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印顺人间佛教思想在台湾造成的冲击与回应(孙玲)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65

印顺人间佛教思想在台湾造成的冲击与回应

孙玲

印顺法师是当代台湾佛学研究的泰斗型人物,不仅游心法海六十年,而且著作甚丰,有四十一部著述,编辑成书者有四部,他对佛教的教制、教理、教史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他提出了以“人菩萨行”为基调的人间佛教,成为至今风行的大乘佛教的实践法门。当然这其中有契合时代、对治偏失的意义在内。自印顺法师提出人间佛教以来,在台湾佛学界掀起巨大波澜,这其中的继承与反驳、认同与批判由来已久并且一直持续至今。

印顺这位“冰雪大地里撒种的痴汉”在台湾的土地上播洒了人间佛教的种子,引起了台湾僧界和俗界的回应与争议,并且这种争议日趋明显和具体。

在学术界,杨惠南、江灿腾、蓝吉富、邱敏捷包括大陆的王雷泉等人都对印顺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梳理。而反对者则有新雨社和现代禅教团两大阵营。本文选取现代禅教团代表人物温金柯做一说明。

温金柯在《现代禅对台湾佛教的影响及历史意义——建立台湾佛教的主体性》一文中指出印顺法师的佛教思维有以下几点问题:(一)在探索佛教究竟义的进路方面,完全凭借着对佛教义理的抉择,并满足于这种抉择的方式。(二)由于印顺法师佛学研究的出发点,就对他所谓的‘现实佛教’缺乏认同感,因此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明清传统佛教一般说来较具有摧毁的力量,而缺乏成就的功能。(三)印顺法师他所提倡的人乘的菩萨道或凡夫的菩萨行,浅化了大乘菩萨道。(四)但是毕竟修证之道的了解和传递,到底必须有经验性的体证作为依据,否则经论只能是推求臆想的资料,而非深契我心的知音。[1]并进一步指出,在印顺法师思想影响下的台湾佛教徒出现了“修证之学的迷茫”从而或“把宗教热情转移到学术研究上”或是“乞灵于传统佛教”或是“乞灵于外国佛教”的怪状。

温金柯在《佛教根本思想辨微——敬复印顺法师<我有一颗明珠>读后》一文中,对印顺法师的观点加以反驳,为李元松的文章辩护。他力图辨明现代禅与印顺大乘菩萨道的理解差异,论证修行求证和肯定情欲并不违反大乘佛教的教义和教旨。指责印顺法师闻思部分谈得很多,但修慧及如何从与定心相应的般若智慧顿入无漏慧,谈得较少。在温金柯与汉秋先生来往信函中指出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比较重视利他的精神而不重视修证,同时由人间佛教思想所勾勒出来的理想人物,便是未断我见结、疑结、戒禁取见结的人乘菩萨。”温金柯说“现代禅强调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共通性,而印顺法师则强调其差异性……诚如法师自己承认的,他对现代禅了解不多(虽然李老师已有十本书出版,对现代禅的思想已有清晰的阐明),因此他在这一大段中的批评往往流于主观的推想,而无关于现代禅思想的实际”[2],具体说来,现代禅派认为个人的修证与参悟是第一位的,而印顺法师认为大乘菩萨道同时具备慈悲利他、不求急证、依凭自力等三个特征,最符合原始佛教的精神,所以是“雄健之佛教”而发心与慈悲是第一位的,个人的修证是第二位的。“菩萨的修行,以大悲心为本,重于利济救度众生,不是声闻行者那样的但求自己解脱。”因此他认为:“现代禅重于(修改过的)解脱道,不重菩萨的菩提道,事实上也不用谈般若了!”“知是行的触角,是行的一端,在正行中,知才能深刻与充实。离了中道的正行,没有正知。……释尊的重视大众,更了解佛法的解脱,不是个人的隐遁”[3]所以佛法的本质是利益社会,而不是过分强调个人的修行与解脱,否则就沦为了追求自我解脱的小乘,与大乘菩萨道的精神不符。在这种空观解脱中,由于菩萨的慈悲、启迪,人们不必急于厌离趣入,即得空慧解脱。“印顺法师则从印度的空观精义出发, 而归依菩萨慈悲的本怀,使出世入世统一,而非暂时的妥协。”[4] 印顺法师强调佛陀是利益众生的,而不是自修自证,也是为了澄清世人对佛教徒厌世的理解偏颇。

