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生活中的佛教 立社念佛万古师
 
{返回 林克智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62

生活中的佛教

立社念佛万古师

我国人知有西方净土,当从大乘佛经开始传译为始。东汉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和《道行般若经》,是为我国大乘佛经传译的开始,般若与净土思想同传我国。阙公则与其弟子卫士度的信仰弥陀净土,是现存文献中有关弥陀净土信仰的最早记载。东晋潜青山竺法旷(327—402),“每以《法华》为会三之旨,《无量寿》为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有众则讲,独处则诵”,可谓中土往生净土之创导者。其后,有慧远(334—416)大师与同学慧永先后入庐山,刺史桓伊乃奏立东林寺。闻公讲经感山神献木、雷雨劈地之异,名其殿曰:“神运”。元兴元年(402),远公大师与彭城刘遗民、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洋宗炳等123人,于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预其社者皆法门龙象、儒宗山斗,皆由远公化道遐播,群趋而至。自此以后,若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诸大师,莫不以此而自行化他,弥陀净土于是畅行中华大地。

远公大师,为一代佛教之伟才。大师僧格尊严,不畏权势,惟道是从,始终保持着崇高的僧格形象。师道盛德隆,威神莫测,迄译佛典,启建莲社,誉满环宇,终得上品往生。今略其余,专谈大师结白莲社念佛,以明净土宗师之风范。

万古宗师学人楷模

慧远大师(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生于晋成帝咸和九年(334),13岁(346)从舅令狐氏游学许昌、洛阳,博通六经,旁通《周易》、《庄子》、《老子》等学。21岁,欲至江东与名儒范宣子俱隐,值中原兵戈,路塞未成。

闻道安法师居太行山,遂与弟慧持往投。一日听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与弟投簪落发。精思讽诵,以夜继曰,常以大法为己任。道安大师曰:“使道流中国者,其在远乎?”晋太元六年(381),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庐山闲旷,可以栖止,乃立精舍,号龙泉。时远大师之同门慧永,先居庐山西林,欲邀同止,而远大师学侣浸众,西林隘不可处。刺史桓伊,为远师更立寺于山之东,遂号“东林”。远大师率众行道,于寺凿池种莲,于水上立十二叶木莲华,分刻昼夜,因波随转,以为行道之节。既而四方清信之士闻风而至者,百二十三人。大师曰:“诸君之来,能无意于净土乎?”乃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社,令刘遗民着《发愿文》,勒之于石。时王乔之等数人,复为《念佛三昧诗》以见志。大师为作序曰:

“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是二者,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熟能与于此哉?所以奉法诸贤,或思一揆之契。感寸阴之将颓,惧来储之未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乘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已哉?”

大师以江东藏经多缺,即遣弟子远越葱岭,请诸梵本,并传关中。所有经律,出诸庐山,几至百卷。尝造《法性论》,以明泥洹常住之旨。鸠摩罗什大师见而叹曰:“边方未见大经,便暗与理合。”

师居山30年,专志净土,澄心观想。初十一年中,三见圣相,而沉厚不言。后十九年(即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旨。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社中先化者,诸如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侧,前揖师曰:“师早发心,何来之晚?”师谓弟子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自制遗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终年83岁。门人与浔阳太守及官属,奉全躯葬于西岭。安帝谥“庐山尊者鸿胪大卿白莲社主凝寂之塔”。谢灵运立碑,以铭其德。大师德业广被,历代帝王追谥,即多达五次。有《庐山集》10卷行于世,后人辑有《庐山慧远法师文钞》。

创白莲社祈生净土

大师笃信识神不灭,对三世因果、轮回报应深信不疑。故深惧生死之苦,累世轮回之痛,汲汲以求出离之途。闻极乐弥陀净土法门,即一往深情,专志期生西方净土。时因大师道业卓着,佛法日隆,四方缁素来归者众,东林寺之常住僧亦超百人。《高僧传》载:

“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望风遥集。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

大师并请刘遗民着《发愿文》,其文为:

维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霜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推斯一会之众,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推交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之相催,知险趣之难拔。此期同志诸贤,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者也。盖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则幽路咫尺。苟之无主,则渺茫何津。今幸以不谋而佥心西境,叩篇开信,亮情天发。乃机象通于寝梦,欣欢百于子来。于是灵图表晖,影侔神造。功由理谐,事非人运。兹实天启其诚,冥运来萃者矣。可不克心专精叠思,以凝其虑哉。然其景织参差,功福不一。虽晨祈云同,夕归攸隔。即我师友之眷,良可悲矣。是以概焉,胥命整襟法堂,等施一心.停怀幽极,誓兹同人,俱游绝域。其有惊出绝伦,首登神界,则无独善于灵峤,忘兼全于幽谷,先进之与后升,勉思汇征之道。然复妙观大仪,启心贞照。识以悟心,形由化革。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飘云衣于八极,泛香风以穷年。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临三途而缅谢,傲天宫而长辞。绍众灵以继轨,指大觉以为期。究兹道也,岂不弘哉。

《发愿文》全文四百余字,言简意赅,行文流畅,是一篇极为优美的骈体赋文。其音韵和美,意境崇高,感人至深。

文中说“维岁在摄提格”,摄提为星名,这是战国至秦汉时,用星岁纪年法,当木星在丑位时,天体(太岁)运行至寅位之年。后来的干支纪年法,爰以寅年称摄提格。大师在庐山,遇到三个寅年:即庚寅年、壬寅年和甲寅年。其中庚寅年为公元390年,大师进山才10年,雷次宗才5岁,刘遗民尚未入山,故不可能一起结社念佛。甲寅年为公元414年,刘遗民已生西,大师已到暮年,故亦不可能。剩下的是壬寅年,为公元.402年,此时大师入山后从者已众年,德望己扬,雷次宗也有17岁了,因此摄提格应以此年为准,即是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

