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缅怀百丈话禅宗(二)
 
{返回 空海(惟传)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95

缅怀百丈话禅宗(二)

空海(惟传法师)

  百丈怀海祖师曾经讲过非常有名的一句话,「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但是所谓的「做」,不是盲目的做,不光只是在那里一直拼命的工作,不是这样!这个「做」里面,它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各种工作里面,都含有禅机、禅风,意即在你各种工作里面,各种坐寤里面,你都「明行」。如果我们把这句「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作一些调整,大家也许就更能够掌握到-「一日不听闻解脱道,我就一天不吃饭;一天没有下工夫去闻、思、修,我就一天不吃饭」如果能够像祖师大德如此自我勉励的精神,你的进步会很快。所以,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一种修行工夫。
  如何把佛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怎么样在日常生活之中,把佛法应用得上来呢?就像「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我在每天的坐寤之中,也都是在修行,怎么样把所听闻来的佛法、知见,溶入日常生活之中、在历缘对境中,在日常生活之中来实修?在各种工作里面,我一样都在不断的增进,不断的在长进,也处处在见法,怎么样才能够做到呢?除了要有很深厚的基础闻思,把所听闻来的这些法义,溶入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天点点滴滴的去用功、去努力、去实践、去正思惟。我们每天历缘对境之中,怎么样来用功呢?现在就跟大家分享。
  「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不管是出家众或是在家众也好,所谓的学佛、修行,是在修正我们的行为,修正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一般人的身行、口行、意行,也就是你的各种动作,包括讲话,常常都是很冲动,常常是处在「无明行」的情况,在「无明行」的情况之下。你的工作里面是很粗鲁,你的心也很粗鲁、粗糙;当你在讲话也是一样,这里面有在忌妒别人,在两舌、在瞋恨、在忌妒…,或是心量狭窄,你都不知道。如果你没有经过「明心」的阶段,没有具足「明心」的基础,当你在造口业,也不知道自己在造口业;当我们在排斥别人,心量狭窄在忌妒别人,当下我们是在造口业,但是我们自己却都觉察不到,还会自认为「我很有正义感,我是非分明,我好坏、对错分明,我讲的错就是错…」但是你却不知道,自己当下在造很多的口业、造很多的恶业,一般众生都不容易觉察到。
  除非你有透过实修,好好把「四念处」开发,能够把「无明」的心,转变成为「明行」、「明心」,才能够清楚的觉察,我们每天很多的起心动念是在造恶业;我们每天很多的动作、很多的工作、很多的讲话,是在造口业、造恶业。如果你能够觉察到,那就好办了!你能够觉察到这个存在的事实,这样就好办了!因为你会有惭愧心,而开始认真净化我们的身、口、意。所以,「修行」不是越修越行,「修行」不是越修越厉害。真正的「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所以,所谓的「行」,一般如果是「无明行」,你的行为就是一种冲动。
  怎么样在日常生活中,把「无明行」转变为「明行」呢?前面的闻思基础,必须要经过一、两年扎扎实实的下工夫,由于今天时间的关系,没办法在一个多小时里面清楚讲述,现在就把很实用的、在日常生活之中 ,我们怎么样开发「四念处」?怎么样开发「明行」?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是「身行 」,先从「身行」的开发开始。为什么先从「身行」开发呢?「四念处」包括身、受、心、法,是由浅入深、有粗有浅,我们先从比较粗的阶段开始下工夫,当你能够从比较粗的动作,就保持清楚觉察,你在比较微细的那些,就可以觉察得到。我们怎么觉察粗糙的「身行」呢?在家居士一样,出家众也是一样,你每天要做很多工作,当你在做什么工作的当下,请你把动作放慢一点,然后保持清楚觉察。当你在扫地的时候,每一个动作一样都清清楚楚的觉察,你的手的动作、脚的动作,都清楚觉察。不要以为扫地就不是在修行,不要以为扫地就是在还业障,不是啦!扫地也是在修行,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如果你要炒菜、煮饭也是一样,挑菜、炒菜、煮饭的过程,都保持清楚觉察;要洗衣服也都是一样,做各种工作都是一样,请你保持清醒明觉,我当下正在做什么,要挑土、挑沙、挑水…也一样,各种工作你都保持清楚觉察,这就是「身念处」的开发。
  再来,你每天都要走路,请把你的脚步放慢一点,清清楚楚的觉察,我现在正在走路的步伐,到底是粗重、还是轻柔?在家众、出家众都一样,你每天都要走路,能不能让你的每个步伐都保持清醒明觉?所以,把你走路的速度,稍微放慢一点,每一个脚步都清楚的觉察,上、下楼梯,也都清楚的觉察,我们的脚步有没有很粗重呢?还是轻柔?这些都要清楚觉察。不要认为说「我修行修这些是要做什么?我修行是要在禅堂里面,我只要好好的打坐,然后打坐到有一天「漆桶脱落」,我就开悟了…」不是那么简单!因为真正的「修行」,是要溶入到日常的一切历缘对境,一切工作之中,不是说在禅堂里面才叫做「修行」,不是说在打坐的时候才叫做「修行」,当然那也算是一种修行,但是每天、每一分、每一秒都算是修行,也都是修行的好时机。
  当你在走路的时候,就清楚觉察;在做各种动作,也清楚觉察,这就是「身念处」的开发,非常重要!请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去做,因为这是让我们觉醒过来,非常重要的阶段与时机。成佛,不是成为一个三头六臂的人;成佛,就是成为一位觉醒者,成为一位觉悟的人,你要先醒过来,才能够了悟真理实相。「成佛」不是很抽象,「成佛」就是成为一位觉醒者、觉悟者,了悟真理实相。所谓的了悟真理实相,就是「见性」。但是你在「见性」之前,先要「明心」;而「明心」就是成为一位觉醒者。问题是,不要以为说「我现在有两个眼睛,现在是白天,我都有醒过来啊!我现在不就是一个“觉醒”的人吗?…」这是一般人的看法,一般人的认定。
  如果以佛陀、那些开悟者的立场来看,只要你还没有真正「见法」,没有真正的大彻大悟,还没有来到大彻大悟的阶段,你虽然白天有在走路、也会讲话,有两个眼睛到处在看东西,但是在觉悟者的心目中,你还是没有醒过来,还是处在“睡梦中”的世界里面。以上这一段话很深,要能够体会到这句话不容易,指称你在还没有大彻大悟之前,提醒你是还活在梦幻,还活在没有觉醒过来的境界里面,你是很不容易体会到,你也会不以为然。你自认为「我会讲话、我会走路,我有两个眼睛在看,我会做事情…,我怎么没有醒过来?!」真的,你现在所认识的「觉醒」,是以世间一般众生所了解的角度,不是佛陀所讲的。如果你能够觉悟到「我真的还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吗?我真的还没有醒过来吗?…」有这样的觉醒,那就好办了!这时候,你就会去想说「我要怎么样才能够真正觉醒过来呢?怎么样才是佛陀所讲的觉醒、觉悟呢?…」就会想去追求真正的「觉醒」。
