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何修习不执著(佛史)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54

何修习不执著

佛史

  如果有人问起:“如何才能修习佛教的精髓——不执著?”我们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话,不必以自己的观点回答。佛陀曾简洁又完整地解释如何修习:眼睛看到可见的对象时,只是看;耳朵听到声音时,只是听;鼻子闻到气味时,只是闻;舌头尝到味道时,只是尝;身体有所接触时,只是触;当心中生起念头如情绪等时,只是清楚知道它。

  我为不曾听过的人再说一遍: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闻只是闻,尝只是尝,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导我们:如果这样修习,“自我”就不会存在,当“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看只是看这三句话需要解释:当所看的对象和眼睛接触时,只要认清对象,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就好了,千万别让喜欢和讨厌的念头趁虚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欢的念头,就会想拥有它;如果生起讨厌的念头,就会抛弃它。如此一来,我们自己就成为那“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这就是所谓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错误。所以当看东西时,保持了了分明,要有智慧远离烦恼,清楚什么动作是正确的、适当的,如果是没有必要的动作,就保持冷静,不要去做它。如果想获得某种成就,就得完全应用了了分明的心念去做,不让“自我”产生,使用这种方法,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而且心中没有苦恼。

  这是一个最好又简洁的修行原则: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尝只是尝,嗅只是嗅,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让一切只停留在这个层次,当下就能产生智慧,可以正确又恰当地处理一切,不会产生爱、恨的“自我”。如果随着喜欢或讨厌的欲望去做,“自我”就会生起,让心不能自主,也就无法具足智慧了。以上是佛陀为某比丘所作的开示。

  接下来,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讨论最易证果的修行方法时,没有提及戒、定、慧、行善、布施等呢?”实际上,这些都是辅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终究都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而修习看只是看、听只是听等等,就足以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当接触任何外境时,就不会产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转。

  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慧则为了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谈,而只讨论每天最迫切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闻等等,只要守护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圆满了,这正是修习佛法的核心。如果有人问你修行的问题,就这样回答他。

摘自《龙泉佛学》2005年第10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一字禅(云涛)
下一篇:恶与扬善(超定)
 佛法十疑略释(弘一大师)
 祖师大德关于静坐的指示(徐恒志)
 放下修行中的虚荣
 佛学的物质观(刘先和)
 我也可以为你忙(星云法师)
 心地法门之佛魔一心(慧明法师)
 必须说话(莫言)
 一个税务局公务员的办公室弘法之路
 四谛法(界诠法师)
 爱而不教 反害其子(司马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生前造作杀业,临终一念十念能往生吗?需要什么条件?[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4.境无好丑[栏目:善祥法师]
 摩罗迦子的回答 Mālukyaputta’s Answer[栏目:摩罗迦子经讲记·马哈希西亚多]
 上参众两院请愿书[栏目:太虚法师]
 人生不可“无所畏”(刘清海)[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平常禅 第一部 修持的基本要点 第六章 静坐的三个面向 安住在身体中[栏目: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
 《普贤行愿品》讲记(二十二)[栏目:《普贤行愿品》讲记·达真堪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二十四)[栏目:宽运法师]
 世尊度化五比丘的启示[栏目:达真堪布]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九 佛道品第八[栏目:静波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