《发愿文》首先提出远公大师之“三报论”,以述结社念佛之缘起:“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人不淑。此期同志诸贤,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者也。”由此可知,莲社中人都有人命无常,如白驹过隙之感,故能摒除讲说,虔修念佛,借莲华以明志,共期西方之生。《发愿文》还讲剑,虽然发愿者“景织参差,功福不一”,其结社之目的是“誓兹同人,俱游绝域”,即是集同志者念佛,同生绝妙的西方极乐世界。

从《发愿文》我们还可以看出,大师所提出的神识不灭,三世因果之说,是修持净土法门的前提。如果不信这两个原则,便难以生起念佛求生净土之心,这也是净土难以起信之因。如果这一关通过了,那往生净土法门,就是超越因果轮回的捷径。

关于念佛社之以白莲为名,通常之说是因太元十七年(392),谢灵运于寺凿池种白莲,遂以白莲为名。其实莲花之于佛教、于弥陀净土有其深因在:莲花在佛教中是清净、圣洁和吉祥的象征。因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清净微妙。莲花还用来表示佛陀的相好,也以莲花来比喻菩萨所行的善法;在十方净土中,莲花与西方极乐世界的关系尤为深切:因极乐世界之天人都从莲花中化生,故极乐世界又称莲邦。《阿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观无量寿佛经》说: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等菩萨坐宝莲花,于念佛人临命终时,手持莲台来接引他往生极乐国土。同样在《无量寿经》中亦说到西方世界,有众宝莲花遍满。可以说莲花是极乐世界的象征,自然以莲花命名念佛求愿往生之结社,是贴切不过的了,这也应当是大师以白莲为社命名的原因之一。

据北宋天禧三年(1019),道诚法师所辑的《释氏要览》卷一之说,莲社有四义:庐山东林寺中多植白莲而名之;因西方净土有九品莲花接引往生者而名之;因嘉奖莲社中人不为名利所污而名之;因大师弟子法要,刻制十二叶木莲花植水中用以计时,使礼念不失时故名之。

功高易进念佛为先

我们从远公大师的《念佛三昧诗集序》所写的:“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宵惟勤,”可知大师带领东林寺大众所修的法门,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大师修行的特色。

大师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解释念佛三昧时说:“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者,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由是可知大师所说的三昧,即是专思寂想的意思。一心专念,止寂他想,这也就是止观双运。修此则内在智光得以显发,慧光鉴照即洞明一切幽玄,出生无穷妙用。

远公大师认为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中最殊胜,也是最容易进入境界的一种三昧。大师在同一篇文中说:

“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根(一作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

这段文的意思是说:三昧的种类很多,在诸三昧中,功德高而又容易进入高境界的,当以念佛三昧为第 。为什么呢?因为,穷尽玄妙达到寂灭境界,即是如来性体。如来性体,任运神妙,随缘妙应,无有定规。佛性能使证人念佛三昧的行人,浑然泯却人我是非的界限,涤荡种种知见。遇缘应事,犹同镜子,镜子明亮,内照分明,便显现出森罗万象,即使是耳朵和眼睛不能见闻的景物,只要运用闻性和见性,亦可通晓无碍。在念佛三昧中,能看到渊深、凝寂和虚灵的性体,悟证到灵性本原湛明一体,清澈净明,法尔自然。用本心聆听内在的念佛玄妙之音,就可使尘劳挂碍日渐消除,滞塞的执情漫漫融化开朗。如果不是天下最微妙的念佛法门,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呢?

从上文可知大师所修的念佛三昧,渗透着禅定与般若之学,这与大师的修学背景有关。因大师出家后,就学于道安大师,并随安大师达25年之久。安大师所用的是般若与禅定并重的修行方法,般若是理论,禅定是实践,两者不可偏废,若要证悟般若,就得修持禅定。又由于当时社会困苦的境遇,激发了人们的出离心,此一思想正与净土的出世理念相吻合,故远公大师融会老庄与禅教思想,会归念佛求生西方净土,风云际会,揭开了中国净土宗序幕。

同志百余贤人十八

远公大师居庐山,因道业卓着,佛法日隆,四方来归缁素日众。《庐山莲宗宝鉴》卷四谓:“师徒众往来三千,真信之士一百二十三人.乃与刘遗民等十八贤为上首。”其中所说的十八贤人即:慧远、慧永、慧持、道生、昙顺、慧睿(《东林十八高贤传》称僧睿)、昙恒、道昺、昙诜、道敬、佛陀耶舍、佛驮跋陀罗、刘遗民、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等。有关十八贤之传记,最先记载于《莲社高贤传》一卷,该传今收录于志磐之《佛祖统纪》卷二十六《净土立教志》中,清朝王谟增修《汉魏丛书》之际,亦将之编入,是传后收入《卐续藏》第13册中。宋代陈舜俞着《庐山记》卷3有《十八贤传》,记载东晋慧远、雷次宗等18人之传略,为后世说慧远等十八贤者立白莲社,弘传净土信仰之主要根据。

然此《莲社高贤传》并非成书于晋代之古书,书中所说的十八人,有人认为按史考证,则有出入。今说明如下:认为其中的慧持大师,已早在隆安三年(399)入蜀,后一直未回庐山,而否定其是莲社成员。我们知道持大师在蜀亦是修净土的,不知其时有否以通信方式入社?佛陀跋陀罗是在义熙七年(411)到庐山,那时莲社已成立10年了,不过他是受慧远大师所请来山的,他是莲社成员,应当是到庐山后所加入。来山后为大师译出《修行方便禅经》,对莲社众师友的修持,是很有帮助的。雷次宗在元兴元年只有17岁,将他列入高贤,可谓少年有成,有志不在年高,值得向他学习。今将庐山莲社十八贤,简要介绍如下:

