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九卷
 
{返回 净界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40
第二九卷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八页,「戊五、释妨难」。
 
第二九卷
 
大乘佛法修学的目标,除了要成就个人的安乐以外,进一步还要成就一切有情的安乐,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我们面对这么一个广大甚深的菩萨道,它修学的纲要是什么呢?蕅益大师说:「研真穷妄,名之为学;返妄归真,名之为修。」蕅益大师把大乘佛法的整个修学纲要,分成「学」跟「修」。我们刚开始要透过大乘教理的学习,要能够正确的判断:什么是生命的真相?什么是生命的虚妄相?你一定要有这样的正见。什么是生命的真相呢?从本论来说,生命的真相有二个:第一个是依他起相,第二个是圆成实相,这二个都是生命的真相。依他起相是讲到表现在外面这些生灭变化的差别相用,我们一般说是因缘果报,这个叫做依他起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世俗谛。圆成实相是蕴藏在内真实不变的我空、法空的体性,这个就是所谓的真谛。在大乘佛法当中,不管是依他起相跟圆成实相,都是生命的真相,都是我们大乘佛法所要成就的二种功德:一种是真谛的功德,一种是世俗谛的功德。什么是生命的虚妄相呢?就是本论所说的遍计所执相。也就是说,当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识,跟因缘果报的生灭法接触的时候,我们内心产生一种相似影像,这个相似影像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那怎么会有呢?是我们自己的虚妄分别心 捏造出来的,这种无明妄想,本论当中叫做「相似影像」。这个相似影像,正是我们修学佛法所要对治的一个虚妄相。所以你刚开始修学大乘佛法,你一定要先知道:每一个法都有三种相貌,哪些是你要破除的、哪些是你要追求成立的?你一定要具足这样的判断能力,这样子叫做「学」。当你有这样的正见以后,你就应该要去修行,所谓的「返妄归真,名之为修。」你开始透过戒定慧的法门,从虚妄的相似影像当中解脱出来,回归到真实相。从虚妄相回归到真实相,蕅益大师提出二个次第:第一个遍计本空,就是你刚开始先修习我空观、法空观,破除我们的遍计执,成就圆成实相;再从圆成实的空性当中,从空出假,开始修习种种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开始广度一切众生,从空出假,积功累德,广度众生,成就世俗谛的功德。所以在整个真实相的追求当中,在唯识学的道次第,它是先成就圆成实性的,先成就破妄;然后破妄,成就我空、法空真如的功德,所谓圆成实的功德;然后再成就依他起的功德:它返妄归真,有这二个次第,这二个都叫做「修」。总而言之,大乘佛法的修跟学,就是这二个重点。在本论当中,我们讲到这一科叫「所知相」,这一科是讲到「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来判断生命的真实相,以及生命的虚妄相,及诸法三相的道理。现在我们看《讲义》:
 
戊五、释妨难(分二:己一异门无别难;己二名不称体难; 己三依他都无难)
 
这个「所知相」是发明诸法的三相,三相当中有六科:第一科是「出体」,第二科是「释名」,第三科是「释一异」,第四科是「辨品类」,第五科是「释妨难」。前面的四科,已经把三相的内涵,跟相互的关系全部说完;这一科是用问答的方式,有些人提出疑问,论主来回答。从一问一答当中,把三相的内涵跟相互关系作个总结,把前面的内涵作一个总结,也可以说是发挥得更详细,叫「释妨难」,回答种种的疑问。这当中有三大疑问:「一、异门无别难;二、名不称体难;三、依他都无难」。这三个疑问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三相的差别相。我们先看第一个「异门无别难」:
 
己一、异门无别难(分二:庚一难;庚二释) 庚一、难
 
这当中有「难」跟「释」,先看他提出的疑问:
 
若由异门,依他起自性有三自性, 云何三自性,不成无差别?
 
