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 心得开明
弥勒菩萨长跪白言:佛威神尊重④,所说快善⑤,听佛经语,贯心思之⑥。世人实尔,如佛所言。
(此后是弥勒代表大众申说心开意解,先叹佛三业。)
这时弥勒菩萨代表听经大众长跪地上,向佛禀白:佛之身相,有威可尊,佛心慈悲,有德可重,佛无戏言,讲经时所说的每一句话,字字珠玑,句句精华,听了令人贯澈于心,发人深省。佛在前面指出世人三毒过患,确实如此,跟佛所说的完全一样。
今佛慈愍,显示大道,耳目开明,长得度脱,闻佛所说,莫不欢喜。诸天人民,蠕动之类⑦,皆蒙慈恩,解脱忧苦。
(这是说听经大众皆得解脱忧苦)
今天大家得到佛的慈悲怜愍,为我们特别开示如此至顿、至圆,且又至简、至易的成佛大法,人人皆得念佛三昧,目得见十方诸佛,耳得闻诸佛说法,而且长得涅槃妙乐,度脱生死之苦报。所以今天大家听到佛说此经,莫不皆大欢喜!以后天上人间的人,和一切的畜生虫类,如果有缘听闻此经,欢喜信乐,老实念佛,皆可蒙弥陀慈恩加被,带业往生,解脱一切之忧苦。
附记1:经文中提到的“蠕动之类”,是指畜生与虫类。关于畜生与虫类也能往生,近代著名的台宗大德谛闲老和尚,曾经说过一个“公鸡往生”的见闻。老人家说他在温州头陀寺做方丈的时候,常住作息的规矩,是每天早饭、晚饭之后,大众都一起念佛,绕佛三匝,然后回寮房休息。那时寺里没有钟表,只靠一只大公鸡报晓。这只大公鸡很特别,当大众上佛殿念佛,或是吃饭时过斋堂,它都跟着一起去。人们掉在地上的饭粒,它都一一的把它吃掉。每天在大众念佛时,它总是跟在众人的最后面,人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它在后面也嘎叭嘎叭地叫着,仿佛也是在念佛。它还跟着大众绕佛,人们绕出大殿,它也跟着出来,大家都觉得很稀奇!有一天,人们绕佛都出来了,它还站在大殿里,不肯出来,香灯师对它说:“你还不出去,大殿要锁门了。”大公鸡站在佛桌前面,仰着脖子,嘎叭嘎叭地大叫三声,就死去了,是站着死的。这个真实的故事足以证明畜生同样也可以往生。
附记2:古德有诗云:“念佛门如大渡船,渡人浑不择愚贤;若知这畔风波险,便好登舟过那边。”
佛语教戒,甚深甚善,智慧明见,八方上下⑧,去来今事⑨,莫不究畅。今我众等,所以蒙得度脱,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所致。
(这是说佛的教诫,道理很深,方法很善。)
佛对我们所说的教诫,道理很深,方法很善,这都是佛依照自己亲证之无上菩提,彻底见到十方三世之事理因果,无不究竟畅通之后,才契理契机地为众生说法的。今天我与所有听经大众,能够当下得到度脱的利益,这都是世尊前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谦卑勤苦修集一切之善法所致。
附记:《涅槃经》中说:释迦佛在过去因中修菩萨道时,以敬心求道闻于世,帝释(俗称玉皇大帝)为了考验他,便化作一个食人的罗刹鬼,对他说了半个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释迦知道尚有下半偈,乃请说完全偈,罗刹说:“我以人为食,你若能舍身给我食,我就为你说。”释迦答应他,于是罗刹鬼继续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释迦听了,法喜充满,乃遵守诺言,攀登高树,从树上跳下来,准备给罗刹鬼食。正当其时,罗刹即恢复帝释身,自下抱之,顶礼赞叹。释迦宁舍身命以求半偈,固然是表示他求法心切,朝闻道,夕死可矣;但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度众生,此即这里经文所说的“今我众等,所以蒙得度脱,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所致。”阿弥陀佛也是一样,他为了度众生,在因地作法藏比丘时,用了整整五大劫的时间,来构思他的极乐世界,和集结了许多庄严净土之法和帮助一切众生修证成佛的48大愿。在在说明,世人有机会往生净土,不退成佛,此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所致”啊!我们能不从心底深处,向佛致予无上之敬意?能不对佛,感激涕零?