  所以,「四念处」的开发,尤其是第一个步骤「身念处」的开发,就是让你慢慢的醒过来、慢慢的醒过来,为什么呢?我们一般人,你的心就像一匹心猿意马,都是到处飘东飘西,想过去、想未来,想着、追悔着很多的过去,常常一直活在懊恼的世界,或是幻想着很多的未来,把一些理想、希望,都寄托在遥远的未来,这就是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而「醒过来」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把我们这一匹心猿意马,把它慢慢的拉回来、拉回来,跟我们的身体来对焦,我们一般人的心与身,常常是分离的,假设分离得很严重,就如同有一句话说「行尸走肉」,一般众生常常是活在这样的世界里面,因为你的「身」虽然在这里,但是你的「心」呢?却跑到九霄云外,跑到他方世界,跑到遥远的地方,你的心没有活在当下,严格讲,就是「行尸走肉」,就是没有醒过来。
  为什么需要修行?为什么需要透过「四念处」这些禅修呢?就是让我们这一匹心猿意马,慢慢地回来、回来,拉回来!回来跟当下的身心,做完整的结合。「四念处」里面的「身念处」、「受念处」,就是一种开发过程,让我们身心做完整的结合、做个对焦,我们的身体是活在当下,如果你的心能够回到当下,再来进一步的第三个阶段-「心念处」就能够开发了,也就是准备可以来到「明心」的阶段。前面的第一、第二个阶段-「身念处」、「受念处」,如果没有好好去开发,第三个阶段的「明心」就免谈、更是不可能,因为那是很微细的部份。
  以上已经是告诉大家很重要的步骤,把「身念处」好好开发,再来第二个阶段就是「受念处」,你当下的各种觉受-喜受、苦受、乐受,心胸郁闷…各种觉受,都要清楚去觉察。为什么要清楚去觉察?这样你才能够看到:当我在做善事的时候,我的身、心的觉受是怎么样?当我在做坏事的时候,在忌妒别人、在瞋怒、生气、责骂别人…,我当下的身、心是怎么样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觉受?如果你能够清楚去觉察到,就会感受到:当我在行善的时候,内心是很快乐、很安祥、很舒服;当我在做坏事或是在瞋恨、在骂别人,我当下的身、心是很苦,很不好受!渐渐的你就会有所抉择,到底我是要选择怎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自己与对待别人呢?每一个人都希望离苦得乐,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快乐安祥,因此很自然的,你就会知道应该怎么样多去播种善因、多做善事,利益自己、也利益众生。
  所以,「觉受」的开发很重要。如果你能够把「身念处」、「受念处」这些做好,由于你的身、心有稳定下来,觉察力也渐渐开发出来了,当你慢慢的觉醒,越来越醒过来、醒过来之后,再来很微细的「心念处」,你就能够开发,这就是第三阶段-「明心」的阶段。所谓的「明心」,不只你的身、心很稳定,而且你的起心动念,也都能够清清楚楚的觉察,一般人要能够清楚觉察到自己潜意识的潜伏心态,很不容易!一般人常常是「言行不一」、「心口不一」、「表里不一」,说的是一回事,做的又是一回事;嘴巴讲的、跟心里所想的,又是一回事,人前说一种话,人后又说一种话,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在我们的内心里面,看到别人有所成就,嘴巴讲说:「恭喜你有成就,恭喜你!…」但是我们的内心里面在起忌妒心,知道吗?你的内心有很多的不服,有看到吗?这种忌妒心,会阻碍我们亲近善知识。别人有好的优点,我们应该是看齐、学习才对,但是我们却找很多的理由来忌妒别人,而不知道跟人家看齐、学习,别人只要有一点点缺失,一点点不好,你就把别人的这些缺失看得很大,再加以渲染…。这是因为众生不容易看到我们的「表里不一」,我们的表面意识与潜意识没有统一,这就是因为没有「明心」,因此「明心」过程是非常重要 我们要逐步的深入、深入,才能够清清楚楚看到自己潜意识里面的种种心态,我当下有没有贪?有没有瞋?有没有在忌妒别人?有没有在两舌、恶口?…都要清楚去觉察。
  一般众生就在于当你在讲话,在各种作为之中,都没有清楚觉察,而造口业、造恶业不知道。如果能够来到开发「明心」之后,你种种的作为,就会把「无明行」转为「明行」。再来,当你的身心稳定,又清楚明觉之后,就是通过了神秀所讲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身、心「明行」之后,再来进一步就能够去「见法」;当你「见法」,就能够透彻了解什么叫做「无常法印」,什么叫做「缘起」,什么叫做「缘起甚深」,什么叫做「无我」。当你真正去了悟真理实相之后,又能够体悟到「空」、体悟到「涅槃 」,这时候因为你「见法」、得法眼、开悟,处处见法、处处了悟真理实相,这时候就能够体会到六祖所讲那些很高的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时候那些「我执」完全都破除掉。
  一定要「我执」破除掉,你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做「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再来,因为你已经来到「无我」的境界,当你无我无私的时候,在历缘对境之中,处处展现出来就是没有黏着,做到《金刚经》所讲的「无所住」,而又能够「生其心」,这时候你就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做「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后面所谓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都是来到「无我」的境界,来到「无所住」,而又能「生其心」,都是很高的境界。如果你没有透过前面深厚的闻思,也没有透过实修实证,一步一脚印的上来,你在那里讲得多好听,口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只是在打高空、唱高调、口头禅。
  所以,今天我们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跟大家结缘,与大家分享怎么样才能够把真正禅宗的精神、精髓发挥出来?怎么样能够真的早日又快速、又安全的来到解脱?怎么样能够早日来到「明心见性」?这些都是可修、可证、可达。真正禅宗的精神,是把原始佛法与中国老庄的精髓,做完整的结合;中国禅宗所展现出来的,是非常高的智慧,非常高峻,而且又是非常的洒脱,我们有幸、有因缘,在百丈禅师所创立的道场来闻、思、修,希望大家能够学习祖师们那种实修实证的禅风,学习佛陀「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学习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愍众生,这些都需要大家认真的闻思,脚踏实地的实修实证,一步一脚印的去做,早日为法做见证。
  当你能够「为法做见证」,正法就能久住;你能够「为法做见证」,禅宗的禅风,就能够真正的重振起来。最后,祝大家早日解脱自在,利益一切众生。
  
