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在人间 十、佛教的知识观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34
十、佛教的知识观
  今天讲说的,为「佛教对于知识的态度」。这问题,有关于佛教修行的方法论,及佛教徒对现世间的知识文明是取什么态度。
 
  知识究竟是好是坏?佛教徒依于佛法,应有一个公正的估价。时代青年,说今日人类社会在知识发达中有了进步,进步离不了知识。年老的每说:今日世界,人心不古,越来越坏了,坏也离不了知识。这是一般常识的看法,并没有触到知识的本身。一般说:现在的科学发达,世界的文明进步,都是知识发达的好处。人类文明进步,既都是知识的好处,为什么有人起来咒诅它?可见知识的本身定有问题。所以有以为知识愈高,人类痛苦愈深。对于知识,不仅老年与青年的看法每每不同,即古今中外人士,也都有好坏的不同看法。 [P268]
 
  
 
一 一般文化界的看法
  中国文明中的不同看法:中国人对知识的不同看法,从中国固有的文化思想中考察,可以略分为儒墨与老庄的两大派。儒家与墨子的看法一样──他们是推崇知识的。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即对固有的文化,发生了高度兴趣,不断地探求、深入。所以孔子成了一位「学不厌,教不倦」的大教育家。在他的心目中。知识是人类立身处事的根本,没有知识,什么都不成。唯有知,才能趋入「道」。故『大学』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识是多么重要!在儒家看:不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需要知,而这一切还以知为本。如『大学』的八条目中,平天下,先要能治国,治国依于齐家,这样推论到首先要从格物致知做起。知是极重要的,儒家一向重视他,我国固有文化学术,也大抵因儒家的好古而保存传授下来。墨子是从儒家中流出,发扬比儒家较朴实而实用的思想。他非常重视知识,因此,墨家的论理学极发达;同时,物理 [P269] 、数学等,在墨子的学说中,也有发扬,墨家还是精于器械制造的。从儒、墨的学说思想看,知道他们是崇尚知识的,这是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对于知识的正面看法。
 
  老、庄是崇尚自然的。老、庄的思想,主张反朴归真。老子认为:世界上有圣人,就有虚伪的道德;有知识,就有欺诈,天下就要发生祸乱,人民遭受苦痛。所以他要「绝圣弃智」。若世间没有圣者与智,人类在自然的生活中,得以享受安宁和平的幸福。老子的这套思想,到庄子更为明朗极端,更富于哲学内容。他寓言说:混沌──形容一个无知无识的,神看他可怜,每天给他开凿一窍,七天之后,他七窍完备──对世间事物的认识发达了,可是也就死亡了。这意思是说:无知无识,充满了生命,还能安逸的生活;知识一开,生命也就开始毁灭,不再能安逸的生存了。所以在庄子看来,知识是天下大乱人民苦痛的根源,也就是死亡的根源。庄子又说到:有一农夫,以一木桶,到河里提水灌溉禾苗,上下来去,极为艰苦。有人教以用水车取水,他却说:用不得。因为以机巧取水,即 [P270] 有机心,有机心,便是一切灾祸的来源。庄子又说到:找求「玄珠」──真理,极为不易。 有力气人求不到,聪明人不知化费了多少时间也没找到; 后来罔象 ──形容无名无形的,很快的就寻得了「玄珠」。这含意是说:聪明人以知识求道,道越求越远。这都表示了知识的无益于大道,无益于人类。故老、庄的社会观念,是反朴归真,崇尚自然的原始社会的生活。
 
