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7课
 
{返回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宏演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76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7课

略论·4月14日讲课记录

宏演法师

  2、于正行应如何
  (1)、总修持法
  正文:“所谓修道者,即于善所缘,如欲而能令心安住之谓也。若于所缘随意修习,依自己所想之数目与次第而修者,从初即养成任意之习惯,将至一世之善行无成,反成有过。故最初无论修习何种所缘,应决定其数目次第。此后应起猛利坚固之心,以自克服,务令如其所预定而修,于此定课,不得轻易增减,随时变易。须具足正念正知而修习之。”

  解:自依止根本师起至止观双运的整个修习过程中,分观修(思惟修)与住修(专注修)两种方法。修这两法的时候心必须有所缘境作依止。《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说了四种所缘境。一般人因为被烦恼恶业所驱使,心不得自在。如果常常依所缘境系心,串习久了,心安住在所缘境上,不再为粗重烦恼所扰乱,自然能得自在。

  另一方面,在技巧上,对于次第和数目不决定,任心修习,由于无始劫以来所养成的坏习气如懒散、懈怠、攀缘等等,根深蒂固,时时回来扰乱身心,身心想安住在所缘境上,希望不大。例如,正修依止,忽而思及死无常,即移心以习死无常;或正修死无常,忽而思及四无量心,又移修四无量。这好比有百千万条跑道,每条道上都跑上五米十米,永远也没有走不到尽头,任意而修,终此一生将一无所成。所以,在最初时,就应该将所修的次第和数目决定,并按照所决定的次第与数目,持之以恒。妄心生起时,立即依所缘境强制性的将妄心摄回。例如修定,最初师父传授的所缘境是释迦相,于释迦佛像的长短、大小、色泽,决定依照一一起观,中途不要更改。时而度母,时而大威德,决定不能得定。于此定课,不要轻易增减,随时更改,应该专注在一个所缘境上,猛利坚固的修习,久而久之,就能成就。

  (2)、此中修法
  文:“先修依止之胜利,及不依止之过患。次,多起防护,绝不放任,令有寻求师过之心。尽我自己所知,师之戒定慧等德,数数思惟,乃至净信未生以来,恒修习之。此后又念于己已作当作种种利益之恩德。如前所引经说,乃至心中恭敬未起之间,而修习之。”   解:在整个修法的过程中,首先,先修依止法,思惟依止的利益和不依止的过失,恒常思惟善知识的功德。其次,防护寻求依止师过失的心理生起,常常思惟依止师的恩德,务必在内心深处对依止师生起虔诚恭敬之心。依止分为心依止和行依止。心依止,在最初时生起认识依止的必要,其次绝不生起寻求师过的念头,常常提防寻求师过之心,偶然生起,立即截止,转从师长的戒定慧功德方面寻思,务将心念改转过来,这是心依止法。行依止就是对于恭敬承事,已作当作之事,在不能真实生起恭敬承事之前,恒常修习,务必在内心深处对依止师生起虔诚恭敬,久而久之,信心也跟着生起。   3、于完结时应如何
  文:“所积诸善,由‘普贤’行愿,或以净愿七十颂等,于现在究竟诸所供希愿处,以猛利欲乐而回向之。如是每日上午、下午、初夜、后夜、四次修习。初修之时,如其太久,易为沉掉所扰,若于此串习,将来纠正甚难,故须时间短少,次数增多,稍留余趣,俾引起下次欲修之心。否则将一见座位,便生厌呕,必待修习稍熟,乃可渐次延增。于一切所缘,务令不急不缓,离过而修,则障难鲜少,疲劳昏沉等,皆能息灭也。”

  解:从依止法开始至止观双运止,每种修法都分初中后三段,即加行、正行、结行。加行、结行法,是相同的。加行,就是前面所说金洲大师的六加行。结行,学密弟子,可用密法收摄。没有灌顶的,就诵道次第回向文作结行。中间正行一段,修法各有不同。如修暇满大义,则正行就是暇满大义。如先修六加行,或将加行、暇满、死无常三法合修,共作为正行,或将下士道作为正行,修完后依密法或道次第回向文作结行就可以。每日最好修四座,最少二座也可以。