  PS、现在利用两、三分钟,向大家介绍一些数据,大家有柔软心、有恭敬心很好,但是我们要进一步去挖掘佛教的无价之宝,才不会只是停留、学习一些支流末节。空海所回馈给大家的,都是着重在原始佛法,回归原始佛法,回归到《阿含经》,我们也编辑《阿含解脱道次第》这一本书,有三百多页的内容,都是以结缘性质,跟众生结缘。在台湾,也讲过这方面的课程,制作成一套84片的VCD,全套VCD都有在流通,也有好几种「解脱道次第」的简介,《阿含解脱道次第》完整的课程是84片,另外有六片的「解脱道次第简介」,介绍怎么样从闻思的实际契入,再透过实修实证,次第是怎么样?我们以六个小时做ㄧ个简介,大家可以参考。另外,我们在大陆做过几次的公开演讲,包括去年十月在厦门的闽南佛学院,也做一些演讲,制作成两片VCD,就是「修行次第简介」。在台湾也有带几次的禅修,讲述一系列的禅修的方法、开示,也有讲述《永嘉大师证道歌》。

 


{返回 空海(惟传)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一)
下一篇:缅怀百丈话禅宗(一)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廿八章 止观双运开智慧
 大学之道
 2010年7月空海法师台湾禅修开示(九)
 深入体会世间苦难--老、病、死(一)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二章 涅槃、无为、空--甚深极甚深..
 找寻生命的源头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11
 禅修开示:教外别传•慧眼禅心(六)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序言
 解脱道的实践:章华寺三坛大戒开示(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9 炷香增福[栏目:没时间老]
 相应部 非我相经 (坦尼沙罗尊者英译 良稹中译)[栏目:南传经典]
 我的出家因缘(毅谦)[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一贯道化暗为明[栏目:明日的佛教]
 《普门品》图文释义 37、救恶兽难图[栏目:普门品图文释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