  从儒、墨与老、庄的两个思想去看,那末说今日社会由于知识而文明进步,与由于知的发展而人心不古,这种对立的不同观点,原是中国古已有之的。
 
  西方文明中的不同看法:现有的西方宗教,主要是起自希伯来民族。起先是犹太教;后来耶稣革新而成基督教;后来又经过马丁路得的宗教改革,分成固有的天主,兴新的耶稣教。回教,又是受过这几种宗教思想而蜕化出来的。今日的西方宗教家,他们像也在提倡教育,研究科学等。实际上,希伯来式一神宗教的根本思想,是知识的反对者。不信,请读『旧约』「创世纪」。据说:他们的神造了一男一女两个人。起初,他们是混沌无知,无知识,他们却生活在极乐的乐 [P271] 园里。他们住处,有两株树:一是生命树,一是分别善恶树,树上都结满了果实。神对他们说:分别树上的果子不可吃。但他们受了魔的诱惑,忘掉了神的吩咐,竟吃下了分别果。不吃果时,他们的知识未开,生活过得很好。一食了果子,眼目明亮了,顿时对世间起了分别,发觉自己没穿衣服,便知羞耻。晚上神来时,他们怕羞耻而躲在树下,神非常生气说:你们该死!照中国儒家及佛教看:人类的知羞耻,是一种向上向善的表现,佛经称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点,而希伯来的神却认为这是罪恶,应该死亡。因此,神赶走了他们,人生从此便失去乐园,便有了死亡,人间便充满了苦痛。这与中国老、庄的思想相近,不过老、庄是反朴归真,崇尚自然;而西方宗教的思想,一切皆归于信顺神,依神的指导而生活。『旧约』中又说到:人类多起来,想建筑塔以纪功。神说他们都与神那样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如让他们团结而发展起来,太危险了,于是使他们分散,使他们的语言彼此不同。所以神教不但是人类知识的咒诅者,还是人类团结以及工业等文明发达的反对者。希伯来宗教重在教人因信仰而得救,不重于智的开发。『新 [P272] 约』说:「你不要研究撒旦深奥之理」。在进向真理的过程中,这是推崇信仰而抹煞知识价值的代表者。在他们认为:人类的自由知识,是死亡、苦痛一切不幸的根源。
 
  希腊,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在西方文明中,这是主要的一面。哲学的意义 ,是爱智。爱智,是对知识的思慕爱好,因为爱好而不断地探求。哲学,起初包含一切学问的统一;所以哲学即等于一切知识的钻求。被看作哲学之祖的苏格拉底说:知就是德;有了知识,才会向上向善而迈进于德性的开展。这分明是推崇知识的一流,与希伯来宗教的根本思想不同。过去,希伯来宗教发达后,希腊哲学便慢慢衰落下去,造成中世的黑暗时代。那时的哲学与论理学,都被用于论证上帝的有无。当时的哲学与论理学,被讥为宗教的奴隶。其后文艺复兴,也就是希腊哲学自由思考的复活;连一神的宗教,也不得不多少革新,容纳一些民主与自由的成分。然而近代的西方文明,宗教信仰与知识之间,始终没有做到协调的地步。 [P273]
 
  印度文明中的不同看法:印度的正统文化,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极重视知识,他们所依的经典,叫吠陀,吠陀即是明的意思。在古来印度的社会文化,几乎一切都包含在吠陀里。到佛教时代,总括为五明,明即是学问;一切学问,皆是宗教徒应该学习探求的。因此,印度宗教信仰而重视理智;宗教即哲学,哲学即宗教。如佛教中,佛称觉者;证得菩提,菩提就是觉。此外如明、智、见、观、胜解等名词,到处都是,表示了重智的特征。因为重智,故印度宗教的信仰里,充满了知识。这一点,显然与西方宗教的精神不同。
 
  在佛出世前一二百年间,印度有反抗婆罗门教的沙门团崛起。沙门团虽也注重知识,但与婆罗门教的看法,多少不同。在哲学的思考中,露出知识不能确见真理的意思。有一名删惹耶毗罗胝子的,如问起有无后世,他反问你觉得怎样?若对方说后世是有的,他也跟着对方的意思说后世有。若对方说后世是没有的,他也跟着说没有。总之,你怎么说,他就怎么说。他不反对你说有说没有,但他自己却不说是有是没有。佛教喻此派为鳗论,不易捕捉他的真意;也有称之为不 [P274] 知主义。舍利弗尊者,最初即依这一派思想学习。问他的老师:究竟得到真理没有?他没有具体的说什么,而说:我也不知道得与不得。在哲学上,有他的地位与价值,即看透了知识本身的缺陷,不能表达真理。
 
  佛教,有着沙门文明的内容,而又含摄了婆罗门重智的传统。因此,佛教是更能认透知识之性质与价值的。在这三大文明中,虽略举为例,也可看出,对知识都有正反的两面。但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轻视知识的学派,目的并不全同。中国重人事,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墨主用世,而老、庄主张反朴、归真、任性、自然,而憧憬于自然的社会生活。印度重哲学的宗教,所以沙门团的不知主义等,都是以知识为不足表彰真理,而大家倾向无分别的体验生活。西方的哲学与宗教。为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希伯来宗教的轻视知识,着重于敬虔的信仰生活。我想:附带的说到中国佛教的一面。
 
