法里,不能超出三界的心灵,其活性毕竟还受无明壳的限制,不能达到无所住的活性。悟道即觉悟有无明壳与超越无明壳的活性差异,在下一节里引述佛经的章句,就可以明白经义之所指者,唯此而已。
五、佛性之所指
佛性者,何谓耶?有的人说法偏空性,有的人说法偏妙有,两厢说法似乎都偏一端;实相则是真空与妙有一体圆满,不相违逆。因众生未挣脱心识的牵缠,所以佛经通常以引人觉悟空性为要,先扫除心识的障碍,恢复无罣碍的心灵,展现无限的活性,再畅说妙有的世界,才能使人体会空有一如的圆满境界。无限活性即是真空妙有,因为「无限」的实证即「真空」的体性证,「活性」的实践即「妙有」的随缘行。
要体证无限即心灵,不可着相,也不可执法,佛经中处处指引者皆是如此的教导,以下即引述之:《金刚经》有「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说明菩萨的心地不着于相。菩萨的行止是「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即菩萨的行止无我执亦无法执。
从相入性在《金刚经》中,也有一偈可以体会,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能见诸相非相,即超越「相的执着」,体悟自性的非相,而如来性就自然显露,所以佛性绝非相的塑造,故不可循着相塑出佛性。相包括实物、颜色、形象、语言、文字、概念、逻辑、公设、原理等一切可被知觉的东西。
所谓如来性,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与须菩提也有一段精辟的对白:「『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段说明无上正等正觉根本没有定法可以命名或执取,说它是法却是非法,说它是非法它又是非非法,了然清净,无可言说与思惟,由此而知贤圣之差别,非以其执掌之相的多寡而区分,而以其不执着的活性而显出差等,贤者未超出三界,圣者已超出三界。三界未出,皆有缠缚,心灵还不能自在解脱,活性仍然自设限制。
经由不执相、不执法而生出清净心,在《金刚经》中也有明白地叙述:「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的心才是无限活性的心。
佛有五眼,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以至佛眼,层层解脱执着,以至无所住的佛眼,都是实修过程必然展现的活性。
不仅色尘不可执,法尘亦不可执,例如执着时间就是执着法相,依然不是真解脱,所以佛说:「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泯除时间相即泯除生灭相,无生灭即超越生灭的约束,也就是恢复万有皆如的心灵活性。
在《大方广圆觉经》〈普贤菩萨品〉中,佛告诸菩萨及众生,如何离相离法以至于彻底究竟:「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必须做到离心亦离,才可彻底泯除幻执。此时心灵空荡荡,无可无不可,就是无限活性的心灵体现。
维摩诘以居士身善说方便,游戏于大寂灭海,随所遇众生即方便度化。在《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中记述他与诸修行菩萨酬问如何是胜义的入不二法门:「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已经说得很彻底了,但是维摩诘居士更以身体力行来显喻:「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出执着之门,即从有限活性直入无限活性之门。
由六祖与神秀在《六祖坛经》〈自序品〉的两个著名偈子,可以看出两人的心灵活性的差距。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言下处处有相、有行、有求,许多努力的目标,使心灵显得窒碍而不自在。比起神秀,六祖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其空灵洒脱!即使走在万丈红尘里,能有这样的心灵,人生依然了脱自在。因此,当惠能听到五祖弘忍为他讲解《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立刻了悟而叹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能生万法」的自性就是无限活性,也就是佛性。而万法之所以能生是心无所住,所以「离识成佛」,就在远离一切识执,恢复心灵一切具足的活性,此即佛性的彰显。因此,佛性者即无限活性之谓也。
