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十六
而且,对于达摩大师说,见性的在家人也是见性成佛,有些人还是有疑问的,他们问道: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
有人问:“在家人有妻子儿女,还没有除去男女淫欲行为,凭什么能够成佛呢?”
哎,提问的人,因为知道,三世诸佛都是出家修行,而显现成佛的,所以会有这个问题。不过,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却不知道,其实,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一切佛陀在显现八相成道做教主之前,很早很早之前,就已经见性成佛了。
正如《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所说:
“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
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
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
令入于佛道,尔来无量劫。
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
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
也就是说,世尊成佛以来,或者说世尊见性成佛以来,其时间已经无量无边了;世尊以后的寿命呢?也是无量无边呀。世尊的法身,其实是不曾灭度的,不曾生,所以也不会灭。显现灭度的,只是无常色身而已。
那么,世尊见性成佛以后,干些啥事情呢?嘿嘿,如经文所说,就在这个世界,以及十方世界当中,“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令入于佛道”,实践自己的菩提大愿,回入生死苦海,广度众生而已。正所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哎,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呀。
因此,各位兄弟姐妹,咱大家也可以见性成佛,之后呢,咱也应当效仿世尊,在无量劫当中,行广大的菩萨道。期间,咱或者是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或者是天神,或者是饿鬼,都可以做到,就如同观世音菩萨一样,应以何身度者,即现何身度之。未来,终有一世,咱将会福慧圆满,也就会如同世尊一样,显现八相成道,成为伟大的教主,成为真正的人天慈父,三界导师。
当然,到那时,在广说无量妙法,利益了一切有缘众生之后,一期度生事业圆满了,咱也会显现涅槃。不过,咱的法身,咱的心性,是不会消灭的,它本来不生也不灭,本来涅槃。
只要咱大家,明见这个本来涅槃的心性,就可以初步地见性成佛,而不论您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谁见性,谁成佛,平等无差别。甚至,无关乎男女欲望,无关乎残留习气,无关乎贫富贵贱,等等。所以,达摩大师这样给咱解答: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着;纵有余习,不能为害。
大师回答说:“所谓的成佛,只关乎见性与否,而与淫欲无关;因此,只需要标明见性,而不需要讨论淫欲。”
“众生之所以不成佛,只因为不见性的缘故;只要能够见性,自然会明白淫欲本来空寂,没啥意义,于是,自从见性以后,就会断除淫欲行为,不再贪爱了;纵然,有的人在见性之后,还有一些残留的淫欲习气,也终究不会再成为病害了。”
哎,这段论文可谓发人深省,对于咱这些初学者,具有极大的启发。因为,达摩大师揭示了一个修行的真相,那就是,明心见性和淫欲等等残留习气之间的关系,啥关系呢?嘿嘿,没有直接关系。
也就是说,还没有断尽淫欲习气的凡夫,各位兄弟姐妹,就是咱大家呀!也是有可能明心见性的,无论,您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有可能。
——这实在是他妈的太鼓舞人心了。
南无传佛心印菩提达摩大师!南无观自在菩萨!
许多人,尤其是许多出家人,那些本来想修行的出家人,他们非常苦恼,哎,受了戒律了,忽然发现,天哪,要守这么多戒条,好多都做不到,完了,这辈子修不成了,哎,连戒都守不好,根基太浅薄了,咋能开悟自性呢。
——于是,他们失去了修道的信心,失去了见性解脱的信心。
——一个人,连信心都没了,就只有一个结果,嘿嘿,变成行尸走肉。
我刚受戒的时候,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忽然回过味儿来了:嗨,真他妈的,怪不得蕅益大师竟然舍弃了比丘戒,转作菩萨沙弥;弘一大师出家后,还每每以五戒居士自居,这比丘戒要全都守好了,真够难的呀。
——咋办呢?凉拌。
嘿嘿,咱尽力吧!守得一条算一条,其它的,存惭愧心,慢慢改进。不过,四根本戒,所谓的“淫、杀、盗、妄”,那是绝对不能含糊地,必须要做到,否则,就会失去戒体,失去出家修行的资格。
然后呢,深入学习经典,看看这开悟自性,到底靠的是啥。于是,还和出家前一样,在为寺院做事之余,就是对于经论进行静坐闻思修,哎,慢慢地就明白了,这明心见性,靠的是般若智慧,它和戒律,和欲望习气,等等,没有绝对的关系。就好比阿难尊者,还有少量的淫欲习气,但是,人家早就见空性,证得初果了。又比如唐代庞居士一家四口,都是居士,也都已经明心见性了。再比如卢惠能呢,嘿嘿,还没剃度,已经是大彻大悟的祖师了。
——那么,问题来了,佛陀为啥要制定如此严格的戒律呢?
