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史话 清高淡雅的释慧持
 
{返回 中国佛教史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43
清高淡雅的释慧持——中国佛教史话之二十
  
方之

  释慧持(336—412),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是东晋高僧释慧远的亲兄弟。他们二人同时出家成为释道安的弟子。由于慧远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突出,因此研究中国佛教史的人大都只说慧远而忽略慧持。其实慧持也是当时一位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高僧。梁慧皎《高僧传》卷六对他的一生说得很详细。
   慧持年十四开始读书,记忆超群,他一日所得,等于别人十天之功。他娴熟文史,才智过人。十八岁时,与其兄慧远一起投道安出家,“遍学众经,游刃三藏”①。当时北方是十六国统治时期,战争频起,慧持随其师道安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前秦建元九年(373),苻坚派苻丕领兵攻取襄阳,道安被守将朱序所执,不得脱身,乃将自己领导的僧团遣散。这时慧持与其兄慧远一起离开襄阳到荆州,后又到江西庐山定居。庐山的东林寺,由慧远主持,但是慧持在寺僧中也受到推重。
   慧持有姑母为比丘尼,法名道仪,住在江夏(今湖北武昌)。她听说建康(今南京)的佛法兴盛,想前往参观,慧持得知后,即送她到建康,住在东安寺。慧持的学德,受到晋卫军王珣的敬重。王笃信佛法,建立佛寺,广招学众,对佛教事业,极其热心。当时西域沙门僧伽提婆②在建康重译《中阿含经》,王珣请慧持审定译文。其后不久,慧持又回到庐山。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范宁请他讲《法华经》和《阿毗昙心论》等,远道而来听讲者极众。由此可见慧持在当时是一位才华出众的高僧。
   慧持在庐山听说蜀地(今四川)土地肥沃,人民殷富,有意前往弘化,顺便观赏峨嵋胜景,乃于晋隆安三年(399)辞兄入蜀。慧远舍不得他离开,苦留,但慧持去意已定。慧远含着眼泪叹息道:“人生爱聚,而你却欢喜分离,这如何是好!”③慧持说:“如果是因为感情爱聚,我们就不应当出家。现在既已割爱求道,正以西方为期哩”④。慧远听他如此一说,也就不好再挽留。于是兄弟二人收泪告别。
   慧持离开庐山之后,先到荆州暂住,受到刺史殷仲堪的礼遇。当时东晋重臣桓玄亦在荆州,与殷仲堪一起挽留慧持,请他就住在荆州,不必入蜀。但慧持不同意,便悄悄地留下书信不辞而别了。
   慧持到达蜀地之后,住龙渊精舍。他在那里大弘佛法,广交道友,受到刺史毛璩的敬重。其后蜀人谯纵作乱⑤,攻杀毛璩,割据蜀地称成都王,慧持避难陴县中寺。谯纵的从子道福凶杀成性,领军到了陴县,寺中僧众皆惊怖离散,唯慧持未走。他稳健沉着,若无其事。道福进入寺中,见慧持在房前盥洗,神色安详,便走到他的身边,但他并不害怕,旁若无人。他的不动声色的安详举动,倒使道福感到愧悔,汗流浃背。他出来对左右说:“大人故与众异”⑥。蜀地叛乱平息之后,慧持又回到龙渊精舍继续弘扬佛法,他“讲说斋忏,老而愈笃”⑦。晋义熙八年(412)慧持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慧持生前十分重视律仪。他清高淡雅,依律行事。临终前对弟子的遗训是“戒如平地,众善由生。汝行住坐卧,宜其谨哉”⑧!
   关于慧持的道德学问与其兄慧远相比,究竟谁高?这在当时就曾引起人们的关注。请慧持参加译经的王珣写信给范宁问到此事。范宁回复说慧远和慧持“诚为贤兄弟也”⑨。这意思就是说他们兄弟都是贤人,不好分高下。王珣似乎也同意这种看法。如他后来又给范宁的信中说:“但令如兄(慧远)诚未易有,况复弟(慧持)贤耶?”⑩。兖州刺史王恭给释僧检书亦提出:“远、持兄弟至德如何”?僧检答复说:“远、持兄弟也,绰绰焉信有道风矣”⑾。这几乎与范宁答复王珣的意思基本相同。由此可见远、持二人的道德和学问是不相上下的。故当时在关中的佛学大师鸠摩罗什对他们兄弟二人都“遥相钦敬,致书通好”12,与他们二人同结为善友。

  注释:
   ①③⑥⑦⑧⑨⑩11 12梁《高僧传》卷六。
   ②梁《高僧传》卷六作僧伽罗叉,误。
   ④慧远在庐山曾集息心之士123人,结白莲社,在阿弥陀佛像前上供立誓愿生西方净土。
   ⑤谯纵(?—413),巴西南充(今属四川)人。初为东晋安西府参军。晋义熙元年(405)据蜀,称成都王。后被东晋朱龄石所击灭。


{返回 中国佛教史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史话 顽石真会点头吗
下一篇:中国佛教史话 首译《华严》的佛驮跋陀罗
 中国佛教史话 玄学化的僧人支道林
 中国佛教史话 儒释兼通的释僧旻
 中国佛教史话 俊朗英秀的释法云
 中国佛教史话 法显西行求法的成就
 中国佛教史话 《涅槃经》与涅槃师
 中国佛教史话 东晋时代的北方佛教
 中国佛教史话 西晋时代的译人和译经
 中国佛教史话 玄学化的僧人支道林
 中国佛教史话 《俱舍论》与俱舍师
 中国佛教史话 法显西行求法的成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守孝圆满 护法显圣 At the End of His Filial Mourning,a Dhar..[栏目:达摩祖师西来意 The Intention of Coming from the West]
 圣者言教 第六课(十六)清楚显密差异的必要性[栏目:圣者言教]
 The Chan Hand book - Preface[栏目:The Chan Hand book]
 古近体诗二十九首[栏目:印光大师永思集续编]
 弘法利生,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栏目:陈星桥居士]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六章 本经的重要点[栏目:竺摩法师]
 1971 净土境观要门(元 怀则述)[栏目:净土宗人之著作]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栏目:印光法师]
 清明的内观[栏目:倾听弦外之音·阿姜查]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