慧远(334—416)大师莲社主,见上文。

慧永(332—414)大师 东晋僧人。号香谷,俗姓潘,河内(今河南沁阳)人。12岁出家,师事竺昙现,后与慧远大师同学,于道安大师座下。素志与慧远共游罗浮山,因慧远大师为道安大师所留,师即于东晋太元初年(376)先行,至浔阳(今江西九江)时,为郡人陶范舍宅为西林寺所留,师遂居庐山西林。师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常含笑,语不伤物。又于峰顶别立茅舍,时往禅思。至其室者,辄闻异香,因号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辄驱去。平时厉行勤苦,立志往生安养。义熙十年,示疾,忽敛衣求屣欲起。众问其故,师答:“佛来!”言毕怡然而寂,僧俗咸闻异香,七日方止。唐玄宗追谥“觉寂大师”之号,世寿83岁。

慧持(337—412)大师东晋僧人。慧远大师胞弟,幼读书时.一日可记他人十日之量。年18与其兄同师事道安大师,遍学众经,亦有高行。隆安(397—401)中,辞兄人蜀,以西方为期。住郫县龙潭寺,大弘佛化。义熙八年(412)往生,寂年76岁。后慧远大师于定中见师与慧永已生西方。寂时遗嘱诸弟子:“务严律仪,专心净业”。

道生(355—434)大师 东晋、南朝宋间僧人。亦称竺道生。俗姓魏。巨鹿(今属河北)人。寓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幼依沙门竺法汰出家。15岁便登讲座,20岁受具足戒。东晋隆安元年(397),到庐山问学于慧远,幽栖七年,师事慧远,博研经论。时慧远已接受僧伽提婆所介绍的一切有部之学,道生也受其影响。元兴三年(404)偕同慧睿、慧观、慧严等人长安,从鸠摩罗什受学。后秦主姚兴命他和罗什弟子道融论难,往复百翻,言无不切,众人皆服。他和僧肇两人,为罗什门下最年轻,也是最有才华的学者。南朝宋文帝与名士王弘、范泰、颜延之等均对其极为敬重,常相从问道。义熙十四年(418),法显在建业(今江苏南京)与佛陀跋陀罗合作,译出《大般涅槃经》的初分四千颂,共6卷,名《大盘泥洹经》。经中说除一阐提外皆有佛性。道生大师剖析经义后认为: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那么一阐提也是有情,何得独无佛性?此乃经来未尽耳。于是倡一阐提皆得成佛说。此说出后,群情大哗,都认为道生违经背义,并将他摈出僧众之列。他到苏州后,仍坚持自己的看法。传师于苏州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说到阐提有佛性时,群石皆为点头,于是有“顽石点头”之说。直到后来,北凉昙无谶在元熙二年(421)译出的大本《涅槃经》40卷传到建业,其中也提到一阐提可以成佛,才证明道生大师预见的正确。元嘉七年返庐山。此后,道生大师在庐山讲《涅槃经》,听众无不悦服。大师晚年在庐山改订《法华经注》时,提出自己的判教之说,认为释迦一代的教法,不出“善净”、“方便”、“真实”、“无余”等4种*轮。与此相应的,则为《阿含》、《般若》、《法华》、《涅槃》等经,推崇《涅槃》为佛说法的最高阶段。元嘉十一年于讲座上端坐而逝,世寿八十。弟子僧瑾、道猷等继续倡导顿悟之义。

昙顺(347—425)大师 东晋僧人。黄龙人。幼出家,承训罗什讲释群经,妙尽色空无著之旨。什大师叹曰:“此子奇器也。”后至庐山,同修净业。宁蛮校尉刘遵孝于江陵立寺,请师前去,盛弘念佛三昧之道。刘宋元嘉二年,异香满室,别众往生。

僧睿(355—439)大师 东晋僧人。冀州人。游学诸方,尝行经蜀西界为人所掠,使牧羊。有商客异之,疑是沙门,及问以经义,无不综达,即出金赎之。后游历天竺诸国,还至关中,从罗什三藏咨禀经义。罗什大师译《法华经》,以竺法护本云:“天见人,人见天。”什曰:“以此言过质耳。”睿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遂用其文。后来到庐山,依远公修净业。既而适京,师止乌衣寺,讲说众经,听者推服。宋彭城王义康,要入第受戒。师曰:“礼闻来学。”王乃入寺,祗奉戒法。王以钱三万买貂裘,奉师常用敷坐。大师曰:“此虽非所宜服,然王之所施,不可弃也。”王闻后益加敬仰。谢灵运笃好佛理,殊方俗音,多所通解,尝以经中字音求证于师,因为着《十四音训》,梵汉昭然。元嘉十六年,无疾告众曰:“吾将行矣。”即面西合掌而寂,众见卧内一金莲花,倏尔而隐。

昙恒(347—418)大师 东晋憎人。河东人。童孺依运公出家,年甫十三,便能讲说。内外典籍,无不通贯。德行清孤,物情推服,常有群鹿驯绕座隅。自入庐山,专志净业。义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厉声念佛而化。春秋七十二。

道昺(365—435)大师 东晋僧人。俗姓陈,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幼即出家,人慧远大师之门。广通经律,兼明老庄,志节高洁,言行合一。以念佛三昧为念,常恒不绝。义熙十四年(418),远公大师往生之后,预章太守王虔人山谒师,奉为山中之主,继席慧远大师于东林。元嘉十二年,大师集众念佛,就座而寂,世寿7l岁。

昙诜(36l—440)大师东晋僧人,广陵人。幼从远公出家,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经》行于世。尝着《穷通论》以明宿修,述《莲社录》以记往生。又能识别鸟兽毛色、俊钝之性,洞晓草木甘苦之味,妙尽其理,人知其有密证。元嘉十七年集众谓:“自建寺以来,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后。”即跏趺念佛百声而寂,春秋八十。

道敬(369—420)大师东晋僧人,俗姓王,琅琊人。祖凝之守江州,遂从远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每叹戒律,终El难全,愿净六根,但禀一戒,以为得度之要。远公知其坚正,许之笃志念佛。早夜弗替。远公归寂,乃入若琊山。宋永初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即端坐念佛而化。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散。春秋五十二。

