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何修习不执著(佛史)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32

何修习不执著

佛史

  如果有人问起:“如何才能修习佛教的精髓——不执著?”我们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话,不必以自己的观点回答。佛陀曾简洁又完整地解释如何修习:眼睛看到可见的对象时,只是看;耳朵听到声音时,只是听;鼻子闻到气味时,只是闻;舌头尝到味道时,只是尝;身体有所接触时,只是触;当心中生起念头如情绪等时,只是清楚知道它。

  我为不曾听过的人再说一遍: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闻只是闻,尝只是尝,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导我们:如果这样修习,“自我”就不会存在,当“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看只是看这三句话需要解释:当所看的对象和眼睛接触时,只要认清对象,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就好了,千万别让喜欢和讨厌的念头趁虚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欢的念头,就会想拥有它;如果生起讨厌的念头,就会抛弃它。如此一来,我们自己就成为那“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这就是所谓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错误。所以当看东西时,保持了了分明,要有智慧远离烦恼,清楚什么动作是正确的、适当的,如果是没有必要的动作,就保持冷静,不要去做它。如果想获得某种成就,就得完全应用了了分明的心念去做,不让“自我”产生,使用这种方法,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而且心中没有苦恼。

  这是一个最好又简洁的修行原则: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尝只是尝,嗅只是嗅,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让一切只停留在这个层次,当下就能产生智慧,可以正确又恰当地处理一切,不会产生爱、恨的“自我”。如果随着喜欢或讨厌的欲望去做,“自我”就会生起,让心不能自主,也就无法具足智慧了。以上是佛陀为某比丘所作的开示。

  接下来,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讨论最易证果的修行方法时,没有提及戒、定、慧、行善、布施等呢?”实际上,这些都是辅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终究都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而修习看只是看、听只是听等等,就足以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当接触任何外境时,就不会产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转。

  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慧则为了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谈,而只讨论每天最迫切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闻等等,只要守护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圆满了,这正是修习佛法的核心。如果有人问你修行的问题,就这样回答他。

摘自《龙泉佛学》2005年第10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一字禅(云涛)
下一篇:恶与扬善(超定)
 光明藏(陈海量)
 心语(照净)
 略谈“神通”(延德)
 禅僧的生涯(有马赖底)
 暮鼓晨钟醒世人(孙贇)
 心尖上的腊八粥(刘长虹)
 存在与否定(印顺法师)
 经幡的意义
 十者普皆回向(圣一)
 认识佛法 生活从容(史振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一个[栏目:生活的层次·迷悟之间]
 无常的启示[栏目:其它]
 锄伤蛤蟆蚯蚓有罪也否[栏目:禅宗话头名言解读]
 隋唐的国立佛经译场(果仁)[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引言[栏目:金山活佛神异录]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96[栏目: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傅味琴老师]
 最大的挑战在于简单--2010年7月宗萨钦哲仁波切接受腾讯网采访[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3)[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十讲[栏目: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讲记]
 第八选 欲爱是系--黑牛与白牛[栏目:杂阿含经二十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