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九品往生和净业三福(王永元)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78

九品往生和净业三福

王永元

“九品往生”与“净业三福”,出《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是净土宗正依三经之一。佛在经中开示十六种观法,教行人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因此也称《十六观经》。善导大师曾对此经作疏四卷,称《四帖疏》。大师在经疏中把全经义理开为《定善》、《散善》二义:定善义解释十六观中前十三种观法,这就是日观、水观、地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像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散善义解释三福九品。三福:第一福为世善,第二福为戒善,第三福为行善。九品:即十六观中后三观,上辈生观、中辈生观、下辈生观,每一辈各有三品,共有九品。定善是在禅定心中修的行业,散善是在散动心中修的行业。善导大师对此作了解释:‘从日观下至十三观已来,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又说:‘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此二行,以求往生也。’

《观经》以“观佛三昧”为宗,也是以“念佛三昧”为宗,也就是说,《观经》主要教人修行三昧。三昧即定善。为什么在定善以外还要开出散善一门呢?这是因为众生根性有二种:一是禅定之机,二是散动之机,如果只有修定善才能往生极乐世界,那么那些散动根机,即不能修定善的人,就不可能了生脱死了。所以佛在说定善以外,再开出散善一门,教散心众生修行三福,求生九品。这样才能普摄群机,畅佛本怀。

今解“九品往生”与“净业三福”,分为四科:一发三心,二修三福,三生九品,四结显持名。修行以发心为首要,所以先明发三心;发心以后就要修行,所以次明修三福:修行以后,必能获益,所以次明生九品;净土法门,毕竟以持名念佛一法为最要,所以最后结显持名。

一、发三心

《观经》说:‘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

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这三种心,古代诸师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唯善导大师的解释最为简明透辟。大师解释三心说:‘一者至诚心。至真者,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内怀虚假。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暗,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二者深心,深心即是深信之心也。信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三者回向发愿心。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以及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为回向发愿心也。’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文中,又对三心作了说明,他说:‘必欲生彼国土者,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起三业,必须真实,故名至诚心。二者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欲生极乐国土,必须具足三心。这三心,是九品往生的根据。

问:‘具足三心这段话文,出于九品往生中上品上生一章,其余八章都没有明显提出发三种心,为什么说这三心是九品往生的根据?’

答:‘其余八品中虽没有明显提出发三种心,但据道理考察,也是必然要具足的。如不具备真实心,什么事都做不成,何况往生净土是了生脱死的大事!诸品所修的善业,都是在真实心中作的。下辈三品称念佛名,忏悔恶业,必须在真实心中作,方有效益。深信,九品同具,是不言而喻的。回向发愿,前五品都有明文,中品下生理亦必然。下三品恶人往生,没有善业可以回向,但求生之愿极为迫切,这就是发愿。因此,这三种心是九品往生的根据。少发一心,尚且不得往生,何况不发三心。经中只在上品上生一章提出发三种心,其余八品没有明文,这是借上品上生发凡起例,而在其余八品中文字从略,不能因此以文害义。’

二、修三福

《观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此中第一福为世善,是人天善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名“敬上行”;慈心不杀,名“慈下行”。十善业道,是人天善业。杀生为十恶之首,所以特别提出来作为一条重要的戒条。这一福,就是敬上慈下,奉行十善,不作十恶,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就是往生净土的正因。这是第一种净业。

第二福是戒善。归依三宝,受持戒律,三千细行,八万威仪,敬谨奉持,名为“戒善”。众戒:包括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菩萨戒。戒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以此功德回向西方,是往生净土的正因。这是第二种净业。有的法师把这一福解释为小乘善业。这样,众戒中就不包括菩萨戒在内,而把持菩萨戒归入第三福了。

第三福为行善,是大乘善业。菩提是佛道。发菩提心,就是发求成佛道之心。求成佛道,须发四弘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渡,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四弘誓愿,就是发菩提心。因果,有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若作苦因,定感苦果,若作乐因,定感乐果,如以印印泥,印坏文成,于此决定无疑,名为深信。大乘,通指一代所说显密诸大乘经。

虽说读诵,其实也包括受持、解说、书写等行。劝进行者,是为他人说圣道净土修行法门。以此功德,回向西方,是往生净土的正因。这是第三种净业。

这三种业,是三世诸佛净土正因,以之深心回向,都是往生西方净土的正因。

其中第一福是世善。第二福是戒善,包括人天、声闻、菩萨等戒。众戒,或者全部受持,或者不全部受持,只受持一种两种,但能回向尽得往生。第三福是行善,发大乘心凡夫,自能修行,兼劝有缘,行如此事,叫做“行善”。