佛陀耶舍大师东晋译经家。意译觉明、觉名、觉称,北印度缔宾国人。十三岁出家,至十五岁日诵经二三万言,二十七岁始受具足戒。常以读诵为务,专精不怠,博通大小乘。鸠摩罗什大师游学时,曾师事之,后应之请,于姚秦弘始十年(408)至长安,协助大师译出《十住经》。其后译出《四分僧戒本》、《四分律》,并泽《长阿含经》,由竺佛念传译,道含笔受。义熙八年(412)至庐山人社,后辞返缔宾,得《虚空藏经》一卷,托贾客致凉州诸僧,其后不知所终。

佛陀跋陀罗(359—429)大师后秦时来华印度僧人。一名觉贤,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族姓释迦,系释迦世尊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5岁丧父,17岁出家。据说其背诵经典,一日能完一月之业。曾与同学僧迦达多游缔宾,与后秦僧人智严同从大禅师佛大先(觉军)受禅法。后受智严之请东来,于后义熙四年(408,另有二年或三年之说)至长安。因被人指斥为显神通而见摈,应慧远大师请,与弟子慧观等40余人赴庐山,备受欢迎,并邀入社。留居庐山年余,译出《修行方便禅经》2卷。东晋义熙七年(411)赴荆州,其后又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住道场寺。从义熙十二年到十四年与法显等译出《摩诃僧只律》40卷;同时译出《大般泥洹经》6卷。后又译《华严经》60卷;经重校至宋永初二年(421)完成。其所译经论共13部,125卷。所译《华严经》对中国佛学的发展影响甚大。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归塔于庐山北岭。

刘遗民 (352—410)东晋居士。名程之,字仲思,彭城(江苏徐州)人。初任府参军,历任宜昌、柴桑县令,后去职,与周续之、陶潜等皆不应征命,时称浔阳三隐。遗民之号,传系刘宋武帝表彰其不屈所敕。时慧远大师止庐山修念佛三昧,居士往师事之,先后有清信士宗炳、雷次宗、周续之、张野、张诠、毕颖之等咸来庐山,乃于西方三圣像前建斋立社,同修净业,誓愿往生净土,居士作《发愿文》,辞意典雅,至今传诵不已。后程之度西林涧北,别立禅坊,精研玄理,兼持禁戒,着《念佛三昧诗》见志。居半载,即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于正念佛时,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居士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衣。”俄而佛为摩顶,引袈裟以被之。他¨念佛又见入七宅池,见莲华青白色,其水湛湛。有人项有圆光,胸出卐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居士饮水甘美。及寤,异香发于毛孔。乃语人曰:“吾净土之缘至矣!”请僧转《妙法莲华经》,近数百遍。居士对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当先供养释迦如来,次供养阿弥陀佛。复次,供养《妙法莲华经》,所以得生净土,由此绎功德,愿与一切有情,俱生净土。”即与众别,卧床上,面西合掌,泊然化去。剌子壅积土为坟,勿用棺。时晋义熙六年,殁年五十九。

张野(350—418)晋代居士。字莱民,居浔阳紫桑。学兼华梵,尤善属文。性好友田宅悉推与弟,一味之甘与九族共。入庐山与刘、雷同尚净业。及远公大师卒,谢灵运撰碑文,以铭其德,居士序之。义熙十四年与家人别,入室端坐而逝。

周续之(357—423)晋代居士。字道祖,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十二岁,人豫章太守范宁门下受业,通五经、五纬,人称十经童子。既而闲居,读《老》、《易》诸书,虔信佛法,精般若妙理。后入庐山师事远公于白莲社,与刘遗民、陶渊明称之为浔阳三隐。宋武帝召至都间,馆东郭外行幸问《礼经》,世称通隐先生。居士终身未娶,布衣素食,因素患风痹,后移病钟山,殁于景平元年(423),春秋六十七。

张诠(359—423)东晋居士。字秀硕,张野之族子。尚情高逸,虽耕锄,犹带经不释。朝廷征为散骑常侍,不起。庾悦以其贫,起为浔阳令。笑曰:“古人以容膝为安,若屈志就禄,何足为荣。”乃入庐山,依远公研穷释典,深有悟入。宗景平元年无疾,西向念佛,安卧而卒,春秋六十五。

宗炳(379—447)刘宋居士。字少文,南阳(今属河南)人。擅长书、琴、绘画、精玄理。殷仲堪、桓玄并以主簿辟,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辟为主簿,答曰:“栖丘饮谷三十年矣。”即入庐山师事慧远大师,专修净土。还江陵,闲居绝俗。衡阳王义季曾亲访之。宋受禅三征环应。雅好山水,凡所游履,悉图于壁。西陟荆巫,南登衡岳,所到之处则结宇山中,以遣尚平之志。居士尝着《明佛论》,盛赞佛教,鼓吹精神不灭,深得宋文帝刘义隆之推崇。尝撰《难白黑论》,以非难慧琳之《白黑论》。居士又曾与当时着名天文学家何承天,就有无佛的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辩论。此等论述皆收录在《弘明集》中。因疾归江陵,静观道以养老。宋元嘉二十四年殁,寿六十九。

雷次宗 (386—448)刘宋居士。字仲伦,豫章南昌人。少入庐山,师事慧远大师,从之学三礼、毛诗,并修净业。其后,立馆于东林寺之东。长乐隐退,笃志好学。元嘉十五年(438),宋文帝召至京师,令开干馆于鸡笼山,聚徒百人教授。二十五年,帝复强征至京师,为筑招隐馆于钟山西岩下。次宗不入公门,每自华林园东门入延贤堂为:太子诸王讲经。是年无疾而卒于钟山,世寿六十三。

时与庐山远公有关系者又有:

