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六根清净和六根互用(润慈)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84

六根清净和六根互用

润慈

  佛教著名的《心经》说到这么一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里眼耳鼻舌身意即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佛教把六尘称为六贼,因为六尘常趁无明黑暗劫掠众生中的善法,故称为贼。六尘依六根为媒介,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等,六根犹如恶奴,引贼入室,自劫家宝。为了防止六贼劫掠家宝,就必须守护六根,使其面对六尘时勿生贪欲:如果六根不执六尘,六根不受六尘的支配与诱惑,那么,六根就得到了解脱,便是自由、清净的六根,虽然仍与六尘打交道,但已不受引诱而造生死的染污之业,所以称为六根清净。

  所以“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使六根对境时,不生攀援追逐的意识,只要剔除眼耳见闻的粘着性,纵然声色纷纭,也丝毫影响不了心性的澄明,所以“眼耳若通随处足,水声山色自悠悠。”只要六根不为境转,就能显发妙用,所谓“六根门头昼夜放大光明,照破山河大地。”

  这也是一种对诸法空相的认识,一般人没有修证是无法体验的。洞山禅师小的时候诵读《心经》,读到“无眼耳鼻舌身意”这一地方,忽然以手扪面,问师父说:“我脸上明明有眼耳鼻舌,身体也好端端地坐在这儿,思想意识也有,为什么经文说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师父不能回答,于是指示他参谒禅宗大德,终于究明本心。云门大师指出,只要对境无心,即可剔除六根对六尘的粘着性,从而六根清净,六尘不染,这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

  体证诸法空相,先要获得内空(六根空)、外空(六尘空),然后根尘相对,应物无心,达到这种甚深微妙的禅境,才能谈得上六根清净。所以慧觉禅师说:“内空故‘无眼耳鼻舌身意’,外空故无‘色声香味触法’”。

  有了清净自由的六根,彼此就可以互用而不分界限了。六根互用即六根互显,它是佛菩萨之六根所具有的特殊能力,当六根离染污得清净的时候,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备其它五根的功能,眼能见色,也能闻声、嗅香、味等,耳能闻声,也能见色、嗅香、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一样。《楞严经》卷四说到:“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侨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这是因为圣者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已离染污得清净,故一一根有互具他根的作用。

  《法华经》和《涅槃经》中都说到,能得六根清净,便可六根互用。观世音菩萨就具有六根互显的神力。世间种种音声相,一般人只能用耳朵去听,而不能用眼睛去看,观音菩萨却能够用眼看。观音菩萨在用慧眼观照时,由于他对所有境界都毫不粘滞,心地虚明洞彻,如同十方虚空,故能神力无边,眼可作耳用,耳可作鼻用,鼻可作舌用,舌可作身用。总之,菩萨的六根妙用无穷,当之无愧“观自在”的称号。

  六根互用并不是神乎其神的神话,六根的器官代偿功能,残疾人也有,他们可以“以手代目”,“以鼻代目”等等,听觉、嗅觉、触觉是盲人重要的近距离感觉,也相当人的六根互用。而且,六根中的意根也不是专指大脑,据记载,自1910年以来,有医疗档案记载的无脑人已发现了300多个。非但无大脑,而且无小脑。这种无脑人的头颅与常人无异,都有正常的思维能力,有些还有发明创造。当代科学家发现肠脏也有思维功能,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还能发现指甲、头发也有思维功能。所以意根究竟长在什么地方不是靠人的器官来判定的。按照佛学“六根互用”的理论,人体器官、细胞、包括人体之外的“场”,无一不具思维功能。当然,这只是类比推理判断而已,佛法的妙处只有当我们修证以后才能彻底了知。

  六根互用是菩萨的境界,凡夫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是因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众生就是在眼色耳声,根尘一一相对的时候,眼随色转,耳逐声流,因此颠倒迷己逐物,难以进入绝对的空性中,体验六根的妙境。如果六根不执六尘,六根不受六尘的支配与诱惑,那么,六根就从六尘之中得到了解脱,解脱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常念师恩 知恩报恩——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演海)
下一篇:略说净土法门之殊胜——就最直捷、圆顿、简易、稳当说(隆如)
 要吃苦(广钦老和尚)
 感化的教育(摩迦)
 珍惜此身(正果)
 对佛教振兴之展望(璞田)
 心有千千结 礼拜化为无
 禅宗的两大思想传统(杨惠南)
 略谈佛经中的譬喻(德诚)
 「逆境」与「顺境」(梁国雄)
 宽容的本质(水莲)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骆海飞)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雕像[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如何将出离心长养成菩提心?[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石头上画[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格义」式哲学的产生[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二0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昭明寺佛七开示[栏目:体慧法师]
 闻思修应当精进[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把一切都看得很平常[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瑜伽十七地法句[栏目:佛学名相杂集]
 邓子美:人间佛教思潮有消沉的迹象吗?[栏目:佛教视野与观察]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