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五戒与十善
 
{返回 华方田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55

五戒与十善

华方田《竞争力》 2007年第04期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类在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承受着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急剧变化所引发的一系列价值危机和精神危机。我们或许可以从传统的佛教伦理道德学说中,发掘出缓解这些矛盾与危机的丰富资源。

戒是梵文sila的意译,音译为“尸罗”。律是梵文Vinaya的意译,亦称“调伏”、“灭”、“离行”、“化度”、“善治”等,音译为“毗尼”、“毗奈耶”、“鼻奈耶”等。是指佛教为比丘、比丘尼所制定的禁戒,谓能制伏诸恶。戒律是将戒和律合起来,泛指佛教为出家、在家信徒所制定的、用以防非止恶的一切戒规。

中国佛教律宗将所有戒律分为两种:一是止持戒,二是作持戒。止持戒是指防非止恶的诸戒,教人“诸恶莫作”,是“止诸恶门”。作持戒是指教人“众善奉行”的戒,是“修诸善门”。

作为佛教三学(戒、定、慧)之一的“戒”,虽然条文繁多、严格,但实际上并不是以约束和限制为目的,而是针对众生的烦恼习气,通过遵守戒律加以克服,从而实现修持佛法、获得解脱的终极目标。《华严经》曰:“戒是无上菩提本。”只有严格持戒,才能进入真实的禅定,进而生发菩提智慧,达到了生脱死的涅槃境界。因此,佛教徒遵守戒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追求佛教理想境界的自觉,体现出道德自律的性质。

佛教的戒律有很多,对在家众和出家众也有不同的要求,但我们经常说的五戒、十善则是僧俗两众共通的。所谓五戒是:一不杀生,尊重一切生命,不许杀害;二不偷盗,也叫“不与取”,不能擅取他人的东西;三不邪淫,不许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四不妄语,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不能乱说,不骗人;五不饮酒,不饮用带有刺激性的、容易麻醉神经或使人丧失理智的饮料。所谓十善业,简称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其中,前四项与五戒的前四戒相同,不两舌即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不恶口即不说脏话、不骂人,不绮语即不说杂秽语,包括无意义的话、吹牛和哗众取宠的语言。十善的后三项就是要戒除佛教通常所说的贪、嗔、痴“三毒”。在这十善中,前三项属于身业,次四项属于口业,末三项属于意业。与此十善相对的,如杀生、偷盗等,就是“十恶”。

很显然,佛教所倡导的“五戒”、“十善”等道德规范,去恶从善的伦理准则,基本上包含了现行社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将其中的某些条文加以现代诠释,就更契合现代社会的现实要求和现代人的表述习惯。不杀生就是对所有生命的尊重,这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具有积极的意义。不偷盗就是对公私财产所有权的尊重,这与个人(包括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现代理念完全吻合。不邪淫则有利于对维护社会和家庭的和睦稳定,根除养情人、包二奶、卖淫嫖娼等丑恶现象。不饮酒的规定,从近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起,就有许多有识之士将其含义扩展为禁用鸦片、烟草、毒品、酒精等刺激兴奋神经的物品。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等,对于提高诚信与个人修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至于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则有助于我们提高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净化心灵世界。

总之,挖掘和弘扬五戒、十善等传统佛教道德规范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有助于促进现代社会的道德完善,推动人类确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缩小等级和贫富差异,净化心灵,增长智慧,健全人格,克服自我中心、精神空虚、物欲膨胀等心理问题,减少战争、恐怖、暴力、疾病等社会问题,实为医治现代社会和人生疾病的一服良药。


{返回 华方田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人间佛教实践的先行者——简论慈航法师的三大理念
下一篇:试论吉藏的净土观
 试论中国佛教禅定的特质
 天龙八部与八部鬼众
 曹洞禅
 澳门佛教的起源与发展
 弘扬佛教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以辽宁朝阳为例
 祖师禅
 古代浙江籍佛教学者与中国文化
 中国佛教宗派——唯识宗
 佛教伦理道德与现代人生
 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别解脱戒(隆莲法师)[栏目:戒律学研究]
 无常[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七]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三十三卷[栏目:净空法师]
 The Ties Of Life[栏目:The Gospel Of Buddha]
 《佛遗教经讲解》一封大觉者的遗嘱[栏目:正如法师]
 一苇过江 修行篇 修行的意义与层次[栏目:果煜法师]
 楞枷大义今释 序言[栏目:南怀瑾居士]
 空之探究 第一章 『阿含』──空与解脱道[栏目:印顺法师]
 关於「四相」之06:如何进入人相[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杂阿含经卷第九(二三九)[栏目:杂阿含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