毕颖之,新蔡(河南新蔡)人,《高僧传》卷六《慧远法师传》中,说他曾与刘j遗民等“依远游止”,但十八贤传中无其名。生卒年与事迹不详。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小名客儿,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东晋世族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好学博览,工于诗画、书法,纵横俊发,独步江左。历任太尉参军、永嘉太守等职。幼归三宝,深入经藏,阐竺道生顿悟之义,着《辩宗论》。东晋i义熙问,至庐山参礼慧远大师,大师于道场前掘池种白莲华,与志同道合者结白莲社,灵运为作《净土咏》。又曾参与润饰《大般涅槃经》译文,另撰有《金刚经注》、《涅槃经疏》等。

蓬勃发展誉称共宗

自庐山慧远大师来山结白莲社,提倡念佛法门,一时四方前来参集之众多达三千,庐山遂成我国莲宗之胜地。其后桓玄禁佛汰僧,独此山幸免于难。当时,除修道之士,如陶渊明等一代名士,亦厌离世乱遁居此山,大书法家王羲之也于山中建归宗寺,迎请佛陀耶舍住之。

慧远大师示寂后,道昺大师主盟白莲社。隋开皇年间(581—600),天台宗智顗大师两度来山开讲,闻法者多达5000人。至唐代,净土宗高僧善导曾来山寻访慧远遗迹;智舜于山中讲《观无量寿佛经》。玄宗时,曾敕建慧永之塔于山中。永泰元年(765),法照入山结“西方道场”。大历年间(766—779),神凑于东林寺弘传律学。元和二年(807),自居易于遗爱寺附近结草堂。会昌法难后,大中六年(852),宣宗敕令复兴东林寺。宋元丰二年(1079),神宗敕改东林寺为东林太平兴国禅院。绍兴十七年(1147),法道于太平寺重刻《大宋僧史略》。元至大年间(1308—1311),优昙普度住于东林寺,编撰《庐山莲宗宝鉴》,弘扬净土教义。清代以降,佛寺渐次衰颓,,但净土宗至今盛传不衰。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林寺在果一法师带领下得到修复,其规模大于前。1994年9月,传印法师接任方丈后,寺院又有较大的发展,特别在净土宗文化研究上,出了很大力气,我们今天能在这里召开研讨会,就是很好的例证。

庐山念佛法门,对后世之影响,主要是开创了结社念佛之先河。大师所倡的念佛三昧,则只有少数人能接受。直到唐代善导大师倡行持名念佛之后,念佛之风渐盛,到宋代则结社念佛之风大行于世,以后净土法门逐渐成为各宗共修的法门,可谓各宗修持归向的共宗。

如法照大师于大历四年(769)在衡州湖东寺建立念佛道场,宋代省常大师于淳化年间(990—1093)在钱塘昭庆院结净行社,宗赜大师于元佑年间(1086—1093)在真州长芦寺建立莲华胜会,南宋道琛大师于绍兴年间(1131—1162)成立净土系念道场会,凡此等等,都是大师们钦慕庐山遗风,而建立起的僧俗共修之净土道场。元代延佑占三年(1316),日僧澄圆来华,至庐山礼谒普度大师,归国后亦仿效其风结社念佛,从而庐山念佛门,亦流传于日本。

今将继慧远大师之后,着有影响的弘传净土诸祖,简介于下:

昙鸾(476—542)大师,雁门人。从印度高僧菩提流支受持《观无量寿佛经》,专修净土观,作《礼净土十二偈》,注天亲菩萨《往生论》,妙绝古今,为净宗要典,住并州大岩寺、汾州玄中寺,大弘净土。大师之《往生论注》,依龙树菩萨之《十住毗婆沙论》,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分他力、自力二法门,主张依靠他力本愿,为五浊恶世中方便易行之道,阐明净土立教之本义,并专重持名念佛,以求净土之生。后有唐代的道绰、善导两大师,大弘净土法门,可谓昙鸾法系的继承者。

天台智顗(538—597)大师,作《净土十疑论》,极陈得失,着《观经疏》等深明谛观。受智者大师的影响,其门下亦多主张“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之旨,至今历一千六百年而不衰。

此时尚有灵裕(518—605)撰《无量寿经疏》与《观无量寿佛经疏》,但已佚失;净影慧远(523—572)撰《无量寿经义疏》和《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吉藏(549—623)撰《无量寿经义疏》等,虽非专宗净土,但亦有较大影响。

道绰(562—645)大师,并州汶水(今山西太原)人。14岁出家,后于汶水玄中寺见到记叙昙鸾大师事迹之碑文,慕鸾法师净土之业,于是潜心观想,六时礼敬不缺,念佛日以七万计。大师激劝净业,理致泉涌,为众讲述《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近200遍。着《净土论》2卷,立圣道、净土二门:以此土断惑证理、入圣得果者为圣道门;凭弥陀愿力往生极乐国土,而人圣证果的,则称净土门。以净土门为末法时代之唯一出离之路。斯论统该龙树、天亲,迩及慧远、昙鸾之文句,词旨切要。

善导(613—681)大师,临淄(一说安徽泗州)人。幼年出家,习《法华》、《维摩》,后依《观经》修十六观。贞观十五年(641)赴西河玄中寺师事道绰大师,听讲《观无量寿佛经》。后入长安光明寺倡导念佛,因称“光明善导”。据载一生以所有嚫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余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念佛时有光明随口而出,被认为是阿弥陀佛化身。大师之着述,现存者有六部十卷,即《观经疏》4卷,《往生礼赞偈》1卷,《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2卷,《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1卷,《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1卷,《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义》1卷。其中《观经疏》又称《观经四帖疏》,分玄义、序分、定善义、散善义而成为四卷。玄义分为解释《观无量寿佛经》之经题,并明教相,以下3卷,则为解释经文义理;《往生礼赞偈》,说明昼夜六时礼赞之仪则;《法事赞》说明《阿弥陀经》之转读行道之法;《般舟赞》依《观经》等修般舟三昧之法则;《观念法门》是说明观佛、念佛两种三昧之行相,即依《观经》说明观佛三昧之法,依《般舟三昧经》说明念佛三昧之修法。综上各部,《观经四帖疏》述净土之教相教义,属于解义方面;《往生礼赞》等四部。说明行事之仪则,故属行仪;《依经说明五种增E缘义》,是依《无量寿经》等六经,说明修净土法门之五种增上缘。大师由以上文字,完备地组成了净土一宗的宗义与行仪,后被尊为净土宗二祖,实为我国净土宗理论的奠基人。大师之《观经四帖疏》传至日本,在十二世纪时,有原出身于日本比睿山天台宗门下的源空f1133—1212)法师,依这一经疏拭去第4卷《散善义》,着《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弘扬念佛法门,开创了日本的净土宗。后源空的弟子分成“六大法系”,其中有亲鸾(1173一1262),又开创了日本的净土真宗。日本净土宗的教旨虽与我们有异,其本源则在我国。

