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华雨集第四册 九、道在平常日用中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54

九、道在平常日用中
  菩提树创刊以来,已届三十周年。在佛教的杂志界,朱斐居士专心于这份月刊,为菩提树服务了这么久,实在是希有难得的。逢此三十周年,拟出「纪念特辑」,并以「如何使佛法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为主题。这一主题,对于佛法,对于现代的中国佛教,是非常切要,应时应机,是值得向佛教界郑重提出的。我们知道,释尊所开示的佛法,与重信的神教不同,是理智的、德行的、人本的宗教。所以佛法的内容,不外乎轨范身心,净化身心,达到身心解脱自在。信佛学佛,不是向外追求(物欲与神力救济),而是从自己身心的修治出发,实现自利与利他的理想。如能依着佛法去信受奉行,当然会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佛法的信修,一定会知见正确,动机纯正,智慧与慈悲的不断增进。不过,佛法在长期流行中,从印度到中国,或是为了适应世俗,或是方便的曲引钝根,佛法倾 [P270] 向于神秘的、形式的、知识的;学佛者的解行,渐渐有了与日常生活脱节的现象;这实在是值得大家重视的问题!要知道「佛法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不等于:天天忙着诵经、礼忏、放焰口;日日研究经典,讲经、著作、念佛、持咒、素食、放生;到处参加法会,布施功德;或修建寺院,办学院,办文化慈善事业;住茅蓬修行……。这些,可能与佛法相应,也可能是徒具形式。从现代中国佛教来说,上面这些活动,并不太少,而念佛、持咒,建大寺、大佛,近二十年来特别风行。佛法的信受奉行者,应生起轨范身心,净化身心,或进而达到身心解脱自在的德用。即使是弘法利生,从事文化、慈善、教育、国际佛教活动,如自身忘失了这一真实意义,也还不能说是「佛法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此地此时,提出这「如何使佛法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一题,我认为值得佛教同人重视的!

  「使佛法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也就是修学佛法,能起轨范身心,净化身心,解脱身心的德用。佛法不是虚玄莫测的理论,神奇怪僻的事行;佛所开示的, [P271] 是一般人所能知能行的。佛说:「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所未说法如大地土」。这是说:佛只开示基于人生正行而通向究竟的正法;世间有更多的理论与事行,即使有益于世间,因无关于修治身心以趣向解脱的理想,佛是存而不论的(自有人去发扬。如经中说到,那是适应世间的世间善法)。佛直就人类(众生)的身心,指出迷妄流转与如实解脱的可能,激发诱导人去持行。佛说五蕴、六界、六处法门,都不外乎身心(通于器界),从不同立场而作不同的分别。佛法可分知与行,而知是行的始导,也是行的完成(知与行不可分离)。说到「知」,即经说「正见」、「正思惟」、「正观」、「如实知」等。身心──以心识为主导的身心活动,无论为对自己、对他人(众生)、对物质世间;或现在,或从现在到过去,从现在到未来,佛说:一切「从缘生」,「我论因说因」。佛从因缘相生、相依存的理法,去理解世间,处理世间。依缘起说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以不落两边(极端),而开示不有不无,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及不生不灭的中道。凡从缘而生起的,必归于灭 [P272] ,所以是「无常」的;无常的不得究竟安稳,所以是「苦」的;无常苦的,所以是「无我」(我是真实、常、乐的)。众生不能悟解世间是缘起的,也就不能正知无常、苦、无我无我所,不得解脱涅槃,名为「无明」(无明,简要分别为「不知苦集,不知苦灭」),一切烦恼由此而来。烦恼依我我所为本:计执我我所的,是「见」;染着我我所的,是「爱」;存我恃我的,是「慢」。依烦恼── 自我中心的思想与行为,如违反缘起的相互依存,损人(他人、他族、他国)利己,是非法,恶行(业);如顺缘起而互助利人,是法,善行。善行与恶行,能得安乐与苦报。由于不能正知缘起,所以都是不彻底的,是有漏的,生生不已的生死法。如正见缘起,依法而行,那就无常苦而起「厌离」,无我无我所而能「离欲」(离烦恼),解脱而证「灭」(身心忧苦的止息)。佛法,只是依心识为主导的身心缘起,开示苦集与苦灭的中道。学佛要有此切要的正见,正见不是知识,而是化正确知识为自己的见地,有正见就有正信。「信」,「心净为信」;「如水清珠能清浊水」。一念净信现前,一定没有烦恼,没有忧苦,内心充满了 [P273] 清净、安定与喜乐;这样才是真正的归信三宝的弟子。佛法所说的「净信」,与世俗所说的信,不完全相同。别人(或书中)所说的,承认他是确实的,一般也说是「相信」,这只是确认,如相信「一加一等于二」那样。还有,对人及所说的话,有好感,有同感,肯接受他所说的,一般也称之为信仰,如信仰主义,信仰领袖之类,这只是世俗的「顺信」。世俗所说的信灵感,信命运,信风水等,都不出于上二类。佛法所说的「净信」,是依三宝而起,内心所引发,有清净、喜乐等感受的。因正知正见而引发,通过理性,所以是宁静的,虽近于一神教的信心,而不会陷于狂热的迷妄。

