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度化五比丘的启示
有一天,佛祖释迦牟尼佛从嘎西城出游鹿野苑,在鹿野苑林中,遇见了乔陈如等五比丘。世尊以前跟他们在一起苦修,后来在菩提树下成道了。佛祖成道以后,又回到鹿野苑的森林中,就是为了度化这五比丘。
五比丘正在苦行,他们看见世尊远远地向他们走来,就商量道:“沙门果达玛到我们这里来了,我们一刹那都不应对他恭敬,不得起身迎接礼拜。就这样坐着招呼一声‘你来了,请坐。’就可以了。”
本师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出家的时候,他们就在苦修,到此时他们已经苦修了好多年了,但是因为没有方法,没有窍诀,所以一直没有成就,心中的傲慢、嫉妒等烦恼都没有消除,烦恼依旧,习气依旧。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也是如此,虽然念佛、学佛了好多年,但是没有一点点的改变。
我们为什么讲“要有传承,要有窍诀,要有正确的目标和方法”呢?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表面上修行得再精进、再努力、再刻苦,也是白费,不会成就的。所以,如果要解脱、成佛,一定要有正确的目标和方式、方法,这个非常重要。
现在好多人学佛学得很辛苦,虽然每天都做好多功课,念好多东西,但是没有一点点的成就。我们学佛、修行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就成就、圆满,但是也要有所改变,有一点变化吧?虽然烦恼、习气不能彻底断掉,但是也应该有所减少吧?真的,不能糊里糊涂,这样不会有成就的。
五比丘在商量,果达玛来了,大家不能对他做过多的侍奉、供养、恭敬、礼拜。因为他原来与他们一起苦行,后来自己走了,现在不是知足少欲了,每天吃的是饭菜、酥果、芝麻等许多甘美丰盛的食物,还用热水沐浴。他们是苦修者,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不如法的。
佛祖知道,仅仅这样苦修是不可能有任何结果的,于是就离开了他们。那个时候他的身体特别虚弱,接受了别人供养的食物以后,才逐渐好起来,然后到菩提树下打坐,最后成道。
世尊渐行渐近。他已经证得佛果,福慧、功德已经圆满了,有内在的威德力了。五比丘虽然已经商量好,但是佛到了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就守护不住自己的誓言了,不由自主地起身。有的让座位,请佛入座;有的端来温水,请佛洗脚;有的接过袈裟;有的接过手杖;有的接过钵盂,并热情地说:“果达玛,您来了,请入座!”面对佛威德力,他们都不由自主,忍不住地迎请世尊。
世尊心里明白,他们违背了自己内部的誓言,但是缄默不语。入座后,五比丘直呼世尊的名和种姓,语气和态度有失恭敬。其实任何称呼与行为,对佛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但是释迦牟尼佛那天是专门度化他们的。释迦牟尼佛对他们说:“你们不应该对我如此称呼,这样你们将在轮回中恒时受苦。对圆满一切功德的如来正等觉必须有相应的恭敬称呼。”
听了世尊的这些话,他们也就直言不讳地回答:“以前您和我们一起苦行时,没有得到圣者的功德,也没有什么成就。现在从功德和智慧方面,您也没有什么增长,好像跟我们差不多。和我们不同的是您到处求名利,不知足少欲,多贪食物,享用热水沐浴,不修苦行了。我们没看出您有什么优点和功德,所以我们不愿意恭敬你。”
世尊问五比丘:“以前我和你们一起修行的时候,身体虚弱,现在我身色金黄,诸根调伏,你们现量见到了没有?”五比丘异口同声地回答:“见到了。”然后世尊慈祥地对他们讲:“想获得成就,就不能堕入二边:一是不能过于耽著世间的享受;二是不能使五蕴过于受苦。因为我们毕竟是欲界的众生,堕入任何一边都不易成就。所以要远离二边,当依现前菩提的中观道。”
五比丘听了世尊的开示后态度迥然不同,对世尊生起了恭敬心,祈求传法,转*轮。同时,八万天子也祈请世尊传法,转*轮。我等大师如来正等觉释迦牟尼佛,从此便开始传法,转*轮。
我们藏地有这样的说法:“不能过于贫穷、疲惫,也不能过于舒适、富裕,要保持中等。”修行不能过度疲惫,否则也是一种障碍。生活方面,修行的心态,都要这样: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不能过于艰苦,也不能过于贪着,要把握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