若以前节的变异度而言,佛经所说的证悟方法,无非是教导人如何将有限的心灵,证到变异度无限大的途径,也就是如何使心灵的碎维数,变成无限大的修证法门。佛法处处之所指,途径虽殊,但毕竟之旨总归是无限活性的体现。潜心学佛者,固然要明了此义,即使初学者也应当深明此义,才不致妄入歧途,徒劳无功。
六、修行途径与活性
修行是为了恢复无限活性,而可走的途径非常多,可从六根、六尘、八识修证;可从空、假、中三观一心修证;可从四圣谛「苦、集、灭、道」修证;可从五蕴「色、受、想、行、识」修证;可从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修证;可循十二因缘法,层层了观解脱修证;可身口意如一,持一咒或一佛号,至诚不渝而修证;可静观知觉者与被知者而修证;可参照法本精进不懈修证等等,任何一途皆可引人出缠去缚,了脱自在而深悟自性。凡此种种方便途径,都可以在世间的生活中俯拾题材,随机修证到心灵的无限活性,因此说「佛法在世间,亦不离世间觉」。
能觉即能认识自性的本来面目,前述正觉是无所住妙性的复显,任何人修行到亲证实相,即恢复了心灵的无限活性。当三界六道众生开始修行时,各有不同的执着,也就是各有其可量化的有限活性。如图(十二)所示之起修,众生的品类不同,所以各有不等的活性,在修行正途精进的历程,活性会逐渐增长;若修行误入歧途,虚线部份表示活性可能降低,而产生更大的执迷不悟。累劫若能精进修持,活性就迭级上升。一旦顿悟识了本性,即从有限的心灵活性顿入无限的活性,这就是证悟。证悟的自性与佛性完全等同,即使未悟时,众生的自性与佛性也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所以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只是被无明垢所掩盖,使心灵有所罣碍不能明了自在,活性有限制而已。
图十二
彻底觉悟后达到圆满清净再出菩提路,则是倒驾慈航,乘愿再来,入三界六道普度众生。此时的觉行不再是迷惑的凡夫行,如图(十二)以实线标示,表示乘着愿力任运着不等的活性,出现在各道的世界里度化相应的众生。
七、入世的活性举隅
世间万象虽然都是幻相世界,佛性在相中依然存在,不曾减损,只是受了限制,呈现有限的活性,这些活性是佛性在相上的展现。一切文化及社会的生命力,无不是这点活性的表现。若要论列实例,则多得不胜枚举,在此仅略举数则,以概略说明活性的存在和重要性。
教育的重要目的何在?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在启迪人心的领悟、应变和创造的活力,不是在培养依循记诵的保守心态,也就是要养成国民的心灵活性。因此从佛法的旨趣来看,具有启迪活性的教育措施,其实就在追求佛性的提升。
工商企业随着时空的变异,表面上不断在追求利润和永续经营,其实所依赖的根本是团队的应变活力,随时能发掘问题、解决事情、转化危机、创造前景,使企业能继续生存发展。所以人的活性才是企业真正要永续经营的根本,正常的企业发展就是佛性的发展,企业真正成就的是人而不是事业,事业只不过是方便法门而已。它可以因时代、空间、种族、文化而千差万别,既可创造它,也可废除它。事业是为人而设的,不是要人迁就的人文活动。
市场的活动在满足大众各种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有多样化与应变的生机,在维护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下,充份放任市场的活动自由竞赛,使市场经营者能发挥心灵的活性,感觉市场的供需发展趋向,因应所求而变革,以符合大众的需求,所以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活动,正是顺乎佛性展现的市场潮流。
政治的体制若能规避独裁专制,包容各种意见,允许各种尝试,就能应付社会的环境变迁和生存需求。回顾古今中外的历史,唯有现行的民主政治制度的理想,才具有这样的共识和活性。若能实践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仅个人能发挥活性,社会也会有充份的活力,因为民主政治真正的基础是智慧、慈爱和能容的素养,所以民主政治的活性,也是人类的佛性寻求了数千年之后,琢磨而得的佛性政治体制。
生命科学一直以研究生物体内物质的含量、变化和衔接为重要的课题,不知道界定生命的准则为何。长久以来生命科学只是物质科学的推广研究,生命一直是被物化的现象,这种研究态度抹煞了生命的主导和应变的活性,这点活性也就是佛性在物性的肉体上所显化的变异度。因此研究生命科学而不考虑生物体的生理变异度,就无法接触到生命的内涵,了悟生命的意义。