——因为,它关乎于证果,关乎于出离生死轮回,关乎于彻底的解脱。
哎,据相关戒律内容,在家居士,受持五戒的缘故,在小乘教法说来,最多只能够证得三果;如果他要想进一步证四果的话,嘿嘿,就必须要出家受比丘戒,然后才有可能。因此,阿罗汉,都是比丘,或者比丘尼,而没有居士。
同样,在大乘教法当中,纵然不受菩萨戒,只要肯深入学修,般若智慧一打开,也有可能明心见性;但是,要想证得初地,转凡成圣,那是必须要严格持守菩萨戒的。
——于是,搞明白了,俺放心了,不勉强自己,咱专心干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修法——就是念经闻思修,发愿这辈子一定要明心见性,还要见得透彻,其它事儿,咱以后再说。
——至于那些男女习气呀,爱恨分别呀,执着烦恼呀,等等,经文不是说了嘛,反正都是水月空花,又何必太过在意呢,又何必没啥事儿,总跟自己较劲呢。咱一股脑儿,把力气都用在闻思修上面,用在明心见性上面,不是更有意义吗。
实际上,据我自己的体会,这样一用功,每逢智慧有明显进步的时候,开个小悟之类的,都会伴随着男女习气、执着烦恼,等等内容的泛起,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这个意思。哎,咋办呢?
——嘿嘿,哥们,挺住。
——挺住的意思啊,就是说,甭管啥习气烦恼,它泛滥它的,不理它,调整、转移,实在不行,等它发作完了,一转头,咱接着念经闻思修。哎,各位兄弟姐妹,这个节骨眼儿,千万别泄气,否则的话,就等于向烦恼习气投降了。
直到呢,直到真正明了自性以后,咱的心,就超越了第六意识的思维分别,不太会离开当下了,所以,就开始有力量了。这时,嘿嘿,咱就可以开始收拾那些习气烦恼了,男女欲望也好,残留的执着也好,等等,虽然还有,但是,它们已经是秋后的蚂蚱了。
因此,达摩大师说:“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着;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从明心见性以后,自然就有了降伏习气,乃至于斩断习气的力量,嘿嘿,革命形势啊,彻底扭转了,从战略防守,转变为战略进攻阶段了。要是有些在见性之后,却没有这力量的人呢?却还在名利是非里面打转儿的人呢?哥们,说明您的见性还不够透彻,接着参悟自性,千万不可得少而足呀。
哎,能够降伏烦恼,能够清理残余习气,那才叫做明心见性呀。亦如六祖大师《坛经》所说,“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是也。
有一帮人,出家人,在家人,都有,他们把修行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断除男女淫欲心上面,他们说“爱欲断尽生死断,别无佛法与君谈”。对不对呢?不能说不对,但是,不准确,更不契机。
如果这样说的话,必须要知道“爱欲”的内涵才可以,里面蕴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爱”是“法爱”,也叫做“理障”,或者“见烦恼”;“欲”是“事欲”,也叫做“事障”,或者“爱烦恼”。
这样的话,是没有问题的,通常的修行当中,先见道,也就是见性,方法就是要看破“法爱”,突破“理障”和“见烦恼”,具体操作,要么是闻思修,要么是禅观,等等。见道和见性,往往就是一刹那间的事情,所见的是如如自性之妙理,如《楞严经》第十卷所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透彻的见性,是顿悟,顿悟的一刹那,就可以突破思维障碍,突破“见烦恼”。
