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与健康(曾智泉 黄美瑜)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96

佛教与健康

曾智泉 黄美瑜

  摘要:佛教因其教义、佛教医药学、佛教生活方式、佛教音乐、佛教心态、佛教建筑艺术及寺院宗教氛围等因素对当代人们心理健康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佛教佛教内涵心理健康

  马克思说: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包罗万象的纲领”。现代宗教思想家蒂里希说:

  “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可以说,宗教直接为人类提供的是精神关怀,它的一些活动在客观上有助于人类身心健康。

  有研究表明:信仰任何一种主流宗教的人,不论男女,其平均寿命均比其他人长;他们的免疫系统功能也比其他人强;他们的血压比其他人低;他们患中风、抑郁症、心脏病的可能性也比其他人小;他们自杀的可能性更是远小于普通人。中国是佛教大国。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着同样的作用。

  一、佛教的产生、发展与传播

  约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释迦族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对人生的生、老、病、死和变幻无常深感痛苦,于是苦思冥想,寻求解脱。他后来得道成佛,并向大众宣传自己悟出的真理,进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因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同,佛教在中国形成了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西南地区的小乘佛教三大系。

  汉族地区佛教,是指由印度向北,经西域和河西走廊传入叶:,国内地广大地区的佛教。汉地佛教最初传播的地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东汉末年,佛经被大量译成汉语,佛教教义开始同中国传统的伦理和宗教观念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般若学说受到门阀世族的欢迎,佛教因此得以迅速发展,寺院大兴,教徒剧增,明僧辈出,石窟寺大量开凿,佛经大量被翻译、介绍,各种经论学派纷然而起,儒、佛、道互相融合、渗透,使佛教势力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隋唐时期,由于统治者采取儒、佛、道兼用的方针,汉地佛教的传播进入鼎盛时期,寺院经济得到高度发展,译经的规模、水平空前绝后,适应中国情况的佛教礼仪、法规基本完成,从而形成了天台宗、三论宗、律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各宗派,并由中国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两宋以后,佛教逐渐走上衰败的道路。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或“藏密”,是佛教大乘密宗跟西藏地方本教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分两个时期:

  (1)公元7—9世纪,佛教从中原和尼泊尔两个方向传入西藏,建立寺院,确定了喇嘛出家和供养制度,翻译了大批佛经;

  (2)10世纪后期是藏传佛教的正式形成时期,其特点是大量传译印度波罗王朝时期盛行起来的密教无上瑜珈部的经典。

  小乘佛教,流行于西南(云南)地区,公元7世纪由缅甸传入。小乘佛教在傣族、德昂族等民族中具有全民信仰的性质,并逐渐演化为民族习俗。例如,傣族男孩到入学年龄时必须出家为僧,在寺院中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时再还俗,只有个别优秀的可以留寺深造并逐步升为正式僧侣。再如,傣族人共同的年节——泼水节,实际上是傣族最大的佛教节日。

  二、佛教中的健康因素

  1、佛教教义。人生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各种欲望,人的善恶行为会有因果报应及轮回;要想脱离苦海,就要进行修持,彻底改变自己的世俗欲望和认识;主张忍耐、顺从,放弃斗争。

  佛教都让人们相信:冥冥之中存在着一个完美公正、无所不能、时刻洞察着世间一切的因果定律。当人们遇到疾病和困难时,一心念佛祈祷和求助,就能使自己冷静下来,缓解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获得心理的解脱,进而获得与命运抗争的灵性、勇气和力量。就这点而言,佛实际上承担起了心理医生的角色。

  佛教让人深信因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让人们从宗教各种的戒律中,清净自守、与世无争。

  “窗外尘尘事,窗中梦梦身。既知身是梦,一任事如尘。”

  (宋·范成大),不仅刁;违反有形法律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而且更能对所信仰的教义,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因而产生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的巨大力量。

  佛教崇“善”。现代著名佛学家雪松和尚说得好: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让人在修行和愿行中,常心存慈爱、关怀别人,并激励自己从利益众生的愿行中去谋求人群整体的幸福,忘我无私地服务社会的公益,从帮助别人解除痛苦、增进幸福中提升自己,获得人生的真爱;心中有爱,自然身心康宁、延年益寿。

  2、佛教中的医药学知识。佛教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也注重研究、积累医药学知识,并编入典籍,为各国、各地区人类的健康服务;例如,我国隋唐史书上记载的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方就有十余种,藏语系佛教《大藏经》中也有大量的医学内容,傣文大藏经中收录有各民族僧侣著述的医药知识,这些医药学知识伴随佛典在信徒中流传。

  在边远地区,佛教对于人类健康的帮助、医学的发展,作用尤其显著。例如,藏族的一座佛教寺院就是一所学校,它不仅传播佛教礼仪,还传播文化知识,包括医药学知识;中国云南小乘佛教流行的地区,佛寺出来的和尚有的精通药典,成为农村草医。特别是在西双版纳地区,佛寺曾经是学习一切文化知识,包括医学知识的惟一场所。

