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关于“爱见大悲”(奉心)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07

关于“爱见大悲” 

奉心

  如何以智慧看待众生的痛苦,而使自心不为“悲魔”所控?在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于“悲魔”,《楞严经》在谈到修行禅定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时有如下相关开示:“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上述经文中的“悲”,古德开示为“忧悲”之意。经文大意为:行者因于禅定中内抑过分,忧悲的种子忽然现起,见种种众生,皆如自己所生之子,因怜悯而流泪。若处理得当,这一现象会慢慢消失;若处理不当,则忧悲的情绪使行人不能自拔,无法解脱。可见,此“悲魔”之悲乃“忧悲”,而非欲拔众生苦之“悲”。
  与大悲有关的另一个可能引起疑惑的词是“爱见大悲”。
  《维摩诘所说经》中宣说:“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
  关于爱和见,《大智度论》中说:“烦恼有二种:一属爱,二属见。”古德开示,迷事之惑名爱,迷理之惑名见。如贪欲嗔恚等为迷事之惑,我见邪见等为迷理之惑。因此爱见大悲即是烦恼或迷惑摄持下的大悲。
  《维摩诘经》中开示:菩萨因观“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因此应舍离于诸众生所起之爱见大悲。依本人浅见,此处所应舍离之爱见大悲,其主要所指是其中的爱见,而不是大悲。因为舍离爱见,即是断除客尘烦恼。该经紧接着就说:“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无大悲心者根本不能称为菩萨。
  如何对待爱见大悲,对行人的修持关系极大。在本人接触的同修中,因听说应舍离爱见大悲,并未舍离爱见,而先舍离大悲者,不乏其人。本人认为,爱见大悲对大乘道的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此爱见大悲,为多数大乘行人的入门之因。按“三主要道”次第修习由阿底峡尊者带入西藏的菩提心教授(知母、念恩......悲心......菩提心)时,生起菩提心的直接因就是爱见大悲。菩提心生起之后,在菩提心的摄持下,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去除爱见,将爱见大悲转化成无缘大悲,可能是多数大乘行人要走的路。
  回到这个问题:“如何看待众生的痛苦,不为‘悲魔’所控?”本人认为,欲利益众生的悲心,是最可宝贵的大乘之根。即使其上附会了爱见,此爱见大悲亦可成为发起殊胜菩提心的亲因。修习般若波罗蜜多要对治的是爱见,绝不是大悲。

摘自《人世间》总第7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慈悲与爱的异同(陈星桥)
下一篇:佛教徒对世间相护法的态度(喜饶嘉措)
 识佛拜佛
 漂泊里有最美的相逢(包利民)
 菩提树(黄春安)
 中秋节传灯祝辞
 拾取自家宝藏
 念佛成佛(圣印法师)
 怎样诵经能得利益(妙祥)
 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普贤行愿品》的启示(成峰)
 态度也是文学(张雨)
 念力的秘密—叫唤自己的内在力量(琳恩‧麦塔格特)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什么是不歌舞倡伎?[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佛像的起源[栏目: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一一三 豺本生谭[栏目:第一篇]
 坐禅修观一席谈[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九)~C 三、圣道经(189)[栏目:界定法师]
 观想观不出颜色,怎么办?[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福德日记10月15日─称念药师七佛名号功德(下)[栏目:福德日记]
 如何对治现世贪着 3[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回向和发愿是一体的(达真堪布)[栏目:回向]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十)[栏目: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