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弟子与凡夫
邵晓甘
《杂阿含经》卷十七[16]总47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苦痛逼迫。乃至夺命。忧愁啼哭。称怨号呼。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极生苦痛。
所以者何。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嗔恚。生嗔恚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悲恼苦所系。
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
为乐受触。不染欲乐。不染欲乐故。于彼乐受。贪使不使。于苦触受。不生嗔恚。不生嗔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故。不苦不乐痴使不使。于彼乐受解脱不系。苦受。不苦不乐受解脱不系。于何不系。谓贪恚痴不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系。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多闻于苦乐 非不受觉知
于彼凡夫人 其实大有闻
乐受不放逸 苦触不增忧
苦乐二惧舍 不顺亦不违
比丘勤方便 正智不倾动
于此一切受 黠慧能了知
了知诸受故 现法尽诸漏
身死不堕数 永处般涅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语 译]
以下是我亲从佛闻:
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这时候,世尊对弟子们说:“愚痴不闻正法的凡夫生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多学多闻的贤圣弟子也生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比丘们!凡夫的感受和贤圣的感受有什么差别没有?”弟子们对佛说:“世尊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所依!好啊、世尊!希望您详细地给我们解说这个问题,我们听了以后,一定能受持奉行!”
佛陀告诉诸比丘:“愚痴不闻正法的凡夫身体受到刺激产生种种的受,苦痛逼迫甚至严重到快要断命,这时候,他忧愁、啼哭、称怨、号呼……”佛接着说:“怎么会这样?请你们仔细地听,好好思考,下面我来解说。比丘们!愚痴不闻正法的凡夫身体受到各种刺激而产生苦、乐、不苦不乐种种的受;当他因为苦的刺激而产生苦受的时候,苦痛越来越增加甚至严重到要断命!这时候,他忧愁、抱怨、啼哭、呼喊,心生狂乱……。这时候,他因为二种受——身受、心受——相互激励而痛苦愈甚,好比男土身中二枚毒箭,痛苦到极点!愚痴无有闻慧的凡夫也是如此,身心二种受激励增长,极其痛苦!”
“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因为那愚痴不闻正法的凡夫对于触——刺激——和受——苦、乐、不苦不乐——的真相不了知的缘故。在五欲前产生乐受的刺激,享受色声香味触等的快乐;享受五欲快乐的缘故,被‘贪欲的使者’所驱使,沉溺在五欲的享乐之中。反之,当他受到苦触刺激的时候,就产生嗔眼;生嗔恨的缘故,被‘嗔恚的使者’所驱使,堕落在嗔恨的烦恼之中。于此苦乐二受的招集、泯灭、品味、祸患和超脱不能如实地了知;不如实了知之故,产生不苦不乐受,被‘愚痴的使者’所驱使。凡夫们被乐受所系缚,始终不能离;被苦受所系缚,始终不能离;被不苦不乐受所系缚,始终不能离!怎样被系缚的呢?就是被贪欲、嗔恚、愚痴所系缚;被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缚!”
这时候,世尊说了以下的一首偈言:
多闻圣弟子于诸苦乐 并非不承受种种觉知
同那些凡夫互作比较 圣弟子其实大有学问
受种种乐受心不放逸 受种种苦受亦不增忧
苦受及乐受二俱舍离 不相随顺亦不相违逆
比丘于此常精勤方便 正智慧观察心不倾动
于色声香味触种种受 明哲的智慧能够了知
了知诸受本质的缘故 当下断尽烦恼及漏失
此身虽死不堕种种趣 于生死中永处般涅椠
佛陀说完此经之后,弟子们听了佛的所说,踊跃欢喜,信受奉行。
摘自《上海佛教》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