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华雨集第四册 九、道在平常日用中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37

九、道在平常日用中
  菩提树创刊以来,已届三十周年。在佛教的杂志界,朱斐居士专心于这份月刊,为菩提树服务了这么久,实在是希有难得的。逢此三十周年,拟出「纪念特辑」,并以「如何使佛法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为主题。这一主题,对于佛法,对于现代的中国佛教,是非常切要,应时应机,是值得向佛教界郑重提出的。我们知道,释尊所开示的佛法,与重信的神教不同,是理智的、德行的、人本的宗教。所以佛法的内容,不外乎轨范身心,净化身心,达到身心解脱自在。信佛学佛,不是向外追求(物欲与神力救济),而是从自己身心的修治出发,实现自利与利他的理想。如能依着佛法去信受奉行,当然会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佛法的信修,一定会知见正确,动机纯正,智慧与慈悲的不断增进。不过,佛法在长期流行中,从印度到中国,或是为了适应世俗,或是方便的曲引钝根,佛法倾 [P270] 向于神秘的、形式的、知识的;学佛者的解行,渐渐有了与日常生活脱节的现象;这实在是值得大家重视的问题!要知道「佛法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不等于:天天忙着诵经、礼忏、放焰口;日日研究经典,讲经、著作、念佛、持咒、素食、放生;到处参加法会,布施功德;或修建寺院,办学院,办文化慈善事业;住茅蓬修行……。这些,可能与佛法相应,也可能是徒具形式。从现代中国佛教来说,上面这些活动,并不太少,而念佛、持咒,建大寺、大佛,近二十年来特别风行。佛法的信受奉行者,应生起轨范身心,净化身心,或进而达到身心解脱自在的德用。即使是弘法利生,从事文化、慈善、教育、国际佛教活动,如自身忘失了这一真实意义,也还不能说是「佛法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此地此时,提出这「如何使佛法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一题,我认为值得佛教同人重视的!

  「使佛法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也就是修学佛法,能起轨范身心,净化身心,解脱身心的德用。佛法不是虚玄莫测的理论,神奇怪僻的事行;佛所开示的, [P271] 是一般人所能知能行的。佛说:「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所未说法如大地土」。这是说:佛只开示基于人生正行而通向究竟的正法;世间有更多的理论与事行,即使有益于世间,因无关于修治身心以趣向解脱的理想,佛是存而不论的(自有人去发扬。如经中说到,那是适应世间的世间善法)。佛直就人类(众生)的身心,指出迷妄流转与如实解脱的可能,激发诱导人去持行。佛说五蕴、六界、六处法门,都不外乎身心(通于器界),从不同立场而作不同的分别。佛法可分知与行,而知是行的始导,也是行的完成(知与行不可分离)。说到「知」,即经说「正见」、「正思惟」、「正观」、「如实知」等。身心──以心识为主导的身心活动,无论为对自己、对他人(众生)、对物质世间;或现在,或从现在到过去,从现在到未来,佛说:一切「从缘生」,「我论因说因」。佛从因缘相生、相依存的理法,去理解世间,处理世间。依缘起说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以不落两边(极端),而开示不有不无,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及不生不灭的中道。凡从缘而生起的,必归于灭 [P272] ,所以是「无常」的;无常的不得究竟安稳,所以是「苦」的;无常苦的,所以是「无我」(我是真实、常、乐的)。众生不能悟解世间是缘起的,也就不能正知无常、苦、无我无我所,不得解脱涅槃,名为「无明」(无明,简要分别为「不知苦集,不知苦灭」),一切烦恼由此而来。烦恼依我我所为本:计执我我所的,是「见」;染着我我所的,是「爱」;存我恃我的,是「慢」。依烦恼── 自我中心的思想与行为,如违反缘起的相互依存,损人(他人、他族、他国)利己,是非法,恶行(业);如顺缘起而互助利人,是法,善行。善行与恶行,能得安乐与苦报。由于不能正知缘起,所以都是不彻底的,是有漏的,生生不已的生死法。如正见缘起,依法而行,那就无常苦而起「厌离」,无我无我所而能「离欲」(离烦恼),解脱而证「灭」(身心忧苦的止息)。佛法,只是依心识为主导的身心缘起,开示苦集与苦灭的中道。学佛要有此切要的正见,正见不是知识,而是化正确知识为自己的见地,有正见就有正信。「信」,「心净为信」;「如水清珠能清浊水」。一念净信现前,一定没有烦恼,没有忧苦,内心充满了 [P273] 清净、安定与喜乐;这样才是真正的归信三宝的弟子。佛法所说的「净信」,与世俗所说的信,不完全相同。别人(或书中)所说的,承认他是确实的,一般也说是「相信」,这只是确认,如相信「一加一等于二」那样。还有,对人及所说的话,有好感,有同感,肯接受他所说的,一般也称之为信仰,如信仰主义,信仰领袖之类,这只是世俗的「顺信」。世俗所说的信灵感,信命运,信风水等,都不出于上二类。佛法所说的「净信」,是依三宝而起,内心所引发,有清净、喜乐等感受的。因正知正见而引发,通过理性,所以是宁静的,虽近于一神教的信心,而不会陷于狂热的迷妄。