  佛教传来中国,发展为有力的禅宗,但也有两大派: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二、「知之一字众祸之门」。这是对于知的两个相反态度。禅宗下的荷泽 [P275] 派,有圭峰大师,他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此知虽与一般的妄识不相同,而到底是对知的极高赞美。后来禅宗下的南岳派,批评他,把众妙之门的妙字,改成祸字,这是对知的不同看法。不但妄识不对,有一真知在,也还是有所著的;妄待真起,所以知为众祸之门。被称为正统派的禅宗──南岳、青原门下,不重经教,而高扬不立文字的特色,只要行者死心塌地参究去就好,至于教理、文字,甚至看作禅悟的大障碍。可是在圭峰大师,即主张教禅一致。这岂不是佛教禅宗二派,对知的看法不同?
 
  从上面看:知识本身定有问题。若知识是绝对好,你想:还会有人反对吗?知识的反对者都极聪明,可见知识本身一定有毛病在。若知识是绝对要不得,你想:还会有人推崇?难道由知识而来的文明灿烂,真是可咒诅的吗?知识是有它的价值与好处的。佛教徒对知识的看法究竟如何,应该根据正确的佛法来说明它。 [P276]
 
  
 
二 佛教的知识观
  一、知识的缺点,可从四方面说。1.知识的片面性:知识是片面的,是一点一滴的。不但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知识不能充分去把握;就是现象的事物繁多,人类对它们的了解,也是从一点一滴的聚合而来。识,在佛法中,是了别的意思。了是明了,别是区别。宇宙本好像混沌一团,由我们的区别它,分别它的彼此不同,而逐渐了解它。所以,知识的本身,逃不过片面与点滴的限制。如粉笔:眼看它,是白色的,长圆形的;手触它,是坚硬的,粗涩的,敲之有声,嗅之有粉气;甚至看到工人怎样的把它做成。粉笔的性质、形相、作用,都经过我们五根所发识的实际体察,又经意识的综合而明了。我们对粉笔的知识,不是一下就来,而是从多方面一点一滴的聚合,然后才了解粉笔的全面。粉笔如是,世间的一切知识无不皆然。因为知识是片面的,一点一滴得来的,所以看到外面,不一定就看到里面;知道这样,不一定知道那样。部分的还不知道,这不必说;就 [P277] 是都知道了,也每每顾此失彼,重此轻彼,所以佛教称此为「担板汉」。能完全彻底了解一切事物的表里始终,这不是常人的知识所能做到的。如教育界每说教育万能,教育才能挽救国家民族的颓运;工业界却说:工业的建树,才是救民生建国家的基础。乃至军事、政治、法律家等,大抵重视自己这一套,各执其是。强调自己所重视所了解的片面知识,还有无数的重要知识,被他轻视,甚至一笔勾消,这怎能作为世界人类全面而整体的计划?彼此间的顾此失彼,重此轻彼,引起相互间的摩擦、斗争,弄得愈来愈不对,也就难怪老庄等反对知识了。寓言说:如蛇头与蛇尾相诤,蛇头说:你尾巴小,只享受而什么不做,每天靠我养活你。蛇尾说:你只知道吃,没有我怎能走路?诤论的结果,互不合作。于是蛇头不吃,蛇尾绕在树上。几天之后,大家都完了。这便是只知自己的一部分有用,而不知相互存在的关系,内在相依的联络关系。资本家轻视劳工的功绩,而劳工仇视资本家,也只是这种毛病,弄到劳资不能合作。世间人的知识,由于知识自身的片面性,点滴性。所以不但不能把握最高真理,就是事物相互关系性,也每 [P278] 每忽略而错误,只以自己所重的片面知识,拿来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衡量一切。这怎么行?这是知识本身缺点之一。
 
