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解行并重 自觉觉他 ──《华严经》的入世精神
 
{返回 宽运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64

解行并重.自觉觉他 ──《华严经》的入世精神

根据佛经所载,所有佛菩萨都是靠愿力而成就,没有一位不是由发愿所成。如《无量寿经》卷上记载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悲华经》卷七所说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所载弥勒菩萨奉行十善愿、《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药师如来为灭除众生病苦而发十二大愿等。乃至文殊菩萨十八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观音菩萨十大愿、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都是诸佛菩萨的伟大行愿。
此外,古来多少高僧大德为「正法能久住,众生得离苦」而发下宏愿。如:玄奘大师「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终于完成西域取经的大愿;鉴真大师「为大事也,何惜生命」,终于将佛法弘传于日本。凡此均是后世佛子学习的典范。

众所周知,辽宁省朝阳市佑顺寺「辽宁大学永惺佛学研究中心研修学苑」兴办的缘起,乃在于家师永惺老和尚的一念培僧兴教的悲情与大愿;老和尚曾自述办学理念说:「行者与学者所追求的,不只是心灵与客观世界的相通,而是佛法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由是而开出解行兼重、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入世方向─学术研究之本质不离闻思修慧,其根本目的乃在于应世、用世与化世。」而此正是《华严经》中菩萨行的入世精神。

相传《华严经》是佛陀悟道后在二七日内,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首菩萨述说的不可思议自内证法门,被喻为一切佛法的「根本*轮」。由于对信、解、行、证的强调,作为佛法总纲的《华严经》,超越了般若空宗因悟「空」而遁世修身的理路,将行者对「空性」的领悟,广泛地实践于入世的事相中,表现了对社会、伦理、生活和个人幸福体验的深切投入与关怀。概括而言,华严精神分两个层面展开:即向内体悟空性,向外救度世间──自觉、觉他,这是同一精神进路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华严经》看来,唯有这两个层面的完美结合,才能成就一个「完成」的人格,一个悲智双运、解行并重的「大我」。就其入世救世的取向而言,与儒家的「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具有深刻的精神趋同性,而就其对主体自我的关注来说,其言说理路始终贯穿着对「我执」的否定和人性的洞悉。

从经史上看,《华严经》结集编订于公元2­至3世纪的西域一带,中印两地的哲学观念通过「丝绸之路」在此地交融,并在《华严经》中得到完整表述;《华严经》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和修身养性观念,并将其融入于「空性」本体论的言说中,丰富了自身的理论架构,强化了积极入世的救世意识。《华严经》强调不离世间而成佛,将成佛的道场设置在现实人间,认为只有洞察人类困境的根源并给以现实的解决,才能最终圆满成佛。而趋向于成佛妙觉境界的初始因心,便是结合现实日常生活的种种境遇,磨砺身心,自净其意,同时将一切净愿指向利他的行为,所谓「上穷佛志,下济众生」,以打破对自我的迷执。

因此,《华严经.净行品》为行者生活细节上,设立了一百四十一愿,含在家的生活方式、出家修道、坐禅、行乞,甚至洗浴、安寝等,将求佛之道落实于具体的生活事相中,克服妄心,超越自我,通过舍己为人、服务大众而体验「大我」,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人与宇宙圆满和谐的关系──从而进入「无我」与「空性」。其实全部《华严经》都含蕴着《净行品》的基本精神。

所谓「历事练心」,最近研修学苑师生参学团赴港的交流活动,正好比《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说到善财童子南行,翻山越岭到各处行脚游学,经过一百一十城,访问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最后见到了大庄严的毘卢遮那楼阁,并且领略到无边无际的「一真法界」,也就是没有障碍,没有妄想执着,没有烦恼的自在境界。

由此可见,修学佛法之人,必须「解行并重」,「解」是信佛,是学佛所学;行是实行,是行佛所行。有了慧解,才能「自觉」;透过行佛,才能「觉他」。我们既然信佛、学佛,且发心修持,就要在生活中获得真实的受用。一个没有实际宗教体验的人,其言行难免有所偏差;比如说,念佛,我们曾有过一心不乱的境界吗?参禅,我们曾有过心境合一的时候吗?礼拜,我们感到庄严的人格升华吗?诵经,我们对佛法有大信心,生大尊敬吗?除了这些形式的修持外,我们对横逆境界有大忍辱,能不生退心吗?我们对芸芸众生能慈悲喜舍,毫不悭吝吗?在五欲之前,能去除贪念;在气愤之时,能去除瞋心吗?多少会讲佛法的人,就是不能真正的实践佛法,所谓「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由此越发突显「实践」的重要性。

《普贤行愿品》云:「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剎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在菩萨道的实践与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行者必然以深刻的悲心献身于使一切有情离苦得乐,这份入世情怀即是发心菩萨的最高使命。

诚如古德所言:「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愿与研修学苑师生们及諸網友共勉之。

 


{返回 宽运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瓶中甘露常遍洒 内杨枝不计秋──观音菩萨出家纪念日感言
下一篇:茹素净心 慈悲感恩
 柔和忍辱 慈悲一切(中)
 十善业道之不邪淫
 佛教的疾病观
 戒为无上菩提本 长养一切诸善根(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讲戒开示)..
 善入佛法 进修无懈──西方去华严吉祥法会过堂开示
 出世解脱之善因 八关斋戒 十八
 孔雀王与国王
 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一)
 十善业道之不恶口
 出世解脱之善因 八关斋戒 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57集[栏目: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不识字、不会诵经、没智慧,念佛能往生吗?[栏目:念佛实用问答·净宗法师]
 我这一生都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不负初心,恻隐之至[栏目:心念与命运·第4册]
 大空经[栏目:帕奥禅师]
 慈悲在做不在念[栏目:仁焕法师]
 变化是无可避免的[栏目:实修教言]
 牧羊人娶妻[栏目:佛教寓言故事]
 无我•忘我[栏目:印良法师]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一愿、无三恶趣愿[栏目:信愿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