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道·和合论--论人、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文剑钢)
 
{返回 佛教与环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98

中道·和合论--论人、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文剑钢

  摘要:人与世间万物的存在原是“异质同源”,共同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然而,人类在求生存的道路上独善其身,在强势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忽略了万物之间生存互依的“中道”,失却了生态平衡的“和合”。论文从基本问题切入人性并解析,论述了中道和合、天人合一的禅机妙用,阐明人、城市、

  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法理,对和谐社会、和合众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文明 中道和合人性觉悟生态平衡

  1.现实问题

  当人类逐渐摆脱自然力量的束缚,获得高度自主和掌控万物的能力之际,当人类为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准、社会价值得到空前实现之时,一方面,人类为高度发达的城市、建筑的物质文明成果而感到骄傲,另一方面,人类也不得不接受地球自然环境迅速恶化的现实,人类的生存正在遭遇威胁而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诚然,人类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着手研究和解决。但是,在这个以纤济为主导、以国家强盛为标志的地球上,即便是人们意识到地球温室效应带来问题的严峻性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感,需要国人做出抉择时,恐怕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要会选择放慢“富国强民”的发展速度,更不会在因自然资源匮乏的问题上牺牲国民的利益而放缓物质文明建设的步伐,毕竟这是地球人类生存竞争机制的核心问题一一谁放弃发展就等于白取灭亡!这也是认识到问题却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

  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解释佛教所指的“末劫时期”的具体年份,也没有人能印证《诺查丹玛斯大预言》

  “地球末日”预言的真实性,更没有全球性的号令来引导各国采取保护地球自然生态的统一行动。倒是愈来愈多莫名的疾病、瘟疫和逐渐增强的自然灾害在不断地提醒人类事态的严峻,警戒人类的思想和行为须慎重。而世界著名的自然灾害专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地球物理学教授、伦敦大学学院风险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英国政府的自然灾难问题顾问比尔·麦克古尔教授更在其新书《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人类只剩7年时间来拯救地球和人类自己;如果地球温室气体在这7年中无法得到控制,那么地球将在2015年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气候的改变、沙漠的快速推进逼迫人们出逃、迁徙、求生:人们将为土地、水资源而战:届时,干旱饥饿、战争瘟疫、飓风洪水等等灾难将席卷全球……。

  也许灾难预言因其遥远和无法预期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心理波动,然而近几年--尤其是2008年全球性的自然灾难却给人们心头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战争、瘟疫、自然灾害,乃至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正在逼迫个别国家、地区甚至是全世界被动地放缓经济发展的步伐。

  其实,消除灾难的途径很多,而“人心”--正确的人生观念才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关键途径。

  “中道”作为世界佛教的基本信条贯穿古今,

  “和合”作为华夏民族的文明理念融会中外,中道、和合一直以来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所不同的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其显隐程度和机用不同,对其禅机妙理,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出发点和生存观念的不同会导致其认识在层面、目标、原则和效果的实现上产生分歧,从而对出家人的证悟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观造成曲解和误导。故本文仅就中道、和合的基本概念、范畴、内涵和城市发展的关联问题展开讨论,对中道和合的法理机用作一般性的论述,以期在世间法内外的因果关系上理清头绪,促进法界修为、社会道德风尚和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进入互补和良性循环的状态。

  2.对基本概念的解析

  2.1 中道

  不取上下、不落左右、不着两边、不分好坏、不坠极端、不偏不倚就是“中道”。

  中道是佛家的根本立场,是超越有无、增减、苦乐、爱憎等二边之极端、邪执,是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在修行上,不偏于苦行或纵乐的生活,在思想上,远离有无、断灭两种极端的见解。破除众生的自性执,缘起性空不可得:不执着实有,亦不执着全无,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体悟非空、非有,就是“中道”。

  2.2 和合

  儒家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洞明“和实生物”之道。个人修身养性讲究“心平气和”,与人交往要“和而不同”,应对潮流须“和而不流”,治理国家讲“政通人和”,与国交往要

