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07-089空性的智慧
 
{返回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39
空性的智慧—一            海涛  辑
 
1.一个人若想从轮回苦海中解脱,便一定要对空性有所了解。
 
2.一切有情因不知一切法乃为空性而执无我为实有,因而产生了瞋等五毒,并累积各种罪业而遭受地狱等六道轮回之苦。
 
3.一切众生虽然喜乐,但却不懂寻求空性等之快乐的根本;虽然不喜苦,但却不懂舍弃执实和烦恼等之苦的根本。
 
4.念头和心理的苦恼自心中生起。因此,念头和心理的苦恼即是从空性中生起的。如果你了解了此点,你便了解了佛法的一切精要所在。
 
5.「心」是个被嫁祸、归罪的名词。心所指的对象为何?它是那有着「我快乐、我不快乐、我……」等,想着种种念头的东西。当心无法本然地认识它自己时,就有了迷惑的有情众生。
 
6.如果无法了解心的作用,那么你应该如此思维:如果你能够抓住某些想要的东西,如你的财富或家人,以为足够。但是,你仍然会有许多贪求。贪欲永远不可能被用尽。
 
7.如果你认识到一切的迷惑外相皆自空性之心生起,而形相、音声、味道、口味和触觉的对象物,都只是迷惑之外显而已,那么你将会了解到一切现象都像是一个幻相、一场梦、水中倒映之月、一道彩虹或是镜中的倒影罢了。
 
8.人们尝试着执持着他们的执着,与拒绝不快乐的东西。但这些是永不竭尽的,也因此而有许多心理的不悦和问题生起。
 
9.当我们看到某些我们想要的东西时,我们会想:「我喜欢那个。」接近某些不愉快的东西时,我们会想:「我要除去那个。」这些事物好象真实地显现,但事实上它们的精要所在是空性的,它们并不存在于任何地方。  
 
10.了解何谓空性,是减少、去除对自我执着、烦恼的圆满方法。那是什么呢?例如,我们以为「我」、「我有个身体」。但我们的身体仅仅是我们自己迷惑的外在显现。它们并不是真的,它们是空性的。         
    
空性的智慧—二            海涛  辑
 
1.心是空性的,而且空性之心具有光明与觉知性。这三者是合一无别的。在这三者的基础上,「我」与「他人」、执着、侵犯、猜忌、傲慢等等概念生起。
 
2.因此,心的重点乃在它是空性的,它没有任何颜色或形状。它像是虚空般的空性。而我们必须去认识这像虚空般的空性。
 
3.假如你认识心的作用,那么即使是如执着等心理烦恼的生起,你也不会被其力量所支配。假如侵犯之心生起,你也不会在其力量控制下;如果猜忌之心生起,你也不会被猜忌之心的力量所左右。
 
4.了解到心是空性的,而由心而生出的烦恼和念头也是空性的,就等于是了解到了空性的意义。
 
5.证悟空性——了悟心是空性的,而一切烦恼与妄念亦是空性的,此即圆觉,究竟安乐。
 
6.但因众生无法了悟这点,故一切有情众生染污地以为有「我」,并认知形相、音声、味道、口味和触觉的对象物是真实的,而生起了贪欲、瞋怒和染污。
 
7.当我们想到「可怜的有情众生被如此地迷惑」时,我们便会生起强烈的悲心。例如,如果有人睡觉时做了一个极恶的梦、纷扰的梦,像是梦见丈夫、妻子、双亲或孩子生了重病、死了或失去了,他们必会悲伤、哭泣、弄湿了他们的枕头。但当他们醒来时,他们会了解这梦并不存在于任何地方。而且他们会想:「这不过是场梦,它不是真的。」并再度地高兴起来——即使他们可能看见枕头仍是湿的。轮回中的迷幻就像这般。
 
8.当我们对空性的意义有某种程度的了解时,我们将会了解到,一切上师、本尊、空行、护法、诸佛、菩萨与贤圣僧都已证悟了空性的意义。
 
9.他们便是藉此证悟而离苦得乐、而能够去利益众生、具有超越认知、神奇、圆满的力量。见到了这完美的一切,我们将自然地对上师与三宝生起信心。

{返回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07-088空之探究
下一篇:07-090持戒功德
 07-022《佛说布施经》辑要
 07-128《优婆塞戒经》辑要
 07-020佛经佛语选辑
 07-072修行叮咛语
 07-061慈悲的导引
 07-041声闻戒与菩萨善戒
 07-013精进勇猛力
 07-078观音菩萨慈悲甘露
 07-090持戒功德
 07-074圆满生命的目的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七章 观宗寺佛学时代[栏目:影尘回忆录]
 将心比心[栏目:传喜法师·微教言]
 念珠的由来[栏目:精进]
 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发展之回顾与前瞻(下)[栏目:昭慧法师]
 让生命,活的像个生命[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向往别人的美好时,更要珍惜你的拥有[栏目:看开]
 五、克服恐惧 我不是鬼[栏目:大师在喜马拉雅山]
 内观十日课程开示 第一天开示[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正分4 道前基础(4)[栏目: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章 唐代的佛教(四)法相宗与密教 第六节 密教[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