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把握自心(道学)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90

把握自心

道学

  偶尔看到这样的故事:

  一个人去邻居家借斧头,边走边想:会借给我么?难说!上次我向他借锯,他就没借给我!今天肯定也不会借给我的——我又何必自讨没趣呢……,待至邻家,就对着正开门的邻居大声喊道:“你的斧头留着自己用吧!”之后便怒气冲冲地转身回自家了。

  此即所谓的“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例证!不过,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曾像那个借斧头的人,使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对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过于认真,过于多心,患得患失——得之则心花怒放或喜不自禁,如疯如狂;失之则满腔愤怒或痛不欲生,如丧考妣。世间之人与世间之事,大多如此。(自心作崇而不知不觉!)

  修行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探索出世正道而出外参学,原本无可厚非,可那一颗求法的心随着愈走愈远的身影,却越来越乱:人云参禅好,便随之去打坐;人云修密好,又会去求灌顶;人说念佛好,就赶快去找念珠……忙来忙去,一事无成。岁月流逝,悔之莫及。

  当然,世上也不乏异常之辈:或是经过大喜大悲之后看破世事、识透人心,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淡然;或是宦海浮沉,戎马一生,又能知止常止,功成身退,归隐田园,自去体会“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安然;还有那种“坐看云起处,满溪流水香”的悠然与“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超然。

  修行的人,如果能通身放下,善用其心,自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则必能获得心灵的安详与宁静!这才是莫大的财富、微妙的禅那、真正的功夫。

  修行的人,之所以洒脱,就是因为明白此理---善识其心,善用其心。那怡然自得的心,如一颗璀璨明珠,虽长陷于淤泥之中,却纤尘不染。这样的心,若把握得住,身心无烦恼!无论是处于幽寂的深山,还是繁华的闹市,皆是清悠闲静的。于山则“孤峰顶上一茅蓬,老僧半间云半间”,于市则“十字街头好参禅”。

  如是可知,心的力量,实在不可思议。“佛门难开,心诚则灵。”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微笑,淡淡的
下一篇:读《济公活佛圣训》有感(陆忠培)
 佛教徒对世间相护法的态度(喜饶嘉措)
 —轮明月(柴昀哲)
 欲为三界众生一切痛苦的根本(益西彭措堪布)
 坚持是一种品质
 人过四十载 随缘来学佛(道扶)
 慷慨情尽空门香冷(崔小敬)
 永嘉大师的“半句偈”(曾承木)
 利己与利他(自在)
 念佛(外六章)
 广钦老和尚--打佛七不是“打佛吃(宗昂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直指缺点才是善知识[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慈舟法师)[栏目:普贤菩萨·讲记释义]
 读梁漱溟君唯识学与佛学[栏目:太虚法师]
 亲人在邪道或者病了怎么办[栏目:法界法师]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二章 三妙行--身、口、意柔软[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能起用才是佛法[栏目:万行法师]
 心到最清静,极乐在面前[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中庸之道[栏目:达观法师·名言解义]
 观音斋禁法的利益[栏目:梭巴仁波切]
 No Ajahn Chah《155》[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