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生不可“无所畏”(刘清海)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20

人生不可“无所畏”  

刘清海

  常有人说到“大无畏”的精神,佛曰:把生死置之度外谓之“大无畏”。大无畏精神的确能够体现英雄气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生是不能无所畏惧的。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这样解释孔子的一句话。“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南先生说这里所谓的畏就是敬,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是最有智慧的人,一是最笨的人,孔子教我们要寻求畏惧,“畏天命”,等于宗教信仰,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的形态,但有宗教哲学;“畏大人”,这个大人并不是一定指高官权贵,只有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持有高山仰止的畏惧之心,才能有所成就;“畏圣人之言”,像我们读《论语》,看四书五经,都是读圣人之言,怕违背了圣人的教诲。
  一个有思想信仰的人,他的成就绝对不同,当一个人到了一种没有什么可以约束自己的时候,就很容易失败了。
  曾有一家世界知名企业要招聘一个重要职位,应征之人非常多,该企业让每个人都仔细填写了一份履历表,其中一栏为信仰,其实这一项是该公司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
  这家企业第一轮筛选出局的人便是在信仰一栏明确标注着“我信仰自己”和“绝无”的应聘者。许多人感觉不公平,企业的总经理说:“当一个人信仰自己,或者坚信自己没有任何信仰时,表明此人对人生、对生活缺乏应有的畏惧之心。这种‘无畏’是很危险的,它会让人很容易陷入名利场中无法自拔。即便他写上一个人的名字,也表明在他心中除了自己还有其他的行为准则在约束他,如果完全没有,那么这种人不是我们想要的。”
  有这样一则故事,寺院中都有不可违背的清规戒律,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些和尚屡屡犯戒。这天,刚刚做完日常佛事,僧侣们正要走出禅房时,方丈守心法师扬手碰落了供台上的一个瓷瓶,摔了个粉碎。众弟子一下愣在那里,不知方丈的这一举动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所致。守心法师见学僧都以探询的眼光看着自己,便语气凝重地说:“一杯泥土,不知经历了多少工序,经过了多长时间的煅烧,才超脱成珍贵的瓷瓶,被我们摆上了神圣的供桌,成为一件高贵圣洁的法器,如果保存好了,千百年都不会损坏,可以万世流传。可是,扬手之间,它就坠落于地,一文不值了。同理,一个人,尤其是敛德修行的僧人,取得了法号,悟出个境界,不是件易事!若不珍惜、不自律,堕落起来与瓷瓶无异!”僧侣们都默默无语,有些人忽然有所顿悟,合掌跪地,深表忏悔。
  当心中有所畏惧的时候,才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才会从内心规范、克制自己的行为举止。
  不知天命,不畏大人,不听圣人之言,一个如此无知无畏的人不论在何种游戏中,都是最容易犯规出局的。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总得有所敬畏,那种对任何事物、任何规则都“无知无畏”乃至“大无畏”的固执心态,是十分可怕的。

摘自《听南怀瑾讲述99个人生道理》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对不同宗派法门应持怎样的态度(净空)
下一篇: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马德)
 百丈禅师警训解读(常静法师)
 血经
 众生 今生 一生 往生(雷蕾)
 慈济大爱志业
 内外不住 去来自由(禅心)
 佛教的宇宙观(慧律)
 钱的种子(麦克)
 中日禅学研讨会日本学者论文述要
 禅定、教育、醒觉(郑石岩)
 印光大师的传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26经 大果经第二[栏目:相应部 51.神足相应]
 传统佛教的文学观(汪娟)[栏目:佛教与文学]
 佛教徒的本分[栏目:宣化上人]
 曲施主的放下[栏目:小和尚的白粥馆·释戒嗔]
 禅茶一日(游祥州)[栏目:禅茶文化]
 唐高僧传 题解[栏目:唐高僧传·白话文]
 一九九 家长本生谭[栏目:第二篇]
 怎样让精神病人集中精神念佛?[栏目:净土念佛·净空法师问答]
 初期禅宗的如来藏思想(张文良)[栏目:禅宗文集]
 一四六、同业相感[栏目:现代因果实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