  说起来,中国佛教徒是相当多的。多数是信佛及僧──罗汉与菩萨,而信法的似乎不多。不知法,不信法,所以神佛不分(近来竟有人主张信佛也要信神),对佛、阿罗汉、菩萨,大多数是神秘仰信,以信神那样的心情去崇信。一方面,信佛及(贤)僧的神力,祈求加被。一方面,多数信众,为了现生与来世的世俗利益──健康、长寿、富贵、家庭和乐、事业发达、不堕恶道……,而表现为 [P274] 消灾免难,植福延寿的宗教行为。虽可说方便适化,但专重于向外祈求,不向身心检点,净信不生,又如何能使佛法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彻悟缘起而能「厌、离欲、灭」的,在这重物欲而向外驰求的时代,当然不大容易;解了相互依存的缘起法,深信善行乐果,恶行苦果,通于三世的因果必然律,应该是学佛者所能有的信心。善恶业果说,特点是:「自力创造非他力」,「机会均等非特殊」,「前途光明非绝望」,「善恶有报非不定」。善恶业果的深信者,确信基于正见而有的,「合理的行为,成为改善过去,开拓未来的力量」。不怨天,不尤人,「尽自己的努力以向上,不因现在的遭遇(不如意)而动摇离恶行善的决心」。深信因果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就能表显出佛法的精神。佛法的三世因果说,传来中国,一般是似信还疑,存有僥幸、取巧的心理。多数不肯依法而行,从离恶行善的人生正行中去实践,而中国固有的求签、看风水(地理)等,严重的渗入佛教中,为多数长老、大德所容许。佛教界的向外祈求,以及类似巫术化的低级行为,是迷妄而不纯正的。正信三宝,深信因果,是学佛的基础,所以惟有 [P275] 正信而汰除不纯洁的迷信,佛法才能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净信依于正见,正见从正确而深切的认识中得来。佛法的正知,依于听闻 ──起初是释尊开示,弟子们展转传授;等到经典集成,书写记录,才有依经(论)而闻法的。为了法义的明确,经弟子间的长期论辨,形成了体例精严的论书,为了应付异教徒的责难,也有深明法义以护持佛法的必要。不过论义的发展,不厌其详而多少有点烦琐;部派分化,法义的解说,有了种种的解说不同。更由于佛法长时期的流通,适应时机,方便无边,无论是印度传来的,中国古德所宏阐的,都是内容广大,有义学说理的倾向。佛法在世间的发展演化,可说是必然而不可免的!但部类繁多,内容复杂,对初学者来说,从什么经书去直握佛法的心要,依正知而起正信,确是一件为难的事!这样,也难怪上也者深究而倾向于虚玄,义学成为少数人的佛法;下也者信佛而不知信法(有些信法的,只是信某部经的伟大,持诵以求功德),不免惑于方便,专求现实世俗的利益了!我觉得,佛世的周梨盘陀伽,愚笨而现证阿罗汉,唐代的慧能,不识字而能深有所悟; [P276] 依佛法正见而达信智一如的「证净」,不一定从无边法义的研究讲习中来,只是末世善知识难得,不能不依于经论。为正法的宏扬,引生正信着想,佛法正义的精要提示(佛法共通的基本法义),应该是非常切要的!同时,经论的讲习,以及近代兴起的学术化的研究,当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一定能使人从正解而引生正信,使佛法深入人心,能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尤其是讲说者与研究者,为讲说而讲说,为研究而研究,自身不能因讲说研究而引起正信,在学佛的立场,是没有太多价值的!至于佛法的义理,那些更能应用于现实,也是值得注意的!