这个地方是说:如果说三性的内容是「由」一种「异门」,这个「异门」就是差别的因缘而引生的,也就是说,从前面这三相安立的定义,只是就着同一个「依他起」,因为有差别的因缘,而安立「有三」相,这三相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依他起相,从依他起当中,因为差别的因缘,而安立的「三自性」。既然都是依止依他起,这三自性为什么「不」是「无差别」呢?换句话说,它应该是无差别才对的,怎么会有差别呢?既然它都是因为「依他起」而安立了三相,那这三相应该都是没有差别的,提出这个问。这以下,论主根据为什么会有差别的理由加以回答。
 
庚二、释(分三:辛一成依他起;辛二成遍计所执; 辛三成圆成实) 辛一、成依他起(分二:壬一标;壬二简) 壬一、标
 
回答当中分成三段:第一段,我们看「依他起」是怎么成立的:
 
若由异门成依他起,
 
壬二、简
 
不即由此成遍计所执,及圆成实。
 
这个地方讲到「异门」,就是差别的因缘。「依他起」是由什么因缘而成立的呢?我们前面说过,依他起的相貌有二个:一个是因相,一个是果相。第一个依他起,就是由于我们的现行而熏习成种子,我们身口意的造作,在内心当中产生一种善恶的功能,这个种子产生以后,这就成就依他起的因相。其次,当种子的力量慢慢累积到成熟的时候,它会变现成一种安乐、或者是痛苦的果报,所以从种子生起现行来说,它成就依他起的果相。也就是说,「依他起」的「异门」,包括现行熏种子,而种子又起现行,这二种因缘而构「成依他起」。而这二种因缘,「不即由此成遍计所执,及圆成实」,而这二种因缘,却「不」是「遍计所执」跟「圆成实」成立的因缘,虽然是「异门」,但是这个异门是不同的异门。这个依他起相,从唯识的观念来看生命生灭变化的因缘果报,它是以阿赖耶识为根本,所谓的「所知依」。就是说,怎么会有生命的相续呢?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有一个阿赖耶识,当我们造了很多很多的善业,以及很多很多罪业的时候,这阿赖耶识把这善恶业力的法保存在心中,现行熏种子;等到因缘成熟了,这个种子,就变现种种的根身器界,可能是一个人天的根身器界、或者是三恶道的根身器界,让我们受用;当我们在受用这种痛苦、安乐果报的时候,我们又造了一个业力,这个业力又熏习成种子,这个种子又变现另外一个根身器界:如是因缘果报的相续,就好象永无止尽的水流,这种水流的因缘果报变化,我们安立做依他起相,有杂染的因果、也有清净的因果。总之,这个因缘果报的成立,就是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二个法的交互作用,而构成了依他起。这一段是把依他起安立的因缘,作一个说明。
 
辛二、成遍计所执(分二:壬一标;壬二简) 壬一、标
 
若由异门成遍计所执。
 
壬二、简
 
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圆成实。
 
这个「遍计执」是怎么安立的呢?「遍计执」它也是有一种差别的因缘。什么样的因缘呢?我们前面讲到「遍计执」,有能遍计的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还有所遍计的这一切因缘果报的差别诸法。当第六意识能遍计的分别心,去接触依他起的时候,内心产生一种「似义显现」,或者说「相似影像」。这个影像为什么叫「相似」呢?这个影像是我们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已经跟外面的依他起不一样了,但是又有点相似,这叫「相似影像」。这个相似影像出现的时候,我们安立做「遍计执」。
 
不过这里有一个地方值得注意,这个地方古德的注解强调一个观念:能遍计的这个计度分别,它是依他起相,它是一个依他起,所遍计也是依他起;二个依他起接触,而产生相似影像的时候,这个时候才叫做遍计执。我再说明一下,这是一个重要观念。就是说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它也是依他起,说你为什么会计度分别呢?它也是种子起现行,你没有种子怎么会去分别?我们说过,凡是种子起现行的法,都是依他起,它是实种所生。那当我们的计度分别,去接触依他起的时候,产生相似影像,这个相似影像安立做遍计执,但是计度分别是依他起。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到一颗榴槤,这个榴槤是由种子生起的一个果报相,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当我们内心的计度分别跟榴槤接触的时候,假设我们对榴槤生起好感的人,就会安立:哦,这个榴槤的相貌非常的甜美,颜色也非常的漂亮。这个时候,你心中已经不是在攀缘外境的榴槤,你内心已经出现一种相似影像,你自己捏造出来一个影像,这个影像是好的影像,然后你对这个榴槤生起贪欲的烦恼,这个贪欲的烦恼是依他起,你开始造罪业,这个造罪业是依他起。但是你为什么会造罪业呢?因为遍计执,因为你对这个影像产生错误的认知。所以依他起在造罪,是在遍计执的影像造罪;但是它造罪的本身,这个惑、业、苦是依他起;而这个造罪的所缘境呢?它的所缘境是一种遍计执的相似影像:所以我们一定要把遍计执跟依他起厘清。就是说,我们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先捏造一个遍计执的相似影像,然后在这个影像里面造善业、罪业。你在这个影像造作的所有的法,都是依他起,因为它会现行熏种子,它以后也会种子起现行;但是这个相似影像,它不是种子所生。不是种子所生,它怎么有呢?是我们自己虚妄的分别心捏造出来的。所以这个地方要弄清楚。
 
