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如何照见五蕴皆空(显明法师)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66

如何照见五蕴皆空

一九九〇年四月二十日讲于台北市实践堂

主讲:显明老法师

录音:蔡绪馥

整理:王传扬    陈秉荣

显明这一次跟着美国佛教会弘法访问团回国,跟各位结结法缘,我们希望将这个讲座的功德,回向国泰民安,社会和乐。我想,我们有护国消灾的含意,在未开讲以前,希望大家合起掌来随我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昔菩萨。(三称)

今天与各位研究的题目是:“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具体讲起来,这就是《心经》的大意。大家平常都在念《心经》,它的大意,共有廿五个字:“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二坦廿五个宇是《心经》的中心思想,至于下边的文字,都在解释这廿五个字。

在讲这个题目以前,一定要把观世音菩萨介绍给各位。观世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并不一定指观世昔菩萨,因为所有的菩萨都自在,包括我们在家的、出家的、在座的各位菩萨,大家都自在。“行深”,修行要有深度,要落实,不要光说不练。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修行要达到最深度。“般若”,一般翻译成智慧,其实“智慧”二字还达不到般若的涵义,我们念的经是文字,在文字的后边是般若,无论是诵什么经,都是“方便”。念经也好,拜佛也好,参禅也好,念咒也好,全都是“方便”。利用这“方便一,就可以达到“不方便”的般若,也就是利用分别的事相,达到无分别的理性。这个理性就是般若。般若啊!是空性,佛教讲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相反的,是什么都有。也就是说,你不在形相上执着,不在名字上执着,这就是空性。

修行般若法门很不容易,所以佛教是建立在“缘起法”上,建筑在般若系统上。一行深”,你修行到有深度了,才能够达到般若,《智度论》说:“般若无知。”无知而无所不知,我们现在的“知道”,是妄知,我们所知的很狭窄,不多,般若无知,一切无知,不在分别上知道,就是无所不知。所以,般若是不加分别的,如果分别,就达不到般若的境界。当然,根据教相来讲,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眷属般若、境界般若等五种,我们不去解释。“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无论是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或禅定都要用般若。如果没有般若,就不会布施、就没办法持戒、修忍辱、修精进,更没有办法修禅定;所以,般若为诸行的根本,说修行,一定要修般若。“般若”,换句话讲,就是“不二法门”。再换句话讲,就是不可心思,不可口传。嘴里说不出来的,心里面想不到的,才是智慧境界。各位,开智慧就是开悟,开悟啊,跟没有开悟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开悟也要吃饭穿衣,没有开悟也要吃饭穿衣。但是,开悟者的吃饭和没有开悟者的吃饭不同,心里面想的不同,就是会吃。我们现在没有开悟,所以不会吃,也不会穿衣。开悟之后,,就会穿。我们拿一句成语来讲:“道里面没有衣食,衣食里面没有道。”修道的人不在乎穿衣吃饭,在乎穿衣吃饭的人没有道。

修道的人,要达到那目的,有三种希望:一、现在的快乐,二、未来的快乐,三、究竟解脱的快乐。现在的快乐,要求消灾免难;未来的快乐,希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究竟解脱的快乐,就是成佛做祖。所谓“波罗蜜”,就是要走这三条路。“照见五蕴皆空”,如果要修行般若,达到最后究竟的结果,就必需把五蕴照空了,而且要见到它。“五蕴”又名五阴,隐藏在我们身心上,平常见不到。在八苦里,有一种苦叫做五阴炽盛苦,因为见不到五阴的起伏,所以时时刻刻弄得我们精神恍惚。我们必须看清五蕴,照得住五阴。“照”就是使它不动,不动才能看得见;动的话,我们就看不见。“照见”二字换一个名词就是“观”,观照的观。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观照,并非用眼睛看,而是用心观,用心想。五蕴为色、受、想、行、识,于教相来讲,就是:“合识”、“开心”。“色”法为一个,受、想、行、识,都是心法。换句话说,我们人生的生死轮回,是身与心这二个在作怪。我们的身体得来不易,生在宝岛丰衣足食,这是前世修来的,但是我们说了不算,自己作不了主,故“阎王要人三更死,绝不留人到五更。”你说死也不行,不死也不行,命运安排着我们。命运怎么来的?是由业力来的。修善、作恶都是造业,所以有善业、恶业。恶业使我们往下降,善业使我们往上升,这是“业”的力量,不是“愿”的力量。吾人说愿生西方净土中,那是愿力。造了业,不来世间也不行,业牵着我们走。念佛则往生西方,不去也不行。作了坏事,牵着往地狱,不去也不行。