但是,下一步,要想证果,可没那么简单,种种欲望习气,不是一下子能够消融的。对此,《楞严经》接着前文说:“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就是说,“事障”、“事欲”和“爱烦恼”,其中主要就是种种爱欲习气,等等,需要一步步地,慢慢断尽。可是,刚才说的那帮人,他们把“爱欲”仅仅理解为男女欲望之类,这就不准确了,也就混淆了佛法和世间法。因为,断除男女欲望,是色界天的功德,需要初禅以上的定力,才可以完全做到。
但是,这些人,具有初禅的禅定吗?很难有。即便有,也没啥稀奇的,嘿嘿,不见自性,单单有初禅,还不能够叫做解脱法,而是属于世间清净法。其功德,远远不及明心见性啊。
由于得不到初禅,这些人也就无法彻底断除男女欲望之心,于是乎,嘿嘿,他们越来越烦恼,越来越失去了解脱的信心,对于他们来说,修来修去,终于,哎,“佛在天边”了,实在可惜。他们把男女欲望看作是实有的了,反而无法突破了,不老老实实地向祖师学,尽自己瞎琢磨,能怪谁呢。
各位兄弟姐妹,咱可不能学这些人,咱呀,老实地跟达摩大师继续学,关于“只言见性,不言淫欲”的原因,大师如此解说道:
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
“为啥说成佛‘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呢?因为呀,佛性本来清净的缘故。”
“佛性,虽然暂时居住在五蕴所组成的色身当中,这个性,却是本来清净的,淫欲等等习气,都没有办法染污它。”
哎,这个“性”,就是咱大家的佛性,也叫做觉性,或者是自性,乃至于心性,还有本性,等等,都是它。不过,嘿嘿,可不是指性别的性,更不是指性爱的性。
——但是呢,无论您多么地喜欢性爱,贪婪于此,也都不可能破坏,或者污染您的佛性。甚至,再说得真实些,其实,就连您的性别和性爱,也离不开它,也都被平等地包容于佛性之中,而不会被佛性所排斥。佛性乃是永嘉大师所说“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于此人人本具的妙性当中,没啥东西可以得到,也没啥东西需要舍弃,您的全然身心,就是一个佛性。
——所以,它叫做圆满的佛性。如果它还有所贪婪,那就不圆满;如果它还有所排斥,那也不圆满。
——哎,各位兄弟姐妹,您的佛性,也叫做心性,它本来清净,本来圆满,超越一切烦恼习气,也包容一切烦恼习气,因此,只要您能够明了它,就会见性成佛。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真是太棒了。
是的,贪婪于男欢女爱的人,很难见性,因为,六根太攀缘六尘的缘故,内心躁动不安的缘故;但是,反之亦然,憎恨男欢女爱的人,也很难见性,因为,心不够包容,不够圆满,也不够离相的缘故啊。
——那么,啥样的人,才比较容易见性呢?
嘿嘿,淡泊于男欢女爱的人,同时,淡泊于一切名利欲望的人,也淡泊于自己见解的人,比较容易见性。
哎,这个“淡薄”,既没有贪爱,也没有憎恨,就是看淡了,就是看开了,这样的心境,包容而圆满,最接近佛性了。所以,这样的人,最容易明心见性啊。同时呢,还需要培植般若智慧,否则的话,许多外道也可以做到淡薄名利与欲望,难道他们也容易见性吗?