遍计所执相,简单的说,是我们虚妄分别心捏造出来的影像,就是由于这样的因缘,而安立遍计执。这种因缘,当然不是成就依他起跟圆成实的因缘。我们前面说过,依他起的法是由实种所生,它是由业力所变现的,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这个果报,它是一个依他起,它是由种子变现的。但是遍计执不同,遍计执是我们去接触这个果报以后,我们内心捏造出一个相似影像,这个就不是种子所生了,那是由分别心所生,这个分别心所生的影像,我们叫做遍计执。这个就是我们所以会起惑造业,去招感果报最大的一个根本无明,因为我们对这个生命的真相,产生错误的认知。
 
辛三、成圆成实(分二:壬一标;壬二简) 壬一、标
 
若由异门成圆成实。
 
壬二、简
 
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遍计所执。
 
这个「圆成实」是什么因缘安立的呢?当我们修习我空观、法空观,来破除内心的相似影像,要注意这个空观它不是破除外境,不是把外在的因缘法消灭掉,而是消灭掉我们心中的这些妄想,空掉我们的相似影像。当内心的相似影像消灭以后,显现出清净光明的本性──圆成实的时候,这样我们安立做圆成实相出现。就是破除了心中的相似影像,而显现清净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这个时候叫做圆成实相。
 
有一个禅师问一个开悟的祖师说:一个开悟的人,他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情况?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个祖师说:开悟人的心境啊,说是「终日吃饭,不吃一粒米;终日穿衣,不穿一缕丝。」你虽然开悟了,你因缘所生法──你这身体也是要吃饭、也是要穿衣;但是所不同的地方,他吃饭的时候,内心跟饭接触,他再也不生相似影像,活在当下;他穿衣服的时候,他也不再分别相似影像,也活在当下。就是这个人他已经不会去造有漏业力了,他那个果报受完以后,就自动消失掉,「随缘消旧业」;但是在消业的过程当中,不会刺激他再去造有漏的业力。为什么不再造有漏业力呢?因为他心中遍计执的相似影像消失了,他没有一个造业的对象。当我们内心当中──「终日吃饭,不吃一粒米;终日穿衣,不穿一缕丝」的时候,那表示你的圆成实相显现出来,内心空空荡荡,但是了了分明,知道什么善、什么是恶,但是,还是空空荡荡。所以这个圆成实相是这样安立,就是破除遍计执而显现的法,这个法叫做圆成实相。
 
这个地方,这个三相,虽然都是「由异门」,但是这个异门有差异,你把这个问答弄清楚了,你就知道唯识学在看生命,它是用什么角度来观察生命的。每一个法都具足三相,都有它的真实相、也都有它的虚妄相,同一个法,都有它的真实相跟虚妄相,那你要知道什么是你该破的?什么你应该保留的?这个你应该要清楚。看第二个疑问:
 
己二、名不称体难(分二:庚一难;庚二释) 庚一、难
 
「名不称体」的意思在后面会说明,我们先看它所提出的疑问:
 
复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
 
「依他起」的法跟「遍计执」的法,这二个之间的差别相,我们怎么知道凡夫是就着依他起的法,产生一种相似影像,而变成了遍计执?为什么「遍计执」的相似影像,跟原来「依他起」法的「体」性不相随顺呢?不再称合呢?就是说遍计执是由依他起而引生,那遍计执生起的时候,它的相似影像,为什么跟依他起的法不一样呢?怎么知道它不一样呢?提出这个疑问了。既然遍计执是依他起所生,为什么它生起了以后,跟原来的依他起会不一样?提出这个疑问。
 