  说起来,中国佛教徒是相当多的。多数是信佛及僧──罗汉与菩萨,而信法的似乎不多。不知法,不信法,所以神佛不分(近来竟有人主张信佛也要信神),对佛、阿罗汉、菩萨,大多数是神秘仰信,以信神那样的心情去崇信。一方面,信佛及(贤)僧的神力,祈求加被。一方面,多数信众,为了现生与来世的世俗利益──健康、长寿、富贵、家庭和乐、事业发达、不堕恶道……,而表现为 [P274] 消灾免难,植福延寿的宗教行为。虽可说方便适化,但专重于向外祈求,不向身心检点,净信不生,又如何能使佛法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彻悟缘起而能「厌、离欲、灭」的,在这重物欲而向外驰求的时代,当然不大容易;解了相互依存的缘起法,深信善行乐果,恶行苦果,通于三世的因果必然律,应该是学佛者所能有的信心。善恶业果说,特点是:「自力创造非他力」,「机会均等非特殊」,「前途光明非绝望」,「善恶有报非不定」。善恶业果的深信者,确信基于正见而有的,「合理的行为,成为改善过去,开拓未来的力量」。不怨天,不尤人,「尽自己的努力以向上,不因现在的遭遇(不如意)而动摇离恶行善的决心」。深信因果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就能表显出佛法的精神。佛法的三世因果说,传来中国,一般是似信还疑,存有僥幸、取巧的心理。多数不肯依法而行,从离恶行善的人生正行中去实践,而中国固有的求签、看风水(地理)等,严重的渗入佛教中,为多数长老、大德所容许。佛教界的向外祈求,以及类似巫术化的低级行为,是迷妄而不纯正的。正信三宝,深信因果,是学佛的基础,所以惟有 [P275] 正信而汰除不纯洁的迷信,佛法才能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净信依于正见,正见从正确而深切的认识中得来。佛法的正知,依于听闻 ──起初是释尊开示,弟子们展转传授;等到经典集成,书写记录,才有依经(论)而闻法的。为了法义的明确,经弟子间的长期论辨,形成了体例精严的论书,为了应付异教徒的责难,也有深明法义以护持佛法的必要。不过论义的发展,不厌其详而多少有点烦琐;部派分化,法义的解说,有了种种的解说不同。更由于佛法长时期的流通,适应时机,方便无边,无论是印度传来的,中国古德所宏阐的,都是内容广大,有义学说理的倾向。佛法在世间的发展演化,可说是必然而不可免的!但部类繁多,内容复杂,对初学者来说,从什么经书去直握佛法的心要,依正知而起正信,确是一件为难的事!这样,也难怪上也者深究而倾向于虚玄,义学成为少数人的佛法;下也者信佛而不知信法(有些信法的,只是信某部经的伟大,持诵以求功德),不免惑于方便,专求现实世俗的利益了!我觉得,佛世的周梨盘陀伽,愚笨而现证阿罗汉,唐代的慧能,不识字而能深有所悟; [P276] 依佛法正见而达信智一如的「证净」,不一定从无边法义的研究讲习中来,只是末世善知识难得,不能不依于经论。为正法的宏扬,引生正信着想,佛法正义的精要提示(佛法共通的基本法义),应该是非常切要的!同时,经论的讲习,以及近代兴起的学术化的研究,当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一定能使人从正解而引生正信,使佛法深入人心,能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尤其是讲说者与研究者,为讲说而讲说,为研究而研究,自身不能因讲说研究而引起正信,在学佛的立场,是没有太多价值的!至于佛法的义理,那些更能应用于现实,也是值得注意的!