  说到「行」,声闻道是八正道,菩萨道是六波罗蜜与四摄。大概的说,自利行以戒、定、慧为主,利他行以施、戒、忍为主。在佛法中,行是以(从正见而来的)净信为出发的。「信为欲依,欲为(精)勤依」:有了清净信心,会引起愿欲,誓愿依法而勤行。三乘道的「归依」,菩萨道的「菩提心」,都是以信愿为体性的。有了愿欲(求),立定志向(名为「发心」),就能策发精进,努力 [P277] 实行以求理想的实现。所以,从正知以引生净信,是一切佛弟子的「入佛之门」。

  在修行中,戒是圣道的基础。一般以为,戒就是(法律那样的)这样不可犯,那样不可以,不知这只是戒的施行项目,不是戒的实质。什么是戒呢?梵语尸罗,译为戒。「尸罗(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作恶),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戒是「性善」,「数习」所引发的性善。戒不是一般的善行,是经父母师友的启发,或从自身处世中引发出来。内心一度的感动、激发,性善力(潜在的)生起,有勇于为善,抗拒罪恶的力量。如遇到犯罪的因缘,内心会(不自觉的)发出抗拒的力量。「性善」是潜在而日夜常增长的,小小违犯,性善的戒德还是存在,不过犯多了,戒力会减退(名为「戒羸」)。如犯了重大的恶行,性善的力量消失,这就是「破戒」了。「性善」的戒德,名为「律仪」(也译为「护」),就是佛法所说的「戒体」。这样的戒善,没有佛法的时代,或有法而不知的人,都可以生起的,不过佛法有正见的摄 [P278] 导,表现于止恶行善,更为正确有力而不致偏失吧了!基于性善的戒德,在日常生活中,身语意行如法。由于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团体轨则不一致,佛法应机而有在家出家等种种戒法,而依此性善力,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实质上是没有差别的。有了「性善」,虽没有受戒,或仅受五戒,都可以成为向解脱的道基。如没有,虽清净受持比丘戒、菩萨戒,也不一定能种解脱善根。所以出现于内心深处的性善戒,是佛弟子受戒、持戒的要点。三十年来,我国传戒的法会是年年有的,虽依法授受,而受戒者能在事相上着力的,就不可多得,这就难怪不能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了!

  净信,是于佛不坏信,于法不坏信,于僧不坏信;性善戒,是圣所爱戒成就。成就这信戒为内容的「四不坏信」,决不退堕,决定向三菩提(正觉)。如进修定慧,那现生就能得解脱。在佛法中,净信是入佛之门,戒善是学佛之基,更深一步的定慧修证,是不能离信戒而有所成就的。经上说:「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依戒 [P279] 修定,是合理的向上进修,如顺水行舟,容易到达。修定的先要「离(五)欲及恶不善法」,也就是这个意义。有些修习禅定的,为了身体健康,为了神秘感受 ……,不离欲染,不断恶法,多在气息、身体上专注观想,即使一心相续,能够不流于邪定,落入魔王眷属,已经难得了,这不是佛法所要修的(有漏或无漏的)净定。说到慧悟,龙树说:「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空」。平等空性的体悟,岂是无信、无戒者所能成就的!信与戒,人人都在说,而其实并不如一般所想象的,这所以佛法不能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了!

  我出家以来,整日在三藏文字中摸索,虽说为众生而学,想求得精要来供养世人,但说来惭愧,法海汪洋,终于一鳞片爪,所得有限!我总觉得,佛法本来平实可行,而「贤者过之,愚者不及」,所以佛法一天天在兴隆中堕落。现在藉此「纪念特辑」,略申所见,与真正要学佛的共勉! [P281]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华雨集第四册 一0、谈佛法的宗教经验
下一篇:华雨集第四册 八、苦痛与知识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自序
 以佛法研究佛法 七、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之关系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六章 部派分化与大乘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
 华雨集第四册 一、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一0 向正确的目标迈进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
 印度佛教思想史 自序 目次
 华雨集第五册 四、南传大藏对中国佛教的重要
 中国禅宗史 第三章 牛头宗之兴起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师利法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215)[栏目:界定法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九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佛教律学入门[栏目:虚云法师]
 沩仰禅法述略[栏目:蔡日新居士]
 信仰的功德[栏目:仁焕法师]
 定解宝灯论 1 提出七个难题[栏目:定解宝灯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