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正清和雅(净慧)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24

正清和雅

净慧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中的落实与升华。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正”字上,道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清”字上,佛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也就是说,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那么,作为中国文化中的茶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呢?我想,“雅”字可以体现它。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正、清、和、雅四个字,四种气,大致可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作为禅与茶相结合而形成的“禅茶文化”,既有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更有茶文化本身的雅气。正、清、和、雅的综合完整地体现了禅茶文化的根本精神。

  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参悟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迷者迷于贪痴,悟者悟于戒定慧。贪痴乃人生修养必除之三毒,戒定慧乃人生成就必修之三学。人生执三毒而不觉,是为迷失之人生;人生修三学而恒觉,是为觉悟之人生。人生执三毒而迷,不离日用事;人生修三学而觉,亦不离日用事。人生在日用事中迷,人生亦在日用事中觉。迷失与觉悟,同在一件事情上起作用,同在当下一念之间的迷惑与觉照。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觉悟,禅即是茶,茶即是禅;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变雅。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特殊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观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之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感恩——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了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从而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包容——用包容的心态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清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分享——用分享的心态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难,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心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分博爱。

  结缘——用结缘的心态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的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四大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的四大功能的具体实践中,要不断开创新境界,总结经验,不断发挥禅文化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摘自《辽西佛教》总第15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管好心灵才能管好一切(吴甘霖)
下一篇:通过考试的老师(李家同)
 用心念佛(清虚)
 真正的自由人(林清玄)
 顺其自然即是“修德”
 净与秽之分别
 有爱的人生最幸福(常真)
 念佛成佛(圣印法师)
 如哉 诚哉——追忆西安卧龙禅寺方丈如诚老和尚(木错)
 验证功夫的三个标准(元音)
 大德昭千古——赵州柏林寺人物录(刘连辰)
 汉字与修行(果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尊胜佛母灌顶开示 谢仁波切[栏目:密乘之门·灌顶开示选]
 病痛很多,请问师父如何改变现况?[栏目:放生健康·净空法师问答]
 转生孤独地狱的故事[栏目:上师讲故事]
 法与人之研究[栏目:太虚法师]
 五届:开营式上的讲话(静波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五届:第五届生活禅夏令营见面开示(净慧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三女诚心拜梵音各人所见皆不同[栏目: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
 第二十九 般那陀耶迦品[栏目:譬喻经]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咬紧牙关抛弃他——顺世论[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龟王菩萨[栏目:心灵小品·禅语故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