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严持诸禁戒
“严持诸禁戒”:精进地持守戒律,使自己品行高雅。
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佛学的全部内涵。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戒学实乃学佛之基础。佛陀涅槃前教示弟子应“以戒为师”,因戒能成就一切善法,功德宝藏,令生命得到庄严,获得真正的安稳处。佛陀喻戒如慈母,令不受恶业侵害;如勇将,能降伏烦恼;如守门人,守护功德法财;如器皿,堪受种种功用;如医,治众生病;如台阶,得入佛法殿堂之富丽与庄严。是故佛弟子勿误解戒律为束缚,应珍重于戒。
戒因对象不同,分出家戒、在家戒与密乘戒。出家之人受出家戒,旨在出离生死;在家居士因有家室外缘,故受在家戒。在家戒近为人天善道之良途,还为出世无漏之正因,故在家居士须进修戒法。密乘戒是指修持密法而受持的三昧耶戒,在此暂不作探讨。
在家戒种类有三,在家居士可量心于僧众间求受,次第进学:
一、五戒:受持五戒得保人身,乃至上升天道。此为最根本戒,是众善根本。
1、内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2、受戒时机:皈依后,欲进学戒法时受,可五戒全受,或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受。受五戒不必吃素。受已,则至此期生命终了方舍戒。
二、八关斋戒:佛陀慈悲,为令在家居士种出离之因,为在家居士所制一日一夜之出家戒。
1、内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非梵行)、不妄语、不饮酒、不香花蔓庄严其身(亦不歌舞倡伎)、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过午不食)。
2、受戒时机:欲学出世清净之生活者可受。受戒一日一夜后即自然舍戒。佛弟子可于假日或六斋日受之,多受持一日,即多一分利益。
三、菩萨戒:种成佛之菩提正因,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精神,行菩萨事之大乘戒。
1、内容:在家居士一般受的在家菩萨戒,有六重戒、二十八轻戒。但菩萨戒,重在戒心,总摄一切: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2、受戒时机:发菩提心,愿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以六波罗密济度众生终至成佛者可受。一受菩萨戒,生生世世戒体永在。
众生受戒后,应护持净戒,不可轻言犯戒。若犯戒后,应如法忏悔并不再犯。
“佛陀领众如驯马”的故事:
《阿含经》中,一位名叫凯希的驯马师来见佛陀说,他有四种不同的驯马方式:第一种马只须告诉它,并以脚来下达命令,马就会服从了。第二种马必须示出马鞭,但是还用不到。第三种马,驯马师必须挥动马鞭,马儿才听话。可是,他也遇过用这三种方法都失败的马,无法驯服,所以便把它杀了。他希望听听佛陀的意见。
佛陀说:“我对于弟子们,也是用这样的方法。”
凯希非常惊讶地说:“您身为一位沙门、佛陀、觉者、隐者,会因为弟子不服从您的教导而杀了他们吗?”
佛陀回答说:“是这样子的。有一些弟子只须说一次就能明了,很容易受教。另一类弟子需要我告诫他们,如果他们经常这样听闻,终究会明了,如果他们不受教,便是在造恶业。还有一类弟子需要立下规范,并且非常明确地告诉他们该如何行为之后,才渐渐学习。可是,最后有一种弟子,前三种方法都不生效,对于这种弟子,我会杀了他。”
凯希说:“我真不敢相信,我从不曾听说过您杀人。”
佛陀答道:“我说杀弟子的意思是指,我不再教导他了。因为从‘法’的角度来看,这种弟子已经死了,所以才说我杀了他。唯有当我教导他时,他对法、对身为老师的我而言,才是活着的。”凯希欢喜信受,离座而去。
“远离诱惑”的故事:
某大公司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和考试之后,选拔了三名技术最优良的竞争者。主考者问他们:“悬崖边有块金子,你们开车去拿,能让车距离悬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二公尺。”第一位说。
“半公尺。”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
“我会尽量远离悬崖,愈远愈好。”第三位说。
结果第三位被这家公司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