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一定?不同?特别?某一? 谈古今的一个翻译问题
 
{返回 高明道老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39

一定?不同?特别?某一? 谈古今的一个翻译问题

高明道

语言本身演变迅速,彼此之间又多方 交流,古今中外皆然,只是其范围之广, 影响之深,除非投入心血来研究,不然对 这些现象与问题  特别是个人母语的部 分  大概都难以置信。1举一个当今生活 上可以观察到的例子:教育部早年整理的 《重编国语辞典》为「一定」下的定义, 只有「表示准确或必然之词」一目2,但到 了《〈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除了「一 经确定」3、「固定不变」、「必然」这三 个跟原版定义较接近的义项之外,还多出 一个「相当的」。得注意的是:前三个意 思都引述文献当书证  诸如《警世通 言》、《儒林外史》、《文明小史》等  , 唯独第四个义项下仅看到编者自己撰的 例句「只要努力,必有一定的成效」。4这 反映什么呢?新增加的这个意思,既不见 于明清官话,民国初年乃至在台推动的 「国语」里基本上也找不到。原来,它是 大陆「普通话」的成员。

在此便进一步参考大陆官方编辑、规模最可观的一般中文工具《汉语大词典》5,发现其语义方面的分析十分细腻,列了八项之多,即「一经制定;一经确定」、「固定不变;注定」、「规定的,确定的」、「必然;确实无疑」、「表示坚决」、「某种程度的;适当的」、「特定」、「犹统一」。这边关心的、与《〈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相当的」对等的释义当然是「某种程度的;适当的」,而同样引人瞩目的是:其下所引书证,一律为近代大陆作品,亦即杨沫于 1958 年发表的《青春之歌》和邓拓(马南村)上个世纪六 年代写的《燕山夜话》。6那么,这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大陆的普通话里,「一定」的这个用法是二十世纪五0年代后才反应到文学作品上。但是「一定」如何衍生出「某种程度的」的意思?依笔者拙见,那不是华语内部的发展,而是受外来的影响。讲得具体些,是翻译错误的结果。德语7有两个词  “gewiß” 和 “bestimmt”   可以当副词,等于英语 “certainly”,也可以当形容词,等于英语 “certain”,而且跟英语“certain” 一样,后来演化出不定代名词的用法,意思和英语 “some” 相通。例如“ein gewisser Herr Müller” 则指「(有)位穆勒先生」。问题是:翻译的人往往误解这个不定代名词,以为是形容词。在此谬误的基础上,尤其片语的移译产生了若干特殊新语,如德语 “in gewissem Maß”意谓「多少」(“to some degree”),“untergewissen/bestimmten Bedingungen” 指「某些条件之下」( “under certainconditions”),“in gewissem Sinne” 或 “ineinem gewissen Sinn” 含「某一方面」或「部分」义(“in a sense”),中文却变成「在一定的程度上」、「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意义上」这些概念上与原文颇有出入的词组。8有意思的是:在古代的汉译佛经中可以看到类似的问题。譬如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所译《出曜经》第二卷《无常品》里记载一个因缘,开头说:「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异梵志至世尊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尔时梵志白世尊曰:『愿欲所问!若见听者,乃敢陈启。』」9这几句话中现在较不熟悉的用语可能就是「梵志」。该词意指「婆罗门」,差别在于前者为意译,后者用音译,不过这在一般专科词典里都查得到。麻烦的是第一次提梵志,就冠上一个「异」字。把「异」放在一个指人的名词或代名词前,大体表达「不同」(如「异人」、「异己」)、「不平常」(如「异才」)或「特殊」(如「异技」)。不过这些意思,就《出曜经》的文句论,似乎样样不贴切。之前没有谈过婆罗门甲,哪里来另一个不同的「梵志」乙呢?且从经文的描述来看,该婆罗门没有任何异于常人的表现,把他形容成「特别」,也没道理。所以只能说这个「异」显然用得很不寻常。此外还得留意故事接着单独用「梵志」,「异」字不再出现。