因为有业的力量,所以自然有命运的安排。俗语说:命该如此,何年何时辰生,不能变,已是固定。人生的事,错综复杂,因此一般人常常找人算命,我认为没有必要算命。命的后边还有运。命运——运是运转,命则是固定的,虽是固定的,我可把它操之在我,我可以运转它。请注意这“运”字,它的意思就是方便、运转。譬如我们做好事,就可以把“运”转过来,做坏事也会把“运”转过来。其关键所在,端看我们怎么去运用,怎么以运转命。命由业,我们学佛人一定要懂得这个程序,如果不懂,就无法“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始终隐藏在身里面,色法包括我们的身体,故宅子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因为有身才会受苦,如果没有身就不会受苦。但是大家要了解,身体是虚幻的、不实在的,而且是最不坚固的,五脏六腑之中一个有毛病,就会影响周遭,随便碰碰这身体就会破碎,要用假相、幻化,把它给空掉,四大皆空。人命无常,光阴不饶人。拿我来讲,七、八十岁了,一恍就老了,就死了,要想再回头,没有办法。我自己平常在想:过去的不想,让它过去吧!未来的不想,要想也想不到。过去的如牧场梦,或者奸梦,或者坏梦。未来的事,如空中的云,变化多端,要算也算不到。“现在”必须随缘,但是不可昧因果。

佛教讲因果,讲因缘,讲事理,要讲权实。因果很重要,如果不懂,就不算是佛教徒。权实的道理如果不知,就不配研究佛学。如果不实践,尽是空谈,高谈阔论,也算不得佛弟子。佛教是主张实践的,是要做的,不是用来讲的。我们先了解我们的身体,一方面不净,二方面不长久、不坚固,是幻化的,等于变魔术一样。我们的身体也是这个样子,只要到医院照X光,便可以看到本来的面目,我们只是一副骷髅,眼睛大大的,就像死后,变成二个大窟窿。我们要经常于身跶起不净观、幻化观、无常观,之后就不会浪费太多的精神和时间在身上。当然啦,修学佛法要四大皆空,这是很不容易的。四大就是地、水、火、风,一般人总是认为人死后就化成灰,才是四大皆空。其实并非如此,地水火风是名词、代名词,地代表愚痴,顽石不化,地大是坚固的;水代表贪心、泛滥;火代表嗔心;风代表业力,业力风吹得我们团团转。现在那些自称有神通的,其实与神经病患差下多了,真正有神通的,绝不会耍神通,也绝不会自吹自擂说自己有神通。佛经明白告诉我们,贡高我慢与学佛不相应。业力风使我们自己骗自己、欺心、骗别人、欺人、欺佛、诐人欺。怎么叫被人欺啊?人家说:显明法师知道过去未来,有修行,道德很高。我一欢喜,就被人欺了。又有人说显明法师啊!你是坏人啊,你老而不死啊!我一烦恼,又被人欺了。这就是被别人欺骗,然后又去骗别人。欺心、欺佛、欺众生,这就是业力风在转,所以地水火风,就是贪嗔痴业。