庚二、释(分二:辛一长行;辛二颂) 辛一、长行(分三:壬一称体相违失;壬二多体相违失; 壬三杂体相违失) 壬一、称体相违失
 
回答当中有二段:第一个是「长行」,第二个偈「颂」。「长行」当中,它提出三个理由,来说明遍计执跟依他起是不同的。第一个理由是「称体相违失」:
 
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
 
这个理由是一个总说。遍计执跟依他起的不同,你要先知道为什么会有遍计执?「由名前觉无」,就是说在我们心中的名言妄想没有生起之前,没有这个计度分别,换句话说,遍计执是由于妄想以后才有影像。这个就跟依他起不同,依他起不管打不打妄想,这个花永远是花。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现在前面有一尊佛像,这个佛像叫做依他起,而且是一个清净的依他起,一个三宝的依他起。这个依他起,我们每一个人去接触这个佛像,我们第一念不动分别,名言还没生起的时候,它还是依他起;但是我们妄想开始转动的时候,这个佛像显现在诸位的心中有变化了,有些人认为这个佛像是释迦牟尼佛,他安立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名言,有些人认为他是阿弥陀佛、有些人认为他是药师佛,然后就打不同的妄想。有些人喜欢礼拜、有些人喜欢赞叹、有些人喜欢观想、身口意的归依等等。同一个影像,当你不动念头的时候,它是依他起;但是你开始产生名言分别的时候,你心中已经出现相似影像,而这个相似的影像跟原来依他起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它是你自己妄想捏造出来的影像,而这是业力所变现的影像,当然是不同。你不管打不打妄想,佛像,套一句禅宗的话:它那样就是那样。它也没有所谓的好,也没有所谓的不好,它也没有说它是释迦牟尼佛,它也没有说它是阿弥陀佛,它完全没有任何的名言,它是一个东西存在在那里,那样就是那样。虽然那样就是那样,我们的分别心跟这个东西接触的时候,我们捏造很多很多的名言,这个时候心中出现很多的影像,而这个影像跟原来的依他起,已经不一样了,这个叫做「称体相违难」,就是妄想已经不称合原来依他起的自体,这是第一个理由。
 
壬二、多体相违失
 
由名有众多,多体相违故。
 
遍计执跟依他起的第二个差别,就是一个「多」跟「一」的关系。依他起的法只有一个;但是我们跟依他起接触的时候,每一个人打的妄想就千差万别,它是「多体」。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个杯子,里面装了半杯的咖啡,这个叫做依他起。但是我们凡夫的分别心跟咖啡接触的时候,有些人生性乐观,他认为说:「哎呀,真好!我还有半杯咖啡可以喝。」他看到的是他当下所拥有的东西;比较悲观的人就产生痛苦:「唉呀,真糟糕啊!这个咖啡已经被喝掉一半了。」他看到失去的那部分。同一个法,由于众生的分别心有差别,就是过去熏习的这些功能有差别,安立在每一个人心中,产生一种「多体」,一个法,因为每一个人打的妄想不同,出现在每一个人心中是多体的,所以妄想是多体的,而依他起是只有一个单一的法,所以这个地方不一样,一个是多,一个是一。再看第三个不一样的地方:
 
壬三、杂体相违失
 
由名不决定,杂体相违故。
 
这个地方是说明遍计执跟依他起的第三个不同点。就是说依他起的体性是「决定」的,它如果是好,是一个可乐、或是不可乐的果报,它的体性是有决定性的;但是遍计执不决定,它是变化的。比如说,我们之前也提出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同学有窃盗前科,诶,我们刚开始怀疑他偷东西,我们看到他的时候,我们心中出现的影像,诶!这个人就是个小偷,你看他身体的动作、讲话的态度,都像是一个小偷。等到事实证明这个东西不是他偷的,诶!你看到他的时候,你看他的身业、口业都很善良。同样一个法,为什么只是隔了几天,这个法在心中的影像就有变化?比如说同一个人,你昨天看他很好,今天看他不好?就是这个遍计执的影像是不断变化,它的体性是「不决定」的。我们凡夫的情绪,那个名言不断的变化,所以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事情,你接触以后,在你心中所出现的相似影像是不断变化,所以它体性是不决定;但是依他起的体性是决定的。
 