在《原始宗教指导的悟道方法》一文开宗明义写道:“佛法作为一个实践的宗教,它的救赎意义在于透过对诸法实相的契证而达到一切烦恼忧苦的止息。”并且进一步列举的《杂阿含经》中佛陀通过“听闻与思维而悟道”、“言下悟道”、“破疑解惑而悟道”,并提供了六大引导学人悟道的方法,分别是:拒绝、主动往教、从闲谈中引入、降伏问难,引入正题、鼓励、安慰、人格感化,从而得出:“一个能指导他人言下悟道的人,所须具备的方便智、慈悲心和修行者的人格典范。”[5]他通过对原始佛教的介绍意在说明,佛陀救赎世人的方法在于引导行者趋向修证而得解脱,而不是向印顺法师所认为的个人的修证与悟道是第二位的。对于现代禅学派的质疑印顺回应道:禅宗过于强调修证,急于追求解脱,这样就违背了“上求下化”的大乘菩萨道的精神,而退回到注重自我解脱的小乘佛教。“大乘经保有佛教传统的实践精神,富有感化力;小乘论却不免流于枯燥与烦琐。”[6]而人间佛教的菩萨行者广度众生的心愿,教化众生整体清净,“唯心净土”是人间佛教重要的思想来源。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中,印顺法师说:“佛法的究竟理想是解脱,而解脱心与利他的心是并不相碍的。”人间佛教的主旨是用佛法提升生命,净化社会,从而推动社会整体的改变。而一些反对派也认为佛教的快速普及及世俗化造成了佛教寺院经济膨胀和教团林立的现象,这样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和宗教资源而导致了修证法门的缺失,这有违人间佛教的原意。对于这一点,印顺法师早就有过说明:“僧团的集合,不是为了逢迎社会,苟存人间,是为了实现大众的身心净化而得到解脱、自由的。在完善的僧团中,人人都容易成为健全的、如法的和大道内心的净化。……和乐清净的僧团,能适应环境而获得社会大众的信仰,能净化身心而得到资深的解脱;不忽略社会,不忽略自己,在集团中而实现自由,而佛法也就达到了‘久住’的目的。”[7]但实际上,以僧伽为中心的教团成为时尚。不过有解脱经验的僧侣,一样回过头来游行教化,弘法利生,并未脱离佛教的基本立场。

温金柯在另一篇文章中又系统梳理了现代禅教团与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的分歧并指责:“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本身,充满了一些的漏洞、偏颇和矛盾。……印顺法师对‘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诠释,才是‘有违佛典原意’……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所以为浅化,而不符大乘菩萨道真精神的根本原因。而浅化的菩萨道,可以说是俗化的佛教的土壤和促进剂,今天台湾佛教界俗化浅化的风气弥漫,可以说与这样的人间佛教直接间接的影响不无关连。……作为一个有时代影响力的佛教思想家,印顺法师的思想一定会引导现在以及未来佛教发展的方向,所以,我们要问,这样的佛教够不够完整,符不符合佛法的正理,能不能契合时代的精神。当我们这样考察时,可以发现,印顺法师思想在契合时代的理性、批判、参与关心社会、重视人文等方面,确实发挥了正面的影响力,改变了传统佛教神鬼化的弊病,使台湾佛教更多的走入人群,融入社会。但是,印顺法师以‘小乘急证精神’‘不断烦恼、不修禅定’等等这些人人朗朗上口的话,也贬斥了传统佛教重视修证的风气,丢弃了佛教最宝贵的内涵。我们可以想像,如果在一个佛法修证之道昌明的社会,印顺法师提倡的这种入世而初阶的菩萨道,其实可以作为一个具有活力的辅助性的教派,为佛教的多元面貌增添光彩。但是,如果要在一个修证之道亟待提振的社会,佛教内部没有修证者风范的感召、提携,而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佛教信仰的主流,这种入世而且‘不断烦恼、不修禅定’的初阶菩萨道,就会让佛教越来越倾向于俗化,而终至不可收拾。”[8]温金柯站在责备贤者的角度对印顺法师求全责备,认为印顺俗化了佛教的周边部分而忽视了他们现代禅教团所极力提倡的重视修证、体证谛理所谓佛教的核心部分。

温金柯在《继承与批判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一文整理双方主张的异同,其中共许的19项,不共许的4项。这4项分别是:中观不是第一义唯一的言诠方式,对禅、密、净土持正面评价,对急证精神的肯定,法眼清净的菩萨行才是大乘菩萨道的真义。

