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修行要有感觉
 
{返回 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02

修行要有感觉

梁乃崇教授

《圆觉经》〈圆觉品第十一〉:「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静极便觉」,「觉」字其实就是「感觉」。也就是在修奢摩他当中,先把心慢慢地静下来,静到一个程度便产生一些觉受,这就是所谓「禅定中的感觉」。

这种感觉正如同《圆觉经》〈圆觉品第十一〉中所提到的:「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这也说明了一点,如果你能把心空到极点,便能生出很多很多的感觉,这些感觉是不受空间、时间和物质所限制的。

而外道所说的心「静」了,便能「空」了;心「空」了,便是「无」了,这是落入「无记空」,和《圆觉经》所说的「静极便觉」完全是两回事。这些感觉并不是刻意往外抓的,也不是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感觉,而是一种禅定中所生的感觉。

如果不懂得《圆觉经》所说的「静极便觉」的意思,而刻意往外抓,那么遍满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个念头,都往你的脑袋塞进去,它不炸掉才怪哩!

孔子在《论语》一书中提到了「仁」字,孔子所说的「仁」其实也就是两个人之间的「感觉」,孔子可以说是一个懂「感觉」的人。他曾经提起他最高兴的一件事是带一些门生去河边玩玩水,吹吹风,然后吟歌而返。这种快乐只有懂「感觉」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反观现在的人以赚钱、谋权势、好享乐为最大的乐事,是不能比较的。

其实孔子提倡「仁」,就是在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觉罢了。如果我们的社会疏忽了人与人之间的感觉,渐渐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了,便造成种种社会问题,这就是现代社会犯罪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我们能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觉,社会问题和犯罪率自然而然会减少。

就医学来说,中医比较重视自己身体状况的感觉;而有些疾病在西医检查不出原因,于是就把它归为心理上或精神上的疾病,就中医的观点并不以为然,所以中西医合诊是有必要的。

近世纪科学的发达与进步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由于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和电脑、机械接触很多,人类的思考渐渐变得机械化或电脑化,日久便疏忽了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自然心灵便走向机械化或物质化,也就不重视自己或别人的感觉。这样发展下去,怎么能创造一个和谐与关爱的净土呢?孔子对于没有「感觉」的人,以「麻木不仁」来形容,真是最恰当不过。

如何把「感觉」应用在修行上,是修行人应该注重的问题。就念佛来说,如果并不明白念佛的感觉,也就失去了念佛的真谛。只是一味地念口簧、执持名号,而不重视心灵上任何感觉,和死念书又有何差别呢?

在修本尊法时也要有感觉,如果做起来没有感觉,那就要多努力,自然渐渐就会有感觉。有时在修本尊法时,头上会麻麻的,其实这就是本尊住顶的一种感觉。每个人的感觉不同,有的人觉得热热的,有的人觉得清凉感,有的人觉得空空的。修行一有感觉,你就会对修行感到兴趣;如果一点感觉都没有,你对修行自然就提不起劲来。

最后引《金刚经》一个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而我所指的「感觉」是不落于相的。修行的感觉并不是刻意往外去抓的,而是在修奢摩他时,「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所产生的禅定的感觉。(本文摘选自《圆觉之友》第14期)(忆玫、满妹整理)

关键字:圆觉经 众生 奢摩他 感觉 禅定 静 空间 时间 无记空 六根 孔子 论语 仁 医学 科学 麻木不仁 修行 念佛真谛 本尊法 金刚经 相 虚妄 如来


{返回 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耳闻声心中无声
下一篇:交易可能产生的「间接损害」
 忍耐,也要找出解决的办法
 宗教与神话抚定心灵的不安
 四无量心之4:喜赞天性化生美
 愿力是无为法
 去除我执、忏悔消业是一切幸福的开始之4
 心地无脑自性慧
 去除我执、忏悔消业是一切幸福的开始之3
 交易原理之5:间接贡献让修行进步神速
 「愿」的本质是「菩提」
 生死大事之7:唤醒真心入世玩游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目录 例言 引言[栏目: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弥勒佛的当来下生[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智慧能减轻烦恼习气[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修行是借事练心[栏目:如瑞法师]
 中国佛教史观的形成与佛教史学的建立[栏目:宋道发教授]
 略论羯磨法中的结解界规则(释圆性)[栏目:戒律学研究]
 The Monkey King and the Water Demon [Attentiveness..[栏目:Buddhist Tales For Young & Old]
 改造多病为健康的方法[栏目:积德改命]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