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的社会责任
 
{返回 印海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16

佛教的社会责任

印海法师

社会存在的价值,在提供人民自在、快乐、幸福的生活为目的,如果社会能够提供物质满足与心灵建设平衡的发展,即为国家得以永续经营的最大保证。当伟大人民正每日默默耕耘,使国家迈入富强大道之时,紧接着就是发扬社会责任的开始。社会责任的意义,在于众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文明发展:如美国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之社区意识,鼓励义工精神与参与社区事务;如“雷锋精神”发扬公民无我奉献的心;如儒家“君子”风度伦理的教育;而大乘佛法悲智无碍的“菩萨精神”,亦是个人实行社会责任的最佳表率!实现“菩萨道”精神应该从何处做起?儒家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本”就是人心,此“道”就是人本教育、人伦教育、君子教育,佛法的教育。先从“人心”改革,文明的社会即逐以建立。记得我的恩师慈航菩萨曾说:“慈善、文化、教育,是拯救佛法的三个救命圈。”此三条正法道路,是用最具体、最实际之行动(Action)来推动社区的发展。我欲就此三项主轴,来分享佛教如何以行动的力量,实践社会责任以提高社区文明:

教育(真):

释迦牟尼佛出世的目的,是透澈了十二因缘法而教化众生。释尊说法四十九年,是以佛法之药方,洗涤人心贪、瞋、痴种种烦恼,所以释尊是大医王、大教育家,亦是位伟大的社会工作者。我国着名之教育家曾说:“国之盛衰,视乎教育”,“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教育是以育人为本,以人本教育提升人的素质。唯有教育,才能彻底改变人心。教育是以最低成本的方式,达到社区文明的进化:如我国“扶贫工程”、“希望工程”等教育计划,就是具体改善生活品质、提升社区竞争力的最佳典范。在美国的社区里,亦提供有免费“成人再教育课程”Continuing Education,如同释尊与孔子“有教无类”,人人无论贫富、从小到老皆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智慧提升社区文明,达到均富社会为目的,所以,西方哲人曾说:“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释尊以佛法教育洗涤心智,以内化升华之净行,达成育才终究的目地,以大乘佛法的教育说,就是以“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与“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之实际行动做为基础教育。此教育能够让身心得到安定,家庭和乐,社区祥和,乃至于国与国之间的和乐共存。今天社会与家庭的许多矛盾,是肇始于彼此间的不能够了解,因为不谅解,而造就环境的对立与冲突。学佛,就是要把人先做好;培养平等、慈悲、和谐、清净的心,这就是缘起人生的道理。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解释,恰为佛法真、善、美理事无碍,“心即理(真)、致良知(善)、知行合一(美)”以实践社会责任之净行,作为提升社区文明的最佳注脚 ── 教育(真)、慈善(善)与文化(美)事业。

慈善(善):

近代由太虚大师、印顺导师所影响的佛教团体如慈济功德会、法鼓山“心灵环保”与佛光山的人间佛教运动,皆以实际悲行、护生行动深入人心,实践社区文明。人乃万物之灵,因为人有最高的理念,最高的智慧与向上向善的本能。慈悲,是人类共同性的语言,以悲行协助众生解除苦痛,希望他离苦得乐皆得解脱。我国传统的王道文化如尧、舜,亦讲究仁民爱物、厚生关怀,以人道的精神Humanitarian实践人间净土,一如释尊于古印度在未出家前,亦是位仁慈爱民的转轮圣王。学佛,不但要与佛打交道,更是与人打交道。有包容心、持善念,行“六度”、“四摄”,从修身,孝养父母及家庭做起,再扩张至社区、国家,甚至于不认识的人。学佛就是先把人做好。信佛求福、求财、祈求平安本身并没有错,这是人的本能,但求的是福德与智慧的无漏财、以无量、无住法财作为功德究竟。除了自己的快乐外,还要帮助众生得到自在、快乐、幸福,这就是学佛者的社会责任。