  说到「行」,声闻道是八正道,菩萨道是六波罗蜜与四摄。大概的说,自利行以戒、定、慧为主,利他行以施、戒、忍为主。在佛法中,行是以(从正见而来的)净信为出发的。「信为欲依,欲为(精)勤依」:有了清净信心,会引起愿欲,誓愿依法而勤行。三乘道的「归依」,菩萨道的「菩提心」,都是以信愿为体性的。有了愿欲(求),立定志向(名为「发心」),就能策发精进,努力 [P277] 实行以求理想的实现。所以,从正知以引生净信,是一切佛弟子的「入佛之门」。

  在修行中,戒是圣道的基础。一般以为,戒就是(法律那样的)这样不可犯,那样不可以,不知这只是戒的施行项目,不是戒的实质。什么是戒呢?梵语尸罗,译为戒。「尸罗(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作恶),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戒是「性善」,「数习」所引发的性善。戒不是一般的善行,是经父母师友的启发,或从自身处世中引发出来。内心一度的感动、激发,性善力(潜在的)生起,有勇于为善,抗拒罪恶的力量。如遇到犯罪的因缘,内心会(不自觉的)发出抗拒的力量。「性善」是潜在而日夜常增长的,小小违犯,性善的戒德还是存在,不过犯多了,戒力会减退(名为「戒羸」)。如犯了重大的恶行,性善的力量消失,这就是「破戒」了。「性善」的戒德,名为「律仪」(也译为「护」),就是佛法所说的「戒体」。这样的戒善,没有佛法的时代,或有法而不知的人,都可以生起的,不过佛法有正见的摄 [P278] 导,表现于止恶行善,更为正确有力而不致偏失吧了!基于性善的戒德,在日常生活中,身语意行如法。由于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团体轨则不一致,佛法应机而有在家出家等种种戒法,而依此性善力,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实质上是没有差别的。有了「性善」,虽没有受戒,或仅受五戒,都可以成为向解脱的道基。如没有,虽清净受持比丘戒、菩萨戒,也不一定能种解脱善根。所以出现于内心深处的性善戒,是佛弟子受戒、持戒的要点。三十年来,我国传戒的法会是年年有的,虽依法授受,而受戒者能在事相上着力的,就不可多得,这就难怪不能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了!

  净信,是于佛不坏信,于法不坏信,于僧不坏信;性善戒,是圣所爱戒成就。成就这信戒为内容的「四不坏信」,决不退堕,决定向三菩提(正觉)。如进修定慧,那现生就能得解脱。在佛法中,净信是入佛之门,戒善是学佛之基,更深一步的定慧修证,是不能离信戒而有所成就的。经上说:「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依戒 [P279] 修定,是合理的向上进修,如顺水行舟,容易到达。修定的先要「离(五)欲及恶不善法」,也就是这个意义。有些修习禅定的,为了身体健康,为了神秘感受 ……,不离欲染,不断恶法,多在气息、身体上专注观想,即使一心相续,能够不流于邪定,落入魔王眷属,已经难得了,这不是佛法所要修的(有漏或无漏的)净定。说到慧悟,龙树说:「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空」。平等空性的体悟,岂是无信、无戒者所能成就的!信与戒,人人都在说,而其实并不如一般所想象的,这所以佛法不能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了!

  我出家以来,整日在三藏文字中摸索,虽说为众生而学,想求得精要来供养世人,但说来惭愧,法海汪洋,终于一鳞片爪,所得有限!我总觉得,佛法本来平实可行,而「贤者过之,愚者不及」,所以佛法一天天在兴隆中堕落。现在藉此「纪念特辑」,略申所见,与真正要学佛的共勉! [P281]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华雨集第四册 一0、谈佛法的宗教经验
下一篇:华雨集第四册 八、苦痛与知识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六章 大乘时代之声闻学派
 华雨集第五册 一六、我所不能忘怀的人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一章 有关结集的种种问题
 华雨集第四册 三 中国佛教琐谈 一七 临终助念
 论三世因果的殊胜
 华雨集第四册 三 中国佛教琐谈 六 放生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二章 佛陀遗体‧遗物̷..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三章 波罗提木叉经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一章 序说
 华雨集第五册 七、论三谛三智与赖耶通真妄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没瑞相,会往生吗?往生和中阴身救度的开示[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三特加行[栏目: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五十四、第二部编著前言[栏目:现代因果实录]
 以正见指引人生的正确方向[栏目:贤崇·贤宗法师]
 丹真绒布仁波切开示集 九 关于积资净障[栏目:丹真绒布仁波切]
 苦—解脱:古代印度宗教思想模式(唐秀连)[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助念能不能帮他安详往生?[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广结善缘[栏目:学诚法师]
 地藏经 北美福慧寺开示 第5讲[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十四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