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D 四、怨家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87

四、怨家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有七种怨家之法而作怨家,它们都是由男女之辈的瞋恚而来。七种怨家分别是:不令好色、安眠、大利、朋友、称誉、大富、生天等七事。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这里的“怨家”,是指与我们结下仇怨的人,与“冤家”不同。那么这个怨家是如何形成的呢?按照原始经典的说法,人类原先是可以飞翔的,而且身上光明闪烁,很有本领。就是说,人类在起源阶段,可能是处于一种半物质的状态。这话如何理解呢?我的意思是,依照佛教的说法,人类起始时,从光音天下生到我们现在所居住的这个星球时,他们既是一种精神存在,也是一种物质存在。此时,人类身上的物质要素大约只占到身体的1/3左右,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精神状态而存在着。开始地球全被大水覆盖,后来大水退走后,陆地出现,于是地上长出了一些诸如地味、地衣、地蔓之类的营养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光音天里,人类似乎是不需要就餐的,靠精神食粮解决饥饿问题。后来到了地球上,生存环境改变了,人类不吃饭撑不住了,于是开始食用地衣地蔓。原先人类都长得很好看,美不可言;自从吃了五谷杂粮之后,颜貌发生了变化——向丑陋的方向转变。当然,由于人类所吃食物的多少,从而划分出美丑之分。长得好看的,总是喜欢戏弄长相丑陋的;而被嘲笑的对象,便会生起嗔恨之心。于是,人类原始的嗔恨之心便孕育而生。

  在此经中,佛陀将怨家分为七类,而怨家形成的根本因素,在于人类的嗔恚之心。佛陀在谈到怨家的种类时,作出下列的分析:

  1、不令得好色——好色,就是美好的容颜。纵观我们人类,具有倾城美色的,毕竟是少之又少,可谓是稀有资源。故而号称天下无敌的吕布将军会轻易地被貂禅所捕获。佛陀在这里似乎又一次重申了他的观点:嗔恚之心,可以导致我们长得极为难看。纵然香汤沐浴,也难改旧颜。

  2、不令得安眠——安眠,就是安稳、塌实地睡个好觉。很多人夜不能寐——包括我本人在内,稍稍遇点烦恼事,便寝食难安。为什么?因为有个不让我们安眠的怨家在中间捣乱。这个怨家为谁?就是我们的嗔恚之心。所以经中说,纵然我们的睡床铺陈得何其华贵,但该睡不着时,你就是睡不着,“故忧苦眠”。

  3、不令得大利——这里的“大利”,我想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利益。你想得利时,怨家偏偏不让你得利,让你颗粒无收,甚至是血本无归。

  4、不令有朋友——由于怨家在中间做了小动作,让我们举目无亲,无有朋友,众叛亲离。大家都不愿意和我们交往,向躲避瘟疫一样躲着我们,这种滋味其实是很不好受的。

  5、不令有称誉——就是得到人家的赞叹与欣赏。“怨家者,不乐怨家有名称”,想方设法把我们的名声搞坏搞臭,使我们恶名远布,遗臭万年,“彼恶名丑声周闻诸方”。

  6、不令极大富——这里的“富”,应该偏重于物质利益。“怨家者,不欲令怨家极大富”,甚至让我们“大失财物”,弄得倾家荡产,一贫如洗,妻离子散。

  7、不令生天上——怨家偏偏不让我们生到梵天上面去,因为它不愿意看到我们生到善处,而想方设法让我永堕地狱;或将我们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脚,让我们永远不得翻身。

  那么,这七种怨家为什么会如影随形般地跟随着我们?很简单,就是说倘若我们的瞋恚之心不除,这些怨家将会生生世世地伴随着我们,别指望它们会主动离去。如此说来,这些瞋恚是从何而来,也就是说导致我们们产生瞋恚的根源在哪里?从现实的角度讲,就是我们在身、口、意三业上,多作恶行。我们对太多的事舍不得、放不下。所以禅宗一般会教导我们,要将“身心放下”。如何放下?就要从身、口、意三个方面入手。如果将我们的瞋恚之心消除干净了,这些怨家便没了寄生的土壤,自然开始撤离了,直至消逝得无影无踪,永远不会来恼烦我们了。到那时,我们的七个大怨家就开始转变了,变成了七大“亲家”(值得亲近的对象),就是说我们不仅能够获得好颜貌、天天都睡安稳觉、处处得大利、四海皆朋友,而且还能让我们人见人称誉、求财必大富,最后还后命终生天上。我们想想,这七件事,哪桩不是我们梦寐以求、朝思暮想的好“亲家”?

  既然“亲家”们如此妙不可言,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攀上此七位好“亲家”?佛陀教导我们说:很简单啊,你们只要把瞋恚消灭了,世尊保证这些“亲家”就会不请自到,而且与我们终生相伴,直至永恒……   (2009年6月26日,界定,于南海普陀山)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三十)~E 五、教昙弥经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三十)~C 三、优婆塞经
 漫说《长阿含》(卷二十一)~A 九、世记经·二灾品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C 第371经(食经):本经从四食的角度,阐..
 漫说《杂阿含》(卷四)~G 第95经(生闻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A 1267经~1269经:此三经是佛陀应..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五)~B 第641经(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缘经)..
 漫说《中阿含》(卷十九)~C 三、迦絺那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M 第80经(法印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F 第264经(小土抟经):佛陀以小土抟为喻,..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K 1284经:本人叙述六位天女各自述说生..
 漫说《杂阿含》(卷十)~M 第272经(责诸想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识慧集 <廿七>莲华胜会[栏目:佛识慧集]
 佛堂讲话 第二辑 七、念佛与回向[栏目:道源法师]
 金刚经说什么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栏目:南怀瑾居士]
 觉者之言 第二道支 正思维[栏目:三界智尊者]
 220.问曰:诸法空一义,何以故须菩提种种因缘重问?此中问,有法相者不得顺忍乃至若不生是诸法,不能得..[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四十七世 真歇清了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初中后善[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摄类学 第十章 质法与体法[栏目:摄类学·善慧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八0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八集]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八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