我们在拜佛时“能礼所礼性空寂”。能拜佛的是我,四大皆空,现在拜佛的是我——不能说死了后烧成灰再拜嘛!也就是没有贪嗔痴业,四大皆空,所拜的佛是佛性。我们佛教徒不拜偶像,《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也许对着释迦牟尼佛像拜观世昔菩萨,并不是在形相上起分别。有些人不会拜佛,两眼发直,在佛像上拼命挑毛病,这尊佛像头稍大了些,鼻子小了些,眼晴太大了……这就是不会拜佛。所以能拜的是我,四大皆空,没有贪嗔痴业;昕拜的是佛,也是拜他的佛性,不是拜佛像,是拜形相后面的佛性。佛性和我们的自性是一非二。“蠢动含灵,胎卵湿化”都是一个性。拜佛是拜佛性,换句话说,我拜佛就等于是拜我自己,不是向外拜,这点大家要注意。我们敞功德,是禹了启发我们本有的功德,不是向佛求什么或者向菩萨求什么。佛菩萨不会给你什么,因为佛果有因,佛有的,你都有,你没有的,佛也没有,佛是果,我们是因。凡夫是种子,佛是果实,果与种子是一致的。我们拜佛呢?就等于是开门的钥匙,诵经、礼忏也是开门的钥匙,这是方法。做功德是方法,希望把门打开来,门一打开来,我们便可以进入“华屋”,本有的佛性便显了出来,就是开悟了,一开悟便什么都有。所以,六祖大师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必向外找,听以“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既不得,得已非真。”这是意思大师的话。如果你要求神、求鬼,那我就不必讲了;求神求鬼,他可能会帮助你,叫你发财,叫你好运;但你发了财之后,他却送不走了。昕以,不可跟鬼神打交道,要“敬鬼神而远之”,千万别求他,请他来容易,送他难,昕以说“迎神容易送神难”,送他不走,说不定还把你搞得一塌糊涂。和佛菩萨打交道没关系,你骂他,他不起嗔恨,骂到你因谤佛而下了地狱,他还是一样要救你。我们的身与心是连在一起的,净土宗的慧远大师讲:“行灭”。就是说,这个身体虽减掉了,神识不坏;你受苦也好,享福也好,不是你的身体在受苦享福,而是你的精神。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这个“色法”(身体)观空,从前刑场临刑时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头临白刃,如斩虚空。”这种豪气,使拿刀砍头,如同斩虚空一样,就是把身体看空了。但是,我们要借假修真,不能滥行自杀,没有色身,法身就不能得。

“色身”就是五蕴。四大的色身,是由宿胎而得;“法身”就是以诸法为身。无论是胎卵湿化,蠢动含灵,与我们都是同体,这就是法身的境界,昕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流水的声音,都是说法。《弥陀经》说鸟儿念佛、念法、念侩。青山就是我们的清净法身,我与万物同体,所以生佛同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由色法(色阴)的生身,而转成法身,这是精神的支持,没有佛觉的转换,色身换不成法身,有你我他,这是你的,这是我的,那是他的,这色身便变小了。如果没有我执、我见,没有烦恼,一切烦恼都是从“我”来的。没有“我”,就没有烦恼;没有“我”,才不会偏向余空;没有我,才能够“佛光普照一,才能“度众生”,有“我”就没办法修菩萨道,但是“我”究竟是有?是无?释迦牟尼佛降生时,也讲:“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他也强调有个“我一,但他所说的这个“我”,是“性相不二”的我。性就是本体,相就是形相。“性相不二”,比如一块黄金,不管是打成项链,或铸成手镯,都是相,虽然有这么多相,但它的本体是黄金,性与相是不二的。我们拿一杯水,放到冰箱,很快就变成冰块,把它拿了出来,很快又溶解成水了,冰水不二,冰就是水,水就是冰。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迷时是众生,悟时是佛。我们学佛的人,先从色法下手此较容易。以参禅来说,从心法下手,观心就不容易了,心不容易观,而且找不到,二祖(慧可)讲:“觅心了不可得。”心在那里?没有形相。我可以告诉各位,到处都是我们的心,我们能够想到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心。如果我们的心不到,就是捆涂了。没有心,什么事情都不能做。

如果有了色蕴,就有光明、黑暗两面,故《楞严经》讲,“见性”没有光明与黑暗,我们眼睛好,看是白色;眼睛瞎了,看是黑色。黑也是颜色,“见性”则不受影响。所以,如果色蕴玻了,在《楞严经》上讲,就是没有幽暗,处处是光明,处处是佛菩萨。从前,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起打坐,佛印禅师就问说:“苏学土,我这么一坐着,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回答:“我看你像一堆狗屎。”苏东坡也问佛印禅师:“你说我像什么?”对曰:“我说你好像一尊佛。”东坡居土很得意地回家,对苏小妹说了一遍,苏小妹说:“你输了;你心内是狗屎,看见旁人都是狗屎。佛印禅师心内是佛,看见旁人都是佛。”我们用什么心看,便显现什么;用佛心看,便佛现;用菩萨心看,便菩萨现;用罗汉心看,便罗汉现;用凡夫心看,便凡夫现。无论对人也好,对事、对物也好,都要先把我们的心调整好。要是用佛心来看,便是以慈悲为本;如果以菩萨心来看,便是以欢喜布施为本;以罗汉心来看,便是以戒定慧为本;以凡夫心来看,便是以贪嗔痴为本,看那个会贪,那个会嗔,那个会痴。我认为佛弟子应该先把自己的方针调整好,以佛心来看万物,看大家都是佛。在《金刚经》中,佛自称“实无有众生可度”,因为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地藏王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阿难耸者也发愿:“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泥洹就是涅槃,在他们的眼中,没有什么天堂和地狱,没有佛,也没有众生,完全是一律平等。

