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初学者不宜闭关(智海)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47

初学者不宜闭关 

智海

  闭关又称掩关,这个名词和风气,印度没有,中国也是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闭关可能是渊源于西藏佛教的长期洞窟修炼,当喇嘛随着蒙古王朝到了中国内地,闭关方式日渐风行。
  闭关是禅宗的术语,具备有抖擞精神、保养圣胎(佛性)、透悟佛性、成就佛性、圆满佛性之义。闭关是佛教修行法门之一,主要目的是要修行人,将妄动散乱的身心关闭凝注起来,断除纷扰俗念,养深积厚,将来能够利益群生。 从闭关时间分,有七日到二十一日的“日关”,有一月到五六个月不等的“月关”,还有一至三年的“年关”。以闭关环境分,有在不见光的暗室中修的“黑关”,和露天阳光下修的“白关”;有室内修的“内关”,和野外鹰葬场、泉头等处修的“外关”等等。现在的丛林大寺院中仍经常有一些修行僧在闭关修行。一般闭关的人有两种目的:一者为了能集中精力阅读大藏经;二者能够顺利专修某一法门。所以,期限各不相同,有些数月,也有数年的。
  闭关的真实意义何在呢?闭关是身居密室,集中时间修炼的一种方式。闭关的要求是身居密室或深山岩洞,断绝会客、联络、交往等,清净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集中精力修持佛法、禅坐、观想、诵经、持咒或念佛等,完成规定的程序,获得相应的成就。闭关也就是关闭的意思,是要修学佛法的人关闭自己的贪婪、欲望、执着与烦恼等,把自己的身心关在屋内或室内,把能够污染心灵、障碍修道的杂念都关在门外、关在心外,保持内心清净,念念与佛相应。而不是把自己关起来就叫闭关,如果只把自己关起来,而内心浮躁烦恼,得不到净化,那只是形式上的闭关而已。
  闭关者住的房子称为“兰房”,也称为“关房”,一般都建在僻静处。兰房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条件,如有小阳台能让闭关者晒到太阳,内有厕所等等。在闭关期间,以不出兰房为原则。所以在兰房外,必须有人护持饮食、医疗等等,称为“护兰”,也称为“护关”。可见,要有一定资格的人才能闭关。
  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有一段故事,很能令人深省。当时莲池大师认识一位老法师,这个老法师修行很不错,可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却堕落了。是什么原因呢?这个老法师年轻时住山,修行得很好,真的做到了“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境界。后来他接受信徒们礼请,在都市里建了一个道场,并做了住持,他一下山,与社会上的五欲六尘接触多了,道心就退转了。莲池大师提醒他,以善巧方便做比喻,莲池大师举了一个例子,实际上就是说这个法师。
  莲池大师说:“过去在山隐居的时候养道,觉得很不错,以后一接触社会,没多久就被污染了。这说明住山不是初学人住的。初学人没有断一品见思烦恼,就去住山、住茅蓬闭关,没有经过考验,好像修得不错,一出来就变形了。因此,住山、住茅蓬闭关是什么人?是已经得定开慧之人。换言之,修行在何处修?在五欲六尘中修,是非人我、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关关都要通过,真的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不受诱惑,才有资格闭关;如果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没有把握,还会动摇,还得好好去参学。” 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闭关呢?古代禅宗中流行一句话:“不破参,不住山;不开悟,不闭关。”可见对禅僧来说,必须等开悟后,才能有资格闭关。因为闭关修行需要一定基础,否则,闭上三年、五年,不是一无所成,便是因为魔障,不能如期地完成原来的誓愿。历代禅宗的行者,若未破本参,就不得闭关,破本参就具有明心见性的条件,依此明心见性,方得闭关。因为没有明心见性者,一入关房,不得实际修法,、不得其门而入,生死根源不得破,唯有虚度光阴而已。吾人修行要先福慧资粮具足,才谈得上住山闭关。否则一个人在关房中,心不能自在安住,充满种种贪嗔愚痴、执着里碍,身在关中心染尘,那也不算闭关;更有严重者知见不对,盲修瞎炼而走火人魔,也时有所闻。因此真正的闭关要能做到关闭六根贼、禁遏妄想心、正观三毒贼,才有资格。
  除禅宗之外,其它各宗派的研修者也常有闭关之举。如净土宗为了念佛修行,闭净土关;华严宗为了修法界观,读诵《华严经》,闭华严关。在佛教中,有一种名为”闭生死关”最为感人,有些大修行人发大誓愿,愿于一生中了脱生死,所以令自己人生的最后几年或十多年在闭关生活中度过,直到自己觉得有了生死的把握才出关;如果没有把握,便誓不出关。 近年以来,一些修行者,修行还没有得力,下手还没有找到方便,动不动就要去闭关,有的人甚至张口闭口说要闭关,似乎以闭关的名誉来衬托自己的声望,甚至带有消极心情而闭关,这些行为是不可取的。这与原本闭关的含义,大有所违。也有人为了名利,为了让别人崇拜自己而闭关,把自己关上三年两载,一无所获而出关,这只是一种炫耀自己的方法与手段而已,从根本上来讲是毫无意义的。也有的寺院还为闭关者四处张扬、大搞法会,表面上是为庆贺闭关者“入关”与“出关”,而举行隆重的仪式,实际上是一种虚荣心,恐怕别人不知道谁在闭关。既然要闭关,干吗还要让别人知道,闭就是关闭、封闭的意思,为什么还去对外开放呢?记住修行人要从实际出发,千万不能做表面文章,那样是有百害而无一益! 学佛修道,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学得一点佛法知识,就贡高我慢、自高自大。修行也是极其漫长的路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妄求神通、开天眼,或者大彻大悟。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说:修行人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缘法、得名誉等种种念头。久久必至着魔,若不与汝说破,恐汝以此为好念头。妄想日日增长,必定着魔无疑。但是有些人才初学道,就马上要到深山闭关,逃避人间责任,成为懒惰的借口。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在家出家修行佛法的人,凡是初学在没有得到明心见性的时候,没有断一品见思烦恼的时候,就不要盲目地去闭关,也不能去闭关,闭关不仅要知道闭关的真实意义,也要懂得闭关的正确方法。否则方向不对,方法不当,执见错误,那就将会徒劳无功,费心劳神而不得其真实利益!

摘自《曹溪水》2008年第2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和谐观(刚悟)
下一篇:知识、智慧与般若(洪文斌)
 面对现世世界的思考(惟贤)
 一则禅宗公案的启示(竹山秀)
 欢喜心是一贴良药(赵丽杰)
 灭罪求福(陈无我)
 初学佛者应离三种过(蒋鑫)
 忙碌的阿弥陀佛
 五福(陈柏达)
 禅宗语录的特色(远尘)
 临江仙(将春峰)
 忆念诸母有情的恩惠(堪忍尊者)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临终三随[栏目:慧净法师]
 君规教言论释[栏目:索达吉堪布]
 与心对话 第四章 反省 3 忏悔时要有依靠[栏目:与心对话·嘎玛仁波切]
 68 黄金毒蛇[栏目:依空法师·人间巧喻]
 法会的有关要求[栏目:仁焕法师]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十六卷)[栏目:净空法师]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十四划以上[栏目: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但向尘中了自心[栏目:首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