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皈依自性师
 
{返回 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57

皈依自性师

梁乃崇教授

韩愈的《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事实上传道、授业、解惑全是事情,不是人,所以师是「事」,师不是「人」。我们中国,习惯将属于事的师与一个人结成一体,成为大师或名师,师所指的是「人」,已经不是「事」,于是这个成为师的人和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两个阶级,他们是不平等的,对佛法而言是不对的,因为佛法是要追求平等的。把师固定在某一个人身上,对为师者是不利的,他没有学习新东西的机会了,即使他想要跟人家学,人家会说「你是师啊!怎么可以向我学呢?我们是生啊!」这样对他既不真实也不公平。

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师应该尊重,道更应该重视,可是我们不应该把师和人连接固定起来,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应该「以戒为师」、「以法为师」、「以慈悲喜舍为师」、「以真善美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事实上我们在学习的过程里面,有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行走,一起工作,一起玩,一起生活,中间就有你的师,所以这个时候,师不固定在哪一个人身上,而是就某一件事情而言的,比如说我有一个地方不懂,旁边有个人懂,他可以教我,教我这件事是我的师,而不是这个人是我的师。

常言「官大学问大」,又好比拿了国外博士,你就要什么都懂了,人家就期望你什么都懂,你被逼得装成什么都懂,事实上你是不懂的,况且这样做不仅是不真实,同时也造成了阶级,又着了我相,一无是处,所以我们有必要把这个错误的观念打破,我们的师不要跟人连在一起,而是跟事连在一起,是就某一件事而言的。

弘一法师讲「以戒为师」,当然也可以「以法为师」、「以慈悲喜舍为师」、「以真善美为师」,这个时候我们自己就要有智慧一点,来判断哪一个是真善美?哪一个是慈悲喜舍?哪一个是正法?哪一个是戒?你要自己判断!你不能偷懒!如果说某人是师,他说的才算,什么都听他的,其实是偷懒,就好像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只看商标,只看招牌,只看有没有正字标记,不管里面包的是什么东西,这都是偷懒!我们有这个偷懒的习性,不用智慧,所以把这个错误打掉的时候,也就是不着相,要自己有智慧有判断。

师并不是固定在人身上,而是在某一件事、某一种行为、某一种理念、某一种正知正见的上面,以正知正见,慈悲喜舍为师,这样才会把我们的无师智培养出来。我提倡:皈依就是皈依自性,皈依自性就是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也把四皈依「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解说为「皈依自性师、皈依自性佛、皈依自性法、皈依自性僧」。这样子的皈依,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资料整理-忆玫


{返回 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表相与实质
下一篇:自净其意
 细心体察自己的因果业报
 「U型理论」就是「入解脱门」与「出菩提路」
 长命基因的源头是菩提心
 耳闻声心中无声
 掌握「主动权」,「皈真」不迷航
 「神话」是灵魂得以进入世界的衔接桥梁
 学会控制内心负面的想法
 四相之1:如何进入人相
 善用祈愿与祈求,启动愿力好修行
 化解五浊恶世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楞严八十分义 二种根本分第十二[栏目:乘一法师]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三)[栏目:辨中边论颂讲记]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1 (1997年于温哥华观音寺)[栏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欲望之绳(慎独)[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努力救渡自己[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佛教弟子的等级是如何定的呢?[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一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魔箭与花朵[栏目:慧光法师]
 慎言慎行 自求多福[栏目:大安法师]
 383.问曰:如经说:佛敷草树下坐而成佛道,今云何愿言以天衣为座?[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