其实,地藏王菩萨早就成佛了,阿难耸者也早就成佛了,因为“生佛不二”,那有这么多的差别相?就是因为我们的色蕴没有破,产生种种差别,有你我他,有怨亲,有种种的分别。去年六四学运之后,我们美国佛教会做了一场法会来超渡枉死的青年,法会上我就说了几句话;“孔夫子以直报怨;老子报怨以德,你对不起我,我就用道德来感化你。佛家别为怨亲平等的思想,有怨不报,就到此为止了。你对不起我,我绝不报复;因为你报复我,我报复你,没完没了,冤冤相报,永远断不了。”所以落在我们身上的点点滴滴,不要把它看得太严重,也不要把它看得不值钱,得来不易啊!此身得来不易,但我们要会使用它,你虽然没有权:逼房子好像是租来的),前生花了很多本钱,租来这么一个房子,既然住在这里面,就用它来做功德。要听我的话,要拜佛,要念经,绝不要让它湏费了,不要只用来睡觉。用了这么多的本钱,成天睡觉,太冤枉了。从前平均寿命短,“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少时后除老,中间时间没多少,还有一半睡着了。”有用之年都睡过去了,一大早睡个回笼睡,中午打个盹,晚上又长睡,故释耸开示我们:“莫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当知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身体固然不要糟蹋,也别过分爱惜。所以,在佛门里,有拜佛这一门,是最好的运动。拜佛、念经,最好不要看注解,自己去念正文,自己去解释。看注解,会把自己的智慧埋没了;看正文,经上面的一字或一句相应了,便会忽然间开悟。如六租慧能大师一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开悟了。“应无所住”是禅定的“定”,而“生其心”是智慧之“慧”,定慧等持。所以,我们离开经也不行,照着经也不行。百丈禅师讲:“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说法,如同魔说。”六祖云:“读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读经时间久了,不懂了,光在文字上起分别,没有透过文字进入道理,如同对小孩以指示月,却以手指头的长度来认作月亮的长度,经典就是标月指,指示我们月亮的所在,要是拿经典作究竟,那是错误的,要在经典里找本来面目,就是在经典上文字的后面找般若。从前吕祖(洞宾)能点石成金,对一小孩讲:我要把l块石头变成金送给你,孩子回答说不要,问他是否嫌小,嫌小的话可以再点大的。小孩依然不要,问他为什么不想要?小孩回答说:“要你那根手指头。”这就是根本问题,不知从“标月指”上见月亮之本体,拿手指头当究竟,拿经本当究竟,不知道这些法门都是方便。佛说都是“方便法”。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难免有邪风吹,社会这么大,有种不正当的风在吹,要是我们坚信不动不移,这邪风一吹过就没有了。邪风就是不正见,世间有邪知邪见的风,也有名闻利养的风,要是没有定力,可能就要随它走了。学佛必须正信、正见,苏东坡有个儿子叫苏过,问说:“经上的话是真?是假?”苏东坡说:“也不是真,也不是假。如同水里的月亮,你说是真?是假?若当真,水里可捞得出月?说是假,月亮明明在那里。”佛经说:“无实无虚。”《金刚经》说:“不实不虚。”说实也不对,说虚假也不对。我们对佛经应该要有这种观念,认为佛经完全是假的,不对;认为完全是真的,也是被它所转。我们应该在经里找与我们的心相应的中心思想,以刺激我们的精神——开悟,开了悟,便智慧如海。六祖大师根本一字不识,开悟之后,什么都会讲。但是我讲经,一向没有发挥我自己的意见,因为我是凡夫,我跟各位讲,我是一个很平凡的老和尚,没有福,没有意,更没神通,也不知道过去、未来,就知道冶、热、吃饭,冷了加衣服,旁的本事都没有,我只是以经来解释经,这要靠平常多看,多了解。我们是科班出身的,了解佛法,我们必须用佛法来讲佛法,不能用“我”来讲佛法。“我一是凡夫,有情识,有我见,用我见来讲佛法,愈讲愈远,佛法是讲理性的,“我”距离理性太远了。“我”是重情的,清与理是二方面的,合不拢。如果拿佛经来解释经典,就不错。所以,我们要破色蕴,把自己的身体看成四大皆空。