观世音菩萨与我国民间特别有缘,大悲法门普渡众生:“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无刹不现身”,特别能与众人感应。其实,“慈悲济物即观音”,每一个人都是观世音菩萨,都是活“雷峰”。美国社区在冬季感恩节、圣诞节至新年期间,是传统“感恩与祝福”的季节(Season’s Greetings)。谈到“感恩”以佛法说,就是缘起正见,“感”就是感激、感同身受、“感应道交”。心存善念,感谢旁人对我的恩惠,福报就自然会大,这就是“感恩”的成效,不需强求能自得。“恩”是给人家协助,给人家收获,就会有好的因缘果报。“感恩的心,因为有你”表现在行为上,福就会越来越多。《回向偈》说:“上报四重恩”,报父母、师长、国家与众生恩,这就是佛法感恩的精神。如果我们懂得感恩,社会就没有冲突。“感恩”是古往今来,超越时空必然的真理。“感恩”对于人与事、人与人,甚至人与物,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环境的乱象,就是因为不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甚至索求不足、以怨报德,环境才会如此紊乱,这代表物质环境虽然进步神速,但精神文明却很贫困。世间想要太平,无论是国际、国家、社区,乃至于家庭、个人,如能抱持着感恩的心,天下即可平安。此道理并不高深,简单易懂,但众生无始劫来的业障却阻碍本有良知,蒙蔽眼前光明,而造就出世间的诸多困扰。

如果“感恩”愿力浅薄,至少能长养“祝福”心。祝福,即他人做好事,我们都不障碍,而且希望他做得更好。虽然自己没有力量做到,却能“随喜功德”。随喜,就是人家做善事,我不但不障碍,还能赞叹、鼓励他人能圆满成就,这就是修行菩萨道的根本。我们虽然没有佛、菩萨智慧与神通妙用,但简单的祝福却是容易做的。佛法有许多高深真理,非凡夫所知能急速验证,如果在缘起、互助、感恩、祝福等观念能够受用,修行上就会进步很多。当然,世间苦难,有种种无奈,如果能出一点力,作一些事,发一点光。以正见增上祝福、感动,希望他人更好,这就是“菩萨精神”的最好实践。

文化(美):

学佛法是学习佛陀圆满究竟的教育。以慈悲、平等的智慧建设文明,“仁民而爱物”,社区文化能够健康、均衡发展,即可得到永久的安定。作一个真诚、平实的人,学自己该学的,尽自己当作的,做自己本分能作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众生,这就是宇宙人生最深刻的验证。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佛,并非限于谈玄说妙,讲哲学、论科学,先把“人心”建设做好,推广于社区。佛法之五乘共法里就是以人乘为基础,这与儒家思想,美国公民社会之社区意识一致。发扬厚生、利生等事业,以教育、慈善、文化三大主轴进行社区改造,培养德行。释尊是位伟大的社会工作者、社会改革者,正大光明,如《法句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是诸佛教。”菩萨精神是“以智化情,以智导行”之六度、四摄法的真理体现。菩萨即“觉有情”,给众生欢喜,给人家快乐。少一点恶语与暴戾之气,善尽社会责任,文化之美即自然展现,社区即可均衡发展。人间佛教,并非理想的未来,而是当下一念真、善、美之体验,只要社区能够发展慈善、教育、文化等事业,如此做,即能悟入真正的自由。


{返回 印海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华严学(龟川教信著 印海法师译)
下一篇:续公与我的因缘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14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34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4
 唯识与净土(二)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15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6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11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48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21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36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助念的人是否愈多愈好?[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禅之甘露 第七章 不净观之二—九想观[栏目:成观法师]
 大悲咒句偈 61.娑婆诃 SWO PE HE[栏目:大悲咒句偈·宣化上人Great Compassion Mantra Verses]
 小组里有些师兄经常不来参加共修,跑去忙其他的事。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慷慨[栏目:开悟·证严法师的生活禅心]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3[栏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二课(十六)如理如法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栏目:圣者言教]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栏目:理净法师]
 大乘百法明门论浅释[栏目:宣化上人]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四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