在印顺法师百年诞辰之时,温金柯在《当代杂志》上发表《现代禅与印顺法师的论辩及其反思》一文,从佛法辩论的角度一方面肯定了印顺法师一生对台湾佛教的贡献,一方面又进一步论述现代禅教团与印顺法师佛教思维上的不同。他肯定:“随着时序的发展,阅读《妙云集》、受《妙云集》影响的一代学佛青年更多的走入社会各行各业,或投入佛教界、学术界,自然而然的,印顺法师思想对现实佛教界能够产生的影响就越来越明显。……现代禅的这一股波涛,与整个印顺法师后学的发展倾向,具有某种共同性。”而对双方的辩论,温金柯认为:“1989年成立的现代禅教团,又名‘现代禅菩萨僧团’,则是把‘平等、民主、理性、法治的新教团伦理’的理想,在‘建立菩萨僧团’的旗号下,大张旗鼓地实践的。……这是引发一连串论诤的主要导火线。……‘现代禅’的出现,基本上就是前述1970年代以后,《妙云集》在佛教界引发的思想运动中的产物。”温金柯也毫不避讳的说他们都是受到了印顺法师的“法乳宏恩”“印顺法师此时对现代禅的回应,是出于同样的宽大胸襟。而且认为,无论疑虑、辩论是以何种姿态呈现,印顺法师将思想多元化的‘异见、异忍、异欲’视为当然现象的这一主张,一直是深受《妙云集》影响的先师及笔者一贯秉持并受用实践的。”双方无论是从胜义谛的抉择,还是世俗宗教伦理的建设,都是以《妙云集》为基础,而有所发展的。也正如温先生所言:“只要有发展,就会有差异;有差异,就容易形成论辩,这是很自然的。”再者,印顺法师来就自许“学尚自由,不强人以从己”。《法海微波》的自序中说:“半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传统佛教界只给予极少数的批评,却在口头中不断的流传各种反对和不满的意见……这比之死后,‘谀墓’式的纪念,‘鞭尸’式的批评,总还来实际一些。”[9]

回顾以温金柯为代表的现代禅教团与印顺法师的辩论及皈依过程,温金柯是在得益于印顺义学研究的成果之下,从一个修行者的角度对印顺人间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不同意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温金柯正是在印顺批判佛学的精神影响下,秉持这一点来对当代台湾佛教的现状表达自己的不妥协。自古以来佛教不同宗派的争论就很普遍,佛法也是在这样的辩论中越辨越明。即使是太虚大师和印顺大师这样因缘至深的佛学大师也存在观点的向左,正如印顺在《冰雪大地撒种的痴汉》,列举了自己与太虚的四条不同之处,但是对佛法理解的不同并不妨碍二者彼此的欣赏。江灿腾对这一点早在《台湾当代净土思想的新动向》一文中就做了细致的说明。每一个对佛法的批评者都必须建立在对前人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有深刻理解与同情的基础之上,否则“批评者的言论就不免有架空之感。……人类追求理想和实践理想,长久存在着无法合一的困境”正如王雷泉教授所言:“印顺以他透彻的理性思辨和冷静的科学精神,提升了台湾佛教的学术水准,……在当今中青年佛教徒和佛教学者中,不管是印顺思想的忠实信徒,还是从原教旨主义角度对印顺提出批评者,几乎无一不受到印顺思想的洗礼。”[10]对宗教法义理解的不同、宗教信仰体验的不同会使出发点相同的人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但是印顺法师这位近代佛教思想界的巨人也不能何时何地都站在理论与信仰的至高领地,这些有价值的不同呼声也是佛教历史发展的动因和结果。

参考文献:
[1]温金柯:《 现代禅对台湾佛教的影响及历史意义——建立台湾佛教的主体性》,《 生命方向之省思——检视台湾佛教》,现代禅出版社,1994年。
[2]温金柯:《佛教根本思想辨微——敬覆印顺法师<我有一颗明珠>读后》,《 生命方向之省思——检视台湾佛教》,现代禅出版社,1994年。
[3]印顺:《佛法概论》,电子版,http://www.yinshun.org.tw/.
[4]江灿腾:《台湾当代净土思想的新动向》。
[5]温金柯:《原始佛教指导悟道的方法——以<杂阿含经>中所见实例为主》,《 生命方向之省思——检视台湾佛教》,现代禅出版社,1994年。
[6]印顺:《佛法概论》,电子版,http://www.yinshun.org.tw
[7]印顺:《佛法概论》,电子版,http://www.yinshun.org.tw/.
[8]温金柯:《回应林建德先生之考察现代禅─兼平议最近有关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引申之学术论辨》。
[9]温金柯:《现代禅与印顺法师的辩论及其反思》。
[10]王雷泉:《第三只眼看台湾佛教》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骆海飞)
下一篇:珍惜文化 学习佛法(高明道)
 安祥禅的特殊意义——我对安祥禅的认识(粟一)
 慈悲观的实践方式(汪祖民)
 欲识佛住处(圣一)
 一声佛号一身轻
 八关斋戒三十八讲(惟觉老和尚)
 净宗二祖道绰和《安乐集》(冯巧英)
 衣架子(演仁)
 往生西方比来生得人身容易得多(刘永)
 随时清扫自己(法缘)
 为何对众生苦难不能感同身受(黄胜常)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习禅讲义[栏目:惟觉法师]
 19、内三乘[栏目:光明之旅·慈成加参仁波切]
 通过细致观修方能断除实执[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人间佛教与大乘佛教关系论(邓子美)[栏目: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
 做人要孝顺父母[栏目:宣化上人]
 日僧求法[栏目:鸡足山随缘诗话生活禅]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0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发心(九)[栏目: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九偈集[栏目:长老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