  修法时应该注意几个问题:初修时间要短,次数要多,早晨修六加行一遍,然后修正行,修的时间,不宜过长,累了就歇一歇,使身心保持清明,不至于让昏沉掉举来干扰。修止、修观,都是这样。如不注意,昏沉掉举的过患成了串习,就比较难对治。时间过长,在座上硬撑着,下次上座时一看到座位就会生起害怕的心理。还有一个秘诀,所谓“稍留余趣”,即对所修的法,正有清明兴趣浓厚的时候,就下座暂时休息,以便引起下次想继续再修的兴趣。随着定力的增长,慢慢增加时间。在每次修习完结时,应该以强烈的心依据普贤行愿对于现在、究竟所希求的方向回向。

  (二)、未修间应如何
  1、总明
  文:“总而言之,礼拜、经行、念诵等等虽有多门,其主要者,若仅于正修时精进,未修间则于其所修法不住念知,多诸散乱者,则生效甚微。故虽未修之际,亦应读诵观览关于此类之教法,并数数忆念之,广修助道顺缘,勤忏障道罪垢。且于一切之根本。即本所受之戒,宜善护持。”   解:座中修是正修,下座后也应该修各种助行,以便使座上座下的功夫打成一片。没有上座的时候,可以勤修礼拜、经行、念诵等等各种法门作为座上修的助缘。而最主要的是心念必须系念在正修的所缘境上。此外,可以广泛阅读与座中修习有关的经典,增长自己的知见,非常有助于正修。假如不上座的时候心不住在所缘境上,那么正修时纵然有些所得,因为座下散乱的缘故,也容易把功夫丢失。相反,平时心系住在所缘境上,正修时纵然有所欠缺,也可以弥补。而且一切所造的罪业,也多由于平时未修时身心放逸而起的。所以,平时未修时,必须修助道顺缘,忏除障道违缘,防护受持的戒律。于未修时,能严护戒律、极积忏悔,反复熏习所修的法义,也是整个道次的修法。   2、正明
  文:“复于止观易生之四因善修习之。初守护根门者,谓依于根尘生六识已,再于识所了别之悦意六境及不悦意六境,生贪嗔时,当好自防护,莫令生起。”

  解:必须勤修容易进入禅定的四因。四因是:一、守护根门,二、正知而行,三、於食知量,四、勤行睡眠瑜伽。即不修止观,於他法亦须修此,而后戒等方易守护不失。

  (1)、守护根门:“初守护根门者,谓依于根尘生六识已,再于识所了别之悦意六境及不悦意六境,生贪嗔时,当好自防护,莫令生起。”
  守护根门有两种方法,一守、二遮。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六尘产生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时候,有苦乐忧悲喜恼等种种受生起,由喜悦而生贪,不欢喜而生瞋。修法时应随时警觉,贪瞋一起,立即遮止不让生起。以正念固守六根不随外境转,都摄六根,称为守。这两种方法能对治贪瞋现行,而烦恼根本,俱生的贪瞋痴,仍然依赖于通达空性才有希望破除。

  文:“次正知而行者。《入行论》云:‘身心于时时,应数数观察,专务于此者,即护正知相。’此谓身等于彼彼事转时,须依正所了知之应作不应作而行。”

  (2)、正知而行:身心从事种种活动时,仔细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应依戒相正确了知应不应该做,应作即作,不应作即止(戒律中说的行持和止持),使身心入于善的一面而不入于不善的一面。如寂天菩萨云:“任修何法,若心是如何思惟,自己尚不明了,纵所修为安乐因,亦无意义。”三业中以意业为主。所以观察心意,相较观察言行来说,更为根本,更为重要。能如此正知而行,一可远离罪障,二可生禅定。专用守护根门与正知而行二法,可不堕三恶道。