恩德普覆,福禄巍巍,光明彻照,达空无极⑩,开入(11)泥洹(12)。
(这是说佛对众生的恩德广大)
佛对众生的恩德,有如天之普覆一切,又如地之普载一切。佛所成就的福禄功德,亦如须弥山之巍巍盛大,殊胜微妙;智慧光明,则彻底明达一切诸法,毕竟空无;并以此智慧方便教导众生,向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以令众生皆入于空有无碍之大涅槃。
附记1:《法华经》中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又是什么呢?就是佛所证悟之诸法实相(空有不二)的智慧。众生本具如此能力,但由于业障深重,所以不能开。为此,诸佛世尊以其大悲心出现于世,向众生开示佛的知见,使之领悟,从而进入佛之知见。
附记2:涅槃与大涅槃有何不同,方伦老师说:“涅槃与大涅槃的性质,有所不同,按狭义的涅槃,是断除烦恼,不起惑业,灰心灭智,始终不生作用,这是小乘涅槃的情状;说起广义的大般涅槃,就不同了,诸佛法身,在湛然寂灭之中,为了有悲愿加持的缘故,能变化无量应身,示现八相成道。或创造佛国,广度众生,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所以体用俱备, 这是大乘涅槃的情状。”
教授典揽(13),威制消化(14),感动十方,无穷无极。佛为法王(15),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这是说听经众生皆心得开明)
佛今天所教授的这部经典,总揽了佛法之要义,既可摄受一切苦恼众生往生极乐,见佛成佛,且其威力能够制伏一切众生之妄想分别执著,使生清净心,消灭生死,化除烦恼,跳出三界。故此,今天从十方来听经的声闻菩萨大众,都被佛广大无边的慈悲和智慧所感动
佛为法王,圣中之圣,最尊无上,所以普遍地成为一切天、人之导师,能够应机说法,尤其能随娑婆众生之所愿,开示此净土法门,皆令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同成佛道。今日我们遇到佛,又亲耳听到佛说《无量寿经》,真是太希有难遇了,所以大家无不欢喜,人人心中都开悟明白!
◎注释
④威神尊重 指佛的身相有威可尊,佛心慈悲有德可重。
⑤所说快善 指佛欢喜劝人向善,绝无戏言。“快”是欢喜、快乐。
⑥贯心思之 贯彻于心,发人深省。
⑦蠕动之类 指微动之虫类。
⑧八方上下 即十方。
⑨去来今事 过去、未来、现在之事。
⑩达空无极 通达诸法毕竟空无。
(11)开入 开、示、悟、入。开者开佛知见,示者示佛知见,悟者悟佛知见,入者入佛知见。此开示悟入,乃诸佛出世之本怀。
(12)泥洹 即涅槃。
(13)教授典揽 指佛说此无量寿经,总揽一切佛法之要义。
(14)威制消化 指这部经的威力能制伏众生的妄想,消灭生死,化除烦恼。
(15)法王 佛福慧两足,于法自在,故称“法王”。
佛告弥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于佛者,实为大善。天下久久①,乃复有佛。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断诸疑网②,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游步三界,无所罣碍。典揽智慧③,众道之要④。执持纲维⑤,昭然分明,开示五趣,度未度者,决正⑥生死泥洹之道。
(这是说佛法难遇)
世尊印可弥勒之所说而告诉他:你说的话,对极了!如果娑婆世界的众生,能以诚敬的心来信仰三宝,那实在是一桩很大的善事,因为世界要过很久很久以后,才会再有佛出现。今天我在此五浊恶世作佛,为一切苦恼众生演说经法,宣扬符合真理的教化,目的是欲使一切众生断除见解方面和思想方面的诸多疑惑。世界上只有佛教才能拔除众生生死之本的爱欲,和杜绝一切罪恶之源的贪、瞋、痴三毒。
佛虽然在三界之中遊化,但毫无牵挂和障碍,因为一切所为,皆随智慧而行,故所说的一切经典,总揽真俗二谛之义理,这是世出世间修行成道之心要。佛先教导众生断恶修善,以世间的道德来纲维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使人人循规蹈矩,对善恶是非,昭然分明;然后再教以出世的佛法,如本经所倡导的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以度脱仍在六道之中,生死轮回,尚未得度的苦恼众生。而且非常明确地告诉世人,什么是生死的因果,什么才是涅槃之正道。
附记1:这里所说的“典揽智慧,众道之要”,是说本经总揽包括了一切的智慧,在智慧里面又总揽包括了真俗二谛,而真俗二谛又是世出世间修行成道之心要,故说“典揽智慧,众道之要。”三宝歌中有云:“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槃城。”
