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无私无为,长养一切,使万物各正其命,其性非善非恶。依天性至善至真而为,便合乎正道。但人迷失本来天性,贪着五欲六尘,故要修学回归正道,此作为便是「教化」。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此正道,片刻不可离;若可离去,即非正道也。因离正即邪,故六祖惠能言:「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难怪佛陀教弟子们「八正道」,使身、口、意三业清净而获得解脱。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所以,君子应时时戒惕有过,谨言慎行,虽人不见其过,亦要「戒慎」;诚惶诚恐,畏惧有错,虽人不闻其错,亦要「恐惧」。君子不畏人之见闻,只戒恐己之堕落!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言行可现,过错可显,心念隐微难显现。小人于显现处,故作虚伪,为博得众人之赞赏;君子修身,不为虚名,故独处之时,戒慎其心念而已。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君子于起心动念未发之前,即要体悟本性,此谓之「中」;遇到境界来临时,要学发出皆符合礼节,此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之体,为天下人之本性也;和之用,为天下人之通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君子若能领悟「中和」之体用,方能明白天尊地卑,乾坤定位之理,能知一切万物生育演变的由来。故《易经‧系辞上传》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至此则能明天道,以推人事;以不变,来应万变。此中庸之道,孔门之心法,学者若能彻悟,则一生受用不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