从这三个理由:第一个,「称体相违」难,它生起的因缘不同,一个是「妄想」生起,一个是「业力」生起;第二个,「多体」跟「一体」的不同,妄想是多元化的,每一人的看法不同,依他起就是一个东西;第三个,「决定」跟「不决定」的差别,妄想是不决定的,依他起的体性是决定的。所以我们从这三个角度,你就能够很清楚的去厘清判断,什么是依他起?什么是遍计执?当这个法会随你的情绪而变化的时候,这个一定是遍计执。你今天是这样的想法,事情过后你又是另外一个想法,那你就知道这个一定是妄想。所以这个地方,无著菩萨慈悲,告诉我们如何判断我们心中的所缘境,到底是依他起?或者是遍计执?到底这个是应该要破坏的?还是应该要保留的?它是一个贼?还是一个主人?你要先弄清楚。
 
辛二、颂(分二:壬一重述前义;壬二喻释二疑) 壬一、重述前义
 
前面是一个「长行」,这以下用偈「颂」把前面的观念作一个重复的说明:「一、重述前义,二、喻释二疑」。先看第一段「重述前义」:
 
此中有二颂: 由名前觉无,多名不决定, 成称体多体,杂体相违故。
 
这个遍计执跟依他起的差异有三个:第一个「名前觉无」,它是由于妄想才有的,这叫「称体相违」;第二个「多名」,这个遍计执是多元的,每一个人的看法不同,所以它是「多体」;其次,这个遍计执的体性是「不决定」的,你今天的看法是这样,你明天又有变化,它是随着
 
生灭心而变化的,所以它是「杂体」。这个「称体相违、多体相违、杂体相违」,就说明依他起跟遍计执的差异,把前面的观念作一个总结。看「壬二」的「喻释二疑」,我们看偈颂:
 
壬二、喻释二疑
 
法无而可得,无染而有净, 应知如幻等,亦复如虚空。
 
这个地方,是对遍计执的存在性跟它所产生的障碍,产生质疑。说这个遍计执是龟毛兔角,是不存在的东西,你不能说遍计执是由业力所生的,不能这样讲。我这个人业障重,不对!那跟业力没有关系,那是你自己烦恼捏造出来的。就是说,遍计执是不存在的东西,那它为什么会有?它既然不存在,是怎么存在的呢?第一个,它是如何存在?第二个,遍计执是一个虚妄的东西,它如何能够障碍圆成实?它是如何存在的?而且它是如何去障碍圆成实?去障碍我空、法空的真理,使令它不显现?提出二个疑问。这以下论主加以回答。「法无而可得」,这个地方是回答第一个问题,就是遍计执它是「无」,从圣人的角度,圣人的心中是「终日吃饭,不吃一粒米」,他吃饭的时候不打妄想。那不打妄想怎么有呢?凡夫是从「无」当中,自己捏造出一个东西,让自己去受用、自己去获得。这讲一个譬喻:「应知如幻等」,就像一个魔术师,从布变现出一只兔子、一只小狗,这道理是一样的。「无染而有净,亦复似虚空。」遍计执它是怎么障碍圆成实呢?就好像乌云障碍虚空一样,虽然乌云存在的时候,虚空也存在,理论上来说,它不能障碍虚空,乌云存在,虚空也存在嘛!但问题是乌云存在的时候,虚空不能显现,你感受不到虚空的存在,因为天空一片的黑暗。当我们消灭了遍计执,所谓「无染」的时候,虚空才能够显现。所以我们说「遍计执障碍了圆成实」,实际上是没有障碍;但是因为它的存在,使令圆成实性──这个我、法空的真理不能显现,所以说障碍,就好象乌云障碍了虚空,使虚空不能显现。那把乌云消灭的时候,哦,虚空显现出来了,所以我们安立它障碍了圆成实,是这样的障碍。
 