附记2:这里所说的“断诸疑网”,指的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见惑,和贪、瞋、痴、慢、疑之思惑。此见思二惑乃众生生死之根,也是众恶之源,断之即了生死,出三界。
弥勒当知,汝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其已久远。从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称数。汝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永劫已来,展转五道,忧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闻无量寿佛,快哉甚善,吾助尔喜。
(这是说修别的法门多劫难成)
佛进一步地对弥勒菩萨说: 你应当知道,你在无数劫前便已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同成佛道,这是很久远以前的事了。现在要等你成佛,普度众生,证得涅槃,还要等不可称说那么长的时间。总之你及十方世界,诸天人民,乃至一切出家在家四众弟子,从久远劫以来,辗转五道,沉沦生死,忧悲怖畏,其苦说之不尽,一直到今生今世,还是生死相续,尚未断绝。
你及众生与我有缘,故与佛相遇,听我讲经说法,又听到我特地介绍无量寿佛,那实在是太好了!以后你们不需要再那么多劫的修行了,就在这一生,便能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不仅你与一切众生值得欢喜,我也会帮助你们得到欢喜的。
附记1:众生了生死出三界只有两个办法,一是竖出三界,一是横超三界。竖出三界,是修行人要修九次第定,由一定入另一定,次第而升,修了世间的四禅八定,最后得第九灭受想定,方能竖出三界,而了脱生死;横超三界,是说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同在一个刹种,此刹共有20层,娑婆极乐同居第13层。《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是说从娑婆去极乐,是平横而过。娑婆众生念佛成功往生极乐,即是横超三界,一生极乐,即了生死、出三界。古德说:竖出三界,如蚊子上于高山;横超三界,如风帆行于顺水。又说:譬如竹中之虫,欲求出离,若向上咬竹节,咬穿一节,复有一节,努力咬去,未到竹梢,命已先死。这是比喻众生竖修九次第定,求出生死之辛苦;若从竹边咬一洞,洞穿即能得出,这是比喻众生精修念佛法门,横超生死之容易。老实地说,两者之难易,不啻天渊。
附记2:念佛法门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能使人就在这一生中,往生极乐,也在这一生中,成就佛道。关于在这一生中往生极乐,《观经》里说,下品下生,临终十念,即得往生。本经中弥陀佛第18愿说,十方众生,十念称名,即得往生。《阿弥陀经》中也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七日亦得往生。宋朝的莹珂法师,是一位破戒造业的和尚,他自知死后必堕落,于是请教同参,有何方法可以得救?同参劝他念佛,求生净土,可免恶报。他即关起房门,三天三夜,不眠不修,专心念佛。终于感得阿弥陀佛现身,对他说:“你尚有阳寿10年,到时再来接你。”他说:“我业障深重,再过10年,不知又要造多少罪业,决定10年寿命不要了,现在就跟佛去。”佛见他意志坚决,就说:“好!三天后我来接你。”他很高兴,打开房门告诉众人,三天后往生,众皆不信。时间到了,他要求众僧为他助念,众僧见他神情不似有假,遂依他之所请念“阿弥陀佛”,送他往生。念不到一刻钟,他告诉大家:“佛来接我了,我要走了!”说毕即往生去了。莹珂法师只念佛三天,便能蒙佛亲来接引往生,此足以证明本经之所说“摄取不舍一切念佛众生”之语,同时亦显示念佛人真的可以很快地得偿往生之心愿,决不是遥不可及的梦。
附记3:念佛法门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能令人也于此生中,成就佛道。无量寿佛第11愿中说,一切往生者,皆住正定聚,必证大涅槃,而大涅槃即是成佛。按照一般来说,凡夫成佛,都要经过52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即成佛)。论时间,要三大阿僧祇劫(若以万万为亿,万亿为一兆来计算,一阿僧祇劫等于1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大劫。)而且,这是从十住中之第一发心住算起,以前所修的时间还不计算在内,可见从凡夫到成佛,肯定不止三大阿僧祇劫的。可是《阿弥陀经》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成佛至今只不过十劫,在短短的十劫中,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证得等觉菩萨地位的人,已经“非是算术所能知之”那么的多,实在快到令人难以置信。《观无量寿经》更清楚地指出,下下品往生者,十二大劫就花开见佛悟无生;下品中生者,六大劫花就开;下品上生者,只要十小劫就能证入初地。这是下辈的往生者,若是中辈及上辈的往生者,时间就更加地短了,像上品上生者,即生即证无生法忍,立刻就成为法身大士了。