  “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最高尚的乃是对“万物一体”、 “天人合一”价值观念的追求。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天人合一”的自然和合观、 “理想真人”的人际和合观、 “无为而无不为”的和合观等主张,对当前的“和合文化”、

  “和谐社会”建设乃至人类社会的和平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

  佛家通过“中观”的彻底观心,融入本体自性,事物的本性以及宇宙时空同归一如的本源,即“异质同源”。世间一切诸法皆是因缘而起, “因缘和合”、 “圆融无碍”,

  “由中和至大和,由大和至妙和,由妙和终至不和之和、无和无不和。”诸法和合因缘、了无自性而有“佛”。以无自性,所以是空,这种通彻本源的无碍,令心境一如,慧通光明之境界。所以,佛家的中观是和合于一切心法,其意义与作用不可估量。〔2〕

  2.3 中和之道

  “中道”思想内涵具有“中和”、 “中正”、 “时中”等范畴,同时均含有法的意旨。

  “中和”是“中道”的基本义。和谐、和合、协和、和衷、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意。〔3〕

  “中和”侧重体现了“中道和合”思想,以及“斗而不破”、相互容纳、妥协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讲的是事物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稳定性。万事万物无一不是矛盾的统一体,

  即所谓“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和而不同”, “中和”稳定,发展在即。

  3.中道和合的禅机妙用

  3.1现代社会文明中的生存法理

  纵观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史,既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合与对抗的历史,也是人类改造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改造物质世界以为我用的历史。当今,在全球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发现,在人类依赖高新科技为自己造就的钢筋、玻璃、混凝土建筑的园圃环境中享受舒适的高度文明生活之际,人的自然生态属性与情致也被异化了。人创造了城市文明,而人在城市建筑丛林中游走,感受的却是冷漠、没有归属感的孤独。放眼郊外和广袤的自然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早已满目疮痍而不堪重负:空气污染、气候恶化、沙漠扩大、土地锐减、水域缩小、人口拥挤、物种灭绝……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地球温室效应已经产生诸多的愈演愈烈的自然灾害。

  据统计对比,为确保高速发展的现代城市化进程,人类在百年内向地球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所做出的透支性开采和破坏性掠夺程度,超越了人类前期整个的文明进化历程。百年的高速城市化文明建设,破坏了自然环境生态的自我修复规律和条件;百年的高度城市化文明建设成果,使人们忘却了城市建设的基本功能和生存目标。为了追求人类的理想目标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人逐渐忽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而为此举所造成的后果,人类正在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系中,“天人合一”观念概括了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同时也是古代城市建设中朴素、生态的和谐思想根源。〔4〕在中国民间,“和合”的观念一直主宰着国人的思维方法和行为规范。甚至把这种思想愿望演绎成神话,至今,在“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寒拾殿”里依然供奉着“和合二仙(唐代圣僧寒山与拾得二位大士)”的塑像,人们把这里作为“和合”的祖庭,有关和合的传闻轶事流传千年而经久不衰。

  其实,无论人类的城市文明怎样发展,作为自然生命的基本属性不变,人的生命源于自然必将归于自然。因此,人的本体具有完全的自然属性--生物性、动物性。

  “求生存,寻安全”是人的自然属性;

  “求舒适、讲美观”是人的社会属性。温饱、安全、舒适、美观基本反映了人类生命活动需求由低到高、由物质到精神的演变、发展过程。所以,城市化的文明程度基本反映了人性中对于物质、精神追求的舒适、美观的需求程度。然而,人的社会属性中对舒适与美观的需求并无上限,这就为创造舒适美、体现人生价值等欲望带来无限发展的动力和机缘。同时因建设需要而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破坏,从而对人类的未来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就城市建设而言,人的属性作为城市本体的核心存在,它的分裂必然导致城市化的两大目标:生态化以抚慰人类“求生存、讲安全”的自然属性;智能化以满足人类“求舒适、讲美观”的社会属性。〔5〕

  因此,在对待人类文明的生存需求上,生存观念就成为问题的焦点。由此也引发了对于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深层思考。在解决生存需求的道路上,