  3、寺院的宗教氛围。经常置身寺庙或教堂的宗教环境中,宁静喜乐的气氛,能提升起人们心中的善与美;而在各种宗教仪式中,他们祈祷、反省、忏悔、感恩与祝福所获得的信心与慰藉,对于松弛身心的紧张,增进心灵的平安,具有很大的效力,对健康长寿很有助益。

  当人们端详着慈眉善目、雍容大度、从容不迫的佛像时,狂躁的心态便能迅速平和下来。

  4、简朴实用的日常养生法。佛教要求衣着干净整洁、朴素大方,能够遮羞和抵御严寒即可,反对追求华丽新奇。佛教要求饮食简朴、清淡、素净而富于营养。追求“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唐·大梅法常)的淡泊。佛教要求居住环境安静、简单、整洁。 “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宋·志芝)。

  “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 (唐.龙牙)。佛教要求出行简单。一袭袈裟、一根竹杖、一只钵就可云游四方。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南北朝·契此和尚)。

  总之,佛教对于衣、食、住、行的总体要求就是简朴实用。这不仅可以减省人们为过于追求生活享受而耗费精力,劳神伤心,也蕴含着许多值得红尘中入学习和借鉴的科学道理。如每顿只吃七成饱,可以维持体内荷尔蒙的平衡,是很有效的延年措施。再如饮食口味清淡,可以延长血管的青春期,推迟硬化。

  5、佛教心态。清心寡欲的处世态度:佛教一般要求人们不要主动追寻亲朋好友,主张断绝名利思想,省却一切不必要的应酬。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唐·李翱)。清心寡欲,闲云野鹤,心游世外。

  “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宋·慈受怀让)。

  6、佛教音乐。寺院音乐总称“佛乐”。中国佛乐最先起于梵呗,所谓“梵呗”,就是以曲咏经、以歌诵经。宗教活动使用打击乐器,以钟、鼓、磬、木鱼为主,配以铃、铛子等,取其清澈静穆的效果;佛乐演奏则以吹管乐器(如管子、笛、笙等)为主,辅以打击乐器(如钹、镲、云锣等),各种乐器既相互照应,又各显其长,从而达到佛教音乐悠远、虚无、淡泊、宁静的宗旨。日常的晨钟暮鼓就足以让人心空如谷,神清思静;进入佛教音乐状态,人心容易宠辱皆忘。

  7、佛教建筑。宗教场所是人们平等参加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不管是祠庙、道观、寺院,还是教堂、清真寺,一般原则上是对所有民众开放的。在这样一个神圣的地方,面对这些高大、神圣的建筑,信徒们在心理上获得了暂时的平等。宗教建筑一般不仅独具特色,还有一定的艺术性,有的宗教建筑几乎是当时建筑、装饰、园林美化艺术的最高体现,人们身临其境,可享受到艺术的熏陶。有的宗教建筑,尤其是许多的道观、寺院,大多建在有山有水、风景秀丽、万籁俱寂的地方。“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唐·常建)在这种环境中,人们既可享受到域外美景、呼吸到新鲜空气,又可沐浴到佛教的神韵,对调节身心大有裨益。

  三、佛教信仰是心灵的净化剂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决定他健康与否的根本要素。乐观平和、充满信心,就会不断努力,逐渐改变自己的一切;反之,则会精神空虚萎靡、意,志消沉。

  “穷算命,富烧香”。现代社会是个竞争社会,金钱让人性的发展倍受压抑,背离了人性自然化的生存原则和生存方式,人们的精神疾病发病率必将大大增高,仅仅依靠在社会中建立大量的精神卫生防治站和心理咨询站,是远远不能够解决社会中众多的精神疾病患者问题的。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社会中的宗教(佛教),往往对解决人们的精神心理疾患,有很大的积极疏导作用。这就是说,要建设一个人人心理健康的和谐社会,除了应该积极使用科技医疗手段外,还应该充分注意宗教(佛教)对社会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

  参考书目:

  《诗僧的天涯》,编者司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略论《药师经》的思想内容(智海)
下一篇:舒眉任笔酬--我的因明研究回顾(沈剑英)
 佛陀的现实观(惟贤)
 漫漫人生路——说钱财(君冈)
 生命的意义(慧广法师)
 什么是究竟的“舍”(韩凤鸣)
 佛陀为什么把亲人之爱叫饿鬼爱?(黄胜常)
 日常修行(星云)
 道安主持的译经事业
 禅诗一首
 忙碌的阿弥陀佛
 识佛拜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一章•概论 第二节•家庭教育应以孝顺父母为第一..[栏目: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了义炬·第一章 四共加行 六、结论[栏目:塔汤仁波切]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八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断了杀念心存善念自然病愈[栏目:放生感应]
 道风建设——从加强僧人基础教育做起[栏目: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楞严经通议卷六[栏目:憨山大师]
 微笑着看岁月[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打坐中身体的变化可以不记录吗?[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大日经 结构和大意[栏目:大日经·白话文]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 五下 二 万有皆从因缘生[栏目: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