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07-135戒律是最殊胜的安乐
 
{返回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98
戒律是最殊胜的安乐        海涛  辑
 
1.寂天菩萨曾说,世间上最悲哀的莫过于自己损害自己。虽然一般人以为只有别人才会损害我,但正是因为自己生不起真正的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无法护持净戒之故,才从无始至今一直流转于轮回中,受尽了无量痛苦的折磨。
 
2.若具智慧,修行人就不会流转轮回,也不会产生违缘;若有悲心,就具足发菩提心的方便,就不会舍弃六道有情。
 
3.如果一个人对轮回、对世间八法(利、衰、誉、毁、称、讥、苦、乐)还有贪恋与执着,那么他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安乐;反之,对世间法产生了坚定不退的出离心,对解脱产生了向往之心而守持净戒,就会得到三宝的加持,从而生起真正殊胜圆满的安乐,故说只有戒律才是最殊胜的安乐。
 
4.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的功德是无量的、不可思议的,佛在《华严经》中说,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就如同太阳一样,所发出的炽燃光芒能遣除自他黑暗的所知障;如同清凉的月光一样,能遣除热恼的烦恼障,进而成就佛果。
 
5.学佛的目的在于调伏自他的烦恼,当然前提是首先得调伏自己的烦恼,否则度化他人便只是一句漂亮的空话。
 
6.调伏自心烦恼为守持净戒的标准。
 
7.调伏烦恼需通过修行,修行若不具备闻思的基础,便只会在自己的烦恼、情见上转绕,因此首先需通过闻思教法把自己种种短浅谬误的观念转换成佛陀所教的深邃广大、正确无误的思想。
 
8.同时无论在作闻思修等何种事业,都应明确掌握自己学法的目的,即为断除自他的烦恼,而不能夹杂有名利之心。对自己心中的贪、瞋、痴、傲慢、嫉妒要作一个清晰的观察,这样就能真正找到自己与诸佛菩萨的差距,就会发自内心去虔诚祈祷。
 
9.学了戒律后,非常容易产生的问题是以戒律去衡量别人,而忘了戒律是佛的每位弟子为了对照、检视自己而制定的。如果以戒律去衡量别人,如此正好说明自己尚未真正开始修行,尚未开始调伏自心,与学戒律的目的恰好背道而驰。

{返回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07-134忍辱为修行之基
下一篇:07-136修行精要
 07-009忍者无怨,必为人尊
 07-073梭巴仁波切甘露法语选辑
 07-096读诵大乘经典功德辑要
 07-002四摄法
 07-089空性的智慧
 07-113供佛及僧.功德殊胜
 07-003阿姜查法语选集
 07-080大悲无量波罗蜜
 07-076转逆缘为道用
 07-045四无量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六章 明代的佛教 第十一节 三教融合与居士佛教[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问4:尊者,当我们开始禅修的时候必须观照什么?例如,当我们走的时候,应当观照所涉及到的身心吗?[栏目:马哈希尊者访谈 An Interview with Mahasi Sayadaw]
 我等不及了[栏目:我的人间佛教性格]
 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廿一‧瞋打报雠戒[栏目:慧僧法师]
 危险的恭敬[栏目:达真堪布]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五讲(第6品)[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雪歌仁波切]
 从挫败中站起来[栏目:禅林衲子心]
 The Two Brahmans[栏目:The Gospel Of Buddha]
 远道而来的喜悦[栏目:情:日本妙语和尚佛理随想集·高田好胤]
 迷路记[栏目: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