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放下身心才能养身
 
{返回 真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95
  放下身心才能养身
  近几年来,时常有人登门或来信,来电要我谈谈养身之道。在这些人当中,有年轻的、年老的,我感到很难回答。因为各入的体质个同,爱好个一,有人喜欢动,也有人喜爱静。同时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出版很多,一些专家学者也归纳出个少养身的奸方法。对养身的问题,我也在不断地揣摩探索,寻找适合我的体质和佛家用功办道的方法进行养身修心。
  俗话说:“要得身体好,早起早睡很重要”。我春夏秋冬都坚持早晨四时起床,晚上八时睡觉。早起嗽洗完毕後,先喝一杯淡盐水,咀嚼几片嫩生姜。因为盐水叮以清腹,生姜可以祛寒。民间也有这样说法:“上床萝卜下床姜”。然後在室外打几套太极拳或八段锦,有时随众上早殿做早课,有时就在佛堂里礼拜。我是一个佛弟子,认为清早起身拜佛,既是对佛陀的礼敬,也是日常修持法门之一。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拜佛亦不失为是一种锻炼方法。恭敬而虔诚地拜佛,动作宜慢不宜快,上下起落,身体各个部位都在运动,俯下去腹肌收缩,起身时右手支撑。如此重复上下起落,即使在严冬季节,磕几十头或上百次的拜佛,身体就会感觉发热并微微出汗,浑身关节筋络都觉得无比的舒畅。
  上午八时起,我开始工作,或接待来访,或处理寺务,或外出参加有关会议活动。由于每天起身早,我中午要休息一小时,使精神稍事得到恢复一下。下午一时至五时,或接连工作,或双膝盘坐看阅佛经,有时练练书法。每天一到晚上,除陪客以外,  一般在七时我就开始打坐参禅。所谓“禅”者“定”也,即静虑的意思。参禅时,要万事放下,照顾话头。按照禅宗的说法,这时只参一个话头——念佛是谁:就参谁在念佛。抓住这唯三思念,穷追不舍,打破砂锅纹(问)到底。如是反复参禅用功,终有一天会悟出答案。这就是禅宗说的:“明心见悟,豁然大悟”。达到“无我”的境界。当然,这不是一天功夫所能奏效的。打坐参禅,切忌昏沉打瞌睡,要双目微睁,端身正坐,後脑紧靠衣领,如此参禅,日久必有收获。
  我认为,  一般的人,  一天工作下来,晚上抽出一点时间,认真回顾一下白天所做的工作是有益的。总结一下办事的成败得失,以期从中找出经验教训。曾子曾经说过:“吾三省吾身”。古人尚且如此,难道我们连“一省”的时间都抽不出来吗?
  我数十年来坚持这样做,可以说对思想修养,身体锻练,获益匪浅。一九八三年,我已年近古稀,日本佛教朋友请我陪他们沿着唐代玄奘法师取经之路访问。当时,时值初秋,酷暑的炎热尚未驱散,烈日当空,熟浪灼人。我们一行取道西安经兰州,入敦煌出阳关,从天山脚下到爽西游记锣裹描述的火焰山,最後抵达吐鲁番。在这三十余天的访问,有时途中马粪作引,戈壁上行;有时车行一天,人烟不见,连一口水也喝不上,乾粮充饥,嘴唇乾裂。生活艰苦,行程疲劳,可想而知。虽然经过这样长途跋涉的访问,但我的身体还能适应这样的环境。回到玉佛寺时,唯一能反映出的只是皮肤晒得黑了些。还有一九八五年我赴京参加中国佛协会议,顺道泰山,徒步登上玉皇顶;同年又朝拜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不少同伴对攀登金顶,望而却步,我却饶有兴致地份同数人登上金顶。虽然一天往返八十余里,路滑山峭,行走颇不容易,但我临晚回到下宿处,毫不感到疲乏无力。
  其次,在生活上要甘于淡泊。我通常是早餐一碗豆浆,咸菜一碟,几片馒头;中午一碗素面或二两乾饭,一碗青菜豆腐,一只水果,晚上喝些汤类。调料方面,我欢喜少盐多醋,食时细嚼慢咽。我不爱甜食,饮食有节,定时定量。我尤喜爱吃杂粮,有时朋友送点荞麦粉或玉米粉,我喜不自胜。人说冬天进补,我不以为然。我认为饮食的质量,对人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但食无定时,或者遇到精美可口的饭菜,就暴饮暴食,遇到不对胃口的饭菜就不吃或少吃,这样肠胃就失去正常的运动,日久岂有不影响健康的道理。
  除了以上讲的起居有时,饮食有节,坚持锻练以外,还有我认为很重要的,要时刻保持乐观豁达,坦荡无忧的思想情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从呱呱落地到百年寿终正寝,都处在顺境之中,做起事来样样得心应手。因为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中(汉译为堪忍),顺境和逆境总是伴随而生的,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或者某人的一生中,逆境要大于顺境。这就是说,当一个人处于顺境时要居安思危,处于逆境时,要振奋精神。回顾我的一生,也是顺逆参半的。但我不为逆境所屈服,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思想情绪。说起来,这可能与我所学的佛学有关。佛经上说:“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当我处于逆境时,我常常这样想,这不是我一个人在受这样的遭遇,在我以外还有很多的人受着同样的遭遇。倘能这样想,那么所受的痛苦就会减轻,承受的能力也就会增强。再说逆境也是顺着条件的改变而转化的,即佛经上说的:“诸行无常”。“行”者,迁流的意思,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时刻都是在起变化的,因此,不必拘泥于一事一时。还有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你即使怀着好意去处理一件事,往往也会发生误解,甚至遭到恶意诽谤或造谣中伤。