若是继续往下读《出曜经》这部《法句经》的注释书,在第十卷《学品》就看到一则相关的因缘,讨论因忿怒发生冲突的问题:「有异梵志为犬所啮。梵志恚怒,身心炽盛,要治恶犬,使不暴虐。」10情况跟第二卷一样,只是第一次说「异梵志」,后来直称「梵志」。最后一例见于第十三卷《道品》11「吾已说道 爱箭为射 宜以自勖 受如来言」偈下,注里所说:「『吾已说道』者,或有众生懈怠、慢惰,自相谓言:『若使如来神力自在者,何能不使我等早成道果,又复不能躬自执道内我形中?』」这边的「内」字要读成ㄋㄚˋ,等于「纳」。所以那些懒惰的人提出的逻辑是:假设如来真是威力、神通无碍,怎么不让我们快一点脱离苦海,证得菩提?怎么不会亲自把菩提放入我们身内?为揭发其中荒谬,该注便引述某修多罗里的故事:「犹如契经所说:『有异梵志来至世尊所,而问斯义,说偈曰:「我观天世人 梵志行清净 今我重自归解我狐疑滞」。』此为何义?说曰:彼梵志者,受性顽钝,懈怠慢惰:『欲使瞿昙沙门与我说道,早成其果,使我体中结使速得灭尽!』」可见,经文的「异梵志」,注里改为「彼梵志」。

除开「异梵志」外,《出曜经》的译者也在别人身上用到「异」字。其中最常看到的是「异比丘」,如第一卷:「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异比丘,日至城外旷野、塜间,路由他田,乃得达过。」第六卷:「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有异比丘从远方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比丘须臾退坐,前白佛言」第十一卷:「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与数千万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有异比丘即从坐起,偏露右臂,叉手合掌,前白佛言」12这些例子的叙述方式跟「异梵志」一致,不过在第十五卷的《利养品》终于看到不同的状况,陈述方式为:「昔有一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叉手白佛言:。复有异比丘往至世尊所,白佛言…」13既然先有「一比丘」,后来出现了「异比丘」,就讲得通,可以当「另外一个比丘」解。然而第二十九卷的《梵志品》载有较复杂的故事说:「尔时有一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言:…。尔时复有一异比丘诣佛所,头面礼足,白世尊言:。复有异比丘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前白世尊言:。复有比丘白世尊言:…。复有异比丘头面礼足,白世尊言:…」14除「有一比丘」、「有异比丘」外,尚有「有一异比丘」。看来,「异+身分」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出曜经》的印度语言文本,学界尚未发现,上引诸例也就无从跟原典相对勘。所幸,汉译阿含不乏「异比丘」例,提供重要线索。譬如单单《杂阿含经》第五十卷中,「异比丘」出现十八次。其中第一个出处见于第一三三二号小经15:「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止住一林中,入尽正受,身体疲极,夜则睡眠。时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念:『此非比丘法──于空林中入尽正受,夜着睡眠。我今当往觉悟之!』尔时天神往至比丘前而说偈言:『比丘汝起起 何以着睡眠 睡眠有何利 病时何不眠 利刺刺身时 云何得睡眠 起明断无明 灭尽诸有漏 调彼后边身 云何着睡眠』。时彼天神说是偈时,彼比丘闻其所说,专精思惟,得阿罗汉。」这个感人的故事,《别译杂阿含经》里也有,且在华文的描绘技巧上还胜过《杂阿含》。其经文开头说道:「有一比丘从俱萨罗国诣俱萨罗林,于中止住,昼日睡眠。时彼林中有天神,作是念言:『今此比丘处林而睡,甚非所宜,非沙门法,污辱此林!我于今者当觉悟之!』作是念已,即往其所,謦咳、弹指,而说偈言」16《杂阿含经》的「有异比丘」,在此则作「有一比丘」。这部小经正好也有巴利语的传本可供参照,而一读起《相应部》修多罗的序分  “eka  samaya  aññatarobhikkhu kosalesu viharati aññatarasmi vanasa  e. tena kho pana samayena sobhikkhu divaviharagato supati ...”17­­ 原来的疑惑便迎刃而解:「异比丘」的「异」对等于代名词 “aññataro” 。没错,“aññataro”18 可以表达「另一个」或「不同的」,也就是古代译师的「异」,但原来是指「二者当中一个」、「若干当中一个」,更重要的是佛经有个习惯,亦即把“aññataro” 当作不定代名词(义同古文「某」、「一」),在故事里用于第一次提具有某身分的某人物处19。因此,「有异比丘」、「有异梵志」译成现代口语等于「有个比丘」、「有个婆罗门」。20如此看来,古代译师把印度契经常用的不定代名词「某」弄错,翻作形容词「异」,跟近代译者将十分普通的不定代名词「某一个」看成形容词「一定」,其谬误恰巧如出一辙。