怀感大师,不详其所出,初不信念佛往生之说,后经善导大师之劝,遂虔诚念佛,感佛化金色光,睹眉问毫相,证念佛三昧。着《释净土群疑论》7卷,通释往生净土之各种疑难。

慧日(680—748)三藏,开元中自印度归,传天竺所赞之净土法门,着《净土慈悲集》3卷,《般舟三昧赞》、《西方赞》各1卷。《慈悲集》中说教禅一致、禅净合修、戒净双修等义。

承远(712—802)大师,先习禅于资州处寂(648—734),后从慧日受念佛三昧之法,于衡山弥陀台修般舟三昧,教人专念弥陀,法化至盛,人称弥陀和尚。

法照(?—821)大师,生年不详,据载初由东吴至庐山,慕慧远大师之芳躅,结西方道场,修念佛三昧。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承远侍于佛侧而大惊悟。乃于永泰年中(765766)至衡山,师事承远大师,受净土法,于南岳弥陀台创行五会念佛法。大历二年(767)于南岳钵中感见五台山,故后有大圣竹林寺之建。大师曾于五台、并州、长安等处弘五会念佛,大历中代宗奉为国师。着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3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2卷,记其仪则并有赞文,又有《大圣竹林记》1卷。

少康(?—805)大师,缙云仙都山人。初诵《法华》、《楞严》、继学律、听讲《华严》、《瑜伽》。贞元初,诣洛阳白马寺,得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而大喜,遂往长安谒善导大师影堂,感见善导真身,从此专修净业。后于乌龙山(今浙江建德境内)建净土道场,聚众日夜行道,称扬净土,人称为后善导。《佛祖统纪》中列为莲社七祖中之第五祖。尝与文谂共集《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l卷,载录慧远、昙鸾以下缁素男女48人往生之事迹,为唐代唯一之往生传。书中有后于大师的僧藏法师的传记,当为后人所追加。

永明延寿(904—975)大师,倡导禅净合行说,其后禅净合修渐盛行。延寿大师本丹阳人,后迁余杭(今浙江杭州)。原为法眼宗巨匠,因七拈皆得万行庄严净土阄,于是一意修净业。建隆二年(961),忠懿王请住永明寺,日课一百八事,夜则往南屏山顶行道念佛。着《万善同归集》3卷,指归净处最为切要。尝作《四料简》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省常(959—1020)大师,淳化中(990—994)住钱塘(今杭州)昭庆寺,续庐山远公遗风,结白莲社专修净业,后改名易行社。相国向公,王文正公,均为社首,信众人社者有123人,僧众千余。其后结社念佛之风愈盛,有知礼的念佛施戒会、神照本如的白莲社等达二十余所,其中灵照的净业社(1068—1077)参加僧俗达2万余人,但也有人数很少的,如慧询的西归莲社就只有18人。

自延寿大师后,禅、教、律各宗大德,多兼弘净土。如云门宗的天衣义怀(989—1060),永嘉乐清人,师事雪窦重显有省,于越州天衣寺广布弘化,着有《劝修净土说》。其弟子慧林宗本(1020—1099)于修禅时,心常在极乐世界而无二相,其门下守讷于政和三年(1113)着《唯心净土文》,祖述义怀之说;守一住杭州净慈寺,以七宝造阿弥陀佛像,杨杰为之记。

慈觉宗赜(910—1092)大师,襄阳(今属湖北)孙氏子,29岁礼真州长芦寺法秀出家,于元柘四年(1089)兴结社念佛,撰《莲华胜会录序》普劝念佛。

慈受怀深(1077—1132)大师,生平以净土为怀,常对人说,修行之捷径莫如求生净土,自建西方道场集众念佛,作《劝修念佛颂》6首。

真歇清了(1091—1152)大师,左绵安昌(今四川绵阳)人,一生大弘禅净合一之教,主张以“阿弥陀佛”四字为话头,融禅净为一体,有《净土集》行世。

此时天台宗兼弘净土者辈出,宋初南地之净土教大兴。其主要盛赞净土者有:

知礼(960—1028)大师,四明(今浙江宁波)人,除上已述及大师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创念佛施戒会外,并着有关净土之作,如《观经疏妙宗钞》6卷及《观经融心解》1卷。《妙宗钞》依天台之论释,倡约心观佛之说,其说因不直观心,故不同于天台之一心三观,不直观佛,故又不同于善导之观佛三昧,而大师并取此二者,以天台立场作台、净之融会。后来日本灵空光谦名之为“即心念佛”。

遵式(964—1032)大师,与知礼大师同为宝云义通之门人,台州宁海(今属浙江宁波)人,初往东掖山(在今浙江临海境内)从义全出家。至道二年(996),集道俗精修净土之业,作《誓生西方记》及《念佛三昧诗》1卷。咸平四年(1001),着《请观音消伏毒害三昧仪》、《大弥陀忏仪》、《小弥陀忏仪》等各1卷。五年回东掖山,于西隅创建精舍,同时恭造无量寿佛像,并亲自领众修持念佛三昧。天禧元年(1017),撰着《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及《往生西方略传》各1卷。大师以劝人确立往生之正信,从事礼忏念佛为主。