  文:“三于食知量者。改正过多过少违量而食之串习,总以无碍修善为度。又修于食爱著之过患,以无染心,及为饶益施者,并念身中诸虫,现以食物摄受俾未来世亦得以法摄而化之。又念为作一切有情义利,而受其食。《亲友书》云:‘受餐如服药,如量去贪嗔,非为肥骄傲,但欲任持身。’”

  (3)、于食知量:食不知量有四点一、过多,二、过少,三、违量,四、具足烦恼。过少容易饥饿疲乏,想修而没有力气之弊端。过多导致身体沉重,座上容易昏沉,呼吸不调的弊端,也不能修。食量多寡要自己掌握好,以上顿下顿之间没有饥饿感,座上气脉调和顺畅为标准。违量,还没消化又再进食,严重的导致生病。烦恼食,分饭食来源和资料来源,如由屠夫刽子手而来的饮食,能引生不愉悦的事和不安乐的因。资料来源,主要是由贪爱饮食的滋味,为贪烦恼而受用,比如说挑食、偏食。   当先思惟饮食引起的过患,此中分三一、受用过患,二、消化过患,三、成因过患。一、受用过患,入喉即成不净。二、消化过患,咽下后化为血液、粪溺等种种不净。三、成因过患,一米一麦,来之不易,垦、植、收割、舂磨、淘汰、炊煮,所费功夫甚多,经过种种辛苦而来。思惟饮食的种种过患,贪吃的心就可以渐渐止息。离贪而食,即无染食。   又有饶益食,修食布施。吃饭的时候,对于身中寄生的种种生物,作布施想。依显教当念身中诸虫,现在以饮食摄受是将来以法摄受的缘起。依密教,作供养想。显教饭前应作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谓若不坐禅诵经、营三宝事,不持戒,受施则堕,故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谓须防心离于贪瞋痴三过。否则不知惭愧,堕三恶道,故受食时,当作此观。(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此身为四大假合,但必须借假修真,为任持这个色身,食时作药想,不起贪着。(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为一切有情共成道业而受此食。《亲友书》云:“受餐如服药,如量去贪瞋,非为肥骄傲,但欲任持身。”

  文:“四勤行悎悟瑜伽及睡眠时应如何者,《亲友书》云:‘精勤度永日,及初后夜分,眠梦犹存念,勿使命虚终。’谓昼间永日,及夜之初后二分,是正修时。若修习之余,在经行宴坐中(应以精勤),净除五盖,令其具义利也。睡眠者,系休息时,虽然,亦勿令其无义空过。此中身之威仪者,于中夜时,右肋而卧,左腿压右上,如狮眠伏。安住正念,于昼日中所修何种善法,随熏习力强者,而系念之。乃至未睡之间,追随依止,如是虽睡还同未睡,亦能修习定等善行。或起觉知者,依忆念之力,任起何种烦恼,即须了知,而不忍受,务令伏断。思惟起想者,先可预想至彼许时当起。”

  (4)、睡眠瑜伽:这里将修及未修摄持在内,精进保持警觉状态与禅定相应,及睡眠时也不令空过。夜分是睡眠的时候,睡眠时要保持正念令不散失,何况不睡的时候,更应该精进,与禅定相应,年年月月日日乃至终此一生,都应该这样做,不使一生空过。