我们庄严寺有个“千莲台”,有很多从台湾到美国读书、工作的年轻人,在千莲台内预订了父母百年后的位子。要是到千莲台多看几回,无形中便会增加无常的观念。你还贪什么?什么是名?什么是利?老实讲,使人生最受害的二个字,就是“名”和“利”。无论做什么事,都在名利上贪求,便成了名闻利养的奴隶。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名利来了不要往外推,没有的话不要去追。名来了,做皇帝,做大官,一言九鼎可做大功德。利来了,钱多了,你做大功德主,有钱你要会用,有地位也应会用,要用在刀口上,不要用在刀背上。我们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我们可以救济贫穷,供养三宝,修桥铺路,孝顺父母。孝顺父母在佛教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孝顺父母,阿弥陀佛不接引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父母是不能不孝顺的。父母是恩田,佛菩萨是敬田,我们对三宝,对佛菩萨恭敬,从恭敬中可以种福田,孝顺父母是报恩,是恩田,我们救众生、帮助别人是悲田。所以,我们拥护佛教是续佛慧命,为众生做事是动植福田。

以前,佛陀在世时有二位弟子,须菩提尊者专向有钱人化缘,他认为因有钱人不容易修行,若不过善知识就很容易造恶,故若不先给他们做些功德,来生便要受苦了。迦叶尊者则专向穷苦人家化缘,他认为他们此生已经很苦了,不再植福则来生更穷苦了,所以要让他们种植福田,也就是为众生动植福田。这好像是给我们一把钥匙,开启自己三宝的门户,见到本来的面目。所以,色蕴破了就没有幽暗,一律平等。我们情绪好的时候,看的都是佛菩萨,,烦恼时,看的都是一群业障鬼。两者只是一念之差。色蕴破了,在形相上不起分别,就没有黑暗,只有光明和快乐,犹如佛寺前的弥勒菩萨笑脸迎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常笑广笑世上可笑之人。”世上可笑之人很多,贪名,可笑;贪利,也可笑。古时有一个布袋和尚,如果有人问他如何是佛法,便一句话不说,放下肩上的布袋,意思就是说:“能放下,便是佛法。”能看得破名利,放下贪嗔,色蕴便不存在了。这时候就看你手里有否东西,若没有东西,还放什么?没有任何喜怒哀乐,就没有什么看破、看不破。

“初于闻中,人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是观音菩萨所修的耳根圆通法门。在《楞严经》中,廿五圣者各述圆通,文殊菩萨特别强调:“此方真教体,清净在昔闻。”耳可听四面八方,而眼只能观前不能看后,耳根的功德比眼根来得多。所以,初于闻中,就是无论耳朵听到任何声音,一听到,一入耳就流掉,不要把它存到脑子里,才不会睡不着觉。从前有两个和尚是同参,欲过一小河沟,遇见一女人,裹着脚,涉水很不方便,其中一个和尚对女人说:“我背你过河。”便把她背过了河。另一个和尚看了,一直挂在心中,认为这个同参敢背女人过河,道心已退,到三更半夜,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后来忍不住便对他的同参说:“你忘了我们出家人的戒律吗?怎么可以把女人背在身上呢?”这位同参被他一质问,便很感慨的说:“你怎么还放不下呢?我背过河去便把她放下了。”故知我们要“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能放多少,便放多少,就是看得破,放得下。

凡夫一定会起心动念,如果无念便是初禅天。没有妄念,并非究竟。止息——没有呼吸,是二禅天。脉搏停了,是三禅天。不了解佛法的人,以为这很了不得,实际上还未证到初果罗汉。不看教理的人,很容易起增上慢,不知天多高地多厚。了解教理的人,便知在欲界修禅定很不容易。“欲界”有三种大欲,一食欲,二睡欲,三淫欲。平常人见了面便问吃饭了没有?若气色不好,则问是否没睡好?男女相悦则生淫欲。欲界中的种种欲,把我们困住了。如果在欲界修禅定,修得很好,到了初禅天,还有粗分别、细分别。如果修到不分别,无念,没有妄念,念住,再往前前走,气住,呼吸停止了,只有内呼吸,外边呼吸没有了,或者从毛孔上呼吸。到了三禅天,连脉都不动,到了四禅天,舍念清净。这还是在四禅入定里,真正的禅定,不是嘴里讲讲说说,坐在那儿就开悟。如果这也算是悟,倒不知道你悟了什么?所以,在色身上要调身很不容易。天台止观有调身、调息和调心。