  “和合学”的开创者张立文先生根据人类面临诸多共同的冲突和挑战,概括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以及不同文明间的五大冲突。为化解冲突,提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和合学理论的五大文化原理,呼吁共存共荣,多元互补,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自然、社会、人生、心灵、文明,按其自身的属性特征存在,强调人对自然、社会、他人的责任意识和仁爱精神。和合学的原理,既触及到人类文明的内核,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冲突的世纪即将过去,未来的世纪应该是人、城市与自然环境生态和合共生的世纪。〔6〕

  3.2人性中的“中道和合”与“天人合一”

  从人切入城市本体,会看到城市的现状与造成本初的目标已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是由于人类社会不断提高生存舒适度而产生的。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的崛起,城市“有机体”随着人的欲望而不断扩张,城市之间的生态界限正在消隐,

  “巨型城市”、 “区域城市”、

  “都市圈开放空间”亦然登场……。人类面对这个出自己手而又从自然之神中脱颖而出的庞然大物,愈来愈感到责任的艰巨和维系城市“生存”正常运行的压力。城市作为充满智能的巨型物质综合体,正在形成自我的生命体系,人在为城市输入生长的能源物资、运行和服务的指令时,也被城市所约束、控制。

  人与城市同源于自然环境,同样需要来自于大自然的资源和能源。当延续生命以求发展时,人终于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城市文明的维系将需要更多、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以求生生不息。然而,城市内自然环境生态恶化,近郊的土地、水资源开发殆尽,国家西部、北部人烟荒芜而大面积土地沙漠化;城市景观急功近利的“大树移植风”更是对自然资源的深度掠夺;国土、水--自然资源的匮乏与能源、环境的危机以及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病覆辙的城市发展趋势,要求国人在快速的城市化的进程中,必须融入中道和合的思想观念,

  “克己”、 “博爱”、 “自信”,不辍两边,超越有无、爱恨和居中的局限,把人的“爱”、

  “欲”放到万物生灵“共生共荣”的生态链中,整体考察人性赋予城市文明的诸多行为,彻底改善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3.3世间“内外”中的禅机妙理

  时至今日,人们在社会文明实践中也发现,人类“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竟然是一把双刃剑,为“得到的付出”与“毁损的承受”同样使人苦不堪言,由此,也把人类的生存推到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局面。人终于意识到,在宇宙空间中,人类的见识与能力其实既肤浅而又局限……。在历史又一次把人类的社会意识与天地自然的宇宙观结合之际,尽管此时的佛门刚刚复苏,其“八万四千法门”如今尚有天台、禅密与净土等宗派活跃,但佛法如故,

  “中道”作为佛的核心法理依然会对今天世间内外和合自然、和谐人间有所启迪和教益。

  3.3.1 “止观”法门

  作为中国本土佛教第一宗的天台宗,在隋代智顗大师的弘扬下,“以法华为宗骨,智论为指南,涅槃为扶疏,大品为观法”,行“止观”双修之法,形成“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与三谛和六即佛义”的特点。在修持实证时,伏结烦恼、断灭困惑,以修止入定净心识,以修观入禅得智慧。达到所谓“止”则辟邪心息,法性寂然,妄念止寂而不复流动:

  “观”则从止寂之境起空慧,寂而照常,朗然大净,澈见心源,洞达根本,即是至上佛慧。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纯然冥合,即是圆融三谛之中道实相的充分开显。止观双修的极至必然体现于一心三观的圆顿中道实相。

  3.3.2“禅、净”法门 禅,禅宗。修行上重自力,不走古人的老路。正如禅宗祖师所说:

  “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古人行处行”。由于禅宗以无门为法门,入门比较难,相比之下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借助于弥陀的愿力则方便易行。当一声佛号绵延不绝,统摄六根,净念相续,同样能入三摩地。而念佛还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等等。由观想念佛证得念佛三昧,得菩萨、佛的接引往生西方,这里面既包含着禅,也包含着净。