  二、知识的相对性:知识的本身,是片面的,点滴的总合,故常忽略整体而偏执部分,而且也是相对的。知识的相对性,可从知识的两方面说。知识的活动与表达,不外乎内心的思想与外表的语文。若离开了思想、语文,即不能成为知识。知识的特性,是遮他显自的。如见红色,即不是白色等;没有光明,即不知黑暗;有虚假才能显示真实,这即是知识本身的相对性。佛法称此为「二」。二是一切认识的形态,没有它,就没有认识作用的可能。如大海波浪,若每个浪的大小动态都是一样,你仅能了解是浪,而无法表示那一波浪,使人明了为那一浪。因此,非有突起的大浪,不能显出旁边的小浪。没有大小高低的形态作比较,你能说出什么呢?故知识,必需在相对的形态与作用中表现出某事某物来。所以识的字义,就是区别。如说有,便区别了无;有与无,在人类的认识中是相对的区别才能明了。因知识的本身是相对的,所以它不能了达绝待的,一切而无外的 [P279] 究竟真理。再从心识来说,知识有能知所知,能知是心识,所知是认识的对象,当心识了知对象时,却不能知认识的自身──心不自知。纵然自知心念的生灭动态,这还是后念知前念,决不是同时在一念中,具有能所的认识,否则能所就混淆不分。因此,知识只能知道相对的世间,不能知道绝对的境地。佛法说:对相待而说绝待,绝待还成相待。又如这是一边,那是一边,于此两边间,说名为中。然而说到中,中是对边说的,离中无边,离边无中,边与中是相对的。可见我们的思想、语文,所论说的中道、绝对,也早就不是绝对与中道了。口说与心想的知识,永远触不着绝对中道的边缘,这不能不说是知识的缺憾。
 
  三、知识的名义性:人类的思想、语文,都是名字。名字是心想所构画的假名──符号,并不就是物体的自身。如心里想火,口里说火,火是名字,若名字代表了真实,想火火应烧心;说火火应烧口。事实上心想口说,并没有受到火的烧灼,可见名字并不就是那物体的实相。但人类从来说惯了,便生起错觉,一听到火,一想到火的名字,甚至听到上帝,听到龟毛兔角,都好像有此一物,好像 [P280] 就是那个东西。有人觉得,名字是假立的,但假名确表达真实的意义,义是名字所表示的。有人说到想到某一名字,就觉得确实表示某一意义。其实一个名字中,含有的意义很多。如说书,不但代表书本,书籍,同时,写字也叫书。关于一名多义,我们翻开字典,就可看出。反过来,一义中也含有多种名称,如房子,可以叫屋、宅、楼、阁……这不是一义多名吗?一名多义,一义多名,完全要依上下文及习惯而诠定的,并非某名即是某义,某义便是某名,这就是说明了名与义没有决定不变性。因为名义的不决定,故随说一名一义,每成诤论,若能心平气和的相互研究,也许会知道名字尽管不同,而意义却可能相同。反之,虽然使用同一个名字,但不妨有多种解释。在这里,我们了解到:知识是建立在名义上的。名与义,是依人类的习惯使用而形成的。如小学生写字,少了一笔,我们就说他写错了;然而古代的名书法家,每因他少了一笔,我们就照着他写,觉得可以这样写。知识不离名义性,所以有不决定、相对、流动、变化的特性。人类的知识,每为名义的习惯使用,而互相纷诤,纠缠不了。宇宙和人生,都是众缘所 [P281] 成的,如幻如化,没有决定的实体。因此,世间的名义知识,表示他而不能直显他的绝待性──真理,这是知识的本性如是,对于绝对真实,是无法把握的。
 
  四、知识的错乱性:知识的错乱性很大,如一杯水,把笔插下去,即见笔形曲折;或见天上云动,以为月行;或眺望马路,见前面越远越小,但这些虽都是知识上的错乱,还容易改正。而知识的根本错乱,却习非成是,难于纠正了。如宇宙万物的流动变化,息息不居,哲学与科学,能推证为变化,但常人即不能了解其中的变化。如讲台平稳不动的放着,然依科学说,桌子的内在,实是时刻在不断地冲激流动,只是继续保持平衡而已。讲台面是平整的,若以放大镜一照,即刻现出了高低不平的现象。但不平整与不息的动,在常人的认识里,连科学与哲学家都在内,如直观对象,也不能了解。今天看如是,明天看也还如是,因此对桌子生起了一种不变的实在感,这就是知识的根本错误。他不但不知外物的流动变化,即连自身的变化也不觉知。如老人是由孩子的慢慢转变而壮而老。明明孩子与壮年,壮年与老年,有很大的变化,但他却不承认,以为现在的我,与过 [P282] 去的我还是一样,这是不能理解世间的诸行无常义。有时虽听懂了无常的名义,但在诸法的事相上,不见无常变化;因此每在无常变化中,又执实执常,这即是由于知识的根本错乱而来。佛法说:「常」是众生知识的颠倒错觉。的确,在众生的观念中,世间诸法是常实的,这不是颠倒错乱吗?
 