修行并非两眼睁得大大的,完全不睡觉,这样子眼睛会瞎掉。睡多了,愈睡愈糊涂。梦想愈多,分别亦愈多。所以,《楞严经》说:“心不动,内守幽闲。”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讲“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动,固然不对,静也不对,动与静是相对来讲的;心中妄动不对,心里一念不生也不对,这就是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很难修的地方。色阴一破,所见的就没有两种颜色。我们眼中所见的颜色不止一种,这是因为我们的色阴未破。所以,“阿弥陀佛身金色”,只是一个颜色,我们现在所看的五颜六色,等于戴了不同颜色的眼镜。可叹我们这一生都给眼睛所蒙住了,红黄蓝白黑,都是我们自己分别的,都没有看到本色。要是色阴破除,就会没有差别相,一视同仁,看见本来的本性,不是在形相上取。色阴破了,就可超越劫浊。我们这里是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什么是劫浊呢?就是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综合体,也就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种种不清净合拢起来。如果没有形相,没有见闻觉知,一视同仁,家庭就是快乐的。没有劫浊,社会也会安宁,佛教里也就没有邪风来吹了;邪风是不长久的,吹一下就过去了。五蕴或五阴,也就是色心二法,色心二法如果能照顾得住,一切烦恼都没有,一切痛苦都没有,将来就得到很大的快乐。

色蕴是身体方面的作为;受、想、行、识四蕴是内心的境界。心理不健全,精神失常,就是因为五蕴出了问题。《楞严经》里所说的五十阴魔,就是每一蕴里各有十阴魔。修禅、念佛不得其法,会着魔;着魔就是俗语所说的“神经病”,一旦到了这个地步,恐怕佛出世也不能得度。

五蕴的第二蕴是受蕴。受就是“领受”。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贪念,这是与舍相对的,贪取而不舍,便是受。你若能去除贪念,并且更进一步能把已拥有的舍去,便是将受蕴清除,这时,便自然而然得身心自在。用功得力的人,能出阳神和阴神,就是这个道理(禅定功夫好,坐在室内可见室外种种景象,这是阳神;梦中所见种种未来、过去景象,这是阴神,死后称为神识)。神识所领受的种种苦、乐,皆来自“受蕴”。观世昔菩萨所修的耳根圆通,也就是闻所闻尽——能听的耳根、所听的声窿,不起分别;也就是耳根不逐声尘,声尘不入耳根,所以《金刚经》说,初果罗汉六根不染六尘。能六根清净,是我执已断,但贪、嗔、痴尚在,所以未出三界。因此,各位千万不要要求比丘、此丘尼没有贪、嗔、痴,出家众能勉力做到的,大概只是严持五戒、止十恶、行十善。如果出家众都能息灭贪嗔痴,便是出三界的阿罗汉了。

当受蕴一破,便是闻听闻尽,没有见浊(不存我见)。我见是生命中的大障碍,因为有“我”,所以有“他”,人我对立,烦恼无尽。如果能做到“天下为公”、“万物同体”,便没有烦恼。

三是想蕴。想,就是妄想,如果妄想不生,不但处事清楚明白,甚至睡着了也不会作梦。我们平常做梦,出现在梦境中的,有些是欲望的变相,有些是前尘往事的旧痕迹,这些全与妄想脱不了关系。如果想蕴破了,妄想不生,便没有梦了。在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中,有“觉所觉空”——能觉的是心,听觉的是境界,能昕两空,心境俱无。用功的人时刻要了解,境界是不可得的,心也是不可得的。也就是说,天天用心,不知有心,如鱼在水,不知有水,习焉不察也。心,是精神意识,人而无心,便成行尸走肉,有心无身,鬼影幢幢,所以身心不可分,心境需台一。造作一切善恶业,完全依靠心境相应,不是心因境有,便是境由心生,心境和合,善恶生焉。

当初,释迦车尼佛尚未成道,在雪山修行时,远处传来一个声吾:“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他一听,立刻心生欢喜,便循声追寻,终于找到一个猎人设下的陷阱,里面有一只癞皮狗。释迦佛问:“‘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是你说的吗?”狗说:“正是。”释迦佛又问:“只有这八个字吗?”狗说:“还有八个字。”释迦佛请它把另外那八个字也说出来,狗就是不肯,除非先让它饱餐一顿。释迦佛求道心切,只求能听到,甘颐舍身喂狗。陷阱里的癞皮狗于是说:“生减减已,涅槃寂静。”

