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恶与扬善(超定)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72

恶与扬善

超定

  佛门有句名言;“若欲佛法兴,唯有僧赞僧。”我想这是脱胎自“隐恶扬善”的成语而来:大虚大师说:“佛法弘扬本在僧。”僧伽是佛法的奉行者,“随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域”。不但在家的三宝弟子,应该恭敬供养,就是出家人与出家人之间,也要互相尊重赞叹,佛陀时代,弟子们因思想的不一,而产生分裂,给佛教带来不少的困扰,佛陀对在家众开示:“此僧也,彼僧也,如析金杖,分分皆金。”假如出发于嫉妒心、嗔恨心、轻慢心而批评师友、同道,乃至互揭疮疤,丑化对方。显然与六和敬的守则背道而驰,也与僧团的和合、清净,安乐之义不相应。通常解说六和敬,有事和与理和之分;事和属于世俗僧。理和才是胜义憎;由事和的方便,达成理和同证的目的;依世俗僧的进修,而趋入胜义僧的果位。

  做人处世的原则,古人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物质的受用,节俭自己,慷慨他人。儒者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勿惮改,善莫大焉。”依佛法说,既是薄地凡夫,必有贪嗔痴等烦恼,再有涵养的人,心行还是不免有瑕疵;一旦潜在的烦恼冲动起来,即可能造成错误的行为。“羞愧之心,人皆有之”,若肯坦诚忏悔,改过自新,即得恢复清净。所以在菩萨的词典里,找不到“嫉恶如仇”的字句;唯以悲心悯念,谆谆善诱,“导之以法,齐之以律”,菩巧摄受,令迷途知返,改邪归正,转向菩提大道。

  在瑜伽菩萨戒,与“隐恶扬善”相反的是“自赞毁他”,自赞己德以彰显他人的过失,毁他之意等于是张扬自己的的功德。这是菩萨所犯的“他胜处法”。意思是菩萨以慈悲利他为要行,务必戒除悭嫉与嗔慢,时时以悲智摧伏烦恼;而今为贪求个人的利养恭敬,大言不惭地赞叹自己;为嫉妒他人的利养恭敬而作不实的毁谤。这是违背慈悲行,断丧菩提心,为烦恼所战胜,破坏菩萨净戒的行为,是名“他胜处法”。

  在这利令智昏的工商社会,重视自我宣传广告,自赞毁他之词,已是屡见不鲜;政治人物为排除异己,企图满足一己之私,造成社会层出不穷的问题。隐恶扬善,原是做人的美德,而今竟被恶用为:隐恶乃隐藏自己之恶;扬善是宣扬自己之善;成功归属自己,失败推向他人;别人的成果,轻描淡写,大而化之,或者只字不提;自己的微末功绩,却用特写镜头加以突显,小题大作,自我膨胀。发心作佛事者,务必引以为戒。

摘自《佛缘》2004年第3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何修习不执著(佛史)
下一篇:佛教的宇宙观(慧律)
 佛舍利的流传(觉真)
 生命的意义(林清玄)
 用现代的观点看佛教
 放下(黎振东)
 名与物(邱全春)
 放下修行中的虚荣
 佛在哪里(蒋谱成)
 少林农场话农禅(释延子)
 甘为众生做马牛(禅悦)
 静坐的功德(宣化)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莲花生大士全传 第二篇 狮子吼声 第十章 怖畏金刚秘密主[栏目:莲花生大士全传]
 次第花开 第一章 四、菩提的训练[栏目:希阿荣博堪布]
 阿姜查的教导风格[栏目:关于这颗心·阿姜查]
 衡量修行的标准[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帅男改命运[栏目:普献法师讲故事]
 漫说《杂阿含》(卷十四)~E 第347经(须深经)[栏目:界定法师]
 我带你去西方![栏目:仁俊法师]
 药师佛法门的殊胜利益[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5[栏目:智海法师]
 聚散有时 平常心是道[栏目:慧语禅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