  其实,即使是修行工夫很深的佛门行者,如果不明了生死,不往生西方,即便开悟,也未必有十足的把握,因为来生还有可能迷失。只要生死未了,那么,流转三界还有可能。所以很多禅宗祖师虽然修禅,但同时会选择采用念佛的方式来修行。而修净土宗的人,如果只是念佛,又容易落入心外求法,境界也不易提高。所以,净土宗的一些祖师提出,要念自性弥陀,开发自己生命内在的阿弥陀佛,念佛含义就不同,念的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念佛和禅宗有机结合,成就了“禅净双修”。禅净双修,一句佛号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参念的时候赋予内涵之深浅、佛号念力之轻重,均有不同层次的体现和本质的差别。

  3.3.3“中道和合”的空观妙有无论是天台宗、禅宗、密宗、律宗、净土宗等等法门的修持法理,都是由释迦牟尼佛的本经演化发展而来的不同修持方法。法理源无生处,修持从心开始。围绕着色空、有无等心识,止念断惑返观内省,破除迷执凸现本性:空非真空、有非真有,人之本性心源乃宇宙本性的寂然常照。故,宇宙的法理呈现出的是无尘无染无分别的“中道”,是超越生死两边,也非两可之间的“中间”之道,它以无理、无法为法理,是宇宙中涵盖一切的法统、道理。故,世间法中以为天道自然,中道和合、天人合一是也。是故,顺天尽兴,在人类社会的城市文明中,秉承中道、弘扬和合,讲求天人合一,无疑是人与自然“道”相合--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3.4“和合二圣”所演绎的法理

  3.4.1法理自在 “中道”、

  “和合”,原本是天地自然最基本的法理,是万物本体与相互关系的自然显现,它无生无灭、自在无为。但是,作为人和有所作为的人类城市建设要想理解并掌握它的规律,却需要在人生与社会文明建设的实践中领悟与探索,这种形而上之“道”,必须通过“明理、体行、证悟”方能获得并运用无碍。然而,单纯“明理”,就需要人类付出诺大的勇气和代价。在人世间的“中道与和合”,虽然人们以出入世间之法理来区分人与佛、众生的层次属性关系,但是毕竟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生展开,而人(只有社会化的人才可以被称作人)要明了事理,或在“出生入死的有限时段”体现人生价值,或在驻世时日通过止观、禅净等等法的修为而明心见性、获无上智慧,顿得佛体,它体现了作为人生的两极:一极为“空”无理,生命的意义在于返本归真,了却生死大事、脱离六道轮回,于无生处获得生的永恒;而另一极为“假”有理,生命的价值在于获得知识能力,从而创造财富,于有生之年获得社会承认的人生价值。虽然两极,法呈万千,理却唯一。所以两极的终点并不纯粹是对立,也有高度契合的和合对接——环向往复、无始无终。

  3.4.2自在法理

  “生命有限,无常迅速”,人在两极间徘徊必就其一。唐代诗僧寒山子就曾经历了人生道路中“在世求功名,出世证悟道”最终与拾得和尚圆融法理、证悟中道和合,得大自在的过程。在世人看来,寒山子在仕途中是一个失意者、失败者、落魄者,拾得和尚是在幼年时(有说10岁左右)由国清寺的丰干禅师在路途中拾得的孤儿,故名拾得。寒山拾得的出世看似因缘不同,但是冥冥之中一个是让寒山失却功名地位、财产亲情,一个是让拾得自幼失去父母、失去家人--甚至是人世间的一切。换个角度来看,这正是让他们在自觉不自觉中丢弃、放弃、舍弃——由失而复得,正所谓“小失小得、大失大得、不失不得”。中道和合的至理就在于让人跳出污浊,从不垢不净不染中超越,获得“无为而无不为”的大自在。

  3.4.3“人佛合一”

  寒山拾得在驻世阶段对“中道和合”法理的演绎,拓展了天台山国清寺与姑苏城外寒山寺蜚声中外的法统声誉。虽然国清寺依中观为核心,突出“讲”,在修止观中契合中道:寒山寺秉承日常随意禅,甚至连净土佛号也统揽,重在“悟”,于禅净双修中体现和合。两者修法不同、特色相异,但是法门不一、法理无二,可谓连理同根、殊途同归。这正体现“中道”中和、和而不同的高度和合。