生生灭灭,无非都从妄想而来。妄想不除,生灭不尽。

在修禅观时,其中一种观法,就是观想面前有一副棺木,我倒卧其中。几天后,尸斑出现,全身青瘀。再过几天,在睡账的尸身上开始爬满了蛆,啖食尸肉,最后仅剩下一架白骨,这就是“白骨观”。观想若成,烦恼渐断。

说到这里,我顺带说说我的见解:念佛人,凡有起心动念,都应该把念头归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九品莲花,经年累月,连绵不断,临终定能往生西方极乐。这等如平常走路,走惯了,自然热门熟路。学佛的人是不会想生天的,昕谓二(欲天上现五衰,三禅上澈有风灾”,因为天福享尽,还得再入轮回。我们听觉的境与能觉的心配合来觉悟,便不生烦恼。

再其次是行蕴。行蕴断,则类不招(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胎、卵、湿、化,全都不能把你招去,也就是不落轮回的意思。)行蕴已破,心便如如不动,这就是“空觉圆满”的境界。各位须知,轮回是因为心动,心动便有生灭,有心必有境。心动的原因是有求,有昕贪,昕以一切欲求贪爱,都是轮回的基础。

第六是识蕴。识蕴尽时,六根可以互用。何谓六根互用?现在我们的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听,鼻子只能嗅,到了识蕴尽时,眼睛不但能看,而且具足其余五根的功能,等于任何一根兼有六根的功用。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而六根的根本是心,儒家对心的作用非常肯定,所以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讲法。《楞严经》也说:“是心非眼,是心非耳。”这里听说的心,也就是精神意志,我们的身体由精神意志支配。《楞严经》把本性(心)比嘹作虚空(主人),把六尘此喻作客人;因为主人好客,所以访客不断,心逐六尘,所以六尘常附。虚空平静无风,尘埃自落。心若如如不动,顷恼不起。

所以,生灭在“识”(知见)。但是不要使识受到毁坏,否则不能转识成智。用功不当,是使知见败坏的途径之一。知见受损的害处,尤甚于几度轮回。

《楞严经》说的“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就是说明初发心的重要。发自利心者,成就有限,所以窥基大师提倡二二练磨心”——用三种方法磨练心陆。一是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正知见。二是真实修行,《华严经》中的善财量子五十三参,每遇一位善知识,他部请问:“我巳发菩提心,如何实践?一诸位要注意他所提出的问题,他请问的是“如何实践”,可见发心容易实践难,而五十三位善知识,都非常恳切的各指导他一种法门。这表示发心之浚必须修行,然后才有成果。三是证果,这里听说的证果,不是说证得佛果、罗汉果的果,而是一相应”。大家现在的表现,就是不相应——与佛不相应,与菩萨不相应,与罗汉不相应,甚至于你我之间亦互不相应。怎样才算是相应呢?大家一心一德,谓之相应。北方,你见到佛,起恭敬心,见到狗,也起恭敬心,对一切不生分别,这就是相应,就是证果。若在悟境上起分别,就谈不上证果。能做到这三步,便不会有命浊。

内心清净,便能六根互用,故观自在菩萨能用耳根观照,这就是六根互用,在判教来说,是出三界,断见、思烦恼。见烦恼是因我执而起的烦恼,思烦恼是因贪嗔痴而起的烦恼。断我见、我执的仍不能了生死,只算是初果罗汉,渐断思烦恼(思想不健全的烦恼),是二果以上的罗汉。

若要六根互用,必须韩识成智--转眼、耳、鼻、舌、身五根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什么叫大圆镜智呢?比方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里,我们心意所到之处,就是一面镜子,应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裂痕也没有,但在我们的镜子(心意)上,却常有善、恶两裂痕,昕映现的种种景队,便难免有善有恶。到了转成大圆镜智时,先用善法同化恶法,也就是用戒定慧同化了贪嗔痴。要注意,是同化而不是拔除;贪嗔痴与戒定慧是一体两面,等于手心与手背,手的这边是贪嗔痴,把它翻过来便是戒定慧,只看你会不会翻。在大圆铙智里,加强你的戒定慧,以同化你的贪嗔痴。到贪嗔痴没有了,戒定慧仍在大圆镜智里游走。贪嗔痴既然已经没有了,当然也就用不着戒定慧了。佛经里听讲的“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前者是诸恶已尽,诸善仍存,后者是善恶俱亡。这尤如乘舟渡海,海是贪嗔痴,舟是戒定慧,既已达彼岸,岂能不登岸而舍舟?到了“彼岸已登,彼舟已舍”,是为“一法不可得一,这是真正的识蕴尽而可以六根互用的境界。这时,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以上是约略说明如何谓之“五蕴皆空”,而“五蕴皆空”为的又是什么?这在《心经》里,已经明白指出,照见五蕴皆空为的是“度一切苦厄”。在人生来说,一切苦厄都在生老病死中,因为我们受业所牵,对生老病死作不了主。