——嘿嘿,他们也能够见性,不过,他们见的不是佛性,而是“外道性”,在他们六根离开六尘攀缘的一刹那,他们也会回光返照,他们要么见到了“梵我”,要么见到了“主”,要么见到了“真神”,要么见到了“灵魂”,要么见到了“原始能量”,等等,等等。那为啥,不说他们见到了佛性呢?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啥是佛性呀,不信任佛陀和佛法的缘故。哎,因此,他们一见到那个东西(见的时候,其情景,和菩萨见佛性,没啥两样。甚至,人人时时处处,都见此性,认不出来而已),他们就会贪着,就会给它安上一个概念,给它打上一个标志,等等,于是,那个东西,就被他们给错认了。哎,人家本来没毛病,是清净圆满而无相的,可是,他们硬要用自己的见解,把人家给定性了。一定性,就成了与心隔离之法,所以,叫做外道。
——那么,有人问了:您一见到那个东西,就把它确认为佛性,是不是也是贪着呢?是不是也是一种定性和错认呢?
——是的,如果有人亲见之后,就把它定性地确认为佛性的话,嘿嘿,那还不是真正的见性,那还落在了见解当中啊。
哎,这个地方,非常微妙,不可以带有任何见解,不可以先入为主。正像憨山大师当年与一位老参,相互交流见地时,老参说:“三十年来拿龙捉虎,不小心路旁蹦出只兔子来,倒吓一跳”。憨山大师接着说:“说是兔子,倒似蛤蟆”。要是不曾见性的人,听了这话,肯定找不着北了。要是见性的人呢?嘿嘿,前一秒听到这话,后一秒,难免会哈哈大笑。
啥意思呢?这位老参,参禅几十年,时时刻刻用功,就为了明心见性,苦苦等待着,那个伟大时刻的到来。那个时刻,早已被他给镀上了一层金碧辉煌,所以说“拿龙捉虎”,以为将会见到一个多么神奇的东西呢。
结果呢?嘿嘿,几十年下来,功夫终于用到了家,内心平实了,不攀缘了,忽然一下子,坦然相逢,嗨,他妈的!就这么个平凡的东西,几十年来天天见,愣是不认识。那情景,就好比准备打老虎的猎人在山里走,异常警觉,“不小心路旁蹦出只兔子来”,太平常了,反而呢?出乎意料了,所以会“倒吓一跳”。
这才是见性,既生动,又平常,见得清清楚楚,但是呢?不曾落入任何定义和概念。哎,憨山大师也是如此,所以呀,他一听就明白了,续了一句“说是兔子,倒似蛤蟆”,完全不被概念所影响,完全是超越知见的当下明见,嘿嘿,俩人自然就心知肚明了。
咱的这个本来清净之性,就是佛性,也就是咱的法身,暂时说来,它也不离咱的色身。但是,它远远超越色身的各种感受,而不会被色身的状况所影响,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请看达摩大师的进一步开示:
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无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
“这个五蕴色身当中的佛性,就是法身,它本来就没有各种感受,它不会饿也不会渴,它不会冷也不会热,它不会生病,它没有恩爱,它没有眷属,它没有苦和乐,它没有喜好和厌恶,它没有短处和长处,它没有强大和弱小,它本来就不属于任何实成之物,里面也没有任何实成之物可以被找到。”
哎,虽然现在,咱大家的法身和色身同处一身,但是,这个法身是不会承受色身之种种感受的,只是包容和明白,它总是超越的,总是如如不动的,总是安然自在的。无论,您见性与否,它都是如此,因为,它本来就如此。
如果您不信的话,请您随时如此观察:在您高兴的时候,您的心里面,是否有一个东西“知道”自己高兴?嘿嘿,肯定有。如果您再细心一些的话,就会发现,它不仅知道您高兴,而且,它也无比地冷静,根本就不会被您的高兴冲昏头脑,有点儿像旁观者。而另外那个高兴的东西,也会被高兴冲昏头脑的东西,其实,就是您的第六意识,它,往往被您错认为了“自我”。
哎,一般凡夫,由于心比较粗乱的缘故,就会把第六意识心,当做是自我,而把身体,当做是自我的形相。有了禅定以后,心细静了,甚至,第六意识完全平静下来了,这时,第七识当中比较细的连续思量心,就会被观察到,于是,这样的人就会找到众生更深层的“自我”,也就是第八识当中的那个“见分”,那个似乎如如不动的见闻觉知之心,它被第七识的细微思量,当做了“自我”,因此,第七识也被称为“俱生我执”,哎,与生俱来的自我执着念呀。