又此三福中,或有一人单修世善,或有一人单修戒善,或有一人单修行善。或有一人兼修二善,或有一人具修三善,但能回向,都得往生。或有三善都不修,那就是恶人了。但只要在临命终时,能至心忏悔已作的恶业,称佛名号,求生西方,也可以往生。

三、生九品

九品,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有九等品级,叫做“九品往生”。九品往生的人,所修的就是三福。开三福以为九品,九品三福是一样的内容。

上品上生有三种人:“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这是修学大乘的上善凡夫。慈心不杀,包括不口杀,不身杀,不心杀。动口教人杀,是口杀;动手杀,是身杀;心中想杀,是心杀。若论戒杀,不仅仅不得杀人,胎卵湿化,一切众生都不得杀。但于一切有生命之物,生起慈悲心,给以安乐,叫做“慈心不杀”,这就是第一福。虽是世善,亦通大承。具诸戒行,包括人天、声闻、菩萨各种戒行,这里主要指菩萨戒,这就是第二福。读诵大乘就是第三福。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佛,就是念阿弥陀佛身、口、意业功德,念一切诸佛功德;念法,是念诸佛所证之法;念僧,是念菩萨僧;念戒,是念诸佛戒;念舍,是念诸佛菩萨难作能作,难舍能舍,为求佛法,不惜身命财物;念天,就是念兜率天上一生补处菩萨功德。修行六念,属第三福。

上品中生,是大乘次善凡夫。所修的行业是“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他们或者读诵大乘经典,或者不读诵大乘经典,但能善解大乘空义。听说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其心坦然,不惊不怖,深信出世间苦乐因果。于大乘法,不生疑谤。这就是第三福。

上品下生,是大乘下善凡夫。他们所修的行业是“亦信因果,不谤大乘,发无上道心。”虽信因果,怛信心不深,所以称“亦”。发无上道心,就是发菩提心,这也是啻三福。

上品上生往生以后,就能见佛闻法,悟无生法忍。悟无生法忍,是别教初地菩萨,也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因为他们先已修慈悲心,持菩萨戒,或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常念三宝功德,本是大乘上善凡夫。生彼国已,由于境胜缘强,就能很快破无明,成为法身大士。上品中生是大乘次善凡夫,稍劣于上,须经一大劫,方能得无生忍。上品下生是大乘下善凡夫,须经三小劫,住欢喜地。欢

喜地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三种人,是极乐世界的菩萨众。

中品上生,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所修行业是“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这是第二福。他们持戒,大抵以毕命为期,但不包括菩萨戒,因此属于小乘根性。

中品中生,是小乘下善凡夫。所修行业“一日一夜持八戒斋,一日一夜持沙弥陀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这也是第二福,不包括菩萨戒在内。他们持戒的时间极短,不比中品上生尽形寿持戒,因此,就要降一等了。

中品上生彼国已,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须要经半小劫,才成阿罗汉。他们本来都是小乘根性,所以生西方后,先证小果,以后再回小向大。这两种人,是极乐世界的声闻众。

中品下生,是世善凡夫。他们所修行的行业是“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就是第一福。他们还没有发菩提心,只是为了自身解脱生死,求生净土,所以属于小乘根性。生西方后,过一小劫,成阿罗汉,然后再回小向大。这等人也是极乐世界的声闻众。

下品生生,是造十恶的轻罪凡夫。他们虽作众恶业,但不诽谤大乘,临命终时,因闻经念佛功力,罪灭往生。下品中生是破戒次罪凡夫。他们多犯众戒,应堕地狱,临命终时,因闻弥陀名号功德,罪灭往生。下品下生,是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他们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多劫受苦,临命终时,十念称名,即得灭罪往生。这三种人是极乐世界的凡夫。

问:‘五逆十恶,恶业最大,为什么十念称名,就能灭罪往生?’

答:‘佛法无量,六字摄尽,所以十念称名,众罪消灭。若具体而论,有三种力:一本有佛性力,二至心称名力,三佛愿摄取力。自力猛利,他力虽胜,因利缘强,境胜心猛。这样,就像舟航遇顺风,更加帆楫,速到彼岸。又如百辆车薪,星火能烧;万年暗室,盏灯能破。念佛灭罪,义亦如是。’

问:‘《观经》中说:下品上生的人,多造恶法,生彼国已,经十小劫,得入初地,成为菩萨。而中辈三品,修小乘或人天善业的人,却只能得阿罗汉道。为什么恶人得益反比二乘人天为大?’