生固然不能自作主张,老是自然定律,也是作不了主,而且老态龙钟,六根迟钝,苦不堪言。病呢?人人知道怕死,谁知道病北死还要难过。常言道“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也就是说,瞬间即成的死亡容易接受,慢慢折磨而死,那就难于忍受了。在我们一生的过程中,心里的烦恼是贪嗔痴,身体上的烦恼是生老病死。而“生老病死”四个字,却是释迦牟尼佛的出家因缘。他为此而舍弃王位,抛下娇妻幼子,毅然人山修行。

修行人当然也是离不开生老病死的现象。进入暮年的释迦牟尼佛,有一次生了病,便吩咐使者阿难尊者到外面托钵,想化些牛乳回来喝。阿难尊者奉命化缘时,在路上遇到维摩居士,居士问明原因,便说:“你别乱说话!佛怎么会生病?”阿难尊者被抢白了一顿,带着满腔委屈回去。佛陀说:“下回你再遇到这种情形,你应该说‘示同凡夫;众生有病,佛不得不病。’”他是为解脱生老病死而出家,却未曾了却生老病死。我们所见到的生老病死,是事相上,他所说的生老病死,是心里的;我自认为不老、不病、不死,便没有老、病、死。

这是很重要的,心病要用心药治疗,心一死,便什么都不能做了。我们修学佛法是修心,不是强调使身体强壮,练什么功或练什么丹。学佛,完全是观心法门。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色、受、想、行、识)炽盛等等,全是苦恼,若没有佛法的修养与见地,一味迷信,人云亦云,不知道真正了解之后才实行,便苦恼丛生。

但是苦乐本无绝对标准,而且往往是“苦乐在己”。好比各位现在来到这里听我这个老人胡说八道,在另外一些人看来,这是有福不会享——晚饭吃过了,何不在家里搓几圈麻将?可是这一类人在各位眼中,可能又是业障鬼——有时间不去听经闻法,偏来搅这种能让人性沈沦的玩意。

这说明了:苦乐的分别,主要在各人的心念。心清净,事事清净;心不清净,处处苦恼。“心净则国土净”,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所说的,就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的大意。这也是一部《心经》的中心思想。接下来的经文,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理也是一样。简单说来,空就是心,色就是色法、境界。修学佛法,首先要空其心,把一切屏除。

限于时间,这个题目就讲到这里为止。

注:“阴”“蕴”义同。新译曰蕴,旧译曰阴,皆有“积集”“荫覆(荫覆善法、真理)”之意。

(摘自《慧炬》第317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从游心法海六十年》谈印顺导师之佛学思想
下一篇:心灵的净化(释显如)
 出世与一切皆空的含意(印顺法师)
 什么是佛教?什么不是佛教?(黄胜常)
 焰口施食与讲法师(莲池)
 四大堂口(妙惟)
 漫谈中国佛教初传时的佛事活动(道元法师)
 佛陀降生日期(继诚)
 平时的言行很重要
 不住于相(济群)
 脚踏实地 修戒定慧(圣严)
 发心出家难(释仁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是道场或舞台[栏目:佛网文摘]
 不妨把度量放宽些[栏目:看开]
 摄大乘论 第42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心因欢喜而能自在[栏目:花开花落·妙语禅机]
 学习观世音菩萨,修悲心与智慧就是提高觉悟(观世音菩萨圣诞日开示)[栏目:傅味琴居士]
 九、佛的姨母[栏目:圣人的故事]
 跆拳道冠军[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福德日记7月16日─投生善趣的痛苦是什么?[栏目:福德日记]
 福德日记12月27日─为自己开运[栏目:福德日记]
 认识如来藏(谈锡永)[栏目:如来藏思想研究]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