───────────────
1 写至此,笔者不禁想起近三十年前的一幕:在旅台蒙古老师包克的课堂上,听先生提到蒙古语 !"# (「法」)这名词,就很高兴跟他说该词渊源于希腊语$%μ'(,然而他老人家怎么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2 见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编辑委员会《重编国语辞典》(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第五版)第 5021 页。感谢郑惠凯君协助寻获此笔资料。

3 严格说来,从附带的例句「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来看,「主意一定」等于「一旦打定了主意」或「一旦拿定了主意」,质言之,这个「一定」并不是一个语词,否则所有前面加副词「一」的动词也都应该列为词典里的词条。不过读者诸君往下看,就可以了解此处是《〈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的编者受《汉语大词典》的误导所致。

4 参见《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A4%40%A9w&pieceLen=50&fld=1&cat=&ukey=-956268443&serial=1&recNo=2&op=f&imgFont=1 ,January 27, 2009)。

5 参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第一版第四次印刷)第 51b 页。

6 两个书证,前者为「她注意的是这女孩子的相貌的变化,和如何使她具有一定的学历」,后者说:「只要脑子和身体各部分相应的官能担负得了,并不勉强,就可以进行一定的学习和锻炼。」《青春之歌》例句中用「和」来联系两个句子,是典型的欧化语法现象,华文造句本来并非如此。

7 德语对近代华语的影响,早年可能以法律、军事、医学、工程为主,等到大陆变色后,则偏重政治,因为马克思、恩格思这两位共产主义的重要理论家,著作多以德语写成。

8 只看译文的读者对原著的掌握当然受影响,但不可否认,译词形成后,在某一政治、社会环境经过大量的使用,就有了自己的生命。这一点从词书编者为其中「一定」想出的界说看得出来,因为「相当的」、「适当的」、「某种程度的」,既不在华语「一定」本来的语义范畴内,又跟不定代名词有段距离。

9 见 T 4.212.618 a 5~7。

10 同上,660 a 20~21。依《大正藏》斠勘注,「啮」,《宋》、《元》、《明》三藏都作「啮」;「曰梵志」,三本作「梵志曰」。

11 以下经文见 T 4.212.683 a 14~25。

12 以上诸例分别见 T 4.212.612 a 25~26、643 b 20~22、666 a 10~12。

13 参见 T 4.212.690 a 5~13。

14 同上,768 c 16~769 a 1。

15 以下经文见 T 2.99.367 c 17~368 a 11。「入尽」,他本皆作「入昼」,兹从《圣语藏》。 另参《杂阿含经》第一0一号小经「一树下坐,入尽正受」、「坐一树下,入尽正受」(见 T 2.99.28 a 22、27),只有《宋》、《元》二本「尽」皆作「昼」。「堕睡眠」,《圣语藏》本作「随睡眠」;「起明」起二十字,《圣语藏》当作长行。

16 见 T 2.100.489 c 7~11。

17 见 Sa yuttanikaye PaEhame bhageSagathavagge Vanasa yutte VanavaggeUpaEEhanasutta 。

18 以下语义资料,参 Cone, Margaret. ADictionary of Pali. Part I: a-kh (Oxford:The Pali Text Society, 2001)第46a页。

19 提过某人的存在后,接着便用指示代名词,如经文 “so bhikkhu”的 “so”。

20 即使是规模庞大的《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都没有收「异」当不定代名词的意思。


{返回 高明道老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谈谈「止观等持」(上)�
下一篇:「讲解佛经」与「开设讲坛」──古文今译非易
 一定?不同?特别?某一? 谈古今的一个翻译问题
 谈谈翻译与诠释──以《华严》数偈为例
 贺氏论“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传出略补
 圆满教育的理念
 海外华严研究一则
 宝岛佛学何去何从
 谈谈《大经》
 人身为船渡大海
 漫谈华严中的净土
 从「阿伽陀药」看佛法的健康关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雷火烧身[栏目:戒杀放生护生小故事]
 生活的层面[栏目:禅话禅画]
 逆境与转机(常进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