附记4:这里必须指出的一点是,弥勒是补处菩萨,早已了生死,而经文中佛说他“乃至今日,生死不绝”,是指他“留惑润生”。佛门中有些大菩萨,志向很大,他们“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因此不急着断烦恼和了生死,就在无限的生死中度众生,这种情形叫做“留惑润生”。弥勒菩萨就是其中之一,凡是地上菩萨,都能如此。
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⑦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净,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
(这是佛劝世人要清净三业)
佛告诉弥勒菩萨,及一切苦恼众生:你们若想一生成就,先要自己厌弃生死老病的痛苦,观察此身九孔常流不净之恶露,终生也没有什么是值得快乐的。你们应该下定决心,端正身体方面的行为,要多多益善地修诸善行;还要把自己那颗被贪欲、瞋恚、邪见所污染的心,用佛法来洗涤,使之恢复原有的洁净;同时在言语方面,要言与行相符,表(外在的行为)里(内在的心想)一致。能乎此,则三业清净,必能自度,成就往生,将来乘愿再来,辗转拯拔救济那些尚沉沦于生死苦海中的有缘人。
附记1:“端身正行,益作诸善”,是指要端正身体方面的行为,诸如断除杀生、偷盗、邪淫等等之恶行,反之要多做放生、布施、梵行等等之善业。
附记2:“修己洁净,洗除心垢”,是指在意念方面要把自己被贪、瞋、痴所污染的心,用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等等佛法来洗涤,让它恢复无染清净之本来面目。
附记3:“言行忠信,表里相应”,是指在言语方面,要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不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并要言行相符,表里一致。
附记4:端身正行和洗除心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正心修身”,这是入道的要门。若能修心,则一切坏念头,皆不敢发;若能修身,则一切坏事,皆不敢做。
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⑧,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无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
(这是说一生可以成就)
在清净三业的同时,尤要精明的深信净土法门,切愿往生极乐世界,力行称念阿弥陀佛。像这样一面努力断恶修善,清净三业,一面又无间断地执持名号,积功累德,虽然勤苦一世,但那是很短暂的时间罢了,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便可以得到无穷无尽的快乐。而且得到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即与佛完美无缺的福慧结合,永拔生死之根本,亲证不生不灭之涅槃。一证永证,从此不会再有贪欲、瞋恚、愚痴之烦恼祸患,一切都是自由自在,欲寿一劫百劫,千亿万劫,都可以随心所欲,那种无为自然的境界,已与佛果之大涅槃非常接近了。
附记1:此段经文,很清楚地指出,如依本经所说的念佛法门去修,便可避免多劫难成之苦,即得一生成就之乐。钝根人,或几年,几十年,虽勤苦一生,但报尽命终,往生西方,永享妙乐;若是利根人,七日即能一心不乱,往生西方。一生也好,七日也好,拿来跟无量劫相比,只不过是须臾之间而已,所以经文说,“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