答:‘中辈三品,虽修小乘及世善,但他们都只求自己了生脱死,离苦得乐,未发菩提之心,所以须先证小果,然后再回小向大,下品上生虽是恶人,但他们在临命终时,能遇善知识,能听到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能生深信,即为已种大乘之因。往生七七日后,即能发无上道心,所以十小劫后得入初地。但以生前造恶法故,虽得入初地,却要在十小劫之后。而下品中生,经于六劫,莲华乃敷;下品下生,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都因生前作恶,多致稽延。’

问:‘前面说过,九品三福,只是开合不同,今按经文,上中各品,都修诸善业,或修一福,或修二福、三福,可说与三福开合不同。下辈三品,虽是恶人,没有修过任何善业,他们同三福有什么关系?’

答:‘下辈三品,虽作种种恶业,但临命终时,能听到十二部经首题名字,听到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听到妙法,于此深信,并能至心称名,忏罪求生,这就是福业。根据三福判释,应属行善,即第三福。’

九品往生,虽有大乘、小乘、世善、恶人的区别,但都是凡夫往生,不是圣贤。所修行业,虽有世善、戒善、行善的区别,但都是在散动心中修的,不是在禅定心中修的。

四、结显持名

问:‘善导大师立正杂二行,以念佛为正行,余诸福业为杂行。大师说:“修正行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修杂行者,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五三。”大师又说:念佛正行,凡有五种:即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名正行、赞叹供养正行,而于五种正行之中,又以称名为正业,其余读诵等四种为助业。这就证明,修净土法门,应以称名,即持名为主。现在三福九品中,除下辈临命终时一声十声称名外,其余行业,都属于助业或杂行,没有专提持名,这岂非与净土宗旨不相应了吗?’  答:‘这个问题,古代净土学者就讨论过。按照经意,应当说,九品三福都以念佛为正行。何以知之?大本《佛说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都有“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之文,古代众师常以大本三辈配《观经》九品,纵不尽然,但以之配上中六品,是没有疑问的。上中六品都“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下三品《观经》自有明文。以此知九品往生,都是念佛的。就三福而言,也都是念佛。发菩提心,是上求佛道,求佛道就是念佛;深信因果,佛性是因,妙觉是果,此是深信,岂非念佛?读诵大乘,大乘就是佛教;受持三归,首先是归依佛;受持佛戒,就是念佛;孝养父母,有生身父母、法身父母,法身父母就是佛;奉事师长,有世间师长、出世师长,出世导师就是佛;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慈念众生,也是念佛;人天下善,二乘中善,菩萨上善,佛为上上善,修诸善业,行极于佛,修善也就是念佛。是故三福,皆是念佛。’

问:‘上面说的念佛,是指念佛法身,念佛智慧,念佛功德,何以证明是念佛名号?’

答:‘名号是万德之所归。弥陀一佛、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相好、光明、说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含摄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故名号为最胜。又持佛名号最为简易,不论男女贵贱,不论行住坐卧,都可修习。乃至临命终时,诸根散坏,仍能念佛,故以持名念佛最为妙行。法藏比丘,在昔之时,以平等大慈普摄众生,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本愿。至今成佛,亦唯以念佛摄取众生,归于净土。以此故知,三福九品,理应皆以称名为正因。’

《观经》最后如来付嘱阿难云:“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解释这几句经文说:‘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下,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如来最后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付嘱流通。则知称名念佛,超绝定散诸行;三福九品,归根结蒂,乃在称名念佛。佛祖明海定可遵依!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重申般若空义(王永元)
下一篇:无执著的动态智慧——中道与中观(万金川)
 在死亡边缘的三要道(宝僧)
 古树,千年平安(唐燕生)
 稍纵即逝的快乐(达摩难陀)
 念僧(净慧)
 恶与扬善(超定)
 幸福的重量(寒林)
 修心法语--护意恶行偈语
 略说“求不得苦”(清平)
 学佛者亟应大惊防处︰自己就是恐怖分子!(仁俊)
 禅宗的两大思想传统(杨惠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当下承当[栏目:论语禅]
 专一念阿弥陀佛,也能救度苦厄吗?[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有时候,座中觉得念起时能觉知,觉知即无。可是有时候不起粗念的时候,就不知道...[栏目:空谷回音·达照法师]
 集谛[栏目:见悲青增格西]
 修行的动力来源[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僧鸾[栏目:僧诗句集]
 《禅关策进》录要 二 黄龙死心新禅师小参[栏目:禅门修证指要]
 净宗起教因缘(魏磊)[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修道终南[栏目:孤独是一种修行]
 持明前贤修规·老顽解脱行迹——印圆双运欢喜妙音 第二十五讲[栏目:阿秋喇嘛传记·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