  随着岁月流逝、时代交替,寒山拾得不但没有因历史久远而被淡化,倒是通过其身后的传闻轶事、寒山子超凡脱俗充满禅机的白话诗作的影响,连同骑虎出入于国清寺禅院的丰干禅师,也被认作弥陀转世,由寒山拾得这两位“文殊与普贤”菩萨示现,开显了“中道和合”精神。

  由此, 中道和合在法理-上获得高度的“人佛合一”、 “天人合一”,成为家庭和睦、邻里和合、城市和生、国家和平--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理念。

  4.结语: 法界众生对中道和合的契合

  当人类的生存方式由农村走向城市,城市文明成为地球文明的主体时,全球信息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令国家之间的分隔失去“屏蔽”,地球村的生存模式令人类社会的节奏加快,距离感缩小,民族个性、种族血统在融合中削弱,文化趋于大同……这些在为人类带来高度文明、整体发展的强势生存以后,天地“五行”的生态失衡已成必然,人类也就成了这个地球上万物生灵存在的最人威胁。虽然,弱势生存的其它生物种群无力与人类抗争,但是人口爆炸、城市膨胀、环境恶化、气候改变、生物种群的锐减与灭绝则从另一侧面给人类敲响警钟,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失衡给人类未来造成的潜在危机,意识到在生存道路上扫除了一道道障碍之后,竟然发现,其实人类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所以,人必须理解宇宙一体、人与万物“异质同源”的道理,以“中道和合”的法理为导向,用“天人合一”的理念来看待人与万物生灵相生相克并互为转化的辩证关系,在快速城市化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转换生存观念,克制奢靡贪欲的心态,有的放矢地控制人类整体的发展速度,给自然生态以休养生息、恢复、再生的机会,从而,使人类文明走向与万物生灵协调和合、共生共荣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穆占劳《理论前沿》北京2008.07

  [2]佛学与科学--高志其先生的科学佛教http://www.douban.com/2006.05

  [3]殷罕 《中和之道:与易学专家对话和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11

  [4]孙明吴斌 《城市规划中生态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1)

  [5]文剑钢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问题研究》--中国城市规划50年庆典年会交流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广州 2006.09

  [6]方国根罗尧 《和合学是21世纪人类最高的价值一一访张立文{探索与争鸣)》2001(7)


{返回 佛教与环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三世的环保观 共生共荣的地球(洪启嵩)
下一篇:浅谈佛教环保与心灵净化(佛义)
 点亮心灯:配合节能减碳顺应环保潮流
 信仰与土地——建立缘起性空的佛教深层生态学(杨惠南)
 佛教与生态文明——关于佛教放生护生与生态环保的思考(理净法师)..
 大地众生皆有佛性
 佛教依正不二思想的生态实践智慧(王春华)
 心态决定生活品质(郑石岩)
 动物、宠物——佛教与环保(王丽心)
 作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李向平)
 佛教与中华传统生态文明(张伟然)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永明延寿的心性论[栏目:杨曾文教授]
 认识时间[栏目:真理的价值·迷悟之间]
 附录四 《入中论》是必须闻思修证、最受推崇的五部大论之一[栏目:法宝论·明贤法师]
 药师法门是世出世间成就圆融之法(李元弘)[栏目:药师佛·文集]
 93.天国之旅 A Trip To Heaven[栏目:放生故事 The Story About Free Captive Animals]
 坦然生活 恬淡从容[栏目:慧语禅心]
 僧品高韬 垂范千秋—— 一代高僧惟贤长老世纪人生随想(金易明)[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华严原人论 2 斥责迷惑的固执——指学习儒、道的人[栏目:华严原人论·白话文]
 圣者言教 第七课(六)何谓自然秘密[栏目:圣者言教]
 认识自己 认识佛教──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文化夏令营[栏目:宽运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