咱的法身,与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同体的,所以说,阿赖耶识是染净和合之心识,也就是咱大家的当下心体。万法唯心的“心”,是它;万法唯识的“识”,也是它。因此,马鸣菩萨《起信论》说:“此识(阿赖耶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其中的“觉义”,就是咱的法身,它是超越念头的,因此,它也就超越咱的感受,根本就不会陷入达摩大师上文所说的,饥渴、寒热、苦乐,等等感受里面。对此,《起信论》说:“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所以说呀,法身,就在咱当下的心里,不在别处。它无所不包容,可是,又“心体离念”,也就完全不会被身体和心念的感受所影响,哎,它才是真正如如不动的。
各位兄弟姐妹,如果,咱大家能够在一刹那间,斩断第七识的相续思量心(我执也同时被斩断了,当然,残留的我执习气通常还是有的),就可以观察到“心体离念”的那个“心体”,哎,它就是知道您高兴还是忧伤,而又不会随着您高兴,不会随着您忧伤的那个东西。找到它,就叫做初步开悟自性,初步见性,哪怕只是一瞬间,足矣。
既然法身不会陷入感受,那么,种种感受又是咋来的呢?请继续听达摩大师的解说:
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任作。
“只因为众生,执着于这个色身实有,因此就有了饥饿和口渴,有了寒冷和酷热,有了疾病等等状况;如果能够不执着于色身实有的话,就可以一心坦然,而随便它如何了。”
哎,如今的人们,最重视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却忽略了心灵修养,就佛法来说,这无异于舍本逐末。嘿嘿,说到底,都是机械唯物主义,给咱惹的祸呀。
自然科学的发达与昌明,确实给人类带来了富足的物质享受,但是呢?各种各样的怪病,都来了,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了。
——到底,从哪里来的呢?
——贪婪,没有节制的疯狂贪婪。
——为啥如此贪婪呢?
——因为,爱护自己的身体,执着于身体实有,所以,要拼命地为它服务,满足它的种种欲望啊。
哎,为了满足色身饮食的口感和营养,就不惜杀害各种动物们,把它们变成所谓的“美食”,其实,不就是尸体吗?和自己的肉体成分没啥差别呀,腥臊恶臭而已,有何美味呢。反过来考察一下,难道,那些动物们,不爱惜它们自己的身体吗?当然爱惜了。那么,咱们把它们杀害了,做成菜,它们会咋想呢?被杀害的时候,疼不疼呢?真是不言而喻了。所以,有一首偈语说得好: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
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
而且,被杀害者数量极为巨大,它们的怨恨之心积攒在一起,就会焕发出巨大的报复力量,种种灾难,各种奇怪的疾病,自然界的百般异常,也就纷纷而来了。仔细想想,能怪谁呢。
为了满足色身肉体接触的快感,而男人贪婪女人,女人贪婪男人,甚至,男人贪婪男人,女人贪婪女人,于是,艾滋病来了,各种恶性传染病来了。于是,情杀、仇杀、连环杀,等等,都来了,竞争真是惨酷啊。一不小心有了身孕以后呢?许多人还要去堕胎,也就是杀死自己的孩子,那个小孩子已经有了身体和感觉,也会和大人一样痛的,怎能不怨恨那无知的父母呢。
这些怨恨积累起来,各种杀害和伤害,就成了人类种种灾难的根源。所谓的:“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被宰杀动物的惨叫,被堕胎婴儿的哀怨,等等,总会轮到人们来承受的,到那时,又能怨谁呢。而这一切,究其根本,都来自于咱大家对于自己色身的执着呀。