  中夜休息的时候,右侧而卧,左腿压右腿上,右掌轻托右脸颊,小指置鼻孔下即得。犹如狮子睡眠一样,所以称为狮子卧,也称为吉祥卧。狮子的威力最大,虽卧,百兽不敢近前。取狮子卧,一现活跃,二远魔祟,三少梦魇,四易警觉。此外,仰卧为天相,伏卧为畜相,左卧为贪相,都不是吉祥之卧。吉祥卧既具威仪,又须(一)正念善法,(二)觉知烦恼,(三)预存起想,是为睡眠瑜伽。   怎样正念善法呢?比如说,白天学事师教授,夜间就思惟事师法;白天习悲心教授,夜间就思惟悲心法。总之,昼习夜思其所学,容易通达。这样系念,睡中也能修定、修菩提心等。一般在没有入睡时无梦,熟睡时也无梦,在似睡非睡时,才有梦,梦中的善恶,随白天所思所想而起,所以白天习善者梦亦善。密法,熟睡无梦时,亦能修善。由白天学习正知的力量,虽在睡眠中,能觉知烦恼。烦恼一起,能立觉立伏,这就是所谓的“警觉”。这种警觉仍然必须在醒时用心得力,在睡眠中才能得力。   修睡眠瑜珈时,尤须思惟自昼至睡时所经的种种善恶,细心省察,如善,则心喜,思明日早起当益续作,如恶,则思明日早起益为忏除。这对于善法相续的利益非常大。应当多注意引起修法的兴趣,以修法意乐的缘故,届时自然早起。例如早些年小孩每逢佳节,天不亮就醒。行者亦当如是。果能依上所说而行,庶此生不致空过。   文:“如上所言之一切修法,唯除正行中之少分不共者外,余之加行、正行、完结及座隙等中当如何作者。自此段起,乃至修观,勿论修习何种所缘行相,于一切处皆应加入焉。”

  此明无论何法,除正行少分各各不同者外,其加行结行及坐隙等,皆是一样。以上正修法竟。

二、以止、观摄一切修法,破邪分别

  文:“《庄严经论》云:‘初依闻起如理思,从如理思净慧生。’言从于所闻诸义,如理作意中,而生显现通达真实谛理之修所成慧也。《现观庄严论》云:‘随顺抉择分,于见道修道,数数而思惟,现及比修道。’此言大乘圣者所修道,有数数思惟,现量比知也。《集菩萨学论》云:‘如是身及受用福德,常无间断,于舍护净长,如其所应,均应常修。’此言身及受用善根三者,于一一中,须修舍护净长四法。所言修中,有以分别慧观察而修观,及以不分别专一安住而修止之二种也。”   解:二种修,即观察修和专注修。由从他听闻正法,生起闻所成慧。由闻所成慧,如理抉择,生起思所成慧。又由思所成慧,如理无间熏修,才能生起真实通达的修所成慧。什么是慧?听闻空性,觉得所讲的空性合于道理,这种听闻的认识力,就是闻慧。由所听闻的空性,自己依教理思惟抉择,对己生起一种抉择认识力,名思慧。闻慧,是最初的作意,称为粗分了解。思慧,对于已知的空性道理,思惟是否合理而加以抉择,称为比量智,由比量而得。由资粮道的闻慧生起加行道的思慧,由加行道的思慧,才能生起见道位的修慧。   比如说,以空性而论,由听闻大乘般若空义,心中如所闻而了解,这种了解生起时,闻慧即生。由听闻般若空义,直到依所了解的去观察思惟,在决定认知空性前的整个过程属闻慧。直到最后生起决定认识的时候,就是思慧生起的时候。由此思慧直至未依所思不断的数数修习,落实到心行上,生起现量通达,都属思慧的范围。迨至空性在心行上现量生起的时候,即为修慧生时。修不是件容易的事,如解脱生死轮回之难,固然不用多说,就是五蕴色身、受用以及善根等等,也应该修舍、护、净、长四法。   闻思二慧,属观察修,就是由听闻佛法之后,再用思惟抉择,先从思惟上建立比量的中道正观,然后依修止的力量进趣见道位的修所成慧。所有闻思修,都是修行的道路。止和观的修法应齐头并进,不应有所偏废。

  文:“若尔,何道为修观,何道为修止耶?曰:如对善知识修信心,及暇满大义难得、念死无常、业果、流转过患、发菩提心等,皆须修观。盖於此等段落,各须一殷重无间能转素常思想之心,彼若无者,则此等之反面,如不敬等,不能灭故。于此不敬等心生起时,若数数分别观察而修,则能自作主宰。譬之于贪境增益可爱之相而多所修习,当起猛利贪著;若於怨敌,多思其不可爱相,亦能生起猛利瞋恚。以是之故,修习此类道时,於诸境相,若显不显,心须执持殷重无间之观察而修也。倘心不能摄住於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安住之寂止时,若数数观察,则心不能住,故於是处,则须修止也。”