  我们观察桌子,知是木料与人工等关系所成。科学说人是由九十几种原素的集合,佛说人是六大假合。人与物体,都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世间那有绝对的独立物体?因此,诸法皆是缘起关系的存在显现,就是极小的电子,科学也还说是复合体。但一般人就不能体会缘起的关系性,特别当自己在做事时,很少见到我与他人的关系,无意中总把自己看成一独立的个体。个体,在佛法中称为「一」。自己独存,称为「我」。一与我,是众生知识中的根本错误,在缘起关系的决定下,世间没有绝对的独立个体,没有真实独存的我与一。而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即有我的独一观念,这又不能不说是知识的错误。知识对我与世间的缘起事物,尚有如此倒乱错觉,更深更妙的真理,自不能体会。 [P283]
 
  知识中既包含了许多错误,以知识来说明事物,怎能恰合真理,没有颠倒与种种流弊产生?如人有时为了一个名词的认识不同,而起诤论;有时把虚假当为真实,把真实看作虚假,这都是常有而难免的错乱。唯识说:外境唯识所现,不像常人所见为客观外在的。中观说:一切法无自性,不像常人所见为实有的。这都是表示了:一般知识有着根本的错乱性。
 
  还有,有人把知识看为人类痛苦的根源。我们仔细想,这话也有他的道理。因为人类的私欲,由于知识的我见错乱,一直与知识不相分离。混沌愚痴的人,知识未开,欲望也低,得少为足。等到知识高了,欲望也就大起来,物质、金钱、名位不能满足他的私欲,因而诤论。欲望跟着知识而扩大发展,知识即成了人类苦痛的根源,难怪有人要咒诅知识。然而,知识最低下的众生,也还是有他的错乱,有他的私欲。所以知识低,欲望低,并非是理想的,并非是问题的解决。
 
  一般的知识,离不了私欲。知识大,私欲也就随着知识而扩大。知识低的,他的欲望也低,如只想做一家之主,占有家的一切,支配一切;可是知识高的, [P284] 发展他的无穷私欲,他希望占有一国,或做整个人类世界的支配者,控制者。各人都有私欲与知识,人类在私欲与知识的不断发展中,世界成了斗诤的沙场。最显著的例子,如山地人民的知识低,生活淡泊清苦,但他们的欲望少,多少好一点,即能暂告满足。而都市中的人民知识高,他们就是住的洋房,坐的汽车…… 还是感到不满足,这就难怪老、庄要讨厌知识了。
 
  二、知识的长处:知识有错误的一面,然而也有好的一面。现在即以佛法的立场说明知识的好处。1.以分别识成利生事:现世间的衣、食、住、交通……,都因知识的发达而有了长足的进步。今天农家的耕种,也进步到机械代替人工,比起从前来,真不知好得多少倍。从前人去台北,艰苦的跑上两三天;现在搭飞快车,祗消一小时零几分,坐飞机当然更快。这都是从知识的发达中来,你能说知识发达不好吗?所以人类的日常生活,在知识发达中,得到许多便利,改善。现在农工居住的屋子,比五千年前的王宫──茅茨土阶,有时还好些。古时的道路不宁,土匪众多,若人民要输运财物,就得请保镖的,现在以火车,轮船运货 [P285] ,绝少匪类的抢夺危险,显然比从前好多,这能说不是知识文明的好处吗?世间的利用厚生,非知识不成。
 
  大乘法说:初学菩萨向上向善的正行,即由分别知识的引导──由知识分别。知善知恶,了解世间的因果事相,知善而深信善法的价值,于是不断地努力向善,这才能趣向证悟的圣境,得平等无戏论的根本智。不但初学的,菩萨在自觉的圣境中,虽远离了分别妄识;但菩萨行的特点在利他,故从平等的根本智中,又起后得的分别智,此即通达事物,度生的方便智。从菩萨的修行、证悟、利他的一切事业中看。佛法始终重视知识。佛法把知识看为:是自利证悟的前导,利他妙行的方便。离去了知识,即不能成就自利与利他的事业,这是佛法重视知识而说明了知识的崇高价值。
 