幸好有佛法,幸好有达摩大师为咱解读一切痛苦的根源,那就是“只缘执有此色身”,所以,“饥渴、寒热、瘴病”等等,就成为了天大的问题,成为了人们无法自在之处,成为了解脱的障碍。反过来,如果咱大家,能够放下对于色身实有之执着的话,就可以“一任作”了,意思就是说,任凭它饥饿与口渴,任凭它寒冷与炎热,任凭它生病,等等,咱的心,都是一心坦然,如如不动的,并不会承受那虚妄的痛苦啊。
甚至,面对着死亡,也是一样,任凭它随着业力而死去,咱的心本不会死,咱的法身本来就没有生灭呀。
因此,各位兄弟姐妹,一切修行的最终窍诀,就在这里了:先明见不生灭的自性,再无为而修,慢慢消融分别和执着习气,最后,完全融合于本来法身,就会超越一切色身的苦难,而获得最终的解脱。请注意,到那时,并不需要没有了色身,才会没有痛苦和灾难;而是呢,即便还有色身,咱的心已经超越了色身执着的缘故,一切苦难也就随之消融了,不再是苦难,而都转变成为了法性的光明。
在此之前,当然,适当地保护身体,调养色身,也是需要的。尤其对于咱大家这些初学者来说,“身安则道隆”,哎,没有真功夫之前,咱就别去飞檐走壁,嘿嘿,先好好地走平路,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只要坚持学修,千万别偷懒,自然能够入道。
至于色身的气脉明点之类,也并非心外之法,莲花生大师说过一句最透彻的话:“你的本觉心性就是唯一明点,并无能行和所行”,哎,咱的心性法身,就是唯一的万法之源,它超越了任何造作,乃至于无可修证。只要咱大家能够充分明了它,就会“照见五蕴皆空”,从而呢,“度一切苦厄”呀。
哎,一部《心经》,虽然文字很少,却很周全,涵盖了一切妙法。需要注意的是,“五蕴皆空”之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哎,并不曾落入“断灭空”当中,而是了了长明的。虽然“以无所得故”,却正是“菩提萨埵”啊。
各位兄弟姐妹,实证了“无所得”之心性法身的人,就叫做“菩提萨埵”,简称为菩萨,那也就是达摩大师所说的“见性成佛”了。所见之性,就是如如法身,亦名诸法空相,其中,终究无所得,所以,也根本就不会承受色身的种种虚妄之苦啊。
对于像这样的菩萨,达摩大师给咱开示:
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
“如果见性了,就可以在生死轮回当中得以自在,随缘运转一切法,和圣人的神通自在一样,没有障碍,没有了不安的地方。”
哎,如果咱大家明心见性,就可以得到初步的自在,虽然似乎还在生死轮回当中,但是,由于心性本来就超越生死轮回,也超越其中的一切苦乐现象和感受的缘故,咱哪,就可以运转一切法了。
——咋运转呢?
——嘿嘿,“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啊。就如同庞居士《悟道偈》所说的那样,任它世事变迁,风云变幻,苦乐无常,物是人非,等等,一概不随着它跑,咱只是“心境如如”,安然于本来的不生不灭,不动不摇,更有啥事呢。
所谓的“转一切法”,恰恰是无为,也不拒绝任何境遇的到来,只是坦然接受。苦乐荣辱,只是随缘不动心,任一切法起起灭灭,来来去去,心性不为所动,是名转一切法。哎,其实啊,是任凭一切法在心性当中运转,咱的心,只是如如静观,不随它跑而已。倘若能够如此的话,苦不算苦,乐无可乐,美誉似浮云,屈辱一场空。就算是疾病和疼痛,业力所招感,难以幸免,也会因为心地安然而变得可以承受,正好通过它,咱去实地体会那不痛的心性法身吧。
圣人也是如此,或许他有神通,非咱可以相比,但是,并不能逃过因果业报,他也只是安然承受一切境遇而已。只不过,圣人道力圆满的缘故,能够无比坦然自在,能够无处不安,能够超越一切疼痛饥寒,等等。
“转一切法”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明心见性的人,可以随缘发起妙用,行自利利他的菩萨道,甚至,行为上有所造作,也未尝不可。因为,心性如如,本无造作的缘故;所以,即便有所造作,也是“无处不安”呀。