附记2:修念佛法门,之所以可免多劫难成之苦,因为修其他的法门纯靠自力,不靠他力,故自己必须把见惑(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共有88品)和思惑(即贪、瞋、痴、慢、疑,共有81品)统统断尽,才能了生死、出三界;而念佛法门,自他二力兼有,只要一心念佛,见思惑虽未断,亦可仗弥陀威神愿力的加持而了生死、出三界,往生西方。故佛在《目连所问经》里说:“无量寿佛国土,易往易取,而人不肯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种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无耳人。”又佛在《大集月藏经》中说:“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意思是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事实证明,即今之世,若舍净土,果证全无。
附记3:世人如果清楚知道娑婆实苦,西方实乐,作一对比,他就会努力念佛,求生西方了。佛经常说,娑婆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兹略述如下:
A何谓三苦?即苦苦、环苦、行苦。苦苦是世人既有生死之身,已经够苦,加上众苦逼迫,简直苦上加苦;环苦是偶而出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B何谓八苦?即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C何谓无量诸苦?即除了上面所说的三苦、八苦之外,尚有来自人事方面的无礼、侮辱、诽谤 、污蔑、漫骂、冤枉、加害等等,并有来自自然界的日晒、风吹、雨打、饥渴、寒热……。
由此可见,娑婆世界,样样皆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极乐世界,却与此相反,兹略述如下:
●但受身心安泰之乐,而无苦苦;
●但受依正庄严之乐,而无坏苦;
●但受三昧寂定之乐,而无行苦;
●有莲花化生之乐,而无胎狱之生苦;
●有相好光明之乐,而无衰坏之老苦;
●有自在康宁之乐,而无病痛之病苦;
●有寿命无量之乐,而无四大分散之死苦;
●有海会相聚之乐,而无与所爱别离之苦;
●有上善俱会之乐,而无怨憎相会之苦;
●有所欲如意之乐,而无有求不得之苦;
●有五蕴皆空之乐,而无五阴炽盛之苦。
附记4:明代楚石大师有诗曰:“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华开。称身璎珞随心现,盈器酥酡逐念来。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楼无地著尘埃。法王为我谈真谛,直得虚空笑满腮。”
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⑨,无得疑惑中悔⑩,自为过咎(11),生彼边地(12)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13)也。
(这是说不得疑惑中悔)
你们要各自努力,精进不懈,以实现心中之所愿,往生极乐。不得怀疑或中途退悔,若有疑悔那是你自己的过失,那就不能生到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莲花化生,只能生到极乐世界的边地疑城,在500年中,见不到佛,也听不到佛法,这是一面念佛又一面疑惑的人所受的苦难。
附记1:念佛法门有三要,即:深信、切愿、力行;也有三不,即: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里的经文说“汝等宜各精进”,就是三要中之力行,三不中之不间断。力行与不间断,是一而二,二而一,都是说要努力修行,念佛不可间断。我们平日念佛要绵绵密密,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毋令暂忘。这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说的“净念相继”。要做到念佛不间断,和净念相继,我们除了每日定时地早晚课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如行、住、坐、卧、路上、车上、船上、飞机上、做事、娱乐、运动,乃至大、小便时,皆应念佛。只是于卧时或大、小便时,只宜在心中默念,不可出声念佛,出声念不合律仪。念佛是八万四千法门中一个最方便的法门,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念佛,方便之至,谁说没有时间念佛,那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自欺欺人,扪心自问,必然有愧。
附记2:又经文中所说的“无得疑惑”,就是念佛三要中之深信,和三不中之不怀疑。深信和不怀疑,也是一不是二,都是说要深信不可怀疑。念佛人对下列事项绝对不可有丝毫的怀疑:
●不可怀疑自心。自心即佛性,有佛性者,必定成佛。