本如(98l—1051)大师,为天台宗重视行持的实践者,尤慕庐山远公遗风,在住持东掖山能仁寺之30年间,常讲《法华》、《观经》等,并于寺之西南隅建宇,与丞相章郇公等结白莲社勤修念佛。其门下处谦(10ll—1075)、有严(1021—1101),均笃修净业。处谦门下又有择瑛(?—1099),尝作《净土修证仪》,其“阿弥陀佛身金色”之赞沿用至今。净土法门自汉末传人后,辗转流传于北宋,可说是依教结社时代。由于莲社念佛之流行,自公卿名流以下之社会上下人士,多所归信,着名的有杨杰、王古、苏轼、江公望、陈璀、王阗、王日休等,他们还着书立说广为宣扬。

南宋初有子元在淀山湖立莲宗忏堂,劝修净业,编《莲宗晨朝忏仪》、《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及《西行集》等。乾道二年(1166)高宗诏入德寿殿,演说净土法门,赐“劝修净业莲宗导师慧照宗主”之号。莲宗之名始于此,但其后来变为白莲教则是另一回事,与净土宗无关。

南宋末,天台宗宗晓大师撰《乐邦文类》,以慧远大师为莲社初祖,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为继祖。到志磐撰《佛祖统纪》叙《净土立教志》时,立莲社七祖为:始祖慧远、二祖善导、三祖承远、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延寿、七祖省常。

元代弘扬净土的有明本、怀则、惟则、梵琦、普度诸大师。

中峰明本(1263—1323)大师,钱塘人,融通禅、教、律、密、净,晚年专修净土。尝言:“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所撰《三时系念佛事》、《三时系念仪范》至今广为流行,并有《怀净土诗100首》等诗文传世。

怀则大师撰有以天台学解释净土的《净土境观要门》。

天如惟则大师着《净土或问》l卷。

楚石梵琦(1296—1370)大师,明州象山(今属浙江)人,至正十九年(1359)退隐永祚寺,于寺之西侧筑室号“西斋”,专修净业。着有《西斋净土诗》3卷,后收于《净土十要》中。

优昙普度(?—1330)大师,丹阳(今属江苏)人。出家于庐山东林寺,曾历叩诸方,后迁丹阳妙果寺、东林寺善法堂,专修念佛三昧。时因有称莲宗,实行邪法之徒辈出,师深以为忧,遂于大德九年(1305)撰《庐山莲宗宝鉴》10卷,以明慈照子元之正宗。武宗至大元年(1308),禁断莲宗,师乃决计复兴,于十月持书奉进,并请凡在家念佛、白日道场、礼净土正忏、诵弥陀正经者,以及捐家财建立堂殿、造佛像者,应予护持。至仁宗接位,方于皇庆元年(1312)正月,敕令颁行《莲宗宝鉴》,以师为莲宗教主,赐号虎溪尊者。自此莲宗正式成立,而以志磐所立莲社七祖为莲宗七祖。

元末明初,有性澄(1265—1342)撰《阿弥陀经句解》1卷,大佑撰《阿弥陀经略解》1卷,《净土指归集》2卷,普智(?一1408)撰《阿弥陀经集注》1卷。

明代盛倡禅净教一致之说,习天台、贤首教观及参禅者多赞净土,以净土为归。其时有:

妙叶大师,明州鄞县(今浙江鄞州)人,元明之际出家为僧,精研台教,专修念佛三昧。着《宝王三昧念佛直指》2卷,其中《直指心要》一篇,斥妄显真,广为传诵。

宗本大师,字一元,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出家于延庆寺。隆庆四年(1570)撰《归元直指集》2卷,说净土要义。又作《西方诗百首》,劝人求生西方净土。

无尽传灯(1554—1627)大师,衢州(今属浙江)人。初从进贤映庵出家,万历十五年(1587)起住天台高明寺,常修《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等忏。万历三十一年着《净土生无生论》,次年讲之于新昌石城大佛前,时感天乐之瑞。另着《阿弥陀经圆中钞》、《净土法语》、《观经图颂》各1卷。

袁宏道(1568—1610)居士,着《西方合论》10卷。

云栖袜宏(1535—1615)大师,仁和人,后住梵村(今在杭州)云栖寺,以禅净同归而常修念佛三昧,倡导持戒念佛,撰有《阿弥陀经疏钞》4卷,《往生集》、《净土发愿文》、《净土发愿文注》、《四十八愿问答》、《净土疑辨》各l卷。

憨山德清(1546—1623)大师,全椒(今属安徽)人,早年致力于禅、教,后在庐山仿慧远大师六时刻漏,专修净业。有关净土法门的开示如《念佛切要》等遗文,后人编在《憨山梦游集》中。

灵峰智旭(1599—1655)大师,字蕅益,木渎(今属江苏苏州吴县)人。着有《阿弥陀经要解》l卷,以天台教义解释净土之义;并选定《阿弥陀经要解》、《念佛三昧宝王论》、《净土生无生论》等10种弘扬净土法门之主要著作为《净土十要》,其弟子成时评点节略成书。近有会性法师,编大师有关净土著作为《蕅益大师净土集》行世。大师主张禅、教、律三学之所归在净土,称三学一源论。

清代受元明以来禅、教、律三学互融之影响,念佛一门几成诸宗之归趣,并普行于僧俗中。禅僧之兼修净土者多奉行云栖大师之主张,信自性弥陀、唯心弥陀之说,禅净合修,期发自性,临终往生净土。主要有:

道霈(1615—1702)大师,福建建宁人。初参元贤、圆悟两禅师而悟,并研习天台、华严二宗深义。后嗣法元贤禅师,承位开堂说法,融通禅、净,主张念佛。弘扬净土著作有《净土旨诀》、《净业常课》、《续净土生无生论》、《西方发愿文注》各1卷等,此外尚有关净土之序、赞等十数篇。

