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无得正观与佛教伦理
 
{返回 华方田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33

无得正观与佛教伦理

华方田

佛教因主张“万法皆空”而又被称作“空门”。在般若系经典的基础上产生的大乘中观学派及中国佛教三论宗等,更被视为“空门”的典型代表。

般若系经典的出现标志着大乘佛教的兴起。般若经典的中心义理是“缘起性空”和对缘起法的态度——“无得正观”。缘起法是佛教的理论基础,《般若经》主张,一切事物(法)皆因缘而起,是没有自性的,也就是“空”。既然万法都是自性空寂的;因此对任何事物都不能执着,要做到“无得”、“无住”,这就是如其缘起而观之的正确观法——“无得正观”。

三论宗创始人嘉祥大师吉藏的师傅经常说:“言以不住为端,心以无得为主。故深经高匠启悟群生,令心无所着。”认为三世诸佛讲经说论,都是为了让众生去掉执着之心,而归于无所得。吉藏更是以“无得正观”作为三论宗佛学思想的基本精神。他认为“无得正观”是一切佛法之精义所在,于无所得之外,别无佛法。在吉藏看来,一切佛教经典都是在申明无所得之旨:“得与无得,盖是众经之旨归,圣观之渊府。”

“无所得”也是区别佛法与外道邪说的重要标准。佛陀虽然宣讲五蕴、十二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但这皆是为了对治众生有所得病的方便教说,而不是如外道之执持“实相”。只有“一无所依”、“一无所住”,既不执着“得”,亦不执着“无得”,才是真正的无所得之境。

“无得正观”的义理与佛教伦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人生问题。人们之所以会产生痛苦、忧虑、困惑、悲伤乃至恐惧,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体认我法二空的道理,就必然产生对外物的执着,心有所得,有所执着,就会患得患失,急功近利,以至于或因求之不得而苦恼焦虑,或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个人及社会的不幸与灾难由是而生。

吉藏认为,心有所得、有所执着是一切有情烦恼和痛苦的总根源。“若有所着,便有所缚,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故有依有得为生死之本,无依无着为经论大宗。”只要破除有所得之心,体悟“无得正观”之精义,即可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任运自在,通达无碍。

《法句经》卷下有一着名偈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将“止恶扬善”视为佛教教义的全部。该偈颂含有世间、出世间两个层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世间的伦理,奉劝世人多行善事,远离恶行;“自净其意”是出世间的伦理,指去除分别与执着,超越善恶而显现真如佛性。佛教所说的善恶又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根据佛教的因果律,善行恶行会导致善业恶业,并招来善恶不同的果报。其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符合佛教所说的道理,体认诸法性空才是真正的善。其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体”是佛自体,即佛性,这是佛教理想境界的至善,与此相对,一切世间的分别、染污皆是恶。

实际上无论世间层面还是出世间层面,均可以用“无得”与“得”作为衡量善恶的标准。世俗意义上,有所得即有所执着,有所执着即有分别之心,有分别则生烦恼,烦恼因缘便生恶行及恶业,业因缘故,则有生老病死等诸苦恼。反之若以“无得正观”观照一切,一无所着,一无所依,即能应物而不累于物、人世而不拘于世。从出世间的意义上说,显现真如实相,体悟究极真理就是善,反之是恶。中观学派和三论宗认为,昭示佛法的正确方法是“唯破不立”、“破邪显正”,在破斥邪见中显现正理。而区别“正”与“邪”的唯一标准就是“无得”与“有得”,“有得”是邪须破,“无得”是正应申。最高真理是“未曾邪正”的,“诸佛所行之道未曾邪正,为对内外二邪,故立为正。”真理本来无所谓“邪”、“正”,说“邪”说“正”是为了破除有所得之邪见。说“正”是为了破“邪”,“邪”既破除,“正”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为见于邪,强名为正;在邪既息,则正亦不留,故心无所着。”所以无论说邪还是说正、说破还是说立,只有达到“心无所着”的“无得”境界,才能真正体悟究竟实相,圆成理想之至善。


{返回 华方田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弘扬佛教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以辽宁朝阳为例
下一篇:岭南佛教是澳门佛教的源头活水
 湖南湘潭慈运法师与七塔寺
 佛教伦理道德与现代人生
 少林文化与少林学
 人间佛教实践的先行者——简论慈航法师的三大理念
 小乘禅
 古代浙江籍佛教学者与中国文化
 澳门佛教的现状与展望
 澳门佛教的起源与发展
 漫谈“般若”
 天龙八部与八部鬼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学佛人为什么遭横死[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五]
 禅门骊珠集 第八篇 临济至杨岐的禅师 汾阳善昭[栏目:禅门骊珠集]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栏目:昌臻法师]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九卷[栏目: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皈依(五)[栏目: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三三五)[栏目:杂阿含经]
 76 心离语言相[栏目:没时间老]
 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栏目:所依经典·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九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试述《俱舍论》之五蕴思想(定源)[栏目:俱舍研究]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