而那些尚未明心见性,或者见性不透彻的人,他们必然对于“法身本来无受”,有所怀疑,那么,达摩大师说:
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如果对于上述法义,心里有所怀疑的话,那么,这样的人,决定是无法透过一切境界,无法看穿境界之虚妄的。”
“因此,他们不要造作才好,一旦随意造作,终究难免轮回在无边无际的生死苦海呀。”
“如果见性的话,即便是屠夫贱种旃陀罗,也能够成佛。”
哎,所谓的“若心有疑”,到底疑啥呢?就是怀疑心外有实有的万事万物,有实有之法呀。因此,身体一旦实有,饥渴、病痛等等,就变得无法超越了。这呢,其实就是忘失了“万法唯心”造成的,也就是暂时失去了明心见性,那就说明,咱还不曾彻底地见性。
实际上,最初见性的人,大多数都是如此,在某个刹那间,他们确实见性了,只不过,一旦习气翻起来,分别念和种种烦恼,还是会发生,还是很有力量的。在某些教派当中,他们认为,即使是证悟者,也是如此。大圆满的著名上师晋美彭措在《窍诀宝藏海》当中,曾如此说道:
“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讲,虽然证悟大圆满的人,还有一些分别念和贪嗔痴等烦恼,但这时已不像从前那样粗重。华智仁波切也指出:虽然这时的显现与以前相同,但在解脱方面,则是有不共的甚深要点。”
这与禅宗是相通的,最初明心见性的人,就是如此,就和最初“证悟大圆满的人”一样,仍然会有“一些分别念和贪嗔痴等烦恼”,此时,他们就会暂时失去“万法唯心”的明了,而难免心生疑虑了。因此,最初的明心见性者,还不宜称为见性成佛。大约说来,需要到达初地菩萨的证量,才是名副其实的见性成佛。
嘿嘿,有人一听,啊,才初地,听起来好像没啥了不起的呀!我们这个教派里面,十地菩萨很多呀。
——哈哈,请问,在您这个教派当中,龙树菩萨是啥地位呢?
——龙树菩萨,那是佛呀!是我们祖师的祖师呀。
——嘿嘿,不过,依据大乘经典记载,也就是佛陀的授记,龙树菩萨,虽然是古佛龙种上王如来的示现,但是,今生,他才登初地呀。俺说的,就是这个初地,佛陀所讲的初地,也就是《华严经》和《楞严经》,等等大乘经典所说的初地也。
各位兄弟姐妹,关于菩萨修行位次,等等问题,大家千万不要混淆了,各个教派的位次是不同的,都是方便划分,不可据为实有。如果说,有人要较真儿的话,嘿嘿,那自然应当以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大乘经典为依据呀。
哎,尚未明心见性的人,或者见性不够透彻的人,必然会存有疑虑,怀疑心外有实法,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嘿嘿,咱大家也都在里面了,咱千万不要随着自己的妄想心,而造作恶业,否则,达摩大师告诉咱,难免生死轮回的无边苦海呀。
而如果是透彻见性的人呢?嘿嘿,甭管他是谁,哪怕就是古代印度社会里面,四种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之下,最卑贱的“旃陀罗”贱民阶层,也同样能够成佛。
所谓的“旃陀罗”,翻译为执恶人(指狱卒)、主杀人(指刽子手)、屠夫,等等。据《摩奴法典》,是指父亲为首陀罗,母亲为婆罗门的混血后代,被古印度社会视为最卑贱的贱民阶层。
如果见性,如果透彻地见性,就是佛陀,就是见性成佛,而不论他以前是什么。今天,咱听到这话,或许没啥感觉,不过,在达摩大师那个时代,或者在佛陀时代,总之,在古代印度,这样的话,堪称是惊世骇俗之语呀。
佛陀,是大慈大悲的,佛法,是究竟平等的。在佛陀住世的那个时代,世尊是一位倡导“种性平等”的大师,尽管,他本人出身于尊贵的种性当中,他仍然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低贱种性,这在当时是少有的。
因此,同样有人就对于贱民屠夫“旃陀罗”能够成佛,表示怀疑,他们向达摩大师发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