这一段是把依他起跟遍计执,作一个清楚的厘清。大小乘的学者在修空观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小乘的学者修空观,是彻底的把心中的妄想空掉,也彻底的把因缘果报的法空掉,我们讲灭色取空。所以你看他的涅槃,我们看《阿含经》佛陀对涅槃的描述,是一个灰身泯智的状态,他没有杂染的生命,也没有清净的生命。也就是他虽然没有烦恼障、业障、报障,但是也没有万德庄严,从这样来说,它是一个没有生命现象的东西。因为你的因地,你把依他起完全否定了,所以你得果报的时候叫做素法身,虽然是法身,但是他没有妙用。但是大乘佛法的因地,这个因果是互相随顺的,他在修空观的时候,是缘起性空,或者讲遍计本空。菩萨在空观的时候,他知道「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问题不在外面,问题在自己心中,这些妄想所捏造的相似影像,他是消灭心中的相似影像,外面的因缘果报,他是坦然面对的,从因缘果报当中,去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因为他不但是破除妄想,他保留依他起,所以他成就涅槃的时候,他涅槃有正报庄严、有依报庄严,有生命的现象,他不但能够自受用,还能够「如来现起他受用」,现出应化身跟报身,广度一切的众生。所以你修空观,你不能把所有都空掉,你这样子就是错损菩提了。就是说你空的是你心中的相似影像,这个跟外境没有关系;真正诱惑你去造业、去触动烦恼的,是你自己心中的影像,这跟外境没有关系。为什么圣人看到所有的境界,他都不起烦恼?如果境界一定会引动我们的烦恼,为什么佛陀看到这个境界,他不动烦恼,他生起大悲?问题不在外境,而是我们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心中捏造很多的影像,然后在这个影像里面,开始起惑、造业,这个是我们所要破坏的。这一科是帮助我们了解,什么是依他起?什么是遍计执?
 
己三、依他都无难(分二:庚一难;庚二释) 庚一、难
 
这个「依他」起是不存在的一个问难,我们看他所提出的疑问:
 
复次,何故如所显现实无所有,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无所有?
 
遍计执是由依他所起的,既然遍计所执它出现的这个相似影像是「无所有」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既然它是无所有的,为什么「依他起」不也是无所有?它不是说「一切一切都无所有」?第一个「一切」是约因相,就是现行熏种子,产生很多的因地,善的因地、恶的因地。这个种子起现行,有很多可乐、不可乐的果报,这个是果相。「一切」的因、「一切」的果都无所有呢?就是说遍计执是「无所有」,为什么依他起不也是「无所有」呢?这个地方提出一个疑问,因为依他起也是生灭变化的,为什么它不能够说是「无所有」?看论主解释:
 
庚二、释(分二:辛一长行;辛二颂) 辛一、长行(分二:壬一逐责成过;壬二结成非无) 壬一、逐责成过
 
这个地方有「长行」跟偈「颂」。「长行」当中有二科:「一、逐责成过;二、结成非无」。先提出它的过失,再说明它必须存在的理由,先「责过」,再「结成」。
 
此若无者,圆成实自性亦无所有。 此若无者,则一切皆无。 若依他起及圆成实自性无有,应成无有染净过失。
 
如果你修大乘佛法,你认为依他起的因缘果报是「无」所有,那么「圆成实」性也「无所有」,因为这个依他起是生灭变异,所以它的本性是我空、法空,所以圆成实的我空、法空,是就着因缘所生法,它的本性是无自性而安立的空,如果你说依他起不存在,那圆成实也就不存在了!这样子讲,遍计所执也不存在,依他起也不存在,圆成实也不存在,所以「此若无者,则一切皆无」。这样子讲,依他起没有的话,这整个生命的现象、因缘果报完全落入断灭见,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样子就跟这个无想定……,就是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去判别是非了,这个人愈修行愈笨,什么都不知道,「一切皆无」,落入空亡。所以「依他起」跟「圆成实」如果是没「有」,就有「无有染净」因果的「过失」。如果依他起没有,身为一个佛弟子,因缘果报不存在,那我们归依三宝,断恶、修善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善业不能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也不能招感痛苦的果报,这样子就有因果染净不存在的过失。这是先提出它的过失,再看第二段:
 