处于这种情况之下,无论是精神上或身体上是痛苦的。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我一生中也碰到过不少。遇有这种情况,我想起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开导须菩提的一段经文:“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瞠恨。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佛陀这样告诫学佛的人,要远离一切相,不执着一切相。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真?这就要修学菩萨所修学的“六度”万行法门。“六度”即精进、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修学其中任何一种法门,都可以达到菩萨的思想境界。因此,当别人误解你的时候,不要产生怨恨情绪,也不要急于去申辩表明自己的心意,让时间来作结论。这裹既要有修持禅定的功夫,也要有受忍辱的精神。
  那么这种精神从何而来呢?这里又要谈到无我相的问题。佛教认为:“万物从缘起”。所谓缘聚则生,缘尽则散。拿我们的身体来说:佛家认为是由“四大”组合而成的,即地、水,火、风。究其实,“我”是不存在的。大家不妨试把人的身体分析一下,“我”在何处?身体那一部分是叫“我”的,所以佛家主张无我论,不要把“我”看得太重,乃至于执着我来,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佛教劝人修行常常这样说:“来时光赤赤,去时赤条条,万贯带不走,唯有业随身”。这里说的“业”是指“业力”,即人生在世所为善恶之事。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以上说的是“我执”。佛教还要人去除“法执”。所谓“法执”,即执着我以外的东西,例如金钱、房屋等等,这是我的,别人谁也动不得。比如有人失落一件东西,说什么也想不开,放不下,念兹在兹,耿耿于怀,徒伤精神。其实身外的东西不要看得太重,受金钱物质所左右,这是放不下的表现。我们学佛的人,要根据自己的力量修持“布施”法门。所谓“布施”即以己之财事分布于他人,名之为“布”,舍己惠人,名之为“施”。简单地说,就是要有扶贫济弱的慈悲心肠。佛教是以慈悲为本,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能通过我们的“布施”而使别人减少痛苦,获得幸福快乐,这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我是个佛弟子,多年来,我遵循佛陀的教导,修学六度法门,将我一点积蓄以及弟子们供养我的香仪,都捐赠给上海残疾人福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当然这只是沧海一滴水。但滴水汇总可以成为巨川大海的。我每年捐赠以後,身心都感到无比的愉快和踏实。
  我常常这样想,假使全社会都能发慈悲心,将己之余,奉献一点力量发展残疾人福利事业,鼓励他们扬起生活的风帆,从社会重新获得力量,人间乐事还有胜过于此的吗,
  总之,真正做到养身,要先放下。放下身心,不执不著,无我我昕,离欲离染,如此才能滋养生身和净化色身。这是“幻化空身即法身”的养身辨证法,即是禅家的本地风光。否则,当一名守尸鬼,永不见佛。
  一九八八年三月

{返回 真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国巡礼漫记
下一篇:访问日本立正佼成会庭野日敬会长
 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华严宗简论 第二章 华严宗的传承 第二节 二祖智俨
 华严宗简论 第三章 华严宗的判教 第二节 五教
 庆祝香港佛教正觉莲社创立四十周年
 华严宗简论 第五章 华严宗的观法 第二节 法藏的妄尽还源观和十重唯识观..
 放下身心才能养身
 华严宗简论 第三章 华严宗的判教 第三节 十宗
 中国禅宗与印度佛教
 上海玉佛寺震华上人塔铭
 华严宗简论 第一章 华严经的传译 第三节 四十《华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02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元魏.菩提流支译)[栏目:01 经典]
 找自己的问题——爱和原谅是最伟大的力量[栏目:宽见法师]
 格鲁派中观宗二谛略义(观空法师)[栏目:格鲁]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E 1136经:在此经中,佛陀以摩诃迦叶尊者为典范,告诫弟子们应以什么样..[栏目:界定法师]
 谈三宝功德(30~39)[栏目:傅味琴居士]
 垃圾坑 Garbage Pit[栏目:森林里的一棵树 A Tree in a Fores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ssential Ideology of Tibe..[栏目:Khenpo Sodargye Rinpoche]
 打佛七期间,每天所定的功课没有完成,请问可否如此?[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105. 重礼舍利报恩 Bowing again to the Sharira to repay h..[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须发宝塔(出四分律)[栏目:法海搜珍]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