  佛经说:周利盘陀伽根性暗钝,教他读经,他记得前一句,即忘掉后一句。但佛陀是慈悲的,始终慢慢教他,诱发他学习,他在佛陀的慈悲教授策励下,终于证得了阿罗汉果。虽证圣果,但不会说法,请他开示,他祗会说:「人生无常 [P286] ,是苦」,此外只有现神通了。他的话错吗?当然不错,但他缺乏知识,故证悟了也不会说法。佛弟子中的舍利弗就不同了,他未出家前,即通达吠陀经典;出家证悟真理后,他为众说法,在一个义理上,能滔滔不绝地讲七天七夜,还没有讲完。佛赞叹他:「智慧第一」!「善入法界」。又如近代的印光大师,他是老实念佛的净宗大德,为无数的信众所崇敬。然老实念佛的不止他一人,何以其他人不能发生广大的教化力量?还是因为,印光大师不但切实履践,而又有对儒学及佛教的深广知识啊。知识是菩萨摄化众生的要门,故『瑜伽论』说:「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从这些事实看,即知佛教对知识是多么重视了!分别识是能成利生大用的。
 
  2.以分别识成深信解:佛教与希伯来的宗教不同。希伯来宗教厌恶知识,重于感情的信仰。佛教却说:「有信无智长愚痴」。这肯定了无知的信仰,会造成愚妄的行为,不是合理的正信。所以佛教的正信,要透过知识的考察,以知识为信仰的基点,解得分明,信得恳切,这才是合理的正信。如对佛法的正确知解, [P287] 愈高愈深,信仰也就愈深愈坚。没有经过知识的信仰,好像很虔诚,其实是非常浮浅。例如害病,祈求神赐予健康。病真的好了,于是信神。然如再有病痛,求神无灵,他的信仰便要动摇了。所以佛教主张从深解中起信仰,确信透过知识的信仰才是深固的。这一点,与希伯来宗教──理智与信仰冲突,完全不同。中山先生也说有思想而后有信仰,这与佛教的从正解而成坚信,是一致的。佛教说信仰的最高度,即与智慧融合一体。可见知与信不但没有冲突,而且是从互相助成而能达成统一的。有了高度的智慧,才有更深刻坚固的信愿,这是说明信仰建筑在理解的基础中。理解不能不说是知识的力能,这是知识的又一长处。
 
  3.以分别识成无分别智:世间的知识,虽有缺陷而不能证知绝对真理,但如能根治错乱,而引向更高度,即成通达真性的出世间无分别智。有人以为世间的分别妄识,不能契见真实,反而是证悟的大障碍,所以一味诃毁分别识。不知道在没有证得圣智前,如不以世间分别识分别善恶,观察真妄,即无从修行。谁能直下从无分别处着手呢!不解不行,怎能证得解脱?所以太虚大师在『大乘宗地 [P288] 图释」中肯定的说:佛法大小宗学,无不从分别意识处下手,以此为修行的关键。若一味厌患分别识(事实上,这些人是误会佛说的「无分别」了),不用分别识为方便,不但学佛者无从信解修习,佛(出世间后得智)也就没有化世的妙用了。某些人似乎一向厌恶分别的知识,而不知人类的明了意识,为人类的特胜,而为人所以能学佛成佛的要点。如猫、犬、虫、鱼,它们也是有心识的,但它们的分别意识极弱,极简略,不能善了名言。它们的分别识既弱,私欲也不太强,分别识如为悟证的障碍,它们比我们少得多,简单得多,就该比人易悟真理了。但事实不然,佛祗说人类易成佛道。因人的意识分别力,比天还强,也唯有强胜的分别力,才能分别善恶真妄,才能痛下决心,依法观行,才能契悟绝待的真性。所以佛法不否认知识本身的缺点,但认为若舍弃了他的缺点,把握他的长处,即是证悟解脱的正因。
 
  有人认为:分别识不能契真,如再以分别识修观,岂不分别愈多,与真理愈远?这是不懂缘起相对性的机械论法!岂不见,如一木,再以一木相摩擦,似乎 [P289] 木积越多,而实则两木相摩,即有火生,火一生起,木也就烧毁了。又如青草,如多多堆积起来,就会生热而迅速朽腐下去。所以学佛而以分别识不断地观察,乃至于定中观察,正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法法空寂,即能契悟诸法的空寂相。在契证平等空寂中,有相的分别识也即泯绝而不起了。故佛教的破除虚妄分别识,决不是一味厌绝它,反而是以它作为引生出世间的平等圣智的前方便。这所以修习方便中,止以外有观,定以外有慧。经中常说:如以小楔出大楔一样(还有如雹堕草,草死雹消;以药治病,病愈药废之喻),没有小楔,深陷在管中的大楔即无法取出。等到大楔取出,小楔也就自然落下了。学佛以分别识观破分别,证入无分别圣智,分别也即断舍了,就与此理相同。
 