数十年来,资讯科技积极寻求电脑的人工智能,但是并未有长足的进展,对生命体的智能也没有更深的了解,智能者究系何物也?用物质作成的各种电脑元件,能不能具备人工智能?从事科技的人相信这是「可能的事」,但是从佛性的体悟来看,则绝无可能。因为所谓人工智能就是人的活性,既然是活性,就不是因循一定法则的心灵运作,所以无法必然掌握它。电脑无论怎么想要人性化,只要它必须因循法则,就无法替代人的活性。想要将电脑人性化的期望,不是佛性的自然发展,而人类的妄想。电脑的进步只在帮助人做理性的复杂工作,不能取代人类的灵感或创意。
论及待人接物之谊,自古就有贤哲劝人,常要留给人三分余地,这片余地就是您我皆可善用以求变通的空间。人是何其复杂而多变的生命系统,谁能料准一切而断言无误?若将一切状况认定不变,彼此的交谊就毫无活性可言,一旦遇到例外的状况,就会动摇交谊而无法共事。所以处世待人预留一片可以转寰的天空,也就是佛性的处世之道。
个人独处时贵在虚怀若谷、安泰无着。能虚怀若谷,就能出现灵感、转机或创意;能安泰无着,就能复性如初,无所罣碍,这才是有活性的自处之道。而钻营算计、推敲思议等的用心方式,就与佛性悖离而行。
类似的实例多得不胜枚举,无一不需要有活性始可存活于世间,而为人类所接受及渴求。因为活性是人性的实相,舍弃了活性就等于舍弃了人性。人世间的文化都是人类心灵活性的自然表现,明白这些事相背后的真实基础,即明了佛性之普遍存在与永恒不灭。所以想要学佛证道,在有相世界里就要认识和体现相的活性。「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从相的活性即可证悟佛性。
八、结语
前面所论仅及于人类行为,事实上以变异度之多寡而言,在物质世界也有许多现象可资说明。根据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原子世界处处皆有其不准度或变异度,也就是具有某种程度的活性。大至银河与宇宙,其不可预知者亦多。从佛法的视野观之,存于三界之形形色色,各具一定的活性,只是时空尺度大小不等,有「天上一日,地下千年」之别耳。
借着修习佛法,将自我的层层束缚予以解脱,不仅可以拓展人类有限的生命认定,也可以了悟短暂的生命其实也离不开佛性的表现。在本文中,称这点局促的佛性为「活性」。何人无佛性?何事无佛性?何物无佛性?在《般若波罗密心要经》中,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子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古来实证大德也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又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咏叹。举目四望,皆是无情说法,也是妙有或活性在说法,因此了解活性与佛性等义,何需远道求佛?拈花微笑之例,身边俯拾皆是,而生命之奥妙也尽起于究竟空性中。
九、志谢
能草就此文,应感谢郭正典大夫提供变异度的概念,并提供许多相关文献;也需向梁乃崇教授致谢,得他一番提点与讨论,才使我有成文的心得。
十、参考资料
注一:《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二:《大方广圆觉经》
三:《维摩诘所说经》
四:《六祖坛经》
五:《第二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论文集》
六: R. Pool: Is It Healthy to Be Chaotic?, Science,vol.243,P604-607, 3 Feb. 1989
七: A.L. Goldberger: Is the Normal Heartbeat Chaoticor Ho-meostatic ? Union Physiol. Sci./Am Physiol. Soc., Vol. 6/April 1991
八: Z. Ori, G. Monir, J. Weiss, X. Sayhouni, D.H. Sin- ger: Heart Rate Variability (Frequency Domain Ana- l ysis)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y, Vol.10,No.3, P499-537, Aug. 1992
九: M.F. Barnsley, .L. Devaney, B.B. Mandelbrot, H.O. Peitgen, D. Saupe, R .F. Voss: The Science of Fra- ctal Images, pp27-44, Springer-Ver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