●不可怀疑佛言。佛说有极乐世界,肯定有极乐世界。
●不可怀疑佛愿。佛愿要接引众生,肯定前来接引众生。
●不可怀疑因果。念佛为因,往生为果,又往生为因,成佛为果,有其因肯定必有其果的。
●不可怀疑佛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乃集十方佛国之美好于一身的净土,故其他佛国都不能与之相比。
●不可怀疑法门。此法门乃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一个极其奇妙特别的法门,能令人就在这一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故十方诸佛皆出广长舌相,同声赞扬,谁若对之怀疑不信,那便是放弃了在这一生中成佛作祖的绝佳机会,实愚不可及。
附记3:谈到不怀疑,世人虽念佛,但只要有一丝毫的疑情存在,有福报的人,也只能如经上所说“生彼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福报差的,疑障一起,就不能往生,太可惜了。
弥勒白言:受佛重诲(14),专精(15)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这是说弥勒如教奉行)
弥勒菩萨向佛禀白:今天有幸接受佛这么深重的教诲,决定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对佛宝贵的教诲,丝毫不敢有疑。
附记1:弥勒菩萨是此土之未来佛,是等觉菩萨的身份,听了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无量寿经》,即刻向佛立愿:“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这是告诉我们,像他那样的等觉菩萨,尚且要专精修学,一心专念无量寿佛,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我们只是博地凡夫,更应该听佛的话,及向弥勒菩萨看齐,一句佛号念到底,决不转换题目。能乎此,则往生极乐,决定有份矣。
附记2:关于“专精修学”,就是念佛法门三不中之“不夹杂”,也就是修行念佛不可夹杂着其他的法门,要一门深入。为了避免念佛人患上夹杂的毛病,净宗建立了“五正行”如下:
读诵正行:即专读诵净土经论;
观察正行:即专观想极乐庄严;
礼拜正行:即专礼拜阿弥陀佛;
称名正行:即专称念弥陀名号;
赞叹供养正行:即专赞叹供养弥陀。
又世亲菩萨在《往生论》中,也为我们立下了“五念门”如下:
(一)礼拜门:以我之身礼拜阿弥陀佛;
(二)赞叹门:以我之口赞叹阿弥陀佛;
(三)作愿门:一心发愿,愿生其国;
(四)观察门:以智慧观察彼佛菩萨,及依正庄严;
(五)回向门:以我之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彼此皆成佛道。
附记3:净宗为什么要建立“五正行”与“五念门”呢?因为念佛法门最忌夹杂,要一门深入,不可夹杂别的法门,若夹杂则“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后果堪虞。我们不妨想一想,一列出了轨的火车,或一架偏离了航线的飞机,它们能抵达目的地吗?念佛若夹杂别的法门,就与出了轨的火车及偏离了航线的飞机一样,永远达不到目的,修行岂不白费功夫?
◎注释
①天下久久 是说这个世界要过了很久以后,才会再有佛出现。
②断诸疑网 这里是指断除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五不正见(亦即见惑),及贪、瞋、痴、慢、疑之烦恼(亦即思惑)。
③典揽智慧 是说这一部《无量寿经》总括包揽了诸佛的一切智慧而无遗。
④众道之要 是世出世间修行成道之心要。
⑤纲维 维系伦常道德的原则。
⑥决正 决择分别邪正。
⑦恶露 指人身九孔所常流的不净之物。九孔即人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大便处、小便处。
⑧道德合明 “道”指佛所证的菩提智慧;“德”指修善而得的福德;“道德合明”就是福慧俱足的意思。
⑨求心所愿 努力求取实现心中的愿望。
⑩疑惑中悔 对所修的法门怀疑迷惑,或是中途退悔改修别的法门。
(11)自为过咎 自己所造的过失。
(12)边地 又名边地疑城。“边地”边隅之地,指西方极乐世界的边隅,有地名懈慢界,又名胎宫,往生到那里的人,五百岁间不得见闻三宝。“疑城”因此处为疑根未断的人所居,故名。
(13)诸厄 这里是指往生极乐世界边地疑城的人,有五百岁不得见闻三宝的苦难。
(14)重诲 很深重的教诲。
(15)专精 “专”是专一;“精”是精纯。专精也就是不夹杂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