  佛教重无分别的智证,但也重视知识,与印度宗教中,专重瑜伽、禅定的学派,精神大有差别,所以佛法的特点在观慧。佛法认为:知识虽不能表诠真理,但它有引向真理的作用。如有人问:从精舍去新竹公园,向那里去?我们就告诉他,从此向北,转几个弯等。他依着指示的方向一直走去,自可达到公园。直观 [P290] 公园的本身,虽无所谓南北,也无所谓弯曲,但我们从此去公园,确有它决定的方向与曲折。如不信所说,以为公园自身并无南北弯曲,我们相信,他就永不能到达新竹公园。分别识而为无分别智的方便,是佛法确认的道理,所以在证入以前,有信解行。
 
  
 
三 现代知识应有之反省
  从上面看,知识有缺憾错误的一面,也有优越良好的一面。知识若向错误的一面发展,会造成人类的无边苦痛;若着重道德与真理而去发展知识,亦能引生人类的无边幸福。知识的本身有好有坏,而不是决定好,决定坏,既不是「妙门」,也不是「祸根」,问题看我们对它的运用如何!近代的知识进步,人类受到严重的威胁与苦痛,大家应有深切反省的必要。我在菲律宾时,知道西洋神教徒,在宣传世界末日的快要临到:现在原子弹的爆炸力,比过去掷于广岛原子弹的威力,要大多少倍了,而现在氢气弹的威力,比原子弹的破坏力更大;还有死光 [P291] 等武器,比氢气弹的威力更可怕。这些,不都是近代文明的结果吗?所以人类世界,即将接近毁灭的末日了。他们的目的,如为了宣传,为了诱惑愚人入教,不妨原谅他们。如认为事实,站在佛法的立场看,绝难同意。我们知道:人类从有史以来,凶恶的武器即不断地出现。可是你有,不久我也有了,谁也不能纯以武器征服谁。或者双方势力相等,虽有凶恶的武器,而不敢用,如毒气。或者一种武器出现,有极大的破坏力,但随时又有防御它,甚至克制它的武器产生。所以以新武器的威力,忧虑人类毁灭,宣传世界末日,全是一篇鬼话!真正的问题,是科学发明的原子等,不使用于和平利人,却以此为杀人或控制世界的武器,这才予人类以恐怖威胁的无限苦痛!问题在人类自己,对知识的偏向与运用不当,这才发展知识,而反被知识所威胁伤害。
 
  近代知识文明的迅速发展,是难得的!但知识发展的路向,有两种偏向,造成畸形的病态的发展。一、精神知识赶不上物质知识:近代的知识发展,先是从物质界发展起,不断地向外追求物质的知识,以物质为对象而考察、研究、实验 [P292] 、利用;因此而忽略了精神。由于起初是重于自然界中天文、地理、物理的知识,慢慢造成了物质的文明。 以此偏向物理的方法,去研究生物等---生理学以及心理学,也处处觉到心理受到物理的生理的限制与决定。他们就是研究心理,也是把内在的心识,看成了外在的东西(物化)一样去考察。所以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成人心理,变态心理,群众心理等等,都着重在受到物理因素,生理刺激反应,以及受到环境、风俗、群众的影响。近代的知识,不但物质界的知识是物化的,心灵界的知识也是物化的。以此去研究心理,心理便成为物质的属品了。真正有情的生命活动,心理活动,不但从外界去观察,从生理刺激反应等去了解,更应从自身去观察、分析,体验人类内心的自觉活动。心理的无限复杂,无限深奥,决不是现代科学知识,向外探求所能彻底了解的。佛法对有情心理的体认,是着重于自身的反省,观察与体验。佛法的定慧,换句话说:即以自心去把握自心,审细地透视自心,这是一种自觉自证的实际体验。唯有这样,才能觉察到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内心的无限复杂,心性的究极奥秘。若把心识 [P293] 活动当作外在的东西去研究,人便看成机械了。近代的唯物论者,即把人看为机械一样的利用,这才缺乏人性,没有同情,祗是尽量发展个己的私欲,利用迫害奴役的一切技巧,以妄想达成控制整个的人类世界。这种错误暴虐的行为,是从知识偏向发展所引起的严重危险。
 