  修法范围很广,不能只执一法。止和观必须齐头并进,不能有所偏修。以佛陀所说的教法,大多数为观察修,少数为专注修。如:从依止善知识、暇满大义、死无常、业果,乃至发菩提心止,皆属思惟所修。在思惟上要取得决定性的认识,对每一法都必须殷重无间反反复复的熏习,才能转变凡夫平常的惯性思惟,与正理相应的认识,才能自在生起。例如视师如佛,如果不依教理反复观察,要视师如佛,不大容易做到。例如对于美色美食,反复的想,则贪欲炽盛;对自己的冤家,老是想他不好的地方,则憎恨心越来越强烈。这是一样的道理。   凡所修道,不问所缘境相显现与否,总须不沉不掉,在所缘境上执持殷重无间之心反复熏习。而此殷重无间的心力,不先用观察,也不能生起。如思惟师长的恩德之后,敬师的心力自然按抑不住,与未思之前,迥然不同,这是一个例子。如果心不能摄在所缘境上,而通过观察,心仍不能安住,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单要修思惟修,必须修止。止观并重,不能有所偏。思惟有局限性,比量和现量的差别,不能以道里记,要进趣现量空性,就不能少了定力的修习。   文:“或不了解如是道理,谓黠慧者唯当观修,诸姑萨黎应唯修止。此说非也。彼二种人,一一皆须双修止观。虽属黠慧,亦须修止,纵是姑萨黎,亦须于善知识修猛利信等故。”

  这里开始破斥邪见。有人以为聪明的人适宜修观,愚钝的人适宜修止,这是大错误。以聪明才智之辈,也必须修止,没有定力,不能最后通达修慧。愚钝的人也必须修观,没有中道正观,修法的方向容易出偏,而且不能积资净障、长养菩提心等。   文:“又有误认以分别慧数数观察,唯当限於闻思之时,若求修慧,则不应尔。此执非理。彼以为一切分别,皆是执相,为成佛之障碍。是於非理作意之执实分别与如理作意之正分别二种,未能辩别之过也。亦莫执谓此教授中,须修心於一所缘,如欲能住之无分别三摩地,於前若多观修,将为三摩地生起之碍。”