实贤(1686—1734)大师,号省庵,常熟人。受具后先学天台教观及唯识等法,受记刘为灵峰四世。后在真寂寺日阅三藏,久课弥陀佛号,作《劝发菩提心文》,劝四众发菩提心,忏悔业障,求生净土。雍正七年(1729)建杭州凤山梵天寺,结莲社率众念佛,屏绝诸缘,专修净业,人称永明再来。十一年预知时至,掩关昼夜佛号十万声,果于翌年四月十四日将午,合掌连称佛名而逝。另撰有《净土诗))108首,《西方发愿文注》1卷,《续往生传》1卷等。

际醒(1741—1810)大师,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丰润县)人。嘉庆五年(1800)居京郊红螺山资福寺倡导念佛,常开演如来救苦摄乐之恩,来归者日多,遂成北方着名净土道场。大师主张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为本,并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谓一句弥陀即心即禅。嘉庆十五年十二月预知时至而寂。所着《彻悟禅师语录》多述说净土法门,以信、愿、持名为净业之要谛,又载录《念佛伽陀》百偈及《修净业者必具之十种信心》,知此则乐土之生如操左券。

其后,迈春禅师出家于天竺延寿堂,得法于禅宗,亦常栖心净土。后至云峰寺率众念佛,克二十一日为期,周而复始,数年不懈。又期以百日,昼夜持念,精进修持,传为佳话。

达纯(1752—1814)大师,住嘉兴觉海寺,精修净业十六年,建西方三圣殿,春冬雨季启建念佛会,缁素盈满。尝两度修念佛三昧,知见卓发,得无碍辩才。应彭绍升之请,住苏州流水居及文星阁领众念佛,常讲云栖大师之《弥陀疏钞》,嘉庆十九年(1814)圆寂。

清朝中叶,以明代莲池大师为八祖。道光问,悟开法师增推蒲益大师为九祖,省庵大师为十祖,彻悟大师为十一祖。

古昆(?—1892)大师,字玉峰,又号恋西,江西广信人。十余岁投普宁寺出家,后受戒于天台山国清寺。咸丰十一年(1861)夏,于佛顶山阅《净土十要》及《弥陀圆中钞》后,专致净业。尝在杭州建弥陀寺弘扬净土,撰有《净土随学》2卷,《净土必求》、《莲宗必读》、《念佛要语》、《念佛四大要诀》、《净土自警录》、《净土神珠》、《西归行仪》、《永明禅师念佛诀》、《念佛开心颂》、《上品资粮》各1卷。

印光(1861—1940)大师,名圣量,陕西邰阳(今合阳)人。光绪七年(1881)出家,翌年受具于双溪寺。后入红螺山专修念佛,十九年至普陀山法雨寺阅藏、念佛,1930年应真达法师请,移居苏州报国寺,1937年再迁灵岩山寺,1940年自知时至于大众念佛声中迁化。一生力倡净土,强调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为三根普被之应机法门,末法众生舍此莫由出离生死。主张以慕敬心,深心信愿持名念佛,敦伦尽分,奉行众善,在佛教界影响深广,皈依弟子遍天下。大师改推截流大师为净土宗十祖,省庵、彻悟大师递降为十一祖、十二祖,印光大师卒后,被尊为净土宗十三祖。所着《净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及诸书信、序、跋、记等弘扬净土之文达160万字,前后辑为《印光法师文钞》初编、续编、三编广为流通。

妙空,与扬文会等志于刻经,创扬州刻经处,着有《莲邦消息》、《求生捷径》等弘扬净土。

清代,特别是嘉庆以后,居士归向净土与着书弘扬净土者很多,载录于《居士传》、《净土圣贤录》、《净土圣贤录续编》等书中:

周克复居士,于顺治十六年(1659)撰述《净土晨钟》10卷;

俞行敏居士,于康熙三年(1664)编述《净土全书》2卷;

周梦颜居士,作《安士全书》,其中《西归直指》引诸经论,说净土往生之理,及记缁素往生事迹,有决疑起信之功;

章攀桂居士,编《莲宗集要》6卷;

彭绍升居士,法名际清,撰着有《一乘决疑论》、《华严念佛三昧论》、《无量寿经起信论》3卷、《观经约论》、《阿弥陀经约论》各1卷,《念佛警策》2卷、《居士传》56卷及《善女人传》2卷等,大力弘扬净土。在居士倡导下,其从子彭希涑编成《净土圣贤录》9卷;

胡珽居士,道光末撰《净土圣贤录续编》4卷;

程兆鸾居士,撰《莲修起信录》6卷;

沈善堂居士,撰《报恩论》2卷,收载《净土法门纲宗》、《往生正因定论》等18篇,主张禅教律三者皆归净土;

杨文会居士,字仁山,创金陵刻经处,“教宗贤首,行在弥陀”,撰有《观经略论》等。

净土一门,至今盛传。 


{返回 林克智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生活中的佛教 学佛修行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
下一篇:生活中的佛教 道济禅师与其独特的语录
 《地藏经》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 《地藏经》是怎样的一部经..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一疑 舍离众生疑
 忏法与圆顿止观
 通向极乐之路 经籍大观 净土五经一论介绍
 通向极乐之路 中国净宗 中国净土宗大事年表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九疑 路远难到、女人及根缺不生疑
 《地藏经》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 第五部分 向地藏菩萨学习什么?..
 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林克智 编注)
 祥和洒脱之路 高贤篇
 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自在主妇 乐善好施[栏目:慈庄法师]
 03-006菩提心要(喜乐泉源)[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3年]
 五百罗汉 450、信证尊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迸发生命力[栏目:禅门一念·传灯法师]
 踏上心灵幽静 第8章 在觉察中演出 打开核心[栏目:杰克·康菲尔德]
 认识因果 第九章 心怀宽容[栏目:清净法师]
 如何诵经[栏目:佛学小知识]
 你为什么哭,姊妹?[栏目:太阳我的心]
 聆听佛法品味幸福配方 你可以,爱 第四章 以理解之钥打开爱之门[栏目:一行禅师]
 《七俱胝佛母准提王法要集》缘起(普光)[栏目:准提菩萨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