壬二、结成非无
 
既现可得杂染清净,是故不应一切皆无。
 
我们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生命现象的确有「杂染」的因果跟「清净」的因果。有些人造了善业,成就安乐的果报;有些人造了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是一个存在的事实,所以你「不应」该说它没有。我们看偈颂:
 
辛二、颂
 
此中有颂: 若无依他起,圆成实亦无, 一切种若无,恒时无染净。
 
假设我们在大乘佛法当中,忽略了因缘果报的「依他起」,那么我空、法空的真理也就不存在了。这样子讲,在生命当中,「一切」的因「种」,造业不能去成就种子,种子也不能够招感染净的果报,那这个生命就落入断灭见。就是你只能够活今生,你造善、造恶对来生来说都没有帮助,那这样子就是断灭见了。这个地方是提醒我们在修空观的时候,要注意这个问题。唯识学的观法,蕅益大师说:「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刚开始是修空观来破遍计执,这是可以理解;但是你空观修久了,有时候会忽略因果的存在。
 
唐朝的百丈禅师,有一天在百丈山讲《金刚经》。讲完以后,有一个白发的老翁跟他顶礼,他说:善知识啊!我前生本来是迦叶佛的一个比丘,我花了很长的时间修习空观,也有所心得,后来我的弟子问我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一个「大修行人」,他内心当中「常游毕竟空」,那这个时候他「还落因果」吗?这个时候我说「不落因果」,因为这句话讲错了,就堕入五百世的狐狸。我现在知道了,应该是说「不昧因果」。就是说,你观察空的时候,你消灭你心中的遍计执,你应该是更清楚的看到因果,所以这个地方也是一个判断的标准。我们经常观察一切法空,但是你怎么知道你心中所观的空,跟佛陀所强调的空,这个意思是相随顺的呢?你怎么知道?这是一个判断标准。当你在修空观的时候,你一直修下去,你对因果愈来愈相信,你这个空是对的,你心中的空,跟祖师的空、跟佛的空,是相随顺的,一如无二如,你得到了正确的传承,你所修的法门是一个真实的「道」。假设你修空观,修到最后,你对因果开始忽略了,那你这个传承有问题,你心中的空跟佛陀所说的空,有很大差距了。就是我们也可以从结果来判断你所修的因地、这个道是不是正确的道。你修空修到最后不落因果,那你这个空有问题了,你这个空是忽略了依他起。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应该要知道:虽然修空观,就是《金刚经》说:观一切法空,不落断灭见。你所空的是心中的遍计执,但是依他起的法,你要善知抉择。
 
我再讲一个小观念,作一个总结。有人问蕅益大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蕅益大师问那个禅师说:你晚上睡觉的时候,枕头没有放好,你会不会把它放好?说:诶!枕头不放好,我第二天早上睡起来,我整个身体会不舒服,一定要把它放好。蕅益大师说:你一个晚上的安乐,你就知道把枕头放好;那来生的安乐,你为什么不知道抉择呢?虽然是一切法如梦幻泡影,那这个梦有它不同的作用,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醒梦者也,娑婆世界是恶梦者也、添梦者也。虽然是梦,但有不同的作用。你睡觉的时候,你就知道把床铺铺好、枕头弄好,你只是为了今天晚上的暂时安乐,你就要在因缘所生法的依他起当中,种种的造作;那你无量的生命,所谓成就不退转的功德,难道你不须要抉择吗?这个地方说明观一切法空,你不能够忽略因缘法的抉择,什么是该放弃?什么是该追求?观一切法空,但是善知取舍。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返回 净界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卷
下一篇: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八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四卷
 佛遗教经讲记 十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一卷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一卷
 障碍最怕你坚持
 直接往生与间接往生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六卷
 《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四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八卷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护法要知法,供养要如法[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福德日记2月26日─作心的主人[栏目:福德日记]
 The Tibetan Culture of Nurturing the Mind and Prol..[栏目:Khenpo Sodargye Rinpoche]
 福德日记3月28日─选择正当的谋生职业[栏目:福德日记]
 管理学的“学分”[栏目:修好这颗心]
 行由品第一[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四 7 不杀生的利益之长寿[栏目:宽见法师]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一课 佛的意义[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一册]
 贤愚经白话 摩诃斯那优婆夷缘品第十七[栏目:贤愚因缘经白话]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