  又有人误以为,观察修的法只限于闻思二慧,修慧就不用观了。这种误解的理由,以为平时应闻思,修的时候应该依师的教授而修。又有人以为分别观察为闻思时事,不分别为修时事者,这是由于不解一切佛语皆为教授,而将修与闻思,妄分为二的缘故。   此正明合闻思而後能修之意。过去藏人受支那堪布余毒,以一切分别皆为执相,一切不分别,即能断轮回因,彼以为不论善恶,分别即入生死,为成佛障碍,应将善恶有无等,任何不起分别,这样才能入道。如果所立宗为是,则忘念、熟睡都是修道,而无想天人,皆成佛道了。此与菩提心空性大相防害,这是不辩非理分别与如理分别所生的过患。如果认为一切分别都是执相,那么,通达空性后的比量智与执实心,二者相互违背,也不能分辩了。而通达空性后的分别,也等于执实分别。通达空性之心与执实心,不惟本来不同,而且恰恰相反,如果认为相同,则无异认为凡夫不能通达空性。凡夫如果不能通达空性,则无资粮位与加行位,而资加亦不能认为解脱道,显然与经教不合。如无资粮位与加行位,则见道之现证空性,应通达与证入,同时俱起,而为俱生智矣,然证之经教,实非俱生,此一错也。若不许资加,则不许五道皆为解脱道矣。又从智慧和方便二分而言,如认为分别是执,则无异谤毁一切方便法门。这又是一错。或有疑分别心如果用惯,于修定时恐难住缘者,实则多修如理分别,不但不防害定,而且能助定。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在如理分别前一定得先知道无分别,否则,凡夫的执实分别和如理分别,就无法分辨了。   文:“譬如善冶金银之黠慧锻师,将金银数数於火烧之,於水洗之,令彼垢秽悉净,最极调柔随顺,次乃能制耳环等饰具,如欲可成。如於昔之烦恼随惑及恶行等,以修习黑业果及世间过患时所说,由分别慧,数数观察彼之过患,令周遍热恼,作意厌离,如金在火,烧彼诸垢。又於善知识之功德,及暇满大义,三宝功德并白业果、菩提心之胜利等,以分别慧,数数观察,则能令心润泽,引生信敬。如金在水洗,於诸白品,令意趣向爱乐也。如是成已,随欲修止修观,但稍作意,不假多功,即可成就。如是修观,实为修无分别三摩地之胜方便,圣者无著,亦如是说。”   所谓定者,将心安住于所缘境。未得定者之心,如生金银,其性硬脆,不便使用,必须数数火灿水洗,乃能纯净调柔,才能成金器。障碍修定之心,对烦恼恶行等,必须先用业果、轮回过患等,以分别慧反复熏习,使行者对烦恼恶行生起厌离。再用善知识、三宝、菩提心功德等,以分别慧反复熏习,敬信欢乐,生起润泽,才能调柔纯洁。定之支分即戒。戒,必须遮除烦恼,欲除烦恼,必先思惟烦恼等过患。又,戒必须修善,修善,则必先思惟善等功德。凡此皆全赖思惟修的反复熏习,而后才能得决定,所以思惟修为修定的殊胜方便。经此方便,心性纯洁,任欲住缘,不劳而获。故分别对於无分别三摩地,不惟无碍,反而有助,无著五地品,亦作此说。   文:“复次,能使心於所缘,坚固安住之主要违缘者,即是沉掉二种心所。若有猛利无间念三宝等功德之心,则易断昏沉,以彼之对治,盖见功德则心生欢喜而高举。又若有猛利无间念死无常及苦等过患之心,则易断掉举,以掉为贪一分所摄之散乱心,彼之对治,即多种经中所赞之厌离心是。”   昏沉掉举是修无过三摩地的违缘,如果不知此违缘,纵然用蛮劲和毅力使心坚住在所缘境上,甚至一座七日,细昏沉细掉举恒常干扰而不自觉。因为这种微细昏沉和掉举,极不容易察觉。真正无过三摩地,必须“无动”“无转”。“无动”,即远离细掉义,“无转”,即远离细沉义。初修定者,心住所缘,有粗分沉掉牵心安住。待後粗分遣除,坚固一心安,亦尚有一种细沉细掉时起,欲断此细沉细掉,惟有猛厉思维三宝功德生起欢喜,使心兴奋,以之治沉,猛励思无间等苦,生起厌离,使心沉抑以之治掉,(掉为贪分摄,故应思苦,此不共义)而后无过三摩地乃可得。一般修定者,多以不能认识微细沉掉,反误认为轻安,为无过。此段因当时藏中说法分歧,有谓观行妨止,有谓应各别修,故宗喀大师说此,以明思惟修亦属修道,不惟不相妨,而反相助也。

  大家一起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菩提心妙宝 未生者当生 已生勿退失 辗转令增长


{返回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宏演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8课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6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7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6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3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8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2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7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6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4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1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论印顺学与佛教全球化(游祥洲)[栏目:其它]
 彻悟人生 第三十八个故事[栏目:觉真法师]
 识破人生颠倒错,迷途知返凭般若[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五九一)[栏目:杂阿含经]
 在家自受八关斋戒[栏目:明一法师]
 舍弃名利心才能摆脱束缚[栏目:心似莲花开]
 心的动向[栏目:佛网文摘]
 对上师的信心能坚定修行心吗?[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三九七)[栏目:杂阿含经]
 菩萨之施与不施[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