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戒如宝 求无厌(心慧)
 
{返回 律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96

戒如宝 求无厌 

心慧 

  从佛教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佛教能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能令正法久住于世间的根本保证就是戒律。当佛陀在涅槃之前,阿难请教世尊三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佛灭度之后以何为师?而佛陀遗教言:我灭度之后,所有佛弟子皆以戒为师。因此,在我们的比丘戒牒之首页就说:“佛陀住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防非止恶,戒为根本,转凡成圣,戒乃舟航。”

  “戒如海无涯,如宝求无厌。”学戒、护戒、说戒的功德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广阔无边,里面藏有无尽的珍宝。我们受了戒,就都成了取宝的人,在这个戒律的大海中,不但一定要把宝物拿到,而且是越多越好,不知厌足。佛教导我们应该知足,但在修学上希望我们不要知足,学无止境。

  佛经常这样譬喻,大海不容死尸,死人漂到海里,海浪一定把他打到岸上去,或者被鱼吃了。佛法如大海,若你不守戒律,不好好修行,同样会被摒除大海之外。摒除僧团,弃于佛法之外,就不能闻法修行,本来为克服烦恼,反而被外道邪见所侵扰,丧失你的心志,增长邪知邪见。佛说破戒通过忏悔能救,破见是不可救的。所以我们必须先修忏悔法,忏除犯戒之过,及宿世的重罪,使戒体清净,重罪减轻,无诸魔障。

  故《四分律》偈云:“譬如有死尸,大海不容受。为疾风所飘,弃之于岸上。”

  又《大智度论》偈云:“众僧大海水,结戒为畔际。若有破戒者,终不在僧数。”

  “如宝求无厌”,佛在《三摩地王经》中说:在恒河沙数的大劫中,一直在无量的诸佛面前,以众多的幢幡、明灯、花鬘、饮食等供物不断供养,而这样所获的福德比不上一个人在正法失坏、佛教将要灭亡的时期,一日一夜持一分戒的福德。因此今天能够精勤持戒,一天之中就能积存无量无边的功德。

  同样,如果要想佛教兴隆昌盛,戒律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条件。出家人只有持戒清净,才能赢得世俗之人的尊敬和赞赏;只有重视戒律才能保持僧团的清净和庄严,只有大力弘扬戒律才能使佛法昌盛,正法久住于世间;只有认真学习和领会佛陀的意义和精神,才能够很好地持戒和精进修道。因此,作为一名佛弟子来说,爱护戒律应当如同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因为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所以,《四分戒本》中说:“戒如海无涯,如宝求无厌。”

  我们出家为了住持正法,求解脱,断烦恼,不再流转生死轮回。但众生只因无明所惑不能断除烦恼,贪、嗔,痴三毒是轮回生死的根本,即以戒、定、慧三学可以对治三毒。此三学以戒为第一,因戒能摄持身心清净不向外驰,息灭三毒之烦恼,断除妄想之分别,摄心于一处。身心清净即入禅定,禅定之中不思恶不思善,对一切善恶之法不起分别,观其自性本来空寂,众生虚妄分别而起三毒烦恼。这种平等大慧即是般若智慧,由此智慧而悟入佛境,成就菩提道果。

  佛法兴隆、僧团清净、丛林庄严就在于此,未来佛法之成败与存亡也在于此。凡是有志者莫不为佛教之昌盛、佛法之振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自《福建佛教》2011年第2期


{返回 律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鉴真和尚的戒律观(西山明彦)
下一篇:戒律的开遮持犯(荣圆)
 论百丈清规的僧团伦理思想及特色(王月清)
 僧伽的自新大会——布萨(济群法师)
 戒律与道风建设(济群法师)
 宝华山隆昌寺与中国律宗(张春蕾)
 佛教的戒律观
 律宗在福建的弘扬
 研律指南──印顺法师对《律藏》集成的探究(清德法师)
 中国律学源流(温金玉)
 南山宣律师和他的律学风向(谷响)
 元照《南山律宗祖承图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四 (3)[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中国书店所藏敦煌遗书序[栏目:方广锠教授]
 佛法与家庭[栏目:仁焕法师]
 弹着吉他讲经的洋和尚[栏目:魏德东教授]
 如何对待杂念(陈音如)[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智者大师前期思想中的心灵哲学 六、观心问题[栏目:吴汝钧教授]
 中部2经 一切烦恼经[栏目:南传经典·汉译四部·中部]
 Part One 10. Gopas Dream[栏目:The Life of Buddha]
 闭关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借种之风不可行[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