  二、道德赶不上知识:知识的错乱性,与私欲不相离,所以知识的发展,最易引起个人自私欲的扩展。然世界的知识,本来也不离向上向善的德性,知识发达而能促成人与人间和平共存,富裕康乐,即应重视道德的发达,至少要做到道德与知识并驾齐驱,使知识受道德的影响,受人类德性的领导,巧为利用,不致由于私欲的过分发展而损害大众的和乐。可是近代知识文明的发展,偏向于物质,无形中受着唯物思想的支配,在自然界中,在物理化学,生物学中,是不能发见道德因素的。道德原是人类文化的精神世界的产物。因此西方的物质知识愈文明,人类道德便被轻视、怀疑而日渐低落;固有的宗教道德,也趋于没落。到现在,西方的神教,也尽是利用物质的财物,作为传教的工具了。以此而宣传宗教 [P294] ,实表示了神教的走向没落。故人类道德在功利、现实、物欲泛滥的今天,不堪回首;西方的部分人士,也要唱出「道德重整」的口号了。站在佛法的立场看,人类知识的发展,应尽量约束自我的私欲,使知识服从真理与道德的指导,趋于道德的世界,真理的境域。若能服从真理,尊重道德,即能防止人类私欲的泛滥,使损人利己的私欲,化为自利利他的法欲。这样,知识愈文明,人类所受的实益愈大,也即更接近于道德的真理的境地。可是近代知识文明,偏向了功利、物质的一面,忽视了精神的宗教,道德,故人类知识的发展,反成了知识的奴隶;纵我而我愈不自由(我是自在自由义),制物而反为物所控制,这才面临无边的苦痛与毁灭的威胁。有些科学家,政治家,患着原子武器的恐惧病,其实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这些。
 
  近代共匪作乱,多少善良人民,被关进了铁幕,处于铁幕斗争的世界中,人人变成了仇敌,变成了囚犯。据铁幕透露出来的消息说:人民正普遍的陷于心理变态──虐杀狂、神经病。在仇恨、斗争、残酷的世界里,人民还有正常而和乐 [P295] 的心情吗?他想毁灭别人,必为自己所毁灭。在自由世界里,据报载:今日美国的精神病,也与日俱增,每月约增加一万人,这是多么可怕的报道。人性的疯狂化,忧苦的加增,正说明了现代世界的混乱与苦痛。这并非是原子弹,死光,而是知识畸形发展的结果。故现代的知识文明──西方为主的文明,应有彻底反省,从人类自身的德性求开展,皈向佛法,依于佛法,精进地修学。初步以道德克制情欲的泛滥;深一步,修学定慧,开发自己的无边宝藏,发扬佛陀的慈悲精神,以指导人类的文明。人类能反省自己,克止私欲,体察自心,使知识与道德,物质与精神的知识并进,合而为一,这才是我们所想望的,人类世界新的知识文明。(唯慈记) [P297]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在人间 十一、佛教的战斗观
下一篇:佛在人间 九、佛教的财富观
 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四章 忏悔业障
 印度之佛教 第四章 圣典之结集
 华雨集第三册 四、阿难过在何处
 华雨集第四册 八、苦痛与知识
 如来藏之研究 第一章 序说
 佛在人间 十、佛教的知识观
 印度之佛教 第十章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佛在人间 七、佛法与人类和平
 华雨集第五册 三0、『万古千秋一圣僧』序
 以佛法研究佛法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眼宗[栏目:禅宗·法眼宗]
 修行正念和正知将能生出善戒[栏目:关于这颗心·阿姜查]
 一碗热汤面[栏目:修好这颗心]
 基础佛学问答[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54集[栏目: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带着皮囊跋山涉水[栏目:莲花次第开放]
 略析《佛性与般若》在牟宗三哲学思想进展中的位置[栏目:程恭让教授]
 神光法师 赤足追祖 Barefoot, Dharma Master Shen Guang Races..[栏目:达摩祖师西来意 The Intention of Coming from the West]
 生命的目的[栏目:梭巴仁波切]
 大家乐[栏目:成功的理念·迷悟之间 ]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